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豫、陕、渝交际区域古代官署地二十八所浅述

2017-04-14王一军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王一军

摘 要: 鄂、豫、陕、渝交际区域有古代官署地二十八所,历代统治者先后在这里设置的郡、州、府一级官署至少七十次,县级官署至少一百七十七次。本文一一陈述以上官署的时间、方位和所属政权,旨在说明该地区历史开发时间的先后,以及封建割据的频繁和文明进程的不平衡,以作为该地区人文历史研究者和新时期建设者的参考。

关键词: 郡治;州治;府治;县治

中图分类号: K928.6;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7)01-0034-07

[按]多年来,教学有间,我时时翻阅各史地理志、《水经注》和《中国历史地图集》等。大凡有涉及个人教学与个人生活和工作区域的内容,必手录不倦,时加浅考。前年与竹山友人谈及竹山县由鲜卑人政权西魏始置,县治位于今竹山县城,这里已是来往汉中的通道。友人陡然来了兴趣,建议我最好将本地区的古代官署,特别是郡治、县治的时间、方位和所属,详加整理。并且说,该地区人文历史研究者和新时期建设者需要这方面的知识。友人的话,对我是鼓励,也是鞭策,遂不揣浅陋草撰了《鄂、豫、陕、渝交际区域古代官署地二十八所浅述》一文。该文笔录学界前贤的共识和意见,其间自然也有个人的心得体会,是否允洽,敬祈各方批评指正。

今日鄂、豫、陕、渝交际区域,地区级城市仅十堰一处,县级城市六处,殊不知古代这一方面的情况复杂多了。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水经注》等史籍初步统计,这一地区有古代官署地二十八处,历代统治者先后在这里设置相当于今日地区一级的郡治、州治、府治至少七十次。详而言之,郧县老城四次,郧县五峰肖家河一带三次,郧县梅铺东南侧—次,郧西上津镇九次,竹溪中锋西南侧一次,竹山田家坝十次,房县城十九次,老均州城十二次,丹江口城区一次,丹江口城区东南侧四次,丹江口城区西北五十公里许处五次,丹水与淅水會合处一次。至于县治的设立更为频繁。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水经注》等史籍初步统计,郧县四处共三十九次,郧西四处共二十四次,竹溪五处共十五次,竹山三处共三十次,房县五处共三十七次,丹江口市七处共三十二次,总计一百七十七次。除此,这一地区有古国国都三处,其中古庸国国都竹山田家坝,古麇国国都郧县五峰肖家河一带,学界已有共识;今有一学者认为今十堰市黄龙镇为古微国国都,学界认同者不夥,尚须地下文物发掘证明。另外,明代中期至清初,郧县老城设有相当于今日副省级的郧阳抚台机构。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这一地区古代官署密度之高,官员层级之多,是其他地区罕有的。

下面以县为序,分别略述各县各处的官署概况。须说明的是,文中所说某官署的方位,一是依据《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标注,二是笔者有理由的认定。文中所说官署的次数,仅仅是一个约计最低数字,不可当做郡治、州治和县治的确切次数。原因是各个封建朝代的行政区划,《中国历史地图集》只是选画几个具有代表性年份的行政区划,而不是整个朝代行政区划的全部;再者,该书所列的行政区划图,有的标注了郡、县二级官署的所在地,有的则由以说,文中所说郡治、县治的次数,只是《中国历史地图集》所示的一家之言,只能作为一个仅供参考的下限数字,实际数字比这要大。

一、郧县古代官署四处,郡治6次府治2次县治39次

1.老城旧址:郡治2次,府治2次,县治23次,明清抚台亦此

西汉为聚邑,在汉中郡(治安康)长利县(治今郧西观音)境。

东汉为聚邑,在汉中郡(治汉中)锡县(治今郧县五峰肖家河一带)境。

三国魏景元三年(262年),为聚邑,魏魏兴郡(治安康),锡县(治今郧县五峰肖家河一带)境。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西晋魏兴郡(治上津)郧乡县治,县治由此始。

东晋咸和二年(327年),东晋魏兴郡(治上津)郧乡县治。

东晋太和元年(366年),东晋汉中郡(治汉中)郧乡县治。

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前秦魏兴郡(治上津)郧乡县治。《晋书·孝武帝》载:(373年)“苻坚攻陷梁益二州。”今鄂、豫、陕、渝交际地区在益州境。

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十年(395年),东晋魏兴郡(治上津)郧乡县治。

东晋安帝义熙五年(409年),东晋魏兴郡(治上津)郧乡县治。

南朝刘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刘宋魏兴郡(治安康)郧乡县治。

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刘宋南上洛郡(治五峰肖家河)郧乡县治。

南朝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年),齐齐兴郡郧乡县,郡县治均此。

南朝梁武帝中大同元年(546年),梁齐兴郡郧乡县,郡县治均此。

北周建德元年(572年),北周武当郡(治老均州城)郧乡县治。

隋大业八年(612年),隋淅阳郡(治淅丹二水会合处的丹水南岸),郧乡县治。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均州(治老均州城)郧乡县治。

五代十国 梁开平二年(908年),梁均州(治老均州城)郧乡县治。

五代十国 唐清泰元年(934年),唐均州(治老均州城)郧乡县治。

五代十国 晋天福八年(943年),晋均州(治老均州城)郧乡县治。

五代十国 汉乾祜二年(949年),汉均州(治老均州城)郧乡县治。

五代十国 周显德六年(959年),周均州(治老均州城)郧乡县治。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宋京西南路均州(治老均州城)郧乡县境治。

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南宋京西南路均州(治老均州城)郧乡县治。

元代至顺元年(1330年),元河南江北行省襄阳路(治襄阳市)郧县县治。

明代万历十年(1582年),明湖广省郧阳府郧县,府县治亦此。

清代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清湖北省郧阳府郧县,府县治亦此。

(明清时代的郧阳抚台置郧县老城)

[按]据上述,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前秦鲜卑人苻坚政权已经在上津处置魏兴郡郡治,在郧县老城处置郧乡县县治。又据《晋书·孝武帝》载:宁康元年(373年)“十一月,苻坚将杨安陷……梁益二州”,又《晋书·桓彝》载:太元九年(384年)(晋)桓冲“遣上庸太守郭宝伐坚魏兴太守褚桓、上庸太守段方,并降之。新城太守麴常遁走,三郡皆平。”由此可见前秦苻坚统治魏兴郡、上庸郡、新城郡有十二年之久。关于这一段史实,《郧阳府志》以及郧西、竹山、房县的县志不提,苻坚属下的褚垣、段方、麴常三位太守在“职官”栏中也不见记载,而桓冲属下的上庸太守郭宝在《郧阳府志》中却有记载。这说明以前修志者漠视少数民族政权的大汉族观念十分严重。历史上的中华大家庭是包括各民族政权在内的,显然这是错误的,今人修志应当改变这种态度。

2.五峰肖家河一带:春秋麇都,郡治3次,县治12次

春秋为锡穴,麇国都城,前611年楚灭麇,为楚地。

西汉,汉中郡(治安康)锡县治。

东汉,汉中郡(治汉中)锡县治。

三国魏景元三年(262年),魏荆州魏兴郡(治安康)锡县治。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西晋荆州魏兴郡(治上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刘宋南上洛郡锡县,郡县治均此。

南朝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年),齐南上洛郡锡县,郡县治均此。

南朝梁武帝中大同元年(546年),梁南上洛郡锡县,郡县治均此。

五代十国 梁开平二年(908年),均州(治老均州城)丰利县治。

五代十国 唐清泰元年(934年),均州(治老均州城)丰利县治。

五代十国 晋天福八年(943年),均州(治老均州城)丰利县治。

五代十国 汉乾祜二年(949年),均州(治老均州城)丰利县治。

五代十国 周顯德六年(959年),均州(治老均州城)丰利县治。

[按]《中国历史地图集》将春秋时代的麇国都城定位在今郧县胡家营将军河一带,汉代锡县治所亦此。笔者曾到此考察,见这里处汉江南岸,高山连绵,不宜众人聚驻,而其下方即今郧西县天河口对岸的郧县五峰肖家一带,视野辽阔,背倚秀山,有王者之气,这里多有春秋古物出土,很可能是古麇国都城及锡县治所,谭图所注有待商榷。另,后世丰利县治所亦在此,《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丰利县,西魏置,治所在今陕西白河县东。”

3.郧县梅铺镇东南十公里许处的丹水南岸:郡治1次,县治1次

三国魏景元三年(262年),魏荆州南乡郡南乡县,郡县治均此。

4.郧县梅铺镇东北侧的丹水东岸:县治3次

三国魏景元三年(262年),魏荆州南乡郡(治郧县梅铺东南十公里许处的丹水南岸)丹水县治。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西晋荆州南乡郡(治老河口市)丹水县治。

隋大业八年(612年),隋淅阳郡(治淅丹二水会合处的南岸)丹水县治。

[按]郧县梅铺东北侧的丹水东岸处和郧县梅铺东南十公里许处的丹水南岸处,今已被丹江水库淹没。前者多次为古代丹水县县治,后者曾为古代南乡郡郡治和南乡县县治。这二处必有古代文物有待发掘,今人当注意焉

二、郧西县:古代官署四处,郡治9次,县治24次

5.上津:郡治9次,县治20次

三国魏景元三年(262年),魏荆州魏兴郡(治安康)平阳县治。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西晋魏兴郡兴晋县,郡县治均此。

东晋咸和二年(327年),东晋魏兴郡兴晋县,郡县治均此。

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前秦魏兴郡兴晋县,郡县治均此。

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十年(395年),东晋魏兴郡兴晋县,郡县治均此。

东晋安帝义熙五年(409年),东晋魏兴郡兴晋县,郡县治均此。

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宋北上洛郡兴晋县,郡县治均此。

南朝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年),齐北上洛郡上洛县,郡县治均此。

南朝梁武帝中大同元年(546年),梁上津郡上洛县,郡县治均此。

北周武帝建德元年(572年),北周上州上津郡上洛县,州郡县治均此。(“上州”,以及后文所说的“罗州”、“迁州”、“丰州”,属侨置州,主管南迁民众事务,后文有说明。)

隋代大业八年(612年),隋上洛郡(治今陕西商县)上津县治。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商州(治今陕西商县)上津县治。

五代十国 梁开平二年(908年),梁商州(治陕西商县)上津县治。

五代十国 唐清泰元年(934年),唐商州(治今陕西商县)上津县治。

五代十国 晋天福八年(943年),晋商州(治今陕西商县)上津县治。

五代十国 汉乾祜二年(949年),汉商州(治今陕西商县)上津县治。

五代十国 周显德六年(959年),周商州(治今陕西商县)上津县治。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北宋商州(治今陕西商县)上津县治。

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南宋利州东路金州(治今安康市)上津县治。

明代万历十年(1582年),湖广省郧阳府(治郧6.郧西上津南十公里许处:县治1次

南朝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年),齐北上洛郡(治上津)兴晋县治。

7.郧西观音镇:县治1次

西汉,汉中郡(治安康)长利县治。

8.郧西县城:县治2次

明成化至清一直是郧西县治。

[按]西汉时汉中郡长利县,地域辽阔,今郧县、郧西全境,以及今陕西白河县一部分,均在其境内,县治据《水经注》在今郧西县观音镇一带。班固《汉书》:“长利有郧关”,意思是:郧关在长利县境内。后人有认为长利县治在今郧县老城者,于是就错认为郧关在今郧县。郧关的方位,当以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清人段玉裁《说文注》、今人台湾院士钱穆《史记地名考》说解为是。张、段、钱三人均认为郧关在上津西侧洵关处,就是说,郧关即指洵关,古代“郧”、“洵”二字音近而误。

三、竹溪县:古代官署五处 郡治1次 县治15次

9.县河铺:县治3次

三国魏景元三年(262年),魏荆州(治新野)上庸郡(治田家坝)建始县治。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西晋上庸郡(治田家坝)微阳县治。

南朝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年),齐上庸郡(治田家坝)微阳县治。

10.中峰西南侧:郡治1次,县治1次

南朝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年);齐兴郡吉阳县,郡县治均此(侨置)。

11.新洲:县治8次

南朝齐建武四年(497年),齐上庸郡(治田家坝)新丰县治。

隋大业八年(612年),隋房陵郡(治房县城)上庸县治。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房州(治房县城)上庸县治。

五代十国 梁开平二年(908年),梁房州(治房县城)上庸县治。

五代十国 唐清泰元年(934年),唐房州(治房县城)上庸县治。

五代十国 晋天福八年(943年),晋房州(治房县城)上庸县治。

五代十国 汉乾祜二年(949年),汉房州(治房县城)上庸县治。

五代十国 周显德六年(959年),周房州(治房县城)上庸县治。

12.今县城西北侧:县治1次

南朝齐建武四年(497年),齐新兴郡(治中峰西南侧)东关县治。

13.今竹溪县城:县治2次

明成化年间置竹溪县,治今竹溪县城一带,清代亦此。

四、竹山县:古代官署三处,郡治9次,州治1次,县治30次

14.田家坝:庸都,郡治9次,州治1次,县治14次

商,庸都。

西周,庸都。

春秋,公元前611年楚灭庸,置上庸县,县治由此始。

战国,前312年前为楚上庸县治,前312年后为秦上庸县治。

秦, 由上庸县治降为聚邑,相当于后世的镇,属汉中郡(治今汉中)房陵县(治今房县城)管辖。

西汉,汉中郡(治今安康市)上庸县治。

东汉,益州汉中郡(治今汉中)上庸县治。

三国魏景元三年(262年),魏荆州(治今新野)上庸郡上庸县,郡县治均此。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西晋荆州(治今江陵)上庸郡上庸县,郡县治均此。

东晋咸和二年(327年),东晋上庸郡上庸县,郡县治均此。

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前秦上庸郡上庸县,郡县治均此。

南朝刘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宋上庸郡上庸县,郡县治均此。

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宋上庸郡上庸县,郡县治均此。

南朝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年),齐上庸郡上庸县,郡县治均此。

南朝梁武帝中大同元年(546年),梁上庸郡上庸县,郡县治均此。

北周建德元年(572年),北周罗州上庸郡上庸县,州郡县治均此。

[按]谭其骧《秦郡新考》:“《秦本纪》、《楚世家》,秦惠文王后十三年(前312年),攻楚汉中郡,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据此,汉中郡由的歧义现象。如楚首置,则说明楚也实行郡县制,这还得有多种文献证明。

15.竹山县城:县治12次

隋代大业八年(612年),隋房陵郡(治房县城)竹山县治。《中国地名大辞典》:“竹山县,西魏置。”此地曾为鲜卑人西魏政权占领。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山南东道房州(治房县城)竹山县治。

五代十国 梁开平二年(908年),梁房州(治房县城)竹山县治。

五代十国 唐清泰元年(934年),唐房州(治房县城)竹山县治。

五代十国 晋天福八年(943年),晉房州(治房县城)竹山县治。

五代十国 汉乾祜二年(949年),汉房州(治房县城)竹山县治。

五代十国 周显德六年(959年),周房州(治房县城)竹山县治。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北宋京西南路房州(治房县城)竹山县治。

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南宋京西南路房州(治房县城)竹山县治。

元代至顺元年(1330年),元河南江北行省襄阳路(治襄阳市)房州(治房县城)竹山县治。

明代万历十年(1582年),明湖广省郧阳府(治郧县老城)竹山县治。

清代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清湖北省郧阳府(治郧县老城)竹山县治。

16.宝丰镇:县治4次

西汉,汉中郡(治今安康市)武陵县治。

三国魏景元三年(262年),魏荆州(治新野)上庸郡(治田家坝)武陵县治。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西晋荆州(治江陵)上庸郡(治田家坝)武陵县治。

南朝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年),齐上庸郡(治田家坝)武陵县治。

[按]今竹山县宝丰,西汉时置武陵县,三国魏因之。隋代,今湖南常德亦置武陵县。常德武陵是否因南迁的宝丰武陵人而名,值得探讨。

五、房县:古代官署五处,郡治10次,州治9次,县治37次

17.房县城:郡治10次,州治9次,县治23次

春秋,防渚,属庸。

战国(前350年),楚房陵县治。

秦,秦汉中郡(治今汉中)房陵县治。

三国魏景元三年(262年),魏新城郡房陵县,郡县治均此。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西晋荆州(治江陵)新城郡房陵县,郡县治均此。

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前秦新城郡房陵县,郡县治均此。

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十年(395年),东晋新城郡房陵县,郡县治均此。

南朝刘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刘宋新城郡房陵县,郡县治均此。

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刘宋新城郡房陵县,郡县治均此。

南朝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年),齐南新城郡房陵县,郡县治均此。

南朝梁武帝中大同元年(546年),梁新城郡房陵县,郡县治均此。

北周武帝建德元年(572年),北周迁州光迁郡房陵县,州郡县治均此。

隋大业八年(612年),隋房陵郡光迁县,郡县治均此。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山南东道房州房陵县,州县治均此。

五代十国 梁开平二年(908年),梁房州房陵县,州县治均此。

五代十国 唐清泰元年(934年),唐房州房陵县,州县治均此。

五代十国 晋天福八年(943年),晋房州房陵县,州县治均此。

五代十国 汉乾祜二年(949年),汉房州房陵县,州县治均此。

五代十国 周显德六年(959年),周房州房陵县,州县治均此。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北宋京西南路房州房陵县,州县治均此。

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南宋京西南路房州房陵县,州县治均此。

元代至顺元年(1330年),元河南江北行省襄阳路(治今襄阳市)房州房陵县,州县治均此。《新元史·地理志》:房州领房陵、竹山二县。

明代万历十年(1582年),明湖广省郧阳府(治今郧县老城旧址)房县县治。

清代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清湖北省郧阳府18.青峰蒋峪沟一带:县治7次

隋代大业八年(612年),隋房陵郡(治房县城)永清县治。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房州(治房县城)永清县治。

五代十国 梁开平二年(908年),梁房州(治房县城)永清县治。

五代十国 唐清泰元年(934年),唐房州(治房县城)永清县治。

五代十国 晋天福八年(943年),晋房州(治房县城)永清县治。

五代十国 汉乾祜二年(949年),汉房州(治房县城)永清县治。

五代十国 周显德六年(959年),周房州(治房县城)永清县治。

19.房县城南西嵩坪一带:县治3次

三国魏景元三年(262年),魏新城郡(治房县城)昌魏县治。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西晋新城郡(治房县城)昌魏县治。

南朝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年),齐南新城郡(治房县城)昌魏县治。

20.神农架林区木鱼一带:县治2次

三国魏景元三年(262年),魏新城郡(治房县城)绥阳县治。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西晋新城郡(治房县城)绥阳县治。

[按]为避汉末战乱,民人多有奔赴今神农架林区者,魏晋时置县即为明证。后世或认为今林区古无人烟,想当然耳。当年置县,一是缘自民众,二是防备西南和东南割据势力由此向房陵和汉中一带进兵。

21.今保康县城:县治2次

明代万历十年(1582年),明湖广省郧阳府(治今郧县老城旧址)保康县治。

清代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清湖北省郧阳府(治今郧县老城旧址)保康县治。

[按]房县城,郡治、州治共十九次,县治23次。房县城与丹江口市老均州城、竹山田家坝和郧西上津镇,为鄂、豫、陕、渝交界区域四大古代官署地。

六、丹江口市:古代官署七处,郡治13次,州治10次,县治30次,县级州治2次

22.老均州城:郡治3次,州治9次,县治17次 县级州治2次

西汉,汉南阳郡(治宛县)武当县治。

东汉,汉荆州南阳郡(治宛县)武当县治。

三國魏景元三年(262年),魏南乡郡(治今郧县梅铺东南十公里许的丹水南岸)武当县治。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西晋南乡郡(治今丹江口市城区东南侧的汉水北岸)武当县治。

南朝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年),齐始平郡武当县,郡县治均此。

南朝梁武帝中大同元年(546年);梁始平郡武当县,郡县治均此。

北周武帝建德元年(572年),丰州武当郡武当县,郡县治均此。

隋代大业八年(612年),隋淅阳郡(治淅丹二水交汇处的汉水南岸)武当县治。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山南东道均州武当县,州县治均此。

五代十国 梁开平二年(908年),梁均州武当县,州县治均此。

五代十国 唐清泰元年(934年),唐均州武当县,州县治均此。

五代十国 晋天福八年(943年),晋均州武当县,州县治均此。

五代十国 汉乾祜二年(949年),汉均州武当县,州县治均此。

五代十国 周显德六年(959年),周均州武当县,州县治均此。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北宋京西南路均州武当县,州县治均此。

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南宋京西南路均州武当县,州县治均此。

元代至顺元年(1330年),河南江北行省襄阳路(治今襄阳市)均州武当县,州县治均此。《新元史》:均州辖武当、郧县二县。

明代万历十年(1582年),明湖广省襄阳府(治今襄阳市)均州州治(县级州)。

清代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清湖北省襄阳府(治今襄阳市)均州州治(县级州)。

23.丹江口市城区:郡治1次,县治1次

南朝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年),齐义成郡义成24.丹江口市城区东南侧的汉水南岸:郡治4次,县治5次

三國魏景元三年(262年),魏南乡郡(治今郧县梅铺东南侧)酂县县治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晋荆州南乡郡酂县,郡县治均此。

东晋咸和二年(327年),东晋南乡郡酂县,郡县治均此。

南朝刘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刘宋义成郡酂县,郡县治均此。

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刘宋义成郡酂县,郡县治均此。

25.丹江口市城区西北五十公里许处的丹水南岸:郡治4次,州治1次,县治4次

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前秦顺阳郡顺阳县,郡县治均此。

南朝刘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刘宋雍州(治今襄阳市)顺阳郡顺阳县,郡县治均此。

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刘宋雍州(治今襄阳市)顺阳郡顺阳县,郡县治均此。

北周武帝建德元年(572年),周淅州南乡郡顺阳县,州郡县治均此。

26.老均州城与郧县城中心处的汉江南侧:县治1次

隋大业八年(612年),隋淅阳郡(治丹淅二水交汇处的丹水南岸)安福县治。

27.丹水、汉水交汇处西北数公里处的丹汉二水之间:县治1次

隋代大业八年(612年),隋淅阳郡(治丹淅二水交汇处的丹水南岸)均阳县治。

28.淅水与丹水汇合处的丹水南岸:郡治1次,县治1次

隋代大业八年(612年),隋淅阳郡南乡县,郡县治均此。

[按]综合以上所述,可见鄂、豫、陕、渝交际地区的古代官署,显具如下情况:

(1) 该地区古代曾长时期处于封建政权割据状态。战国时代,秦楚争战,这里正所谓朝秦暮楚之地。三国时代,这里虽然地处魏境,却是西南接蜀汉,东南邻孙吴,是各方势力频频智谋觊觎之所。晋代以后,这里仍然时有多政权割据状况。以上情况,必然致使该地区官署的高密度和官阶的多层级性,这也足以证明此地区古代历史的峥嵘和多变。

(2) 据前所述,在公元七世纪中后期,鄂、豫、陕、渝交际地区处在北方鲜卑人政权北周的管辖之下。当时长江中游一带,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比较繁荣,深受战乱之苦的北方各民族纷纷南迁就业,北周统治者对此也做了一定的安置工作。当时在上津郡加设上州,在上庸郡加设罗州,在光迁郡加设迁州,在武当郡加设丰州,由这些侨置州主管南迁民众之事。后来,南迁民众与土著民族的日渐融合,生产和生活方式渐趋一致,这些州也就逐渐被取消。由此可以看出鄂、豫、陕、渝交际地区是中国古代多民族互相渗透,互相学习,模范地实现民族大融合的理想场所。

(3) 今鄂、豫、陕、渝交际地区的古代部分郡县名称显现出它们最初命名者的信息。例如魏兴郡、昌魏县最初由曹魏政权命名,兴晋县最初由晋司马氏政权命名,齐兴郡最初由南朝萧齐政权命名。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割据政权当年在这一地区的势力和影响。

(4) 今鄂、豫、陕、渝交际地区的古代郡、县官署大多沿汉水、丹水、堵水以及其主要支流而设,主要是该地区的古代交通取漕运方式使然。由此,以上河流的两岸地带,其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总是领先于其他地方。后来随着陆上交通不断发展,这一状况遂逐渐改变。

On Twenty-Eight Ancient Government Offices in Surrounding Areas of Hubei,Henan, Shaanxi and Chongqing

WANG Yi-jun

Abstract: Surrounding Areas of Hubei,Henan,Shaanxi and Chongqing had twenty-eight ancient government offices, successive rulers had set up provincial and prefectural level government offices at least 70 times and the county level government offices at least 177 times. This paper has stated the time range and the regime of the above ancient government offices,to expla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ime in the region,frequent feudal separation and unbalanced civilization,as reference to humane and historical researchers and the new period builders.

Key words: Provincial governance;state governance;prefectural governance;county gover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