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审题习惯的养成
2017-04-14黄兆峰
黄兆峰
【摘要】 “解决问题”审题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不断创设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坚持系统学习和训练,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审题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抓好 “读——品——思” 三要素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能力。审题习惯的养成可以从“花式读题——让读题变得更有意思; 咬文嚼字品信息——把数学信息理解得更透彻; 化思成图——让思考过程有效呈现”三个套路训练入手,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能力。
【关键词】 解决问题 审题 习惯 养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03-077-02
“聪明的人,讲一次就明白;笨的人,就是讲一千遍他也不会做……”曾有不少的老师发出这样的感叹!真的吗?我想说:每个孩子曾经都是一张张雪白的纸,可是为什么有些能写满,而有些多年以后还是一张白纸呢?孩子的能力虽然有区别,但如果注意学习习惯的养成,每个孩子都会学有所成。
讲到学习习惯,还记得曾教三年级时,在一次的练习中(题目:人民剧场楼下有425个座位,楼上比楼下少185个座位,人民剧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看到了这样的情况:
生1:425+185=610(不写单位名称,不写答)
生2:425-185=240(个)答:人民剧场一共有240个座位。
(以上两人简单看了看题目后,快速做题完成)
生3:……看了很久不敢下笔
据了解:生1认为问题是问“人民剧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所以用加法;生2:因为“楼上比楼下少185个座位”所以用减法;生3有点胆怯地说:我……我……不会做……
由此看出,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很片面,做题比较随便,不作深思,不懂检查是否合理,可以说完全没有“套路”。其实根本原因还是学生没有养成“解决问题”的审题习惯,不能真正理解题意和里面的数量关系。
“读——品——思”是解决问题中审题的三要素。抓好这三要素,形成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能力。经过多年的教学,我认为审题习惯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三个“套路”训练入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能力。
套路一:“花式读题”——让读题变得更有意思
据一个小调查发现,在所在学校三年级308名学生的访问中,有认真读题三次后再动笔解题的习惯只有15人,占4.87%;读一次题便马上做题的有256人,占83.12%;完全不读题(靠蒙的)有37人,占12.01%,此部分学生为学习能力较低下的。从数据看,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解决问题往往是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情境,生活化的语言与数学语言差别较大,加上语句长、叙述抽象的特点,使学生对题意的理解产生困难。因此,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审题的习惯,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审题的首要是“读题”,我在教学中采取“花式读题”的策略,让枯燥的读题变得更有意思:
1.尝试“三声”读题法,营造读题乐趣
⑴大声朗读(读准文字,了解具体情境中题目的大意);⑵小声细读(注意细化已知条件,可用复述的话说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⑶无声阅读(要求学生在关键字词下面“用铅笔画”做标记)。此“三声”读题法的要求實际是“一读动口(建立表象),二读动脑(明确问题),三读动手(找关键,作记号)”层次递进的三次读题。这样有名堂的读题方法,学生觉得有意思,愿意读题。既避免了枯燥乏味,又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2.以讲演的形式生动呈现题目,融入情境加深理解
(1)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题目,丰富理解
复述是一种理解的方式。因此,面对枯燥的数学题目,应鼓励孩子尝试用编故事的形式复述题目。刚开始大部分学生还是原文照读,不懂扩散思维,改变说法。但通过老师的示范述说,大胆模仿,一段时间后效果明显提高。
(2)角色扮演,重组题目,在模拟情境中建立表象
根据题目内容,分角色扮演也是理解题目的一种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尝试教会学生通过精读题目,用分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演绎题目内容。这样能把抽象变形象,帮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建立表象,深化理解。
(3)允许用不同的语言读题,让孩子在感受不同方言的特色中寻找读题的乐趣。
套路二:“咬文嚼字”品信息——把数学信息理解得更透彻
在教学中,训练学生善于抓住关键的字、词、句,“咬文嚼字”地品尝推敲,把数学信息理解更透彻。可从这几方面入手:
1.重点读“品”题目中常见的数学术语和简单的数量关系,提高审题质量。例如:低中年级“……比……贵(多)几、……比……便宜(少)几、谁是谁的几倍、谁的几倍是多少、比谁多(少)几”等常见数量关系;高年级:时间、速度、路程;单价、数量、总价等数学术语。
2.通过读题,学会推敲,“品”出隐藏的已知条件。有部分的解决问题的已知条件会用文字体现,对于审题习惯不好,粗心的学生,经常会忽略,因而造成错题。
3.对于意思相近的词语或写法相似的量,要“品”出区别。
4.对于有多个或多余已知条件的复杂应用题,要“品”得准确。不仅要懂得整理信息并找准相对应的量,还要会根据问题选择正确的已知数量解决问题。思维不够清晰的学生往往遇到这些题目就会无所适从,胡乱搭配。所以在审题时要引导学生找关联词语或对应量理解两个数量存在的内在关系。
套路三:“化思成图”——让思考过程有效呈现
数学思维就是数学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形式。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画线段图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在发现有部分学生看着题目不懂如何思考,有种“老鼠拉龟,无从入手”的窘况。因此,在审题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化思成图”的能力,也就是把对题目思考的过程转化成图示直观表达出来,让思考过程有效呈现,帮助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审题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对每个学生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学生的成长。只有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不断创设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坚持系统学习和训练,才能克服对“解决问题”的畏难情绪,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小学阶段,学生学好知识固然重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必不可少的。让我们共同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准确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努力吧!
[ 参 考 文 献 ]
[1]卢德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6).
[2]唐丽娟.《启迪与智慧·教育版》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