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中阶段学生家长对子女“期望”的研究
2017-04-14张永兴
张永兴
【摘要】 在我国高中阶段,学生家长存在着对子女抱有高期望值的现象,期望值过高,超过了孩子的天资及其他主客观条件,再加上教育方法欠当,良好的愿望难以实现,甚至出现意想不到的恶果。家长与孩子应调整这种偏差,实现和谐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变得自尊、自爱、自信、自立和自强。
【关键词】 高中阶段 家长期望与子女表现的偏差 如何调整这种偏差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03-010-02
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大量的人才,中国要造就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正是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目前,高中阶段有些学生家长不能从孩子的天资、学习基础、有无特长等实际情况出发,对孩子的期望值偏高,期望值过高,使不少家长陷入苦恼的误区,成为两代人形成隔阂的一个“雷区”。本人长期担承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本文就当前家长对子女期望值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究。
一、高中阶段家长期望的表现及特点
一位家长对我讲:“自己小时候就想上大学,由于家境贫困,使自己的大學梦变成泡影,现在想起来心里就不好受,我把自己的梦想放在我儿子的身上。我不惜牺牲一切也要把我的儿子送上大学,了却我的心愿。”当前,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较高,对大多数家长来说,教育资金支出较大,尤其是农村居民,渴望子女获得和城市同等的教育资源,必须在城市里“买读”,高昂的教育成本,让农村父母渴望子女考上大学,衍生出高期望值。他们渴望子女能够取得成功来改善家庭的经济和地位,而承载着父母期望的学生们往往觉得背负着太多的沉重。中国传统的父母习惯于进行居高临下的思想教育,而非平等对待的心理辅导,但年轻人有着飘忽不定的心思,难以持之以恒,父母对子女的训导,依旧体现了父母的重视和爱。
二、高中阶段家长期望与子女表现的偏差
作为家长,想把所有好的东西都给子女,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你要考虑到孩子愿不愿意接受的问题,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难免一厢情愿,为孩子设定了过高的目标,使期望脱离了现实的基础。孩子是父母爱的寄托,家长在对孩子期望问题上存上哪些误区呢?
期望的偏差之1——学习好才是有出息。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人认为世上惟有读书高,孩子读大学、硕士、博士,书读得越多越有出息;有人认为只要干出名,就是有出息;有人认为能挣大钱,也是有出息。家长谈论出息的时候,多半是指孩子未来的学业发展和事业走向,淡化了孩子的健康和品德养成。只有孩子患了重病,家长才真正意识到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难得。其实,家长都不要忘记,孩子健壮的体魄、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品质就是成就,就是出息,这是最值得我们去为之努力和珍惜的。
期望的偏差之2——希望孩子从事自己曾经梦想却未能如愿的事业。有些家长,希望孩子继承自己的某些性格优点或是具备自己所欠缺的特质;有些家长希望孩子子承父业或是从事自己曾经梦想却未能如愿的事业,如果孩子能如父母所愿,皆大欢喜。但如果孩子并不像父母所希望的那样,孩子会承受巨大的心理负担,父母则体味着无尽的失落,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都不快乐。与其这样,为什么不顺其自然,让孩子沿着他自己的轨迹运行,施展他最擅长的才能,发挥他自己的个性呢?孩子长大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家长的心愿所能控制的,孩子最适合干什么,取决于他自己的个性、兴趣、特长,还有环境和机遇。
期望的偏差之3——孩子是自己的成就。有些家长将孩子视作自己创作的产品,孩子学习成绩、所得的奖项成了家长与同事朋友炫耀的资本。孩子表现不好,家长就责备孩子,孩子在经历了多次打击和失望之后,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家长也会因失望而怨恨,父母与孩子之间难以建立爱的纽带。
三、家长与孩子如何调整这种偏差
一位高中家长说:“我有两个孩子,经济并不富裕,我要把两个孩子培养上大学。子女学习成绩稍微不好,我就打。”把孩子脸上打出五个大手印。他还说:“不打行吗?不打能上大学吗?你不上大学,你的前途就是打工仔,到处流浪。”我说:“你不能打,打不是办法。”他说:“我也知道,但是那股劲儿一上来,就控制不住了。”他接着说:“不打也得保证上大学,只有上大学才是唯一的路。”我在多年家庭教育研究中深切地感觉到,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大学,是目前家长的普遍心态,一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大多数家长都有“恨铁不成钢”的同感。
那么,作为高中学生家长,应该如何调整这种偏差呢?
1.家长应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孩子取得成功的期望,不要用孩子的成绩成就自己的面子。高中学生家长谈得最多的就是孩子的成绩。孩子成绩出色的,眉飞色舞,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孩子成绩不如人的,低声叹息,总觉得自己矮人三分。因而在家里,孩子听的最多的话语是:“小子,好,这样的分数为你爸妈挣得了面子,我们总算没有白辛苦!”或者“你真没出息,这个分数叫我怎么去见人?”……称赞也好,斥责也罢,在多数父母心目中,孩子的分数直接跟父母的面子挂钩,殊不知,这也是对孩子心灵的一种摧残。“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的愿望,可以理解。作为父母,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优秀,谁都渴望孩子成为自己的骄傲。如果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要帮助孩子找出失误的原因,并鼓励孩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样孩子才会情绪稳定,信心增强,身心各方面才会健康发展。
2.家长要拓宽期望面,不要单以学业成绩来衡量孩子。美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身为父母,千万不能太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而应该注重孩子思维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尽量留住孩子最宝贵的兴趣与好奇心。绝对不能用考试分数去判断一个孩子的优劣,更不能让孩子有以此为荣辱的意识。”作为父母,在督促孩子学习的时候,不要只盯着孩子的考试成绩,更应该看孩子实际的学习效果,发现引导孩子发展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3.家长的期望应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和兴趣爱好,不应从自身的喜好出发,按自己的意愿为孩子设计发展方向,必须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家长的期望值。父母应该在社会需要与孩子需要的交汇处找到自己期望的准确定位。父母的需要只有转化为孩子的自我需要,才能成为孩子内驱力,父母的期望只有内化为子女的自我期望才能实现。
4.家长的期望应该定位于“最近发展区”内。前苏联儿童心理学的开创者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思想。他认为,至少要确定学生的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水平是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学生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在这两种水平之间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父母适度、恰当的期望应该定位于最近发展区域内。父母适度的期望应该是孩子愿意达到的,能够达到的和应该达到的。同时,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还需具备动态发展性,父母在具体设置期望目标时必须根据孩子的潜在水平和现有水平不断变化,以动态的目标启动期望效应。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父母的希望。在家庭中,家长无一例外地期望孩子成绩出众,很多情况下,父母的殷殷期望化作了孩子向上奋进的动力,然而,万事总有个度,并不是说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越高,则子女对自己的成就愿望就越强烈,其学业成绩、品德水平就越高,各方面的发展越好。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对子女成长期望值过度,陷入了认识误区和行为误区,导致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家长没有了解子女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操之过急并且过高的要求也使子女失去了活泼的天性,使子女心灵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最终形成家长的过高期望与现实的严重落差。
作为高中阶段学生家长,要从孩子的天资、学习基础、有无特长等实际情况出发,调整好期望值,使期望成为有益于孩子健康的积极力量,实现和谐的亲子关系,让子女变得自尊、自爱、自信、自立和自强,让子女健康成长,实现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