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碳纤维产业科技创新智库构建研究
2017-04-14李萍李刚王海军
李萍++李刚++王海军
[摘要]吉林省碳纤维科技创新智库具有多种类型智库共存、地域聚集效应明显、阶段发展特征突出等特点,研究人员、资金筹措、运行机制、成果质量、对外交流等方面存在众多问题.要加快其建设,高端专业的研究队伍是关键要素,丰富多元的筹资渠道是物质保证,合理有效的运作机制是必然要求,影响力强的成果推广是根本目标,坚持不懈的政策支持是重要基础。
[关键词]碳纤维产业 智库科技 创新智库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110-02
科技创新智库是指科技领域服务创新活动的各类科技智库。科技创新智库在科技战略、布局、规划、政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快科技创新智库建设,成为推动区域发展战略及产业科技创新的必然选择。碳纤维产业是吉林省重点产业,其智库建设和发展具有突出意义。
一、发展概述
2014年成立的吉林省碳纤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这一产业科技创智库的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该联盟宗旨为形成切实有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共同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困境,不断提高碳纤维产业的整体科技层次和水平,形成产业整体优势。“联盟”汇聚省内36家碳纤维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围绕碳纤维产业发展,尤其是科技发展献计献策,发挥了重要的智库作用。其中,作为主要载体的吉林省碳纤维基地已通过协议,与中科院一院五所以及东华大学、山东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吉林省纺织工业设计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关系,为科技创新智库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吉林)高新技术纤维材料产业创新论坛暨高新技术纤维专业委员会年会期间,基地还与北京化工大学、吉林大学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向全国性的碳纤维产业“科技创新智库”又迈进了一步。此外,还建设了碳纤维公共应用研发服务平台项目,提出“保姆式、跑步式、精准式”的新型服务理念,针对企业发展面临的科研、融资等迫切问题,为碳纤维企业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有效服务,比如产学研合作对接、专项资金补助、研发服务平台资源共享、技术与人才引进、政府提供担保等。成为吉林省碳纤维产业科技创新智库发挥作用的成功范例。
二、主要特点
(一)多种类型智库共存
我省碳纤维产业科技智库,按照组织结构、服务目标、人员构成、资金来源等差别,可分为官方智库,民间智库和高校附属型智库。其中,省发改委、省政府政策研究室等是由政府部门主管的典型官方智库,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划拨。吉林大学、长春工业大学、东北电力大学等所属碳纤维产业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则是高校附属型智库。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吉林化纤等生产企业内部的技术研发部门因为有财政部门和民间力量共同参与经费筹集、组织管理和人员构成等事务,属于半官方智库。我省还有为数不多的民间智库,由民间企业或个人创建,智库经费主要来自企业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捐助。
(二)地域聚集效应明显
我省碳纤维科技智库在地理位置上比较集中。省会长春是政治、经济中心,我省最著名的高校和研究机构汇集于此,而吉林市则集中了绝大部分的碳纤维生产企业,这两个地方集中了我省最主要的专业性科技人才;另一方面,地域聚焦体现了科技智库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决策服务、扩大学术和社会影响力、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特征。但除长春和吉林外的其它城市和地区,尤其是乡镇区域,科技智库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这种地域上的不平衡必将影响我省其它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乃至社会经济发展能力。
(三)阶段发展特征突出
我省碳纤维科技智库发展的不同阶段反映了该产业科技政策引导发展的不同重心,该产业从形成时期开始,就一直保持着产学研协同发展的优良传统,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碳纤维产业发展过程中,体现了科技智库的重要作用。我省60%以上的碳纤维科技智库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科技智库直接影响碳纤维产业科技发展战略重点、科技政策转型状况,同时,科技智库建设也加速了产业科技的发展。
三、存在问题
(一)研究人员方面
现有智库组成人员较少,甚至有部分人员属于实习兼职的性质。各自独立的智库研究人员专业领域过于集中,影响了民间智库研究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人员的组合配置上,我省智库的组织结构比较松散,缺乏稳定合作载体。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自发形成适合各类单位研究方式的研发人员组合,使之形成成长型的科研群体。同时,我省智库研究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老年人较多,中青年很少。现有的青年工作人员大多从事行政或财务类工作,从事研究工作的很少。因此,有必要加强碳纤维研究机构青年研究员的招录和培养工作。
(二)资金筹集方面
资金匮乏,筹措机制不健全,是导致各类智库,尤其是民间智库难以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相对而言,欧美国家各类智库资金筹措渠道众多,相关机制灵活方便,包括政府、企业、基金会、个人及其它经营费用,形成了财政拨款、补贴、资助、捐款等多种形式的资金来源。美国等国家还规定,对智库的资金捐赠可从应纳税额中抵扣,以激励民间对智库的支持。在中国及吉林省,政府的财政拨款主要投在长期提供咨询服务的官方和半官方智库,民间智库获得的較少,而整体上筹资渠道极少,捐赠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因此导致智库,尤其是民间智库有生存困难。
(三)运行机制方面
官方和半官方的附属型智库研究课题由政府相关部门财政拨款,组织立项,研究结果由政府部门审核,研究者多为政府公务员,这样的智库往往脱离产业现实情况,偏向于注重对政府政策的宣传和诠释,缺少公共性和客观性。民间智库由于不在体制之内,对政策需求的了解不够及时和透彻,因此很难获得政府课题,而且,由于缺乏向上送达的内部渠道,研究成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权威性也饱受质疑。高校智库信息渠道更加缺乏,再加上科研人员自身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的差异,对决策的重大作用更是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各类智库拥有的资源不平衡,因而不能公平竞争,智库体系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受到压制,所提供的智力产品难以解决实际问题,不能满足需求。各类智库之间缺乏沟通和合作,资源使用分散浪费,产业智库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四)成果质量方面
我省关于碳纤维产业具有智库功能的研究机构虽然数量尚可,但成果的数量、层次和应用效果都较差,与欧美发达国家的超级智库相差甚远。智库偏重对产业当前所遇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具有短期性,普遍缺乏从长远眼光出发具有前瞻性、预见性、战略性的研究,真正能够对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发挥作用的纲领性、创新性成果较少,与其智库数量相比,成果对决策部门的服务水平还远远不够。
(五)对外交流方面
欧美智库与政府部门之间设立了(旋转门)机制,学界和政界、思想和权力之间通过智库平台实现了研究者与实践者、学者与官员的身份转换,从而有效保证了智库创新产品对国家政策的出台和实施。目前,省内智库人才流动机制缺失,虽然有政府官员退休后进入智库体系,成为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种流动是单向的,智库研究人员进入政府的情况还很少,也就是说,旋转门只开了半扇。而且智库国际合作交流较为缺乏,严重影响了智库的长远发展和国际影响力。
四、应对策略
(一)高端专业的研究队伍是关键要素
智库研究人员提出的建议对产业战略决策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科研人员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应具有突出的研究能力和广泛的学术影响力,并应具备放眼世界的国际视野,尤其应大力吸收有国际背景的专业人才加入。还应集聚跨学科研究力量,吸纳在“政、产、学、研、媒”各界有一定知名度的人员,形成多层次、多方位、多专业、高质量、有影响力的决策咨询专家库。建立起引进与培养并重的人才机制。一方面,完善开放、竞争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优秀毕业生、知名专家学者、企业界精英、离职政府官员等。另一方面,形成有效、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采取培训、实习、交流、合作等多种形式,以激励考核机制促进研究人员自我提升。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开放竞争的人才选拔机制;实行客观严格的考核激励机制;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交流机制;采取多学科交叉的人员组织机制等。
(二)灵活丰富的资金渠道是物质保证
充足、稳定的资金来源是民间智库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碳纤维产业智库的建设,应广泛寻找、开发资金来源,通过课题经费、企业资助、个人捐赠、政府支持、培训咨询、出版刊物等多种渠道,形成包括政府撥款、委托研究经费、企业捐赠、个人捐赠、基金会捐助等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模式。同时,建立合理的经费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发挥绩效支出激励作用。具体措施包括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给予智库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保障;探索设立专项基金,对非官方智库在启动和课题研究经费上给予倾斜与扶持;培育智库捐赠文化,引导和鼓励社会对智库的投入;加强资金使用管理等。
(三)合理高效的运作机制是必要保障
吉林省碳纤维科技创新智库应立足于现有的良好平台,逐步扩大服务群体,采取市场化有偿运作机制。应强化碳纤维产业技术专业性,力争保持国内先进水平,逐步缩小与日本、美国等先进国家的差距,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根据产业现状,建立“问题技术导向”研究模式,针对产业链中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瓶颈问题设置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加强有效性和合理性;以质量创新和实际贡献为导向评估研究成果,建立用户评价、同行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评估机制。
(四)影响力强的成果推广是最终目标
建立“向上”“向下”“对内”“对外”四个维度的传播推广网络,使观点主张不仅让政策决策者,而且让社会公众熟知,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有一定影响力。可以通过出版刊物、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传播研究成果,举办或参加高级别论坛、研讨会、报告会、讲座,提升影响力。加强智库品牌建设,提升智库的整体水平。
(五)坚持不懈的政策支持是重要基础
智库研究主要是对产业长远发展进行规划和预判,从而提出谋划和建议,难免会脱离实际,存在误差。在服务于国家利益和地方经济的前提下,应该预见研究人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努力营造不同学术观点、不同政策建议畅所欲言的宽松环境。
【参考文献】
[1]陈一新.建设党委核心智库的几点思考[J].秘书工作,2011(12):12-14.
[2]宋韶辉.2013年中国智库排行榜&全球智库报告[EB/OL].财经网评论,2014-01-26.
[3]顾海良.新型智库建设与思想力量彰显[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2014-03-24.
[4]李安方.中国智库竞争力建设方略[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66-74.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