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群聚行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2017-04-14丁凯
丁凯
[摘要]本文对网络群聚行为和大学生网络群聚行为做了明确的界定,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际走访的形式,归纳总结,分析网络群聚行为特征和大学生网络群聚行为的表现,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对网络群聚行为存在广泛的消极因素以及网络群聚行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网络群聚行为 大学生 价值观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104-02
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亦成为大学生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些年,网络群体性事件不断爆发,大学生成为此类事件的主体。随着网络群聚行为的增多,网络暴力、色情、毒品等违法行为充斥着大学校园这片净土。本文针对大学生网络群聚行为原因以及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做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消除网络群聚行为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有一定的作用。
一、网络群聚行为概述
(一)概念
(1)网络群聚行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网络群体通过发帖、网络讨论等方式来关注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并制造舆论,试图让社会事件的发展结果满足自身愿望的集体行为。
(2)大学生网络群聚行为是指网民群体将关心的问题和事件发布到网上,大学生通过转帖、讨论等方式来大规模发布和传播信息,试图让社会事件的发展结果满足自身愿望的集体行为。
(二)大学生网络群聚行为的特征
1.群体成员的匿名性
在网络群聚行为中,成员身份被昵称、数字和符号等代替,具有匿名性。这使大学生在网络世界里可以自由、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真实的心理状态,也使社会更加了解大学生的内在想法;同时,匿名性也使网络缺乏约束力。大学生没有了身份的限制,也就没有了社会道德的制约,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会造成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正态发展。
2.网络空间的开放性
网络空间开放性的主要原因是网络的匿名性,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成员可以自由发表言论、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在现实交往、沟通过程中,大学生有着很大的压力,顾虑自己的身份和性格等原因不能自由、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网络群聚行为中,大学生可以把自己現实生活中的压抑情绪发泄出来,把自己隐藏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网络的匿名性更好地保护了他们。在网络群体行为中的安全感更加激发了成员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欲望,使网络空间更具开放性。
3.线上线下的互通性
虽然网络具有匿名性,但是网络群体成员的行为、言论等也会受到现实群体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同样网络群体成员的行为、言论等也影响着现实群体的行为和社会舆论的导向。群体成员会将现实生活中所关心的问题和言论表现在网络群聚行为中,也会在现实生活中讨论网络群聚行为中的热点问题。
4.网络群聚行为的一致性
在网络群聚行为中,群体成员有相同的目标,对同一事件会产生相同的情绪反应,因此,大学生网络群聚行为往往是针对某一事件形成一致的情绪反应。网络群体成员的行为会受到群体力量或群体压力的影响,使行为产生一致性。
5.网络信息传播的快速性
网络群聚行为的匿名性、开放性、互通性等特征使得网络信息能够更快、更及时地进行传播,较短时间内,最大范围地聚集相当数量的人群。日系轿车在中国的待遇问题,各地掀起了抵制日货或节假日日系车收费等问题,迅速地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并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习近平总书记走访北京庆丰包子铺,此消息迅速在网络被传播,使得庆丰包子名满全国。
(三)大学生网络群聚行为的表象
1.网络围观
网络围观是网民对公布在互联网上的社会热点事件进行议论的行为活动。网络围观的时代已经到来,大学生对网络围观有着极高的热情,积极参与社会事件的评论。网络围观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一方面大学生关注社会事件,并积极响应,体现了网络信息时代的现代文明,另一方面如果大学生不能坚持自己独立的观点、理性的评价,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影响,作出极端的事情,进而影响到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乃至社会安定。
2.人肉搜索
以网络和信息的传递为媒介,人为操控提取信息的方式,实际上就是通过其他人来搜索自己搜不到的东西。借助网络,并通过网络群体的互相提供信息而达到目的,是网络群聚行为的一个典型表现。人肉搜索有利有弊,既能揭露人性丑恶的一面,也能弘扬社会正义,是网络群体监督社会的一种方式。
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情绪易激动,不管是善是恶,都会被极大的宣扬,产生极端思想。大学生本身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如果长期受不良思想影响,极容易被他人利用,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3.网络水军
大学生在这个群体中占据了很大比重,学校论坛、QQ群、微信等经常会有一些信息,“每天工作三四小时,轻松赚取生活费”。雇用大学生做网络水军有极大的便利,书写能力强、时间充裕等,大学生未接触过社会,思想单纯,容易被人利用,触犯法律而不知。网络水军的力量已严重影响了社会舆论导向,让人难辨真假,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4.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在网络上发表恶意的言论,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发布的信息也往往触及到人们的道德底线,甚至把网络暴力延伸至他人的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思想单纯、易冲动,容易受到网络暴力的影响,丧失理智。
(四)网络色情
网络色情是在网络上传播淫秽、色情等信息。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思想观念不够成熟,容易受到网络色情的诱惑,极易诱发强暴等违法事件。
二、网络群聚行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对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在网络群聚行为中,信息是相对公开的,如果群体成员需要获得某种信息,在群体中可以很快地得到答案,缩短了查找的时间。大学生在网络群体中发表的意见,有利于教育者及时、有效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以便及时调整政策、措施,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
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对危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和事件愤恨不平,在网上发布言论和信息,强烈抨击,聚集成一个抵制不公的团体,迅速地引起社会和全国人民的关注,促进中华民族更加团结,凝聚向心力。
3.拓宽了价值观念的视野
在大学生网络群聚行为中,大学生敢于揭露社会不公事件,赞扬社会正义行为,起到了舆论监督作用,维护了社会正义,让大学生体会到社会责任感,教会了大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拓宽了大学生价值观念的视野。
4.提高了大学生价值观主体意识
在网络群体事件中,大学生崇尚个性张扬、乐于自我表现,而网络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无形中培养了大学生的价值主体意识,使大学生变得更加独立、自主。
(二)消极影响
1.使大学生价值选择具有矛盾性
大学生在展现个性自由的同时受到现实环境的约束,这种矛盾冲突使得大学生极易产生焦虑和迷茫,随着程度的逐渐加深,大学生本身的盲目性和冲动性表现得就越强,容易导致大学生对主流文化所代表的价值观产生怀疑和抵制。
2.大学生价值信念受到冲击
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容易受到网络群体行为的影响,会影响到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如:在网络中,大学生习惯了标新立异,用恶搞、讽刺的语言来评论事件、人物,长此以往,大学生对社会上的行为和事件都会抱有讽刺的态度,一旦遇到现实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就会怨天尤人,因此,网络群聚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大学生崇高的价值信念。
3.不利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大学生适应了在网络群体中的交往方式,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而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与人交流、沟通,长此以往,会导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焦虑、恐惧,甚至抗拒。
三、大学生网络群聚行为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自我表现与自我评价
在网络群聚行为中,大學生的表现欲望、自我展现的行为得到极致的发挥,在言语风格、行为举止等方面显示出自我表现心理。网络语言被广泛应用,如:给力、点赞等。
2.从众心理
因群体压力过大而引起的个体行为或信念的改变,主要是为了被集体接受或者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等。在网络群体讨论中,自己的意见不被认同,被动地顺从集体的看法。大学生更多地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使自己的观念发生改变,而在教育过程中让他们觉得“大多数人说的就是对的”,为避免自己的观点受到攻击而选择顺从他人的观点。
3.氛围渲染
大学生在网络群体中有明显的感性特征,在网络事件的讨论中容易被激烈的氛围所渲染,情绪受到影响,失去理性的思考。在网络群聚行为中,因为环境的变化,极易使得大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客观原因
1.机制不健全
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前进,日益繁荣的背后也有很多矛盾,贪污腐败等使群众深受其害,在政策法律不能得到解决的同时,通过网络发泄自己的情绪,以引起群体成员的关注,上升为社会事件,期望得到公正的对待。
2.网络监管力度不够
网络发展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没有相应的理论研究,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网络管理。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和快速性等使得政策规范难以奏效,而对于处在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而言,当今的网络环境更无法进行理论传播,因此,建立一种有效的网络管理规范体系尤为重要。
四、对策
(一)完善政策法规
网络具有匿名性,因此,在网络中个人隐私很容易被挖掘和传播,甚至被别有用心地利用。究其原因,是个人的法律意识不强,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完善政府职能,加强政策规范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大学生活既枯燥又乏味,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不仅可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会使大学生从网络回归现实,还会培养大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也使大学生的网络群聚行为少了偏激,更多了一些理性。
(三)正确引导
大学生是网络群聚行为中的特殊群体,自身存在一些特性,如:单纯、易冲动、自制力不强等。网络群聚行为有利有弊,而大学生的可塑性又非常强,要引导他们在网络世界中正确地看待问题,并逐渐完善国家的各种规章制度,使大学生成为引领网络群聚行为的人,成为理性、健康、有文化的行为人。
【参考文献】
[1]冯国栋.基于群体心理的大学生网络群聚行为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3-11.
[2]王晓兰.网络结社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其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1(09).
[3]彭博.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规律分析和防范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5-8.
[4]万颖.对“网络群体事件”的理性反思[J].法制与社会,2009(08).
[5]谢尔·霍兹著.网上公共关系[M].吴白雪,杨楠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6]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2-10.
[7]卫晓君,冯国栋,张剑.大学生网络群聚行为规律及对策研究[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2(04).
[8]蒋钰珮.大学生网络群聚行为的分析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2(07).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