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与受众
2017-04-14珞珈
珞珈
当今时代,新媒体风行,自媒体当道,媒体林立成为一个显著特点,媒体融合任务紧迫又艰巨。同时,媒体与受众联系更加紧密,相互依赖日益加深。讨论媒体与受众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是需要重视的议题。
媒体是什么?按照麦克卢汉的话说,“媒介即信息”。信息是“物质存在的一种方式、形态或运动状态,也是事物的一种普遍属性”(国家标准对信息的释义)。它是事物存在、变化的客观反映,包括运用语言文字、数字、视频等方式表现的消息、新闻和其他产品。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生生不息,影响着社会生产和生活各方面。由于信息的客观性和社会性,它虽然可以俯首皆拾、信手拈来、随意使用,然而必须真实可信、符合客观实际,必须有利社会发展。媒体传播的必须是有益、有效和有价值的信息,这才是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即信息”的本质特征。现在媒体出现了很大变化,人们称为“万物皆媒”,但是媒体的本质并没有变,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都要遵循这个传播规律。有些社交媒体自称经营的只是一个平台和IT企业,不能强加其媒体责任。然而只要你是从事信息传播,平台提供的是信息资源,就要对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和社会性负责,就要承当媒体应尽的社会责任。
什么是受众?对书报刊来说他是读者,对影视广播来说他是观众或听众,对网络媒体来说他是用户,但都可以说是受众,是信息的接受群体。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变革,越来越多的受众参与信息使用,这同样是一个很大变化。受众在信息传播与消费中的主动性和交互性越来越强,对媒体的影响就越来越大。不仅如此,随着受众各方面素质的提升,其阅读兴趣和能力也越来越高。2016年发布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全民综合阅读率达到79.6%,数字阅读用户已近3亿,其中16岁至45岁的用户超过九成。年轻一代的阅读消费同比增加,天猫图书消费数据显示,21岁至30岁的青年人占总购买人数近40%,成为2016年“双11”购书的主力群体。
受众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兴旺发达之源。在受众与媒体的关系中,受众已成为决定性因素,没有受众便没有媒体。受众的可喜变化对媒体的变革发展是大好机遇也是很大挑战,既为媒体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受众资源,又要求媒体在吸引和提高受众方面下大功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关键是要使受众贴近媒体、信任媒体媒体,媒体要在吸引和提高受众过程中树立在受众中的良好形象,培植公信力,恪守社会责任,同时改革传播手段、方式和能力,使媒体成为受众的良师益友。
媒体融合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不少进展和成效,但是最需要做的是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思想。要改变受众为媒体服务、为媒体所用的思维,确立媒体为受众服务、为受众所用的思维。受众就是人民大众,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媒体共同遵循的方针,为受众服务就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是党的优良传统,它理应贯穿于媒体变革发展的始终,并赋予时代的新内容。媒体不能只想着从受众中得利,而应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福祉、谋利益。以满足阅读需要为例,传统书报刊的产业链是编、印、发,发行到销售为止,对于销售以后读者阅读不阅读,成效如何,不在工作范围之列。形势变化要求书报刊的产业链从发行扩展到阅读,书报刊要让读者爱读、悦读、开卷有益,才是出版者为读者服务的终点。现在国家大力倡导全民阅读,社会和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形成热潮,出版产业链实际上还局限于编、印、发环节,如何从阅读着眼,改进编、印、发工作,积极扩展产业链,尚无良策。受众的变化和全民阅读活动的蓬勃开展,应激励媒体改革传统思维和工作流程,这不仅是媒体自身发展所必须,同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国富民所必须。
技术变革促进媒体发展,体制机制创新调动媒体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媒体融合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受众的力量不可小视,在全民阅读活动中形成的亿万高素质受众大军,将深刻改变媒体的现状,决定媒体的未来。媒体融合既要依靠媒体自身的努力,注重技术推動,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最终还是要依靠人民群众、依靠受众的支持才能实现。高素质受众是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科学素质的综合体现,高素质的本质在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要“以百姓的心为心”。媒体以受众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应“以百姓的心为心”,既要尽心尽力为培养高素质受众服务,又要依靠高素质受众推动媒体大发展大繁荣,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