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眸华章 文化之宗

2017-04-14王艳

关键词:语文教材载体传统文化

王艳

【摘要】 熠熠生辉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赖以生存的精神土壤。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蕴涵着深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有厚德载物的传统美德,有昂扬向上的生命意识,有豁达淡远的自由思想……

【关键词】 语文教材 传统文化 载体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03-012-01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教材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灵魂。现行的语文教材,充盈着轻松幽默,亦不乏厚重体悟。它将最美好真挚、深邃绵长的思想文化呈现并烙印在学生心中。只有这样的教材,才能培养出健全而完善的人,才会成就有情怀、有智慧、有涵养的优秀人格。

当前语文教材已成为时代进步声音的传递者,先进文化的弘扬者,给学生打开了一个广阔的语文世界和美好境界。因而,对高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化内涵进行品读、思考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一种有益的教学尝试。

一、深度挖掘文化气韵

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空前的。在这种文化上产生的中国文学,包蕴着淡雅而朦胧、深沉而细腻、委婉而含蓄、豪迈而雄浑的丰富气韵。教材中不仅文言文和古诗词表现出了这种气韵,深深地熏染着每一个读者,就是很多散文和小说也同样洋溢着那份浓浓的美。李煜用一曲《虞美人》印证了“最美的诗歌是绝望的诗歌”,李清照的《声声慢》留给后人的是绝妙的叠字美和无尽的绵绵愁思,沈从文的《边城》让我们真切地感受了边城百姓那健康、优美、质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语透纸背,深度挖掘,读出教材背后的文化气韵。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像一首小夜曲,韵味十足。诗节开头的“轻轻的”,仿佛是诗人踮着脚尖在走路,不忍划破这康桥的宁静。第六节因是高潮后的落潮,语调稍降,语速要慢,“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之后应有短暂的停顿,好似诗人陷入对康桥无限美好的回忆之中。末节的“悄悄”与开头呼应,语调应慢速深情,声音听来也应愈来愈远,最后的“一片云彩”一定要一字一顿地慢读,方可给人以余韵无穷之感。

这样的教学指导是对学生审美修养、艺术修养的提升。教材背后的文化气韵,或委婉含蓄的缠绵悱恻,或雄浑深厚的豪放粗犷,或一泻千里的痛快淋漓,或古韵悠长的典雅精致。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应当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气韵的艺术熏陶,从而有意识地培养正确健康的文化意识。

二、广度内化文化意蕴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选文是作者在特定生活情境中的文化结晶,凝聚着作者的文思和情结,决不是语文技巧和文字材料的简章堆砌。它具有典范性,讲究文质兼美,题材风格丰富多样,而且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有诗意飘飞的散文,有情景交融的诗歌,有引人入胜的小说,还有催人泪下的剧本,这些文章让语文教材闪烁着人性最美的光芒。

追求生命价值的实现和生命广度、深度的拓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亮点。正如《赤壁赋》中所言:“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的个体生命是极其有限的,在如此有限的生命长度之中如何扩充生命的容量,这便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孜孜以求的。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那座肃穆幽深的古园,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哲人,他把自己身上所有的东西都化作哲理,為史铁生解答生死的意义,使作者最终勘破生死,从死亡的阴霾里走了出来。对远去巨人背影的深情凝望,在他们生命经行的道路上,我们会领略到他们的人生风光,获得了丰碑式的启迪。

《<论语>选读》的思想和文化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整个民族和民族的文化。有对父母兄长的孝悌之情,有对社会民众的大同关爱,有对学生的谆谆教诲,有对国君的尊重谨慎,这些都凸显着一种文化魅力。让学生沐浴先贤灵光,以先贤的完美人格唤醒学生的生命与品性,在孩子们的心中筑起挺拔的道德高墙,使他们懂得生活的意义,获得生命的觉悟,在青少年时代让善良宽厚、仁爱大气在心中扎下根基,化育阳光人格。

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人文化的过程。如此解读语文教材,避免了空洞说教的弊病,从而赋予语文教学以新的生机与活力。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挖掘教材深度,吃透教材精髓,自然能感受到课文中处处渗透的真善美,并用它来滋养我们的学生。就这样,我们一步步地靠近了自然和生命,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目的就达到了。

三、梯度采撷文化内涵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求学生能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从文本中发现新意义,获得对优秀作品常读常新的体验,并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了《归去来兮辞》后,我要求学生对陶渊明的归隐进行探究。有学生写道,陶渊明的归隐,不同于那种不食周粟,不仕新朝,不与浊世同流合污以及避祸于乱世的归隐,而是踏遍千山万水、饱览沧桑之后的归返精神家园。大多隐士总还有再出的念头,想以隐博名,以隐求仕。而陶渊明的归隐却是静待重归于尘土。正因如此,诗人才挣脱羁绊,成为自己人生舞台的主角,让淡泊的灵魂自由飞翔,让淡泊之心得以释放,才有了“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告白。

隐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我国古代一大批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和心态,而《归去来兮辞》逼真地再现了一代隐士生活的心路历程,是我们解读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那么,《归去来兮辞》中所表现出的文化心态——平静的彻悟,又何尝不是最文化的文化?

让学生零距离地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是让人欣喜愉悦的事情。语文教材显示着民族的个性与灵魂,它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和文化资源,值得我们细细地咀嚼、美美地涵咏。

[ 参 考 文 献 ]

[1]黄厚江.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适度空间和基本原则[M].语文建设,2007.

[2]王永祝.把握教材特点优化教学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0.

[3]沈虹.中学生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的尝试[J].江苏社会科学,2006.

猜你喜欢

语文教材载体传统文化
以多媒体信息为载体,展数学课堂魅力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以学习故事为载体 提升教师察析幼儿学习行为的能力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