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微命题微方法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2017-04-14邵美珍
[摘 要] 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通过理解数学核心素养的六个维度:数学抽象、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从数学的微命题和微方法入手,探索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途径.
[关键词] 数学核心素养;微命题;微方法;向量
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新指向,已经成为数学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 本文通过理解数学核心素养的六个维度:数学抽象、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从数学的微命题和微方法入手,探索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途径.
[?] 聚焦数学核心素养,构建微命题和微方法理念
随着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研讨微专题成为高中数学的一个热点.目前可以发现很多研究微专题的方式方法,但“只有适合的方法才是最佳的方法”.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学生对知识点了解不够的窘境,即课本概念和解题需要之间看似“脱节”,这时需要归納总结,提取几个关键命题(本文称作“微命题”),突出几个关键方法(本文称作“微方法”).
要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最有效的方法是将传统的专题转变为以能力为主线的微专题,探究数学的微命题和微方法. 以期通过微命题和微方法的探究,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本文以向量的几何应用为例,从微命题和微方法入手,谈谈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途径.
[?] 培养数学核心素养,演绎微命题和微方法探究
研究向量的内涵实质,用向量的观点研究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向量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向量为工具,实现“数与形”的结合,变抽象的数学逻辑为具体的向量运算,通过向量就能比较容易地解决某些数学问题.
1. 向量表示直线的微方法
用向量表示直线,最先可以看作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设直线上的动点为M,则过两定点A,B的直线l的方程为:
=λ,λ∈R. (1)
设直线外一点O,则由(1)可推得过两定点A,B的直线l的方程为:
=(1-λ)+λ,λ∈R. (2)
我们不妨称(2)为直线的外点式方程,有时(2)可写为
=α+β(α+β=1). (2′)
上述形式都是由参数确定动点位置的. 设p是直线外一点O到直线l的距离,O点到l的垂直方向所作的单位向量称为单位法向量,则直线l上任意点M满足
·n=p. (3)
这个式子称为直线的法线式方程,它是用垂线表示直线的一种方式,且与坐标无关.在直角坐标系中,设n=(cosθ,sinθ),θ是法线与x轴的夹角,M(x,y),则xcosθ+ysinθ-p=0.法线式方程在坐标平面上表示夹角和距离时非常有用,例如,设直线外一点N(x0,y0)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是d,则l的法向量为n= ±
又如,设直线l1:·n1=p1,l2:·n2=p2,则两直线夹角就是它们法向量的夹角,其余弦值为cosθ=
n1·n2
,当直线表示为一般式时,即A1x+B1y+C1=0,A2x+B2y+C2=0,就有cosθ=.
例1:如图3,A,B,C是圆O上的三点,CO的延长与线段BA的延长线交于圆O外一点D,若=m+n,则m+n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变式:已知点G是△ABO的重心,若PQ经过点G,且=a,=b,=ma,=nb,求证:+=3.
课堂简录: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学生围绕向量表示直线的微方法,可以比较轻松地解决此类问题.
学生1:对于例1,设=λ+(1-λ)·,设=u,则u<-1,于是==+,m+n=+=∈(-1,0).
学生2:变式中,因为点G是重心,=a+b,于是
因为P,Q,G三点共线,所以=,从而+=3.
师:此类问题的思维含量较高,但不管怎样,只要建立向量表示直线的三个数学模型,复杂问题都能轻松的简单化.
设计意图:从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探究向量表示直线的微方法. 在探求用向量表示直线的三种微方法及其证明、应用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感受数学概念和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观察、猜想、归纳、证明、抽象和概括. 在教师的指引下,探索用数学的思维分析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动手实践、亲身体验等探究性活动,感悟数学逻辑,数学抽象等素养,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 向量表达式的微命题
设,是平面上两个不共线的非零向量,则平面上任何向量都可以表示为=α+β的形式,并且
(1)当α+β=1时,A,B,M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当α+β>1时,点M与点O在直线AB的异侧,当α+β<1时,点M与点O在直线AB的同侧.
(2)上述表示式是唯一的,即若另有=m+n,则m=α,n=β. 证明如下:
(1)若α+β>1,设α+β=λ>1,则+=1,=+,在直线AB上,故点M与点O在直线AB的异侧;同理,若α+β<1,则点M与点O在直线AB的同侧.
(2)由=m+n知(α-m)= -(β-n),但,不共线,故m=α,n=β.
问题:当α+β≠1时,α+β能否对应更精确的几何位置呢?不妨再以α+β>1为例分析.设=α+β,α+β=λ>1,则点M与点O在直线AB的异侧. 设OM的连线与直线AB相交于点N,则==(α+β),故(α+β)=1,即=α+β=λ.
课堂简录:各小组通过合作探讨,展示研究成果,总结解决此问题的策略,其余小组对其进行补充完善,教师最后总结点评.
师(总结点评):上式表明,α+β的值是线段OM与相应截线段ON之比. 这个结论非常重要:点M离AB越“远”,α+β的值越大. 用类似的方法可以划定α+β的取值与点M位置所在区域的对应,如图5.
有了这段分析,上面例1的结果一目了然,而例1的变式也可以更快地得到解决:因为P,Q,G三点共线,存在α,β(α+β=1)使得=α+β,即
a+b=αma+βnb,得=αm,=βn,故1=α+β=+.
例2:已知△OAB,其中=a,=b,M,N分别为三角形OA,OB边上的点,满足=a,=b,设AN与BM相交于点P,则=_______.
变式:给定两个长度为1的平面向量,,它们的夹角为120°,(1)点C在以O为圆心的圆弧AB上变动,若=x+y,求x+y的最大值;(2)当∠BOC=30°时,求x+y的值.
课堂简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展示研究成果并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总结点评.
生3:例2,令=λ+(1-λ)=λa+b,
同样地令=μ+(1-μ)=a+(1-μ)b,
則λ
=,
=1-μ,由此解得λ=,μ=,因此=a+b.
师:不错,对微命题的运用很到位,确立了问题模型的思考辨析能力,将问题的难度一下就降低了.
对于变式,也能容易解决,(1)x+y是两线段之比,故当OC⊥OD时取得最大比值2.(2)∠BOC=30°时,OD=,x+y==.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分析,构建数学模型,从特殊到一般,抽象归纳出数学的一般规律,形成数学命题并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形,并将数学模型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数学符号表达出来.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提升学生直观想象、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
[?] 向量坐标表示的微命题
设有点O(0,0)和点A(x,y),将向量绕点O逆时针旋转θ角至,问A′(x′,y′)的坐标如何表示?这个问题有两种方法处理,一是放到极坐标系中,令A(rcosθ1,rsinθ1),则A′(x′,y′)=(rcos(θ1+θ),rsin(θ1+θ))=(rcosθ1cosθ-rsinθ1sinθ,rsinθ1cosθ+rcosθ1sinθ)=(xcosθ-ysinθ,xsinθ+ycosθ).
另一方法是转化为复数,即对应的复数为x+yi,则对应的复数就为(x+yi)·(cosθ+isinθ)=(xcosθ-ysinθ)+i(xsinθ+ycosθ),从而x′=xcosθ-ysinθ,
y′=xsinθ+ycosθ.
特别地,如果旋转角θ=90°,则x′= -y,y′=x. 比起坐标系变换公式的推导,这两个方法都很简洁,应用时很方便.
例3:已知点A为直线l:x+2y-4=0上任意一点,点C(2,4),以AC为直角边作Rt△ABC,其中AB=AC(A,B,C按顺时针排列),求·的最小值.
解:设A点坐标为(x,y),则=(2-x,4-y),因是向量绕点A逆时针旋转θ=90°所得,所以=(-4+y,2-x),从而=+=(x,y)+(-4+y,2-x)=(-4+x+y,2-x+y),·=(x,y)·(-4+x+y,2-x+y)=-4x+2y+x2+y2=(x-2)2+(y+1)2-5.
上式的最小值是以C(2,-1)为圆心的一簇圆的半径的平方减5的最小值,当然在圆与直线l相切时取得这个最小值,C(2,-1)到直线l的距离为d=,所以
-5即为所求.
例4: 设a,b为正数,xOy平面内两点A(a,0),B(0,b)是正三角形ABC的两个顶点,C在第一象限,若△ABC含于点集D={(x,y
0≤x≤1,0≤y≤1)}中,求点(a,b)所在平面区域的面积.
课堂简录: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各小组展示研究成果,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师(总结点评):△ABC含于区域D内,当且仅当是点C含在D内,当且仅当向量绕点A顺时针旋转60°后所得后的C点含在D内. 而=(-a,b),故的复数形式为-a+bi,得的复数形式为
问题转化为:D′={(a,b)
0≤a≤1,0≤b≤1}内求区域0≤+b≤1,0≤+a≤1所围的面积,不难求得该面积为6-3.
图9
设计意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意识,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在教学过程中要训练学生打破思维定式,要敢于求新求异,训练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增加学生思维的厚重度.
对解题方法和命题的归纳和应用,是数学素养的基本体现,有的教师主张启发学生从自主探究中获得结果. 但是若对功底不太雄厚的学生,这个要求不太现实,这时需要教师挖掘题目中的内在结构和功能,找出方法上的共同关联,以帮助学生轻松解题.
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站在学生的角度,阐明通过数学抽象过程生成数学抽象素养,依靠数学理性思维生成数学逻辑推理素养,凭借数学综合实践生成数学建模素养,研究数学问题解决生成直观想象素养,依赖数学算法算理生成数学运算素养,借助数学统计思维生成数据分析素养.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以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数学教学意识,探究数学微命题和微方法,有效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