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音乐创新教学模式定位及实施措施

2017-04-14王菊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游戏化体验生活化

王菊

[摘 要] 动作体验为先的节奏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者的亲身体验,在听觉的引导下,让身体的、生命的运动节奏与音乐节奏产生共鸣。该教学模式融游戏理念入节奏教学,通过身体部位之间、身体与物体之间的拍打,变幻出丰富的声响,使节奏教学向游戏化、生活化、身体化和乐队化转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节奏、声响和音乐各要素的主动性,用长短、张弛、动静、平衡等训练,发展学生的音响节奏与肢体节奏的通感,在音乐学习中充分认识声音与音乐世界、感受音乐美、提升音乐素养。

[关键词] 节奏教学模式;体验;游戏化;身体化;生活化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行与深入,中学教育教学在理念、方向、途径和教学模式上,由原来以教师为主的教育教学转向以学生为本的综合素质加能力培养的全面化教育教学,传统中学音乐课堂中“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也需随之改变。本文讨论的节奏教学是以动作体验为先,通过游戏化、生活化、身体化和乐队化的探索,在“音乐、动作、体验”三个层次体现出它的灵活性、多样性与包容性,使音乐教学更具多元化特征,进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满足教学内容需要,在亲身感受中体验到语言难以表达的层次,实现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和成长性。

一、当前中学音乐教学的基本模式与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音乐课程的非升学性地位,使其在学校教育中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客观上又受到教学设备、教师素质等影响,教学中形成了以教师单纯的知识传递和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的“重技能轻能力、重统一轻思维”的 “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此模式下,音乐的学习,较少顾及学生的音乐感知和体验。表现在节奏教学上即是:音符、时值等的划分以单纯的数学教学的形式讲述,以“口念”和“拍手”的方式练习节奏,之后开始唱谱。这种建立在非音乐性上的直接传递式教学,影响了学习者对音乐的感受和领悟,学生往往学会了乐理层面的音乐知识,却较难在歌曲演唱和乐器演奏中表现出良好的节奏感。此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学习和探索的主动性,弱化了音乐艺术在开发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上的价值。

二、动作体验——创新节奏教学模式定位

“节奏,指各种长短相同或者相异的时间单位有组织的进行序列,其中包括了强弱的因素在内。”[1]音乐教育中节奏教学的目的,是在掌控音值长短和强弱规律之外,把握作品的特征与风格,进而用长短、张弛、动静、平衡等训练,发展学生的音响节奏与肢体节奏的通感,使他们能够在生活中将音乐节奏与生活节奏相协调,从而达到个体与社会的健康融合、协调统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节奏真谛的掌握,即是节奏化的生活—艺术化、理想化的人生实现。

呼吸、心跳、走路,树枝摇曳、四季交替等,都是音乐节奏产生的蓝本,也因此赋予音乐节奏生命的活力。如此,节奏教学就不能仅停留在听觉感知上,更非数学层面的比例与时值的长短。节奏教学应该是在听觉引导下整个身心的投入,尤其要让身体的、生命的运动节奏与音乐节奏产生共鸣。而节奏与节拍所体现出来的数理关系,只是在音乐教学中帮助理解和记忆而分析出来的形式。因此注重个体参与和亲身体验的教学形式,能够帮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逐步自主地重建音乐方面的认知结构并做出相应的改变。

源于自然的节奏是音乐教学的一个动态载体,教学中以节奏为先导,将语言节奏、肢体节奏、乐器击打的节奏等整合并用,以“动”为基础,设计生活性、趣味性和音乐性同在的节奏教学,通过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游戏等的引领,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音乐活动环境中,并将之与音乐本身相糅合最终达到视觉、听觉、触觉的综合感知,获得良好的节奏感。

三、动作体验为先的节奏教学思路

中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虽然已经有了较为理性的思维和记忆,但依然对能调动他们身体各种感官刺激的动作性节奏、短小的语言等感兴趣。基于这一心理特點,融动作和声响于一体的节奏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其学习兴趣。

“动作体验式节奏教学”受体态律动和声势教学的启发,更加侧重“身体与相关物体碰撞”的声响性探索。设计蓝本为中学音乐教学中常见或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节奏。对于声响的探索,则不拘泥于已有音乐性音响的使用,鼓励学生利用身边能发出声响的物体作为探索的基础,多领域探索音乐教学中的“声音”,创设多种音乐实践活动,进而拓宽中学生对于节奏、音响等音乐要素的理解和感悟,改善课堂教学氛围,提升音乐教学的可操作性、有效性。在实际的教学中,逐渐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将音乐知识和技能,运用到音乐创作、表演等实践环节,达到促进学生音乐才能的发展和快乐学习的目的,体现音乐教育的本真性。

四、动作体验为先的节奏教学实施措施

“音乐教育中节奏教学的目的,就是开发人与生俱有的节奏感潜能,并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将被动的本能变为更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感知、反应和表现力。”[2]为实现此目的,节奏教学形式的设计和操作就尤为重要。

(一)节奏教学游戏化

游戏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生发的现象,它易于被孩子们理解和接受。游戏也因此常被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融入教学中,获得优于常规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3]中学阶段的学生依然爱动、乐玩,游戏性教学手段的使用可以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1.手指节奏,激发兴趣

手指游戏为主的节奏训练,可以达到节奏引领、动作激趣、体验音乐、感受快乐的作用。手指游戏的节奏训练优势在于,节奏设计可以根据歌曲的固有节奏和抽取歌曲中的典型节奏型进行,活动不受场地、人数和材料的限制。手指节奏训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还可以促进手部小肌肉群的发育,锻炼学习者指尖动作和手指伸展等的局部运动能力,促进学习者手脑并用及手与各感官之间的协调能力,在提高其运动能力的同时为音乐中的乐器学习等提供基础。

手指独立性训练:敲小鼓节奏:

动作:准备,四指并拢,拇指自然翘起;“上敲鼓咚咚”食指敲击中指,其余四指不动;“下敲咚咚鼓” 小指敲击无名指,其余四指不动;“上下一起敲”,食指和小指同时敲击中指和无名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拢,不动;“小鼓咚咚咚”,中指和无名指对敲,同时保持食指和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

该教学课例是抽取中学音乐教材中常用的节奏型,以儿歌的形式创编的手指游戏。除按照上述顺序进行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习惯和爱好,打乱进行、选择合适的音乐进行等。该教学设计将学生熟悉的手指与较为陌生的节奏相结合,缩短学生节奏接受的时间,快速进入音乐学习。手指节奏游戏,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手指活动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渲染课堂氛围,还能使学生在游戏中记住该节奏型,并将之应用在歌曲学唱、音乐听赏和器乐学习等多种音乐学习中。

2.乐器代入,巩固知识

上述节奏游戏还可应用在打击乐训练中,方法为:学生进行手指节奏练习,教师跟随学生的节奏示范乐器演奏(如鼓和三角铁),目的是在演示乐器练习的同时,起到稳定学生节拍感的作用。当学生已经熟悉手指节奏和乐器演奏后,再由学生来完成乐器演奏。该过程中,语言起到了帮助学习者完成打击乐节奏训练作用。当学生的乐器演奏逐步熟练后,可去掉语言部分,变成纯打击乐器的练习。

手指节奏教学的设计,运用了游戏教学的原理,将音乐节奏与游戏、小肌肉活动相结合,动态展现音乐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教学环境,掌握教学内容。

(二)节奏教学身体化

“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的,在人的身体中包含发展、感受和分析音乐情感的各种能力。因此,音乐学习的起点不是钢琴、长笛等乐器,而是人的体态活动。”[4] 声势作为人的体态活动之一,被广泛应用在音乐教学中。传统的声势有捻指、拍手、拍腿和跺脚四种。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声势也逐渐发展到目前对于整个人体部位的利用,呈现出类似打击乐的声响效果,多方位、多角度地开展体验音乐。通过节拍—节奏、速度—情绪等音乐元素的引领,用拍打身体各部位发出不同声响的形式,被称为身体打击乐。[5] 身体打击乐秉承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习者的身心和个性发展,重视学习者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

身体打击乐的设计需要根据节拍、节奏、旋律、速度、表情、曲式等音乐要素,在领会音乐形象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的动作设计。最初的教学可以 “固定音型”的形式,采用学生熟悉的拍手、跺脚等身体动作为主,之后根据乐曲的内涵逐渐增加难度,最终呈现出丰富多变、生动活泼的身体打击乐形态。课例如下:

身体打击乐充分调动身体参与音乐学习,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记忆。教学中,鼓励学习者以自身的学习经验设计不同的动作和声响,实现知识的迁移,养成动态思维习惯。同时,教师需要不断总结、整合和完善自身的经验、知识和技能,促使该丰富、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节奏教学生活化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倡导教育与生活的同一性,即教育与生活是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开性,提倡将创造教育作为核心。“声响的探索”是音乐新课标中“创造”领域的内容之一,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进行创造性音乐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更自然的环境和状态下接受教育,启发创造力思维。

1.非乐器类声响探索——桌子节奏

器乐教学在中学音乐中以小型打击乐器为主。受教育理念、资金等影响,一些学校出现了打击乐器不足,甚至无打击乐器的局面。鼓励学生进行非乐器类声响的探索,不但可以弥补这一不足,还能够开动学生的思维,发现身边的音乐。

根据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在熟悉的环境中接触不熟悉的事物”的理念,将孩子们熟悉的教室物体——桌子,为声响探索对象,借助身体不同部位与桌子的碰撞变化出的动作和聲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本教学中桌子声响的主要动作有掌拍、拳捶、肘击和臂叩等。

上述节奏是在创设丰富声响的同时,调动学生用身体参与音乐体验的过程。该节奏型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节奏型,如人体的心脉律动在正常时表现为以四分音符为主的节奏型,马蹄的奔跑声是以“后十六”为基本节奏,该节奏也常常被引用到草原题材的乐曲中,如二胡曲《赛马》、琵琶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等。该教学通过身体与桌面的碰撞所产生的层次丰富的声响,使音乐体验更加真实。

2.非乐器类声响探索——杯子节奏

(1)杯子与节拍、节奏

杯子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常用的物体。一个喝水的容器看似与音乐毫无关系,但因杯子在敲击、磕碰时会发出不同的声响,又因杯子材质的不同,发出的声响也各异。因此,杯子作为音乐课堂上声响探索的物体,具有独特的教学效果。

由于杯子的可视性,在教授节奏与节拍时,可以将杯子放置于桌子或者地上,用不同颜色的杯子区分节拍的强弱,并根据节拍的强弱设计声势动作。如四二拍的强弱关系为强、弱,可将深色杯子与浅色杯子对应放置,对应的声势为跺脚、拍手: X(踏脚)X(拍手)。

同样的节拍练习也可以设计成九宫格和十六宫格来分别练习四三拍和四四拍的节拍与节奏练习。

此宫格的训练,教师只需要告诉学生按什么样顺序进行即可,一格一拍,(空格为休止符)也可以将格子中的音符设计成各种音符进行训练。

宫格的练习可以在黑板上用磁铁来完成,也可以绘制在地面上,将上述格子里的音符用杯子代替,一个杯子代表四分音符,两个杯子代表八分音符,三个杯子代表三连音、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切分音等节奏。这样,宫格在杯子的参与下,变成了丰富的节奏进行,且可以在杯子放置不动的情况下,变换行进的方向,而出现不同的节奏型。此教学设计将节奏教学以动态、可视的形式展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对音乐知识的印象。

(2)杯子与歌曲伴奏

根据歌曲风格和节奏,通过杯子的拿、放、拍手等動作,变换出不同的动作和声响,动态化、舞蹈化的展现该节奏型,起到了乐器伴奏的效果。该节奏教学,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节奏型。下面这条节奏即是歌曲《Cups》的前奏部分的动作设计。

注释:拍,拍手;敲,敲杯子底;拿,右手拿起杯子;放,右手放下杯子。第二个八拍:拍,拍手;拿,右手拿起杯子;扣,右手把杯口,扣在左手手心里;磕,右手拿杯底磕桌面;换手,把杯子换到左手里;右拍桌,右手放到左手边的位置拍桌子;放,左手把杯子放到右手的位置(交叉)。

(四)节奏教学乐队化——凳子节奏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原理之一即是创造性(或者称即兴性),提倡音乐的学习必须是亲自参与其中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参与时的自然性即是以生活为基础的音乐学习的参与。以学生常见的物体作为节奏练习的道具,设计不同的节奏型,开发多重音响,实现节奏教学乐队化的形式,能够扩大学生的参与度和彼此间的协调合作。

凳子是学生常见的物体,通过拍打、碰撞等方式可以产生丰富的声响。相对于桌子的笨重,凳子作为节奏练习时的道具,在操作时更加轻便、灵活,动作的设计也更加丰富,除了常用的拍打外,还可以设计凳子的 “抛、转、接”等动作,其中“抛、接”的方式由于没有声响,可以用来表示休止符。常规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把休止符解释为“停止”,其实,作为以声音为呈现形式的“音乐”艺术来说,休止符非时间意义上的停止。因此,用不发声响的动作来代替休止符,较能从音乐的意义上来解释。凳子节奏课例创编如下:

注释:边,凳子边;心,凳子的中央。为便于操作,凳子可以选择塑料凳子。

楞:可以是凳子腿,也可以是凳子上面的一条边。四分休止符:抛接凳子。

该节奏教学课例即是将凳子作为鼓等打击乐器来使用,通过分组设计不同的节奏型和打击方式,产生不同的声响。该组节奏,可以分开作为单一节奏练习,更可以将六条节奏分为六个声部,作为一个完整的打击乐小品演奏。其在音色的丰富性、动作的舒展性、学生之间的协作配合性上均具有很好的教学意义和价值。

五、结语

动作体验为先的节奏教学通过音乐创作和音响模拟探索,让学习者摆脱了被动聆听音乐和接受枯燥乏味的技巧训练,以形式丰富的动作体验进入感受音乐,自由表现音乐的空间,置身“玩”的过程中,感知音乐的内涵和魅力,最终产生主体间的情感沟通与联系。该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对于学习过程的参与度和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依据动作性的节奏和语言,创造出多变的动作和丰富的声响,多角度多层次地动态展现节奏,将音乐的学习置于动态的音乐听辨和动作体验中,以“参与—体验”的形式,完成“言—音—意”的转换,从而获得新经验,产生美好的音乐体验。

参考文献

[1]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3.

[2]王丽新,钟恩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研究[M].沈阳: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施咏.乐理与文化[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曾丽秋,蔡晓冰,林松源.音乐·身体·体验——“身体打击乐”创新教学模式初探[J]艺术教育,2015,8:84-85.

责任编辑 蓝光喜

猜你喜欢

游戏化体验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为幼儿园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游戏化语言:幼儿园活动游戏化的支柱
幼儿音乐课程教学游戏化的方法研究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