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卓越医生培养中实施培养科研能力的创新课程

2017-04-13张宏颖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7年6期
关键词:教育培养本科生课程

张宏颖, 邹 原

(大连医科大学 基础医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44)

在卓越医生培养中实施培养科研能力的创新课程

张宏颖, 邹 原

(大连医科大学 基础医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44)

为了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创新实践,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教学体系中设立了创新课程,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施方案、考核办法、管理机制、保障体系和实施效果评价。经过3年实践,创新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科研能力; 创新课程; 卓越医生培养

高等医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加快推进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2012年11月9日教育部、卫生部决定共同组织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教高[2012]7号)[1],确定了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125所,改革试点项目178项(教高函[2012]20号)[2],重要目标任务是探索建立“5+3”(5年医学院校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医师和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以适应国家医学创新和国际竞争对高水平医学人才的要求。我校获批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试点单位。激发学生对医学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内容。因此,我校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教学体系中设立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创新课程,确定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并从2014年起在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教改班学生开始实施,旨在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掌握文献查阅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熟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科研论文的写作,在科研思维、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得到基本的、有效的训练,从而实现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

1 开设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创新课程的必要性

1.1 科研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科研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3]。自从美国卡耐基教学促进会于1998年发表《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简称“博耶报告”)[4]以来,给本科生提供科研经验已经被断言是重塑大学教育的一种方法[5]。世界各国在高教改革中,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放在重要位置上。美国大学加强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提倡以科研为基础的教学(research-based teaching),把科学研究引入本科生教育,把本科生科研视为一个知识生产的连续过程,从学习者的新知识到人类的新知识,即从通常已知的进到通常不知道的,再到完全未知的[6]。通过本科生科研,可以使本科生受到科研文化的熏陶,掌握科研的方法,提高科研能力和探索精神,获得对专业课程更深的理解,增强其接受研究生教育的能力、信心和竞争力,顺利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7],一项研究提示那些参加了本科生科研的学生博士完成率翻了一番[8]。美国医学院校正式开展规范化、多途径的医学生科研训练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为了使医学博士(MD)学生系统地接受科研训练,许多医学院校将科研训练的理念整合进了学生的课程体系中,形成了科研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的培养模式[9],如哈佛大学医学院在2006年对“新途径(new pathway)”课程进行了改进,为所有学生提供参加深入的有教师指导的学术项目的机会[10]。

1.2 学生科研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基本要求

2008年教育部、卫生部发布《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要求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具有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养成科学思维,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列入课程计划中,积极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活动[11]。上述要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强调学生科研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修改教学计划,增加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创新课程,符合医学培养标准,而且切实可行。

对本科生科研的研究通常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来自实际经验的基础,缺乏“合理的评估策略可能会接受的研究结果”[12],原因是缺乏一个关于学生如何在科研实践中发展科研技能进而成为研究人员的理论框架。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促进本科生科研方面成效显著,其成功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先行,为本科生科研奠定基础;构建体系,为本科生科研提供保障;锁定目标,始终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与探究精神为导向[13]。但是,在我国对于如何实施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开发医学生的科研技能,仍存在着目标定位不清、科研能力培养未成体系、科研设施和经费不足等问题[14]。因此,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课程体系中实施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创新课程,并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在教学条件上保障,对于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1.3 开设创新课程的前期基础

学校注重将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成果服务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自2007年起,构建了“以实验室开放为基础,以大学生科研资助体系为保障,以各类创新竞赛为牵动”的课外创新能力训练体系,先后有6 50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2 100余人次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奖。2010—2016年在全国比赛中共获奖11项,表明这些学生在科研实践中科研技能得到了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科研素质,为今后的科研深造奠定了基础。但是,这类学生科研项目还不普及,不能使全体学生受益。此外,过去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研究项目往往需要进行教授项目的研究而不是进行自己项目的研究[15]。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实施标准及考核办法,导致学生的收获参差不齐。“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因此,设立创新课程,将其纳入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使每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创新实践,对创新性人才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2 创新课程的构建

学校于2014年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教改班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中增加创新课程,并将创新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施方案、考核办法、管理机制、保障体系、实施效果评价,进行了师资队伍建设。从2012级临床医学五年制教改班学生开始实施,计划通过3年实践,逐步完善,探索出适合我校“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创新课程。

2.1 创新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决定着教学行为和效果。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科研有着明确的目标与定位,即“本科生科研是在任何学科范围内,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为学科知识的发展而进行的探究、发现和创造性活动[16]。”本科生科研的目的是发展学生对科研的理解和进行研究的能力,科研项目应该引导学生进入他们学科中的研究角色,提出知识是创造的,不确定的和有争议的[5]。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向本校学生宣告:“科研有助于追随自己的兴趣、学习新知、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以全新的方式挑战自我”[13]。我校创新课程教学目标是实施创新教育理念,让每位学生都参与科研创新实践。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科学思维,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文献综述、数据分析、提出科研假设甚至形成新课题并申请基金等基本科研能力,逐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技术与方法,以利于未来的临床工作或研究生学习,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打下基础[14]。

2.2 创新课程实施方案

创新课程分为理论讲授和实验2个部分,共72学时,其中理论8学时,实践64学时(16周)。开课学期为第四学期。理论是创新课程的先导,为创新型实验提供理论指导,保证创新课程教学的标准,讲授科研方法、文献查阅、实验设计等内容。实践是创新课程的主体和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实验设计、实验实施、论文撰写3个部分。实验设计和实验实施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通常每4人为1个实验小组。实践教学内容及基本流程是:(1)学生选题(学生自行提出课题或在导师指导下完成);(2)文献资料查阅、学习;(3)设计实验方案(填写创新实验申请书);(4)创新课程专家组审定方案;(5)实验实施;(6)撰写论文;(7)上交实验设计和论文;(8)创新课程专家组评分。

2.3 创新课程考核方式

实践是创新课程的重要环节,如何对医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给予科学、准确的考核评价,是一直在探索的关键问题。创新课程考核方式为考查,评分占比为理论学习20%,实验设计50%,实验报告30%。参加理论学习满勤记20分;提交完整的实验设计记50分;提交研究报告或论文记30分。所有创新设计实验方案和研究报告均需经基础医学院创新课程专家组进行考核。每个创新实验小组选派代表以PPT形式进行口头报告,由专家组打分评定,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实验设计评分包括:立题依据、创新性、可行性、PPT讲解、回答问题5个部分内容。研究报告或论文评分包括:完整性、创新性、重要性、PPT讲解、回答问题5个部分内容。考核成绩分别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不合格者可申请重新参加学习。

2.4 创新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本科生科研作为大学本科教育的一部分,需要教师与学生协同进行[13]。1990年博耶报告发表了《学术水平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认为教授的学术水平应包括发现的、综合的、应用的和教学的4种类型。教学是“一门学术性事业”“教学不仅传授知识,同时也改造和扩展知识”,教授的自身也将被推向新的创造性方向”。教师工作中教学地位的认可与提高对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制度化建设与创新形成了坚实基础[16]。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中系统整合课程和创新课程的需要,基础医学院选拔优秀教师,建立了系统整合课程教学团队和创新课程教学团队,为创新性实验提供了足够的师资,确保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创新课程指导教师为基础医学院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教师(讲师需要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实验师。通过教师申报,经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通过后聘任。每位教师平均指导4名学生。为了激励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的积极性,学校将创新课程学时、指导学生发表论文纳入教师工作量考核,给予酬金。

2.5 创新课程管理机制与保障体系

为了保证创新课程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学校出台了诸多鼓励措施,在教师带教工作量、师资培训、经费、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1)制定政策,支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将教学立项、教学文章等纳入教师工作量考核内容;(2)优先支持针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教学改革,优先推荐相关教学改革申报辽宁省教学改革项目;(3)学校给予创新课程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创新性实验所需要的实验经费;(4)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得到加强。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2013年获评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中心为创新性实验的开展提供了平台[17]。此外,学校建立了省级、校级、院级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经费支持体系,为创新课程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研究经费可通过多种渠道申请:(1)指导教师课题组给予经费支持;(2)通过基础医学院学术委员会评定,筛选并推荐作为学校大学生创新实验经费,并按照大学生创新项目要求实施;(3)通过“国家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由中心给予每项1 000~3 000元的经费支持,并作为中心的创新项目管理。

2.6 创新课程实施效果评价

创新课程的教学效果需要相当一段时间验证,如发表论文、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毕业后工作中科研能力等。对于创新课程的教学效果,将在今后一段时间里逐步反馈和总结。(1)教学检查,方案执行过程中监督检查理论、实验进展,总结创新课程教学效果;(2)质量跟踪,定期召开教学指导教师、学生座谈会,了解创新课程实施进展,抓住指导教师遴选、创新项目立项、实验过程检查、实验结果总结的环节,保证教学效果;(3)专家评定,基础医学院聘请5~8人组成创新课程专家组,负责对创新课程开题的实验设计汇报、实验研究结果及论文进行评分,并提出修改意见。

3 创新课程的实践效果

已在临床医学专业2012级2个试点班、2013级4个试点班、2014级2个试点班中实施创新课程。创新科研小组2012级有16个、2013级有28个、2014级有16个。在第4学期末所有科研小组都完成了实验设计和实验报告。经过创新课程专家组评审,学生根据评审意见进行课题整改和实验,在第5学期开学初全部上交了学术论文。3个年级创新课程实验设计平均得分率是81.6%~91.4%。研究报告平均得分率是54.1%~67.0%。创新课程的开设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对学生开展创新科研活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部分学生将课题延续下去,参加了辽宁省“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2016年6月,在由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基础医学教育分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医药学科基础医学专业与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中,我校6个参赛项目全部获奖,其中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获得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发表相应SCI论文3篇。通过指导大学生创新科研,教师的科研水平也得到了促进与提高。因为本科生科研提供了动力,使教师自己的研究更深入、更有效益、更有成果[5]。本项研究获批2014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通过方案实施过程监督检查,不断改进课程内容;通过召开座谈会,不断完善创新课程内涵,形成适合我校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课程。

4 创新课程的不足与对策

在高等教育中科研和本科教育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难解的问题。但是本科生参与科研已经对增强学生科研项目经验、毕业生就业结果和研究生参与科研做出了贡献。根据杜威原则(Dewey principle),学习主要是“基于导师指导下的发现,而不是信息的传输”[4]。自主学习被广泛公认为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而学生在研究活动中自主学习的程度逐步提高[18]。本科生参与科研获得最大的收益是研究技能发展,其发展框架是多层次和多水平交叉的,研究过程涉及6个层面:(1)走上调查之路,因而确定需要了解的知识;(2)使用适当的方法发现,生成所需的信息、数据;(3)批判性地评估信息、数据和找到产生的过程;(4)组织收集生成的信息;(5)合成和分析新知识;(6)交流知识、理解和生成知识的过程。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引导、提出的研究问题日益复杂化、特异性、具有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开始走上一个探索未知的旅程[5]。

创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科研项目和课程学习割裂,学生在以上的研究过程涉及的6个层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表现为部分学生主动阅读文献的积极性不够,缺乏综合归纳总结文献的能力,实验设计不具备创新性,各科研小组之间缺乏交流。3个年级研究报告平均得分率54.1%~67.0%,提示学生的论文写作与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待锻炼与提高。Evans和Witkosky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研究[15]。而创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科研创新实践的机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文献报道,在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管理过程中选择有效的激励策略,对提升学生科研训练热情和积极性必将起到积极作用[19]。创新课程开课学期为第四学期,一个学期的时间对创新科研来说时间过短,实验实施浅尝辄止,不能深入。整个创新课程体系应遵循学生科研技能发展的框架,开始于第一学期,一直持续到毕业答辩,做到逐级提高,步步深入。这样,就对创新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考核办法、管理机制与保障体系、实施效果评价等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继续探索与实践。

5 结语

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对高素质医学生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校创新课程的实施是针对我国医学生培养的主体——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采用新的课程体系,将创新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中,以实现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标准中要求的医学生所要达到的训练科学思维、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目标。创新课程将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变为教学计划中的一门课程,实现了课程的标准化、规范化。通过设立创新课程及其理论学习与创新性实验,使学生了解了科研创新的基本知识,掌握了科研创新的基本技能,建立满足培养目标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但也存在不足需要不断完善。

References)

[1] 教育部,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2012]7号)[EB/OL].(2012-05-07).http://www.moe.de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952/201404/166950.html.

[2] 教育部,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的通知(教高函[2012]20号)[EB/OL].(2012-11-0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211/t20121116_166952.html.

[3] 刘宝存.美国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本科生科研[J].外国教育研究,2005,32(12):39-43.

[4] Boyer Commission on Educating Undergraduates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 Stoney Brook, NY. Reinvent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 blueprint for America’s research universities[EB/OL]. (1998-00-00). http://files.eric.ed.gov/fulltext/ED424840.pdf.

[5] John Willison & Kerry O’Regan. Commonly known, commonly not known, totally unknown: a framework for students becoming researchers[J]. The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7, 26 (4): 393-409.

[6] Griffiths R.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the research -teaching nexus: The case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disciplines[J].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004, 29(6): 709-726.

[7] Lopatto, D. Survey of undergraduate research experiences (SURE): first findings[J]. Cell Biology Education, 2004(3):270-277.

[8] Bauer K & Bennett J. Alumni perceptions used to assess undergraduate research experience[J].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03, 74(2): 210-230.

[9] H. Stanley Bennett. Research and research training in medical schools in the United States[J]. Journal of Medical Education, 1962, 37(6): 581-587.

[10] Dienstag JL. Evolution of the New Pathway curriculum at Harvard Medical School: the new integrated curriculum[J]. Perspect Biol Med, 2011, 54(1): 36-54.

[11] 教育部,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印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报,2008(12):27-37.

[12] Seymour E, Hunter A, Laursen S,etal. Establishing the benefits of research experiences for undergraduates in the sciences: first findings from a three-year study[J]. Science Education, 2004, 88(4): 493-534.

[13] 高桂娟,陈乐.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如何促进本科生科研[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31(5): 63-71,99.

[14] 范静怡,何禹禹,赵显达,等.美国的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3(7):108-111.

[15] Evans R & Witkosky D. Who gives a damn what they think anyway? : Involving students in mentored research[J].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2004:23(1):21-30.

[16] 刘炳,尚航.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理念与制度创新[J].辽宁教育研究,2008(2):95-98.

[17] 张宏颖,孙艺平,曹婧,等.基础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12):150-157,161.

[18] Fazey D & Fazey J. The potential for autonomy in learning: perceptions of competence, motivation and locus of control in first-year undergraduate students[J].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001, 26(3):345-361.

[19] 李俊龙,侯怡,宋菲,等.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激励策略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4(4):77-80.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ve curriculum to train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students in excellent doctor training

Zhang Hongying, Zou Yuan

(Basic Medical School,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44, China)

In order to make all the students have opportunities to participate in innovative practice,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research, and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scientific thinking, a new innovative curriculum is established in “Excellent doctor training program” teaching system of the five-year clinical medical specialty, in which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s, implementation plan, evaluation methods,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mechanism, security system, and evalu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are determined. After three years of practice, the innovative courses create the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innovative ability.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innovative curriculum; excellent doctor training

10.16791/j.cnki.sjg.2017.06.007

2016-12-20 修改日期:2017-02-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672126);2014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UPRP20140822)

张宏颖(1966—),女,黑龙江哈尔滨,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病理学与法医学教研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病理学、癌细胞系建立及药物治疗

E-mail:irisliupai@163.com

邹原(1968—),男,辽宁大连,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理学.

E-mail:zy.dl@163.com

G642.3

A

1002-4956(2017)06-0025-04

猜你喜欢

教育培养本科生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关于少数民族合唱指挥人才教育培养的调研——以湘赣黔部分地区为例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公务员教育培养链培训环节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构建
论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