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俚曲集》并列连词“合”、“和”连接非名词性词语考察
2017-04-14崔山佳
摘要:不少人认为,现代汉语中并列连词连接非名词性词语是欧化语法现象,其实,近代汉语中有不少并列连词连接非名词性词语,《聊斋俚曲集》也有,既有连词“和”,更有连词“合”。并列连词连接非名词性词语是汉语固有的语法现象而非欧化语法现象。
关键词:聊斋俚曲集;并列连词;合/和;非名词性词语;欧化语法现象
中图分类号:I207.37 文献标识码:A
一
不少学者认为,现代汉语中并列连词“和”等连接非名词性词语是欧化语法现象。如刁晏斌的《初期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1] 、王希杰的《修辞学导论》 [2] 等,尤其是贺阳的《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 [3] 。贺阳说,旧白话小说只发现3例“和”连接非名词性成分,仅占“和”用例总数的0.4%,这3例是指《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并说这3例中,连接谓词的2例都出现在诗歌这种特殊的语体中。 [3]158 贺阳还说:“从这些考察结果来看,并列连词‘和字一般只连接名词性词语,这在旧白话小说中应该是一条较为严格的限制。” [3]158 贺阳又说:“五四以来,连词‘和的连接功能有了扩展,连接的成分不再仅限于名词性词语,而是扩展到谓词性词语,副词性词语,甚至扩展到小句。” [3] 158
但也有学者并不认同这些看法。刘坚等的《近代汉语虚词研究》举有唐诗中的例子,有“生和出”、“醉和吟”, [4] 200 刘坚等又举有宋金元的例子如“愁和闷”、“是和非”、“暖和饱”、“深和浅”、“似和不似”、“多和少”、“存和亡”、“英和烈”等。[4] 201 席嘉的《近代汉语连词》认为并列连词“和”出现于唐五代时期,这一时期主要连接名词性成分,偶见连接谓词性成分,甚至有连接主谓短语的例子,如:
(1)骨瘦和衣薄,清绝成愁极。
(宋·黄载《孤鸾》)
(2)一霎风狂和雨骤,柳嫩花柔,浑不禁僝僽。
(宋·李石才《一箩金》) [5] 32
以上可见,从唐到宋短短的时间内,“和”连接的成分就有很大的扩展,从谓词性单音节成分发展到有谓词性短语。
钟兆华的《近代汉语虚词研究》也举有“和”连接谓词性成分的例子,又有扩展。例如:
(3)可剉细草和烝豆来,我欲饱食而死。
(宋·洪迈《夷坚丁志》卷13)
(4)皇甫殿直把送柬帖儿和休离的上件事,对行者说了一遍。
(元·无名氏《简帖和尚》)
(5)一只手揪住这厮泼毛衣,使拳捶和脚踢。
(元·无名氏《盆儿鬼》第3折)
(6)王臣乃将樊川打狐得书、客店变人诒骗,和夜间打门之事说出。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6) [6] 90-91
以上又可见,从宋发展到明代,“和”连接的成分又有很大的扩展,尤其是例(6),主谓短语更复杂。还有例(3)出自文言笔记,更是特殊,更有价值,连文言笔记都有“和”连接谓词性成分,可见这种用法的成熟性。例(5)是杂剧,例(6)是白话小说,与唐代的诗歌相比,文体也有了扩展。
到了明清的戏剧与白话小说,“和”连接谓词性短语的例子更多。(以上可参看崔山佳的《汉语欧化语法现象专题研究》 [7] )
因此,以上的许多例子,较贺阳 [3] 所举的3部作品一是时间要早得多,二是比例也要高得多,三是文体也更多,并非只有诗、词,而是有戏曲、有白话小说,甚至有文言笔记。因此说,贺阳 [3] 等认为“和”连接非名词性词语是欧化语法现象并不符合汉语事实,是经不起推敲的。
现代汉语方言中也有“和”连接非名词性词语的用法。例如:
(7)人问:“做啥行当?”“吃和玩。”
(《分寿命》,《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市故事歌谣谚语
卷》第5页)
(8)这样,人的寿命三加四加,加到了八十岁,一到廿年是天帝给的,专门吃和玩。
(《分寿命》,见同上,第6页)
(9)县官摇摇头说:“頂穷。”又笑了笑说:“本官也有一首,吟一吟让三位见笑:千里来做官,为的吃和穿,路上有包袱,孝敬礼当然。”
(《三个秀才拾包袱》,见同上,第315页)
(10)我劝青年们,忍耐性要强,夫妻之间,朋友同事,有事共商量,切不可骂和打,伤伤和气难得收场,嗳嗳呀。
(《劝人五更调》,见同上,第435页)
(11)夫妻无限恩和爱,那知乐极有悲来。
(《白娘娘十二月花名》,见同上,第454页)
上例的“恩”算是名词,但“爱”是动词。
(12)我夫长城无音讯,不知死活与存亡。
(《十二个月孟姜女》,见同上,第455页)
上面有的是故事,有的是歌谣。例(12)的连词是“与”。
刘月华等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也说到“和”等连接形容词或动词。又分三点,第3点是:“和”也可以连接具有并列关系的谓语动词,这时后面通常有共同的宾语、补语,或前面有共同的修饰语,使并列的动词和形容词成为一个句子成分,而不是并列的谓语或两个句子,而且所连接的动词和形容词必须是双音节的。[8]318-319
其实,我们所举例子中,动词或形容词也可以是单音节的,古今都是如此,而且古代的例子中,单音节的比例更大。
贺阳说“欧化语法现象的特点”有三点,其中第三点是“欧化只限于书面语”。[3]32-34 贺阳说:
语法的欧化是基本上只影响汉语的书面语,还是能够深入到汉语的口语,这方面的事实对认识欧化语法现象和间接语言接触的特点都有重要的意义。王力(1943:334)认为,欧化语法现象往往只出现在汉语书面语中,口语中是不大说的,所以多数的欧化语法现象只是文法上的欧化,而不是语法上的欧化。Kubler(1985:19)的看法与王力不同,他认为汉语语法的欧化已对汉语口语产生很大影响。不过,他的看法令人怀疑,因为他所说的口语未必等于王力和我们所理解的口语。在我们看来,区分口语和书面语的关键因素并不在于话语所凭借的物质条件不同,而是正式程度的差异。正式程度很高的口头表达,如演讲和报告,就与书面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正式程度很低的书面表达,如口语化的小说和剧本,又与口语十分接近。所以我们所说的口语并不等于口头表达,而是指正式程度较低的语体,这种语体的典型样式就是日常生活口语,特别是日常生活对话。Kubler(1985)显然没有做出这样的区分。[3] 33-34
按照贺阳 [3] 的说法,上面浙江宁波奉化的民间文学如故事与歌谣应该属于口语语体,如例(7)中的“吃和玩”就是对话。针对这种语法现象,贺阳 [3] 陷入“两难”境地,要么承认欧化语法现象已经进入“口语”,也就是承认Kubler(1985)的看法,要么承认汉语中的“和”连接非名词性成分不是欧化语法现象,而是汉语固有的。因此,贺阳 [3] 上面的说法同样是不确切的,不符合汉语事实的。
张斌主编的《现代汉语描写语法》说,“和、跟、与、同”作为连词,主要连接的是体词性成分。也可以连接谓词性成分,但连接谓词性成分往往是有条件的:(1)谓词性成分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表示指称义、修饰义等非陈述义。(2)当谓词性成分用“和”连接充当谓语时,前后必须有其他成分,不能是光杆谓语。[9]208
这也就是说,即使在现代汉语中,并列连词“和”等连接名词性成分也是主要功能,而连接非名词性成分是次要功能,古今都是如此。这也从另外角度证明,并列连词“和”等连接非名词性成分不是“欧化语法现象”,而是汉语固有的语法现象。
二
《聊斋俚曲集》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有很高的语言价值。查“中国知网”,以“聊斋俚曲集”在“篇名”中搜索,就有45篇论文,据初步统计,文学只有3篇,版本、校点等5篇,文化1篇,语言(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36篇。以“聊斋俚曲集”在“博硕士”中搜索,有12篇论文,其中文学只有1篇,语言有11篇。由此可见,文学等还大有课题可研究,就是语言研究也大有余地。本文这里以连词“合”和“和”连接非名词性成分来展开。先看“合”连接非名词性成分。例如:
(1)老婆子死去了,冷合热自己熬,肚里饥饱谁知道?
(《聊斋俚曲集·墙头记》第1回)
(2)方且早晚冷和热,怎么好向媳妇言?这里许多不方便。不如我自己另过,饥合饱与您无干。
(《聊斋俚曲集·墙头记》第1回)
(3)早合晚没甚么孝顺,但只是不敢辞劳。
(《聊斋俚曲集·墙头记》第3回)
(4)儿妇虽然端相着做,可还不知窄合宽,穿上可教旁人看。
(《聊斋俚曲集·墙头记》第3回)
(5)老头子瞎发威,不论个是合非,他不过比我大几岁。
(《聊斋俚曲集·墙头记》第3回)
(6)这样福合佛一样,不知好合歹,拿着当寻常;只等的歪揣货儿话出,这才把君子想。
(《聊斋俚曲集·姑妇曲》第1回)
(7)叫声贤妻,叫声贤妻:想想从前我好痴,遇着这样人,辨甚么非合是?
(《聊斋俚曲集·姑妇曲》第3回)
(8)惟有后娘最无情,打儿不管轻合重,你满心里无干系,不知达达心里疼;心里疼,待做声,未曾开口笑颜生。
(《聊斋俚曲集·慈悲曲》第1回)
(9)他是姓张,好合歹是您的令郎。
(《聊斋俚曲集·慈悲曲》第3回)
(10)有钱不怕无衣穿,怎奈腰中无有钱,肚里无食偏要死,穷人论不的热合寒,穷人论不的热合寒,行路难,起倒一身随处安。
(《聊斋俚曲集·慈悲曲》第6回)
(11)如今他既把家归,把家归,倒也免了是合非,爹爹呀,不必还把神思费。
(《聊斋俚曲集·翻魇殃》第8回)
(12)你在绣房纵然闲,纵然闲,不少绫罗缎匹穿,我儿呀,到那里要知勤合俭。
(《聊斋俚曲集·翻魇殃》第8回)
(13)你可打量肥合瘦,咱俩做成你可穿,我可去找找针合线。
(《聊斋俚曲集·翻魇殃》第9回)
(14)病重不顾羞合耻,逢人告诉一大篇,要想得个昆仑手,窃取红绡到枕边。
(《聊斋俚曲集·丑俊巴》)
(15)丑合俊听你胡吧,好合歹全在你自家,老子娘也替你定不的价。
(《聊斋俚曲集·禳妒咒》第5回)
(16)你就辨辨是合非,他也没拿着打牙槌。
(《聊斋俚曲集·禳妒咒》第10回)
(17)我不能替他认过,好合歹着他自受。
(《聊斋俚曲集·禳妒咒》第12回)
(18)长合短,小弟也不敢与闻。
(《聊斋俚曲集·禳妒咒》第12回)
(19)庆儿郎聪明,媳妇美合顺,不闻吵骂声,还有什么忧心病?
(《聊斋俚曲集·禳妒咒》第13回)
(20)分开图免是合非,还捱一棍才解了围。
(《聊斋俚曲集·禳妒咒》第13回)
(21)终果定不就凶合吉,破上我就去替他,低着头就把主意拿。
(《聊斋俚曲集·富贵神仙》第2回)
(22)远合近全不知,生与死不能料。
(《聊斋俚曲集·富贵神仙》第4回)
(23)要知道凶合吉,只在这二月半。
(《聊斋俚曲集·富贵神仙》第4回)
(24)我那儿,我那儿,并不识模样瘦合肥。
(《聊斋俚曲集·富贵神仙》第9回)
(25)真合假,可以不用证见证。
(《聊斋俚曲集·磨难曲》第9回)
(26)家里未知凶合吉,破上一死无大差。
(《聊斋俚曲集·磨难曲》第6回)
(27)要知吉合凶,明年二月里看。
(《聊斋俚曲集·磨难曲》第9回)
以上“合”连接的是形容词,是单音节形容词。涉及的形容词有:冷-热、热-寒、饥-饱、早-晚、窄-宽、是-非、好-歹、轻-重、勤-俭、肥-瘦、羞-恥、丑-俊、长-短、凶-吉、远-近、真-假。共有16对反义形容词,应该还算是丰富的。
也有连接双音节形容词的,例如:
(28)不求他贤良合孝顺,但望安分不生殃,这等就满了老父账。
(《聊斋俚曲集·禳妒咒》第12回)
也有连接形容词短语的,例如:
(29)日头歪,日头歪,分不出青红合皂白。
(《聊斋俚曲集·翻魇殃》第8回)
“青红”和“皂白”分别是联合式的形容词短语。
(30)人都说这一次没了老子,倒省了许多吵合闹。
(《聊斋俚曲集·翻魇殃》第1回)
(31)静悄悄,静悄悄,密密的满天星乱摇,总像屋里没有人,并不听的说合笑。
(《聊斋俚曲集·翻魇殃》第2回)
(32)兄忽然上了嫖合赌,卖了地土输老婆,原来自己惹的祸!
(《聊斋俚曲集·翻魇殃》第9回)
(33)娘子推却,娘子推却,家里庄田虽不多,俭省着吃合穿,可到也够俺过。
(《聊斋俚曲集·富贵神仙》第9回)
(34)路上行人多凄凉,暂时不知死合亡;乡里人民都散尽,城里大板大比粮。
(《聊斋俚曲集·磨难曲》第1回)
(35)张逵不在家,生合死不知他。
(《聊斋俚曲集·磨难曲》第15回)
(36)还包着,还包着,家里庄田虽不多,减省着吃合穿,这可也到还能过。
(《聊斋俚曲集·磨难曲》第19回)
(37)远方人死合生,口里巴无足凭,这卦儿单看前应。
(《聊斋俚曲集·磨难曲》第24回)
(38)全不顾生合死人皆怕,到处得了胜,就说是通家。
(《聊斋俚曲集·磨难曲》第29回)
(39)把架子两列开,用帮手的不成才,咱就单战个胜合败。
(《聊斋俚曲集·磨难曲》第34回)
(40)照照菱花看看影,叫声薄命的小怨家,几时捱够打合骂?
(《聊斋俚曲集·增补幸云曲》第11回)
以上“合”连接的是动词,单音节动词。涉及的动词有:吵-闹、说-笑、嫖-赌、吃-穿、死-亡、生-死、胜-败、打-骂。上面成对的动词又有几种类型,如“死”与“亡”是同义并列。“生”与“死”、“胜”与“败”是反义词,这表示的不是并列关系,而是选择关系。好多是相关的动词并列,如“吵”与“闹”、“说”与“笑”、“嫖”与“赌”、“吃”与“穿”、“打”与“骂”。从两者的意义类型来看,比形容词要复杂。
(41)海参切成四瓣儿,鲍鱼切成薄片儿,皮鲊切成细线儿,鲤鱼成个正面儿,葱丝切成碎段儿,花椒研成细面儿,包了剁了细馅儿,蒸合压了饼沿儿,稀烂的猪头还带蒜瓣儿。
(《聊斋俚曲集·禳妒咒》第24回)
上例“合”连接两个动词,还带了时态助词“了”,更带了宾语“饼沿儿”,这是非常罕见的用法。
(42)人家没了父合母,哥哥还把兄弟教,娶媳妇合费钱合钞。
(《聊斋俚曲集·翻魇殃》第3回)
(43)不望他封妻合荫子,只望他殿试早回朝,来家合咱打马吊。
(《聊斋俚曲集·禳妒咒》第30回)
上面2例“合”连接的是动词短语,是动宾式短语。例(42)中的“合”连接的是“娶媳妇”和“费钱合钞”,其中“钱合钞”中的“合”连接的是两个名词。例(43)中的“合”连接的是“封妻”和“荫子”。
(44)粉头也有公合母。耕地的牛儿都会飞,堪合王龙是一对。
(《聊斋俚曲集·增补幸云曲》第19回)
上例“合”连接的是区别词。
上面例子中,“合”连接的是同一词性,也有连接的不是同一词性的,例如:
(45)王成说虽是真,但没有钱合银,官府一声要夹棍。
(《聊斋俚曲集·寒森曲》第4回)
上例中的“钱”是名词,但“银”是区别词,但区别词也是非名词性成分,因为它是从形容词分出来的。
(46)你自有结发的恩合爱,这露水头的夫妻嗄相干?
(《聊斋俚曲集·富贵神仙》第6回)
上例中的“恩”是名词,但“爱”是动词。
(47)相思里又打上愁合闷。
(《聊斋俚曲集·磨难曲》第19回)
上例“和”连接的是动词“愁”和形容词“闷”。
从上面众多的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出,《聊斋俚曲集》中连词“合”连接非名词性词语是比较多的,种类也多样,特别是例(41),“蒸合压”处于谓语位置上,后面还带了宾语,这更是难得的例子。因为此前我们发现的例子,都是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还有“合”也有连接短语成分,也是很有价值的。总之,《聊斋俚曲集》中的连词“合”是比较成熟的用法,并非作者一时心血来潮。也充分证明,并列连词连接非名词性成分不是“欧化语法现象”,而是地道的汉语用法。
席嘉说,在清代白话小说中还有一个“合”字,功能与“和”大致相同。“合”本来是入声字,在近代汉语时期入声韵尾消失,遂与“和”同音,加上其表示“合并”的意思也与“和”相近,便被作为“和”表示并列关系的另一种写法。《红楼梦》中“和”与“合”都可以作并列连词和引入伴随对象的介词,“和”作并列连词333例,“合”18例。《醒世姻缘传》中这两种功能多用“合”,少用“和”,《儿女英雄传》中一律用“合”。[5]33
《醒世姻缘传》中也有“合”连接2个动词的例子,如:
(48)晁夫人说:“有合没,待瞒得住谁哩?……”
(《醒世姻缘传》第57回)
向熹的《简明汉语史》说:“合,连接两个并列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相当于‘和。” [10]437 其实,与“和”一样,“合”也有连接动詞、形容词等的,只是使用频率远远不如“和”。但也不是例外现象,是对连词“和”的类推。
因此,贺阳 [3] 等认为连词“和”连接非名词性成分是“欧化语法现象”的说法是不符合汉语事实的。不用说连词“和”(我们发现有超过100个“和”连接非名词性的例子),就是连词“合”也有连接非名词性词语的用法。连词连接非名词性成分是汉语固有的语法现象。
三
《聊斋俚曲集》也有用连词“和”连接非名词性成分的,例如:
(1)方且早晚冷和热,怎么好向媳妇言?这里许多不方便。不如我自己另过,饥合饱与您无干。
(《聊斋俚曲集·墙头记》第1回)
(2)官不论是和非,听的人说个贼,总像犯了他祖宗的讳。
(《聊斋俚曲集·磨难曲》第1回)
(3)知道咱苦和甜,全凭那上下官,朝廷好那里捞着见?
(《聊斋俚曲集·磨难曲》第1回)
上面例子“和”连接的是形容词。下面1例“和”连接的是动词,例如:
(4)好似死囚上杀场,人人保不住存和亡。
(《聊斋俚曲集·磨难曲》第2回)
《聊斋小曲》中也有“恩和爱”的说法,例如:
(5)二人恩和爱,铁马响一片。
(《聊斋小曲·尼姑思俗曲》)
上例中的“恩”是名词,但“爱”是动词。
“和”连接形容词、动词时,好多是表示选择关系,而非表示并列关系。席嘉说如下的例子中的“和”连接“肯定-否定”对立的内容,也可以理解为有选择义,但“和”的基本功能还是表示并列关系,选择只是一种语境意义。例如:
(6)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
(吕本中《踏莎行》) [5] P33
又如:
(7)如今入舍,俺为亲舅,恣情终日打和拷。
(《刘知远诸宫调》1)
(8)娇声重问,我儿别后在和亡。
(《刘知远诸宫调》11)
(9)称鳖气,吃和不吃,也即由伊。
(《刘知远诸宫调》11)
杨永龙等的《〈刘知远诸宫调〉语法研究》认为例(7)中的“打和拷”表示并列关系,而例(8)中的“在和亡”、例(9)中的“吃和不吃”2例,“和”所连接的两项“在”与“亡”、“吃”与“不吃”之间不能同时存在,是二选一的关系。[11]179 我们认为此说法确实有道理。杨永龙等又一次说,连词“和”除了表示并列关系外,也可以用于表示选择关系。所以,表示选择关系的“和”义同“或”。 [11]180 所以,我们以为,例(6)中的“和”的确是表示选择关系,这不是一种语境意义,而是一种语法意义。
钟兆华在“并列连词‘和”这一节的最后明确指出:
连词“和”使用之初,是以连接并列的名物词的。在唐、宋及以后的使用中有所发展,用以连接形容词、动词及动词短语,表示并列关系。[6]92
这里,钟兆华 [6] 92 认为“和”连接形容词、动词时,仍表示并列关系。
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只说到“联合结构”:“‘和也可以连接并列的动词或形容词,但这样构成的联合结构,自己不能直接充任谓语。” [12]237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和”作连词时,注释是:“表示联合;跟;与:工人~农民都是国家的主人。”只说“表示联合”,没有明确说明表示选择。 [13]551 而第6版“和”义项三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跟;与:工人~农民都是国家的主人。”义项四也是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常用在‘无论、不论、不管后:不论参加~不参加,都要好好儿考虑。” [14]524 第7版注释同。[15]526
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说到连词“和”时,第2点是:“表示选择,相当于‘或。常用于‘无论、不论、不管后。”例如:
无论在数量~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不管是现代史~古代史,我们都要好好地研究下去|去~不去,由你自己决定 [16]266
上面例子中有“去和不去”,这与例(6)中的“似和不似”、例(9)中的“吃和不吃”一样,都是表示选择关系,都不是语境意义,而是语法意义。同时,“和”表示选择关系更多地出现在连接两个反义的形容词和动词。侯学超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在说到连词“和”第二大点时说:1.跟“无论”等连用。多用于三项中的末项前。2.单用。用得少。[17] 273-274
但我们发现,近代汉语中有许多例子的“和”在表示选择关系时,一般不用于“无论、不论、不管”后面。如上面所举例子中除例(2)有“不论”外,其余都未用。
雷文治主编的《近代汉语虚词词典》认为作选择连词时的“和”音读作“huò”,通“或”,意为“或者”,例子即为例(6)。 [18]292 我们以为,这也是一种看法。但所举例子一是偏迟,二是未举连接反义形容词和动词,似是不足。
参考文献:
[1]刁晏斌.初期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修订本.沈阳:辽海出版社,2007.
[2]王希杰.修辞学导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3]贺阳.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刘坚,江蓝生,白维国,曹广顺.近代汉语虚词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5]席嘉.近代汉语连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6]钟兆华.近代汉语虚词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7]崔山佳.汉语欧化语法现象专题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13.
[8]刘月华,潘文娱,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9]张斌主编.现代汉语描写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0]向熹.简明汉语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1]杨永龙,江蓝生.《刘知远诸宫调》语法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12]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现代汉语虚词例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詞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
[16]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M].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7]侯学超编.现代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8]雷文治主编.近代汉语虚词词典[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谭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