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研之困与破解之策

2017-04-14梁大伟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7年3期
关键词:继续教育

梁大伟

【摘 要】参加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作者梳理自己参加的教研活动,认为基础教育阶段还存在培训辐射力不足、推广项目不成熟、组织方式不给力等困扰教研效度的问题,并提出规范教研制度,严格选题和创新教研模式等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继续教育 教研效度 破解之策

俗话说,教学相长。教师只有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够熟练驾驭教材与课堂并教育好学生;教师参与教研,是教师专业保鲜与提升的需要,是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与长足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与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实际教研活动中,远非某些宣传报道所描述的那么“美不胜收”,还存在诸多困扰教研效果或效度的问题。笔者梳理自己参加教研活动的一些感受,扼要归结了制约教研效度的症结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选择性培养培训人员,培养了少数人,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版)指出:“教师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这是教师享有的接受继续教育,不断获得充实和发展的基本权利。”但是,无论是国培还是镇级培训,接受培训的人员往往是教师群体中的小部分人。当然,作为教研活动的策划者,总是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希望受训者能够在其团队内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如果这部分受训人员是严格甄选出来的倒也情有可原,问题是受训人员接受培训后,要么自己业务突出而同人没有跟其受益,要么其业务素养依然平平而没能起到模范带动作用。国家倡导的教育均衡与教育公平,不仅仅表现在硬件设施均衡上,还要体现在教师知识、教学方法与教育理念一致性的软实力上,因为“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绝不仅仅是少数教师的事情”(斯苗儿),只有学生接受的知识和接受的学习策略相同,才算是真正的教育均衡与教育公平。

【解决策略】 1. 规范培训制度,监管培训效度。教研活动的组织单位或管理部门要对受训教师培训后的效果跟进监管,督促其转化为学习成果,比如让其撰写翔实的培训报告或上展示课,并让其在规定的合理期限内带出徒弟或上特色课,扩大其受训活动的受益面,让培训活动的效益尽可能发挥到最大化。2. 组织全员培训,整体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教研活动的组织单位或管理部门可以把专家或名师请到当地去,让区域内教师都得到先进教育的洗礼。例如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举办的小学高端名师送课活动,就是把北京、深圳的名师请到县市区,让辖区内的全体教师有了和北京、深圳名师同台研讨切磋学科教学的机会。

二、不成熟的教研项目被推介,试验实效堪忧,参训教师不领情

经得起确凿实验数据支撑或历史沉淀后形成的教研成果才是值得推介的,恰如自然科学的建立与医学科学的形成。然而,时下有些教研活动推介的成果似乎不尽成熟。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 空洞的教研成果滿天飞。从表面上看,实验部门硕果累累,课题、论文汗牛充栋,但真正应用于教育教学并被全国教育界认可且推广开来的成果却寥若晨星。2. 用穿凿教学环节的某一个点的艺术做教研主题。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整体,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一切心理现象中整体都不可拆分为元素,整体不等于各部分的总和,整体先于部分且大于部分之和,并决定着各部分的性质” (叶浩生)。特定的教学艺术只适合特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和特定的教学素材,教学环节中点上的体会与探索可以探讨,但不可以放大到全县市区集体效颦的程度。例如:简笔画教学在小学低年级的学词阶段尚可大显身手,要是到了初三教师还用简笔画指导学生学习,恐怕学生要嘲讽教师幼稚了。3. 颠覆传统课堂的无教育心理学历史常识式教研。班级授课制不是完美的,但这种体制延续了几个世纪,足以证明其积极性还是毋庸置疑的。搞学生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儿童中心论的思想,其积极意义是对班级授课制的有益补充。但在儿童中心主义指导下学生学习知识散漫而不系统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和早已证明的。所以有的教研活动一上来就让学生自己学,一节课都是学生在活动,教师成了附庸,这就像织“皇帝的新装”一样在做秀。

【解决策略】 1. 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把教研成果质量审批关,杜绝资质低和约束力薄弱的机构与个人发放课题或审批成果,把能够解决基础教育实际问题的课题突出出来并研讨出成效。2. 教研活动组织方要严肃筛选教研活动项目,要从课堂教学的整体入手,切近学生的学段、学情实际搞教研,符合心理学与教育学原理,经得起广大教师的推敲,经得起实践检验和历史见证。

三、教研活动组织方法不给力,抑制教师的教研参与度

教研活动组织方法不给力,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1. 教研时间不给力。教研活动时间往往就是外出学习一天或几天的时间,时间短暂,学习如同走马观花,摹其形易而学其神难。况且有的活动安排在工作日,直接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2. 教研活动方式不给力。专家与学者倡导教师授课要有启发性、趣味性,要少讲多练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他们的报告或讲座却多为长篇大论且独霸讲台,缺乏与听众沟通,毫无趣味性与启发性。3. 教研内容不给力。“做教研最重要的是‘求实,能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教研才算‘接地气 ”(王贞鹏)。有些教研活动主题偏离教师的实际需求或者未能解决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因而引不起教师的共鸣。譬如学生不写作业、学生学习弱化等困扰教师的实际问题难以在教研活动中得到解决的密谛,教师在培训后依然要自己劳神下药,怎会认可教研作用呢?4. 教研协调作用不给力。教研活动本该是连接专家、教师、教材和研究内容等环节的完整体系,但个别教研部门没能很好地理顺这些关系,导致教师在使用课改教材中发现的问题被忽视,某些出版社编写的不严谨的教材恣意流通于学生手中,贻误学子。

【解决策略】 1. 倡议研修时间适宜延长或错期教研。如果调研学习的教师到观摩学习的单位学习半学期到一学年,那么被观摩的教研活动主旨就会被很好地领会与把握。当然也可以错期举办研修活动,例如山东省教师的远程研修活动就放到教师的暑假当中进行,而且期限还可以从暑假一直延续到开学后一个月,此举不但保证了教师的休息权益,又可以起到充电的作用,可谓两全其美。2. 创新学习模式,提高研修效率。① 教研活动要向基层与困难地方去选题,最好采用由下而上选择教研目标,准确把握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②既然教师对磨课、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感兴趣,教研活动的内容也可以做成这类学习软件并依托网络平台来举办,不但节省了教研活动费用,还拓展了研修的时间宽度。 ③ 提倡实行尊重教师的开放式评价教研模式,让参训教师参与评价教研成果。当然,“倡导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也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无视专业人员的引领”(王贞鹏)。教研活动组织者只需恰当地把话语权转换一下,让普通教师发表自己的观感,或许更容易感染听众,更容易提出尖锐问题。3. 教研部门要畅通协调渠道,让教材出版单位了解教师在使用教材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完善教科书内容或指导一线教师合理使用教材。

总而言之,组织教研活动的单位和机构要创新教研活动组织模式,严把选题质量关,把能够解决基础教育实际困难、久经考验且生命力鲜活的项目推出来,规范培训制度,合理安排研修时间,延伸监管成果转化过程,让广大教师从教研活动中深受补益,这才是一线教师所希冀的教研良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EB/OL].http://www.gov.cn/banshi/2005-05/25/content_937.htm,

2005-05-25.

[2]斯苗儿. 教研活动策划的关键要素[J].人民教育,2010(07).

[3]叶浩生.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4]王贞鹏. 教研要求实不求全[J].人民教育, 2015(13).

(山东省高密市康成小学 261500)

猜你喜欢

继续教育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慕课对我国继续教育的积极影响及发展策略
关于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
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发展历程回顾与高校继续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课程学分认定及转换规则的思考
对继续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探究
关于促进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的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对初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