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三个坚持”和“三个兼顾”

2017-04-14叶波张健李霞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三个坚持协同育人立德树人

叶波+张健+李霞

摘 要: 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是高职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各高职院校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坚持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模式,坚持制度建设强化保障;并兼顾内生和外生动力机制的协作发展、兼顾学生和教师共同主体的协力并进、兼顾培养机制和教育方法的协同创新。

关键词: 培养机制创新;立德树人;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7)01-0001-04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1]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创新不足,业已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是高职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笔者以为,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践中必须做到“三个坚持”和 “三个兼顾”。

一、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三个坚持

1.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要求:“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3] 可见,“立德树人”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一定要牢牢把握社會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着力推进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机制创新,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

当前,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成为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与此同时,高职学生中普遍出现了重视专业课程忽视公共课程尤其是思想道德类课程,重视学技术技能忽略品行修养的现象。因此,现阶段高职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就是要探索建立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学生道德教育体系。根据职业教育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特征,笔者以为当前的高职学生道德教育体系,在内容上必须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品行习惯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由于人的道德形成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因此立德树人的教育方式应多元化,不要仅限于开设几门课程。至少包括:与时俱进的政治理论课教学、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机地融入与职业岗位相关的法规、职责、道德要求,对学生行为习惯的管理和评价,健康向上的课外活动,一定的学生心理状况跟踪指导、校园文化熏陶等等。

2.坚持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模式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加强统筹、分类指导;服务需求、就业导向;产教融合、特色办学;系统培养、多样成才。同时要求“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3]2014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4]。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十六个字,从职业教育模式、学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四个层次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改革、创新的方向,其核心就是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必须紧密联系,深度合作,协同创新,协同育人,协同发展。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在协同育人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以为政府应从制度建设着手,制定发展规划、改善高职院校基本办学条件,并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上发挥协调作用。同时,政府应从制度上引导和培育行业指导职业教育的能力,推动行业在职业教育上发挥指导作用,建立人才供给与行业需求有效衔接的质量保障与专业调整机制;要广泛集聚社会资源,着力推动建立校地、校企、校校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政府要从制度层面保障和推动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研究社会人才需求状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开发实施课程、编写工学结合的教材、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团队、共建学生实践平台,从根本上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与生产的融合、培养与需求的对接。

行业、企业应从自身长远发展的角度主动与高职院校探究企业人才需求和培养规律,帮助学校明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应在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帮助下持续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创新。

3.坚持制度建设强化保障

笔者以为,高职院校应制定实施系统规范、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管理制度,把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各项工作纳入到科学、规范的制度化管理轨道,为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工作提供切实保障。

高职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永恒的主题,必须以系统化制度固化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成果,形成便于遵循、便于落实、便于检查、便于推广的制度体系,努力构建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长效机制。同时,机制的构建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项制度的改革、创新与完善也不是孤立的,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侧面必须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相互交融,通过制度的系统性整合发挥最佳效能。

首先,要针对影响高职人才培养学校外部因素和社会需求,建立系统完善的保障制度。比如,建立人才供给与行业需求有效衔接的质量保障与专业调整机制;建立校地、校企、校校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建立完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经费投入机制,进一步健全高职院校生均综合定额拨款预算制度,建立高等教育学杂费正常调整机制,鼓励支持高职院校通过项目合作、技术支持、人才支撑等方式有效引入社会资金,从而加大对实训基地、实践平台和科研项目的建设投入,最大限度激发师生创新创业热情。

其次,要抓住培养标准制定、教师队伍建设、学生教育管理、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等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核心因素,进一步改革职称评审、聘任、分配、考核制度,平衡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关系,打破教师职务终身制。坚持绩效导向,注重将学校内部评价机制、社会评价机制和第三方评价机制有机融合,分配围绕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一线教学岗位倾斜。加强校企合作,着力完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企业检验、评价和经费投入机制,以此推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建立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激励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系列保障制度。

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必须实现三个兼顾

1.兼顾内生和外生动力机制的协作发展

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工作一定要抓住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和主要因素,调动所有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建立稳定的、规范的、常态化的内生和外生动力机制,才能促进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工作健康持续发展,全面提升高职教育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现阶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主要表现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意愿为主导的政府行为,地方政府、高职院校、教师学生、行业企业参与欲望并没有得到全面的、充分的调动。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内生动力机制(学校内部各方利益激励保障机制)和外生动力机制(社会主体积极参与机制)尚未完全构建,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路径尚未充分开拓。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中必须加强动力机制的创立和完善,要充分考虑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和良性互动,必须兼顾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教师和学生广泛積极参与的内生动力机制和政府、社会、行业、企业积极主动参与的外生动力机制,建立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工作机制,夯实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动力机制的前提和基础,才能确保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工作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仅仅建立了完善的内生和外生动力机制,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需要,内生和外生动力机制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影响关系,必须在二者之间寻找契合点和平衡点,妥善处理和协调各方利益,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这两种机制和谐协作,相互促进,相互交融,共生合力,才能够有效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工作并使之可健康发展。

2.兼顾学生和教师共同主体的协力并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以知识与技能为载体进行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发展的活动,强调单一的“学生主体”或“教师主体”的教学理论都是脱离实际的,两者不可偏废,也不可割裂。在推进高职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中,必须充分发挥教与学的双方“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主体作用,激发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应尊重学生自身在其成长中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的兴趣、差异,结合社会的需求、学校的资源,制定系列激励制度和创新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激励学生自我成长、自我实现,最终达到提高人才培养效度的社会目的。深化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改革,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要围绕学生思想的独立性和能力的全面性设置专业和课程并加以实施。专业设置应始终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选定要把理论知识、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实践技能相融合,教学实施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要尽可能吸收用人单位参与,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岗位适应能力的面向地方、面向行业企业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强调“以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绝不能忽视了人才培养任务的具体承担者——教师,因为教师的专业水平、实践经验和教学方法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队伍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尤为关键,在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中,要高度重视教师的教学中心地位和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要以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为重点,构建教师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仍然存在着教师培养途径单一、知识更新不够、人才引进方面的矛盾、实践能力偏弱等方面问题。要提高“双师”素质,学校一是要积极争取政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加大校内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二是要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锻炼,了解行业产业最新动态和最新成果,联合企业人员开展技术攻关和项目服务,重点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三是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特别是引进具有生产管理实践经验的人参与教学活动,通过他们将知识、技能与经验带进课堂,进一步使教学内容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因此,各职业院校应把聘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有高超技术应用能力的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训指导教师制度化、常规化。

3.兼顾培养机制和教育方法的协同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绝对不能盲目和不顾实际,为了创新而创新,一定要结合校情、师情、学情科学、稳妥的推进和开展。高职院校要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既要注重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也要兼顾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有所偏废,将会导致事倍功半的结果。

高职院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一是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各高职院校应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历史和所在区域的资源条件和产业背景等情况,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规格,加大技能型、应用型、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二是合理调整专业课程设置,紧密结合经济转型调优专业设置,以职业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导向来设计教学内容,调整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职业素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和结构;三是不断提升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育人模式,培养用人单位不同岗位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教育教学基础条件建设和方法手段创新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前提和保障条件,也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着力点和突破点。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也是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关键点,也是难点 。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陈旧,不能反映生产管理实践的最新发展趋势;二是教学方法单一,仍然以知识灌输为主,疏于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三是教学班偏大,师生比偏高,不能因材施教;四是成绩评价仍以识记目标为主,对知识内化、知识运用、能力掌握、情感目标关注不够,而且考核方式单一;五是移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广泛使用,造成学生关注点和兴趣點的转移,造成课堂吸引力不够等方面问题。

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只能是一句空话。针对这些问题,如何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从教师层面上来说,可以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引导广大教师认识信息化时代对教学带来的影响和挑战,更新教学观念,同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探索尝试研究性和启发式教学,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尝试“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加强课程教学网络资源建设,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后学生网络学习空间,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引入真实项目到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从学生层面上来说,学生要积极适应探究式学习,结合新媒体开展网络化学习,并利用课堂、课外、网络、实践等渠道加大与教师的交流互动,更有目的、更自觉地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激活创造性潜能和创新的主动性,增强对新知识的渴望和敏感性,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总之,要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各高职院校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坚持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模式、坚持制度建设强化保障;并兼顾内生和外生动力机制的协作发展,兼顾学生和教师共同主体的协力并进,兼顾培养机制和教育方法的协同创新。

[参考文献]

[1]新华网.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3-11-15). 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1/15/c_118164235.htm.

[2]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EB/OL].(2012-11-19).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3]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14-06-22).http://www.jyb.cn/zyjy/zyjyxw/201406/t20140622_587161.html.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EB/OL]. (2014-07-14). http://money.163.com/14/0714/12/A144RGV500254TI

5.html.

“Three persistence” and “Three Combinations” in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echanis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YE Bo ZHANG Jian LI Xia

Abstract: the innovation of talents training mechanism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and is an eternal them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ust adhere to the basic orientation of morality education innovation in practice,adhere to the government,school, enterprises and cooperative mode of education,to strengthen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security;and must combine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dynamic mechanism of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combine students and teachers as the common subject of collaborative improvement,and combine training mechanism and education method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Key words: Training mechanism innovation;moral education;collaborative education

猜你喜欢

三个坚持协同育人立德树人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以“三个坚持”做好水利人事工作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突出“三个坚持”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题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