APP下载

探讨高铅血症儿童肠道菌群变化情况

2017-04-14李秋燕李树然彭镇委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7期
关键词:肠道菌群变化儿童

李秋燕 李树然 彭镇委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高铅血症儿童肠道菌群构成变化情况。方法 30例高铅血症儿童为观察组, 3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 均检测两组儿童肠道菌群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以及肠道内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数量对数值的比值(B/E值)。结果 两组儿童肠道菌群数量比较结果显示, 观察组儿童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明显低于对照组儿童,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儿童B/E值为(0.784±0.334), 对照组儿童B/E值为(1.213±0.351), 两组B/E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铅血症儿童的体内有肠道菌群紊乱的情况发生。

【关键词】 高铅血症;儿童;肠道菌群;变化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7.054

铅作为不可降解的日常生活中多见的一种污染物。由于发育的特点以及代谢特点的原因儿童与成年人存在较大的差别, 在相同环境下的正常人群相比, 儿童对铅中毒更为敏感更为明显, 特别是对儿童行为能力的生长发育以及婴幼儿智力的发育有重要影响。儿童铅中毒途径主要由受铅污染的食物和消化道接触铅, 上述两种中毒途径占总中毒病例的85%以上[1]。小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 同时对铅也同样吸收, 然而大肠对铅也有部分吸收的功效。为此肠道菌群接触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起, 但这二者之间的相互性至今尚不明白同时也未见相关的报道。本次研究作者经过对高铅血症患儿粪便中的菌落数变化情况和B/E情况进行系统分析, 探讨高铅血症患儿和肠道菌群的构成之间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将本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在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30例高铅血症儿童为观察组, 30例患儿均符合相关文献资料中的儿童高铅血症的诊断标准, 即儿童的血铅值≥100 μg/L(0.483 μmol/L)。观察组患儿中男18例, 女12例;年龄2~6岁。为了有效排除混杂等因素对本次研究的影响, 特采用1:1配对法选取同期参加体检的健康儿童30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18例, 女12例;年龄2~6岁, 儿童的血铅值<100 μg/L。两组儿童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肠道菌群检测方法 ① 采集受检儿童1 h内新鲜粪便, 使用无菌方法进行收集同时在-80℃的条件下进行保存。②称取标本(采集的新鲜粪便)0气袋进行10倍系类的稀释到10-1~10-9, 与原液一起共计10个稀释度。③ 采用微量移液器分别抽取受试标本10 μl, 分别接种于PZ、 MRSA、 EMB、 TPY选择性培养基础上, 采用L棒均匀的涂抹标本, 给予培养受试新鲜粪便的各种有益菌, 最后收集数据。④将 TPY培养基和MRSA培养基放入厌氧罐中, 同时置于厌氧后封闭气袋, 在孵育箱中(温度设置在37℃)培养2 d;与此同时将EMB、PZ培养基直接放入孵育箱中(温度设置在37℃)培养1 d。⑤细菌培养结束后, 再选取具有特征性的菌落进行菌落图片染色及镜检, 采用细菌的形态学特征和革兰染色学特征进行判断目的菌。在准确确定目的菌之后, 按照计算平板上的稀释度计数以及活菌计数, 采用活菌计数公式计算出结果后进行计数, 其结果采用每克粪便湿质量中的菌落, 形成单位的对数值进行表示(即log CFU/g)。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儿童肠道内的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以及乳酸杆菌、肠球菌的数量;B/E情况。当B/E值<1时说明肠道的抵抗力降低, 说明菌群结构发生紊乱;当菌群结构正常则B/E值≥1。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儿童肠道菌群数量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儿童,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儿童B/E值比较 观察组儿童B/E值<1, 对照组儿童B/E值>1, 两组B/E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人体的肠道中栖息着一千多个细菌, 其中绝大多数为厌氧菌, 其中主要有大肠埃希菌属、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和梭菌以及乳酸杆菌等, 在远端小肠和结肠中分布着众多细菌中的有益菌, 其中十二指肠和胃等消化系统中均存在有菌群, 人体胃肠道中的生物学屏障是由众多的肠道菌群所构成, 在维持肠道结构和维持肠道正常生理功能中肠道菌群发挥了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年龄关系儿童肠道菌群处在生理性演变过程中, 年龄越小的患儿肠道的微生态平衡便越差, 进而造成肠道微生态紊乱症状[2-4]。铅作为不可降解的日常生活中多见的一种污染物, 由于发育的特点以及代谢特点的原因儿童与成年人存在较大的差别, 与在相同环境下的正常人群相比, 儿童对铅中毒更为敏感更为明显, 特别是对儿童行为能力的发育和智力的发育有重要影响。低浓度的铅中毒能引起患儿智能损伤, 患儿出现学习行为等异常出现。相关研究显示[5-7], 小肠和大肠均能对铅给予有效吸收, 然而大肠内主要寄居为肠道菌群, 为宿主提供丰富发热能量底物, 进而肠道菌群的紊乱导致代谢系统混乱, 进而影响对铅物质的吸收。其次, 肠道菌群的相对稳定对维持人体正常排便功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然而肠道菌群的紊乱与否, 对便秘的产生和加重有重要接影响, 从而加重了对铅的吸收[8-10]。最后由于微量元素(如銅、钙、锌、铁、镁)在肠道吸收过程中和铅一起在同一部位转运蛋白, 为此铅与锌、铁、钙之间均有拮抗功效, 进而充分的补充锌剂和钙剂以及铁剂等均能降低血铅在体内的含量。由于肠道正常菌群中双歧杆菌可有效利用对碳水化合物的发酵, 促进短链脂肪酸等产物不断增多, 进而有效的降低了pH值, 促进肠道对钙、铁、镁等离子的吸收[11-13]。同时部分益生菌对铅有驱逐的功效。相关研究发现双歧杆菌菌株和乳酸杆菌菌株能快速清除重金属铅和镉。

本次研究显示, 观察组儿童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儿童,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儿童B/E值<1, 对照组儿童B/E值>1, 两组B/E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充分的有力的证实了双歧杆菌菌株和乳酸杆菌菌株能快速清除重金属铅和镉。同时, 相关研究证实[14]双歧杆菌L46和乳酸杆菌ME3能在人体外经过可逆性的表面结合的形式, 充分清除水溶液中的铅和镉。由于充分考虑体内肠道益生菌具有对铅有效结合的能力, 同时益生菌数量的不断增加能有效的降低铅吸收。

总之, 高铅血症儿童的体内有肠道菌群紊乱的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1] 钟漆容. 儿童血铅干预治疗的疗效评价. 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20):166.

[2] 王文建, 郑跃杰. 儿童肠道菌群的建立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3, 25(6):727-730.

[3] 郑艺, 张家超, 郭壮, 等.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中国食品学报, 2014, 14(11):157-164.

[4] 徐幸民, 赵绪元. 儿童高铅血症及轻度铅中毒的药物治疗.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10, 27(3):17-19.

[5] 张碧莹. 某地区1030例儿童血铅水平调查分析.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 32(7):797-798.

[6] 时庆华, 罗南洪. 824例儿童血铅检测结果分析.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1, 29(3):298.

[7] 張斌, 陈忠, 胡浠江, 等. 儿童血铅水平及相关因素研究. 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12):1636-1638.

[8] 彭镇委. 肠道菌群构成与儿童高铅血症的相关研究.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21):61-62.

[9] 肖艳. 肠道菌群与儿童免疫的研究进展. 健康之路, 2014(1):32.

[10] 何森, 彭青和. 儿童铅中毒的防治研究进展. 安徽医药, 2012(9):1351-1353.

[11] 张高娜, 张建梅, 谷巍. 影响婴儿肠道菌群构成因素的研究进展. 药学研究, 2013, 32(12):716-718.

[12] 仇艳光, 王江雁, 米裕, 等. 肠道菌群的形成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 2014, 31(1):61-65.

[13] 李艳文, 余爱民. 综合干预对儿童铅中毒影响效果评价.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2, 12(6):46-47.

[14] 王慧慧, 文飞球, 魏菊荣. 营养不良儿童肠道菌群状况研究进展.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6, 18(11):1188-1193.

[收稿日期:2017-01-12]

猜你喜欢

肠道菌群变化儿童
这五年的变化
高铅血症儿童肠道菌群构成变化研究
气相色谱法快速分析人唾液中7种短链脂肪酸
经理人的六大变化
大鼠肠道菌群对芍药苷体外代谢转化的研究
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喜看猴年新变化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变化休想逃过我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