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背景下跨文化旅游翻译教学
2017-04-14纪伟伟
纪伟伟
摘 要 跨文化旅游翻译是践行文化自信的重要领域。翻译专业教学应凸显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旅游翻译教学应强调异化法对本土文化的传播,使用真实旅游资料作为教学资料,并配以完善的翻译课程评价体系。
关键词 文化自信;跨文化旅游;翻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4-0111-03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Teaching of Translation in Intercultural Tourism//JI Weiwei
Abstract Translation in intercultural tourism is a crucial way to practice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the teaching should give prominent priority to student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ability and the publicity of the local culture. Real tourism materials and perfect assessment system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teaching.
Key words cultural confidence; intercultural tourism; translation teaching
1 前言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提及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驱动。中国目前还只是一个文化大国而不是一个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把中华文化传播出去。这就需要切实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充分运用翻译这一传播媒介,大力推动汉英翻译事业。做好中华文化的对外宣传,是必须重视的时代课题。
中国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播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吸引了众多外国专家、学者和游客的目光。当今的国际旅游业已经发展到文化旅游的新阶段,跨文化旅游翻译成为涉外旅游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践行文化自信的重要领域。王宁认为,我国当代翻译的重点应转向中译外,从而使得翻译以一种积极的姿态“重新定位”全球文化,使中国文化能真正屹立于世界各国文化之中[1]。
在此背景下,为我国的旅游行业培养翻译人才的翻译教学也肩负了更大的责任,对旅游所涉及的本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教育提出新的方向,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2 跨文化旅游翻译中的文化自信
如何才能在跨文化旅游翻译中做到文化自信?首先,譯者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在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旅游资料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保持传播本土文化的立场,让本土文化无限靠近目的语读者,让外国受众充分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并深刻认识到中国文化特有的元素和内涵,不能一味屈从于外国人的认知习惯,忽视或忽略语言原有的文化渊源,要最大限度把中国文化传播出去。只有译者首先做到对本土文化深深的挚爱和信仰,才能在翻译过程中把握好文化要素的处理,即所谓对本土文化的充分肯定。
译者在进行语言转换的同时,也在传播文化,是文化的传播者。因此,译者必须要有很强的跨文化意识,在旅游资料翻译中最大限度把本土文化体现在译文中。如在中国,松、竹、兰、梅可以用来形容人的气节。松树因其四季常青,代表刚毅、长寿,而西方人对松树并没有这样的喻义和联想。因此,泰山著名景点“五大夫松”译为“Fifth-Rank Pine”需要进行文化释义进行补充,解释松树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同时,五大夫松是由皇帝御赐得名,“五大夫”为古代爵位名称,译者需要在景点名称后进行解释性翻译,否则游客无法理解为何松树是“Fifth-Rank Pine”。
该景点翻译存在“Five-Bureaucrat Pine”“Five-Doctor
Pine”“Five Gentlemen Pines”等误译,这些译法是译者跨文化意识缺失的表现。文化资料的译者必须具备跨文化意识,不可照搬字面意思,影响我国的涉外旅游形象。
文化自信不同于文化自负。跨文化旅游是跨文化交际活动,交际成功与否必须要考虑受众的需求和期待,尊重外国人的审美习惯和信仰,避免文化冲突,给游客带来不适的文化体验。在两种语言的互译中,文化自信是对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跨文化旅游翻译不仅要积极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也要注意交流和传播的方式和策略,避免陷入文化自负。跨文化传播是向另一民族文化模式的群体进行传播,在这个过程中要“缩短由两种文化特质所造成的文化心理差距,达到两种文化彼此尊重、互相理解、取长补短,促进各自的发展”[2],才能更好地促进本土文化的传播和壮大。
3 翻译教学中的文化身份建构
文化身份是某一特定文化所特有的,也是某一具体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要在教学过程中践行文化自信,必须重视翻译中文化身份的建构。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跨文化旅游翻译不仅涉及语言层面的翻译,更涉及跨文化交际。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并非隐形的,其文化身份也影响着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和文化因素的处理。翻译教学中的文化身份建构包含教师对本族文化的认同、学生对本族文化的认同,以及教师和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跨文化身份,即对中外两种文化的深刻见解,是一个文化多维构建过程。教师和学生需要保持稳定的文化立场,维系对中华文化的挚爱与传承,在译文中体现其与生俱来的文化身份,才能保证中华文化的有效外宣。
德国功能派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原语作者的意图目的应体现在译文中。旅游文本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传播文化,二是吸引游客、服务游客。译者不仅要有自身文化身份,还应当针对不同文本的交际目的、使用场合、受众需求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旅游资料翻译是个相当复杂的跨文化交际过程,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文化身份,避免崇洋媚外而忽视本土文化,也要避免文化冲突,陷入文化自负。
目前,我国的旅游宣传资料多而杂,英文翻译相对比较随意,缺乏质量标准和规范、质量监督,景区英文资料甚至出现低级错误,影响宣传效果,有损景区形象。从教学方面剖析其原因,目前我国翻译教学的专业性不强,大多数开设翻译专业的高校培养的是具有初、中级翻译能力的多用途、通用型翻译人才,并非职业翻译。具体到涉外旅游行业,学生的旅游行业英语表达不够专业,没有凸显行业英语专业翻译能力的培养,更缺乏实际跨文化旅游翻译实践经验和训练,旅游行业高水平翻译人才比较匮乏,造成我国旅游行业外宣能力不足的现状。
因此,提高我国跨文化旅游翻译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旅游行业翻译人员,增强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才能为跨文化交际奠定坚实的基础,并由此提高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才能真正做到文化自信。这种自信不仅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魅力的自信,更是对整个中华文化发展壮大的自信。
4 跨文化旅游翻译教学理念
我国的旅游资料翻译缺乏标准和规范,翻译版本良莠不齐,甚至一些重点旅游景区的景点翻译也没有做到很好的统一,需要高素质翻译人才综合考虑文化自信的新要求进行规范。跨文化旅游翻译教学应遵循以下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强化景区文化再现为根本、异化为主的策略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具有独特性,中国文化更是多样而富有中国特色的。翻译教学中应尽可能使用实际的旅游资料作为课堂授课材料,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景区文化。如泰山著名景点“中天门”和“南天门”的翻译,“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多种深刻含义,在泰山文化中是宗教意义上独立于人世的另一种主宰。“中天门”“南天门”翻译存在两种版本:“中天门”翻译为“Zhongtian Gate”
和“Halfway Gate to Heaven”,“南天门”翻译为“Nantian Gate”和“South Gate to Heaven”。若采用译音的策略,汉语“天”的意义得不到再现,外国人对景点中的汉语拼音是没有任何联想意义的,这就埋没了景点背后的本土文化。因此应采用异化手法,译为“Halfway Gate to Heaven”
和“South Gate to Heaven”。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应尽量采取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因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中国文化特色,也最终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3]。对景区文化的深入学习是传播的前提,要求高校在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中增设专业文化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以目标受众需求为导向,不脱离语言的使用语境 旅游服务信息要提纲挈领,富有呼唤性,与用户形成对话。如泰山官网红门登山路线英文介绍有如下说明:“People willing to view sunrise could stay
in the hotel on the mountain。”該译文译者忽视了旅游文本呼唤性,并没有同目标受众“人们”所指的游客建立对话,而是选择了中性词“people”,置身于游客需求之外。呼唤性译本应该表达为:“To enjoy the grand sun-
rise, you can stay in the hotel on the top.”这样呼唤性的信息才能拉近与游客的距离,脱离语境单纯谈句子翻译,会导致学生对语言语用功能的忽视。翻译课堂需要引入旅游真实语境和语料进行分析,根据培养方案和学生需求适当增设行业英语课程,在实际应用中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翻译评价体系中突出以思维习惯差异为标杆,衡量译文的文化传播效果 外宣翻译本质上是跨文化传播[4],旅游资料的外宣翻译也必须遵循传播规律和原则。传播学先驱哈罗德·拉斯韦尔的5W模式是传播学经典理论,即传播过程由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五要素构成,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传播效果。效果为先的原则要求译者充分考虑受众的文化心理和需求,从传播内容和传播手段上确保最好的传播效果,做到以目标受众为中心。翻译课程的评价体系应全方位测评学生的翻译能力,不仅考虑学生课堂表现及期末测试成绩,更应给学生真实语料,从实际产生的传播效果评价学生的翻译能力。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虚拟旅游翻译的实训 网络时代网络上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不少国外旅游资源都已经做到虚拟旅游,国内部分5A级旅游景区的英文外宣工作也做得比较完善,能够为翻译课堂提供实用的教学资料和翻译体验。跨文化旅游翻译课堂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手机等新媒介充实课堂资料,革新教学方式,运用语料库等手段提高学生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水平。现代教育技术也为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提供了平台。
5 结语
跨文化旅游翻译教学是提升跨文化旅游水平的重要保障,是提升中外文化交流水平的基础条件。文化自信新背景下,跨文化旅游翻译教学要突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加深对本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异化策略对本土文化的影响,并从翻译课程评价体系上确保对学生的翻译能力进行客观测评,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学生跨文化旅游翻译体验,让学生在沟通两种文化的同时,能最大限度地把中国文化推向国际,既践行文化自信,又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王宁.翻译与文化的重新定位[J].中国翻译,2013(2):
5-11.
[2]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探讨[J].上海翻译,2007(1):
31-34.
[3]郑德虎.中国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上海翻译,2016(2):53-56.
[4]胡庆洪,文军.从传播学视角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以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为例[J].上海翻译,2016(2):
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