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无形资产管理探析

2017-04-13马榕璠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7年6期
关键词:权属科研成果管理

马榕璠, 张 颖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83;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 北京 100083)

高校无形资产管理探析

马榕璠1, 张 颖2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83;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 北京 100083)

高校无形资产主要由知识产权类、政府授权类、人才队伍类、人文底蕴类、社会关系类等组成,目前存在管理意识不强、管理制度不完善、核算尚不规范、科技转化率低、人才流动损失、部分权属不清等症候。基于此,相应地对高校无形资产管理提出:提升管理意识、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核算体系、提高转化效率、完善人才进出规定、落实法规与细化条款等策略。

无形资产; 知识产权; 管理制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在当今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也越来越依赖于知识、技术等无形资产的竞争。我国对无形资产管理的制度探究和实际应用诚然有所成果,但仍然缺乏体系式的研究与实践,这在国家无形资产创造的密集区——高校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无形资产管理的好坏是高校管理水平的一种展现,亦是高校学术科研水平、开发应用水平、制度管理水平的“校验棒”。缘此,为了保护高校的核心利益、提高学校的竞争能力,加强对无形资产的开发和管理刻不容缓。

1 无形资产的界定和种类

1.1 无形资产的概念界定

“无形资产”的概念是相对于“有形资产”来说的,因为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实物形态,对无形资产的定义现在国内外仍没有一致的观点。从国际上来说,国际会计委员会发布的准则里将无形资产明确定义为:为了制造、供给物品或劳动力,出借给其他部门或单位,亦或是为了管理而拥有的可识别的非实物形态和货币的财产[1]。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将无形资产定义为一项特定资产,指具有非流动、无实物形态特点的组织被赋予的某种法定权利或竞争优势的资产。[2]”在日本的权威工具书《新版会计大辞典》中将无形资产定义为:具备“没有实物形态、有偿获得、超过同行收益”等3个条件的虚拟财产[3]。从国内来说,最早对无形资产进行研究的系统成果是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汝梅先生在其博士论文《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一文,1936年施仁夫先生将其译为中文,改书名为《无形资产论》发行,该书中指出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应该用超额获利能力来表示。吴申元先生等主编的《经济大辞典》中将指出:无形资产,又可称为无形固定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能为企业提供比较长时间的某些特殊权力或者能够给企业带来收益的资产[4]。财政部于2001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一书中指出:“无形资产分为能识别的无形资产和不能识别的无形资产”[5]。综上所述,无形资产一种没有实物形态,以某种特有权利和知识技术形态等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能为拥有的单位或企业在未来的较长时间带来利益的资产。

1.2 无形资产的种类

1.2.1 可识别的无形资产

(1) 知识产权类:指依托于人类智慧的科技、知识成果在法律保护的前提下转化而成的无形资产。一般包括专利、著作、产品商标与技术、科研论文与数据等[6]。

(2) 政府授权类:通过政府或者法律授权可以带来利益的无形资产。这种无形资产包括高校的土地使用权、融资优惠权、税收优惠等权利和国家授予高校的“211工程”“985工程”“985优势学科平台”“省部共建大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标识都是政府授权类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7]。

(3) 人才队伍类:指由高校教师、学生组成的人才队伍,其中既包含在校的学生,也包含已经毕业的广大校友,特别是社会上的优秀校友和学校的知名专家学者,他们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影响力给学校带来的利益。

1.2.2 不可识别的无形资产

(1) 人文底蕴类:人文底蕴类的无形资产主要包含高校的名誉和校园文化等。高校的名誉是由高校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社会上树立的美好形象,是高校师生和广大校友长期努力的结果。校园文化是在高校师生在学习、工作中逐渐形成的,通过校训、校园风气等形式表现出来,是学校宝贵的无形资产。

(2) 社会关系类:社会包含高校,高校寓于社会之中。高校在长期参与社会活动中与政府机关、社会组织、个人以及其他高校之间构建的良好的社会沟通关系网络,这些良好关系一般比较稳定,会在潜移默化中给高校带来益处,促进高校的发展[8]。

2 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无形资产管理意识不强

高校无形资产管理意识不强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第一,品牌维护意识不强。第二,缺乏无形资产经营意识[9]。很多高校由于没有较强的无形资产经营管理意识以及品牌维护意识,对技术成果转化不及时、品牌利用不合理造成了无形资产的流失。导致管理意识不强的原因大致有以下方面。第一,无形资产无实物形态,收益是在潜移默化中产生的,无形资产的模糊性容易导致高校的忽视。第二,学校缺乏有关无形资产的宣传教育,很多人对无形资产认识极为欠缺,这就导致了无形资产的品牌意识和经营意识难以树立。

2.2 无形资产管理制度缺乏

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制度的缺乏体现在以下2点。

第一,管理机构不明确。诚然绝大部分高校都有很多和无形资产管理有关的部门,但是对管理效果却差强人意。很多高校的校办、监察室、财务处、资产处、科技处等部门都分别负责无形资产的某一方面,没有明确、统一的牵头责任部门,就会造成有些事项的多头管理,有些事项无人问津的尴尬现象。

第二,文件制定不全面,制度落实不到位。很多高校尚未制定与无形资产管理相关的管理文件和实施意见,因此造成了无形资产管理“无法可依、无款可询”窘状的出现;有部分高校虽出台了相关规定,但多是在形式上徘徊而并没有全面的付诸于实践。

造成无形资产管理制度缺乏有2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无形资产“无实物”的特性导致相关文件规定的细节难以界定,即使有成型文件,实施中的障碍也较多;另一方面就是学校在资产管理方面“重有形、轻无形”,管理层对无形资产的管理的认识不到位。

2.3 无形资产核算尚不规范

高校无形资产核算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很多高校的无形资产还没有进行量化评估,也未纳入财务核算体系,这就造成了学校对所属无形资产“不清不楚”的状况出现[10]。第二,很多高校的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存在漏洞,很多情况下无形资产的评估结果和实际情况不符,这也造成了无形资产的流失。

产生无形资产核算不规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会计制度难以量化无形资产。诸如人文底蕴类、社会关系类等无形资产虽然给学校潜移默化地带来了收益,但是在现行“收支两条线”的会计制度下很难量化某个单位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和产生的效益[11];第二,因为个别无形资产核算人员职业素质或道德不高,导致了核算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现象出现。

2.4 科学技术转化率比较低

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的科学技术转化率不足30%,部分高校甚至不足10%。这些数据体现了我国高校科学技术转化率低的现状,体现了很多高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科技成果转化的价值[12]。转化率低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很多教师和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获得科研成果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将其转化为实际的应用,而是通过科研成果进行发表论文、出版专著从而达到获得科研经费和职称晋升的目的。第二,高校缺少便捷高效的转化途径。目前,企业与高校之间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还不对称、途径尚不畅通。由于科技成果具有较强的时间性,有些成果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转化应用而导致科研成果的贬值甚至失去价值。

科学技术转化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很多师生重研究而轻转化。高校中的很多师生受限于职称评定条件和评奖制度导致他们重视研发科学技术的成果而不重视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第二,学校缺乏和企业的信息交流。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不频繁,对市场的把握还不准确,导致很多高校无法快速地捕捉到科研成果转化的载体和途径。

2.5 人才流动造成较大损失

高校人才流动给无形资产造成了较大损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高校的普通教师甚至专家、教授的流失。一个情况是由于高校地理环境、待遇水平、高校人才竞争等原因,造成了部分教师的流失。教师的流失随之带走的就是教师本人所掌握的大量的科研数据与成果,甚至是某项目的核心技术。另一个情况是部分教师私自在社会企业担任技术总监、生产顾问等,或者直接“创业”,借用自己所掌握的学校专利技术获得利益,造成了无形资产的大量流失。第二,学生,尤其是硕博士的毕业流失。很多硕士生、博士生在就读期间会参与导师的各项科研项目,在此中间掌握了大量的技术和科研成果。硕博士毕业后如果将所掌握的科研成果带到新的工作单位进行运用,就会对高校的无形资产造成的损害。

产生以上两个问题的原因的主要有两点。第一,高校之间对人才资源的竞争。有些高校为了获得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往往会给予优厚的待遇,这就造成了其他高校特别是西部高校的教师和博士人才流失严重[12]。第二,相关法规和制度的不健全。部分流失的人才和在校教师借用学校的科研成果谋取私利,这就证明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还不完善,或者有相应的规定, 但是落实不到位。

2.6 部分无形资产权属不清

无形资产的权属不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高校的部分科技成果权属不清,导致无形资产的受损。第二,和校办企业之间有关专利权、声誉权等权属不清问题。上述两个问题的产生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高校的大部分科研成果都需依靠科研基金的支持,而很多科研资金的来源并非单一的渠道,有学校给予的场地、设备、资金的支持,也有校外管理部门给予的基金支持,这就很容易导致科技成果权属不明晰的现象出现。第二,很多高校在独资或合资开办校办企业前,很少或者没有将相关的无形资产做一个系统的评估与明确的界定,这就容易导致校名、技术成果等使用权模糊不清的情况发生。

3 加强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对策

3.1 提升无形资产管理意识

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是高校国有资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日益成为高校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应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提升无形资产的管理意识。无形资产的管理意识主要指无形资产的品牌意识、经营意识,提升管理意识的途径分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加强无形资产管理知识的教育。教育的内容应包括无形资产的构成、无形资产的收益原理及其经营管理的重要意义等方面。第二,加强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宣传。法律是高校无形资产的制度保障,因此要加大有关无形资产相关法规的普及力度,提高师生对无形资产保护的法律意识。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和宣传,达到高校师生既很好地保护、管理属于学校的无形资产而自己又不越雷池半步的目的。

3.2 完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

完善的无形资产的管理制度是无形资产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第一,高校应该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好对无形资产的鉴定和归档等细节工作,健全和细化诸如无形资产开发制度、无形资产保护制度、无形资产经营制度、无形资产使用监督制度等管理制度,让无形资产的管理“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使得无形资产的管理的严谨化。第二,重视管理队伍的建设。首先要建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在高校领导重视与支持的前提下,成立无形资产管理领导组,统一管理、分工合作。由校领导牵头,资产处、财务处、科技处、校办企业管理机构等具体分工合作,每个机构都需有专人负责无形资产管理事宜。其次,各教学学院和职能处室也需要有专人负责本学院或部门的无形资产管理工作。学校和各二级学院、职能处室的无形资产管理人员共同组成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效率高的无形资产管理队伍,使无形资产管理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得以延伸[13]。

3.3 规范资产的核算方法

无形资产核算方法是否规范决定了高校无形资产鉴定和评估的准确与否。第一,量化无形资产,规范核算方式。高校财务部门需建立专门的无形资产财务账单。在会计制度上要改革传统的收付制度,多采用“权责发生制”,充分利用“智力资本”量化模型对高校的无形资产进行量化、入账。在评估手段上,科技成果等可确认的无形资产可直接进行量化评估。对校名、校徽等不可确认的无形资产,要通过国内甚至国际上的专业评估机构,对其进行较为科学的价值评估,评估价值可作为权威参考登记入册。第二,加强对量化评估人员的筛选。其一是筛选评估人员的会计职业道德素质,以保障评估结果的真实公正;其二是筛选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确保量化数据的清晰有效。

3.4 提高科学技术转化率

科学技术转化率的高低在决定了科技成果潜在价值的发挥程度。一个科研项目从立项到研究再到出成果,耗费了学校的大量物力财力,然而大量科研成果只在发表论文和出版专著方面发挥了作用,造成了国有资产的严重浪费。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率。

第一,把握市场动态、利用校企合力。科研成果的转化需要社会企业的支持和市场的接纳,首先高校需进一步加强对市场的调研,以市场为导向,增强科研成果的应用能力,为科研成果转化赢得主动权[14]。 其次,高校应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转化体系,拓宽转化渠道,提升转化效率。

第二,在高校权利范围内,改进职称晋升和奖学金评定制度,将科技成果转化率列入考核体系,激发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改变科研人员被动等待“橄榄枝”的情况,促使他们主动寻求“梧桐树”,用转化率上升来加强科技成果的实践运用能力。

3.5 完善人才“进出”的规定

因为人才流失导致无形资产受损的根本的原因是高校人才引进和流出的相应规定不完善。所以要防止人才流动带来的无形资产损失,亟需完善和落实人才引进和流出的相应规定。第一,学校应严把人才流出关。可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关规定。首先学校的专业人才在流入其他高校或其余机构前,需要提出书面申请,并签订技术保密协议书。保密协议书应规定人员离校后,所有权属于学校的专利成果,必须得到学校同意后方可在外推广和使用,否则追究相应责任。第二,把牢人才入口关。高校对人才的引进工作也需要注意无形资产的保护,在新引进人才时要有一定时间的试用期,并签署服务年限合同,违反合同要进行相应的违约赔偿,这既让高端人才的选择更加慎重,又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本校的无形资产。

3.6 进一步落实法规、细化条款

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权属不清归根到底是利益交错的问题。《合同法》《专利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已经对高校研究成果的归属权有了详细的规定——属于职务发明的研究成果和专利都应归职务所在单位所有,对于科研成果的权属问题,应进一步对照法规、加大落实的力度。由于校名、校徽等不可识别的无形资产存在难以确认的特点,所以很多高校尚未完善与这类资产有关的使用权限规定。第一,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校,高校有关部门和个人应熟悉和掌握无形资产权属关系有关的各项法律法规,运用好法律的工具来防止高校无形资产的流失。第二,细化权属相关规定。高校应该在法律的大框架内,建立和细化本校的无形资产权属的规章制度,事无巨细地进行逐条规定[15]。对于校办企业、合资企业之间的权属关系,应在创办和合作之前就树好标杆、立好规矩,签订细化权属合同,从而有效防止无形资产的流失。

4 结语

高校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一样,都属于高校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形资产构成的是高校的基础物质载体,而无形资产是高校发展的内在动力。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是既有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又有内在和外在的联系。从这个角度来说,无形资产比有形资产的价值和作用更长久。高校应当看到无形资产的巨大价值,针对无形资产管理上问题,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路径,提升学校的竞争力,以期为国家软实力的进一步加强做出应有的贡献。

References)

[1]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2000[M].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626-628.

[2] Accounting Principles. APB opinions[M].Chicago: Commerce Clearing House Press,1970:26.

[3] 番场嘉一郎.新版会计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4] 吴申元.经济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79.

[5]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6] 梁宏.对高校无形资产保护策略的研究:以法学为视角[J].时代教育,2011(8):24.

[7] 张建华.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13-117.

[8] 于丽荣.高校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管理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9.

[9] 柯红岩.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10):257-259.

[10] 程彩君.高校无形资产构成及管理现状分析[J].会计之友,2012(5):125-126.

[11] 苑新.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不足与建议[J].科技与管理,2007(1):42.

[12] 臧蕾.浅谈高校无形资产的特征与管理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66-68.

[13] 张跃琪.关于高校资产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3):207-213.

[14] 徐鹏杰.国外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及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0(23):60.

[15] 王峥嵘.高校无形资产管理[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Discussion on management of intangible asse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 Rongfan1, Zhang Ying2

(1. School of Marxism,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2.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and Assets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The university intangible assets are mainly composed of the categorie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government authorization, talents, cultural heritage, social relations and so on.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 management consciousness, the lack of management system, the nonstandard accounting, the low ratio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ransfer, the loss of talents, the unclear partial ownership, etc. Based on these, the management of the intangible assets is put forward accordingly to raise the management awareness, improve the management system, standardize the accounting system, improve the transfer efficiency ratio, enhance the regulations for entry and exit of qualified personnel, implement the laws and detailed provisions, etc.

intangible assets;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system

10.16791/j.cnki.sjg.2017.06.069

2016-12-03

马榕璠(1994—)女,山西新绛,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高校无形资产管理

E-mail:511640237@qq.com

张颖(1977—),女,山西太原,硕士,助理研究员,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固定资产管理.

E-mail:zhangying@cugb.edu.cn

F123.7

A

1002-4956(2017)06-0275-04

猜你喜欢

权属科研成果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科研成果转化
房屋“权属存在争议”的合理认定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加强医疗科技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农村宅基地房屋权属的确定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浅谈农村集体土地上房屋权属登记与交易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论权属档案的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