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新常态下高校毕业生创业存在问题及优化路径

2017-04-13济南市委党校山东济南250100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生教育

张 静(济南市委党校,山东 济南 250100)

创业开物

经济新常态下高校毕业生创业存在问题及优化路径

张 静
(济南市委党校,山东 济南 250100)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能完善高校毕业生创业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支持和保护政策。尽管如此,高校毕业生在创业中还存在着来自政府政策支持力度、高校毕业生自身素质及高校创业培训教育等方面的问题。探究了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高校毕业生创业的优化路径:政府需大力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就业支持、高校需要完善高校创业就业教育培训体系、高校毕业生需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高校毕业生;政府;高校;创业

2014年,中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如何适应在经济新常态下的高校毕业生创业环境,政府、高校、高校毕业生都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创业和就业问题是近年来全社会广为关注的焦点问题,高校毕业生能否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既关系到个人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能否顺利实现,也关系到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以及社会是否能够实现稳定有序发展。

一、积极推进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意义

(一)高校毕业生创业可以有效地缓解不断增大的就业压力

这些年来,高校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据人社部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1万人;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60万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80万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99万人;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27万人;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49万人;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56万人。六年间,大学生毕业人数增加了100多万,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此,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以创新创业促就业,放宽市场准入,加大扶持力度,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通过积极有效的自主创业来缓解就业压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高校毕业生通过创业可以吸纳大量的社会待业人员,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随着创业活动的不断丰富,创业活动带来的贡献会不断增长。

(二)高校毕业生创业能较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转型

研究表明,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中小型企业对当地的经济贡献率高达85%。而在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经济贡献率不到60%。企业在发展中是否具备优势取决于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是否具备创新性,只有不断的创新产品和服务才能保证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结合目前新常态的经济发展趋势,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地经济的发展状态。民营企业的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创业氛围不够浓厚,创业动力不足。所以,地方高校要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大力提倡和鼓励高校毕业生的自主创业,为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创造条件,从而带动当地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而为整个经济发展和转型提供活力。

(三)高校毕业生创业能够产生积极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高校毕业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群体,其创业活动也会对整个社会起到积极地引领和示范作用。这种坚持不懈的创业精神就形成了社会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高校毕业生创业者通过不断努力和实践,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这种不断进取的创业精神将会给整个社会带来积极的正能量。而高校通过毕业生的成功创业不断树立起高校毕业生创业榜样,将会不断吸引有理想、有热情的高校毕业生加入到创业队伍中去,这将会为社会带来大量的工作岗位,破解当下的就业难题。高校毕业生创业还会为地方经济的持续增长注入新鲜血液,不仅有益于创业精神的弘扬,更重要的是在很大程度上会推进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四)高校毕业生创业可以不断完善髙校的创新创业育人模式

在经济新常态下,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要求高校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现阶段高校教育的重要方向。高校应从传统的知识学习型教育方式向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目标型教育方式转变,从培养目标入手,努力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坚定的创业信心、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和完善的创业能力的综合型创业人才,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推进经济结构不断深化改革,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创新和创造性作为自主创业的核心要求,创业者所体现的积极、坚韧的创业素质能够有效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同时,高校在人才培育上应该更加侧重在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和育人理念的不断完善,做好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深入剖析高校自身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明确学校发展目标和定位,使学校发展出自身特色,这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毕业生创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能完善高校毕业生创业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支持和保护政策。2017年,人社部在下发的《关于做好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为高校生“开展能力提升、创业引领、校园精准服务、就业帮扶、权益保护五大行动,建立健全涵盖校内校外各阶段、求职就业各环节、就业创业全过程的服务体系”。尽管如此,高校毕业生在创业就业中还存在着来自政府政策支持力度、高校毕业生自身及高校创业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一)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创业支持政策执行不力

一是资金支持力度不够。有些地方政府虽然制定了很多优惠、优待政策来吸引高校毕业生们在此地进行创业活动并拉动就业,如对行政各方面的收费进行减免、对培训费用进行补助、创立融资绿色通道等,但是因为其他多种因素,获取财政扶持的高校高校毕业生少之又少,在金融市场里进行融资基本不可能。二是缺少社会资本资助。据调查得知,高校毕业生没有资本积累,私人资本不会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较多的经济支持,得到社会企业家以及政府的资助的机会也是少之甚少,高校毕业生主要依靠父母、亲友来获得开始创业的启动资金。另外,对于刚走出校门两手空空没有任何资产的学生,如果没有家人的经济担保或信用担保,获得外界人员、政府及银行的资助也基本是不可能的。因此,高校大学毕业生创业就业艰难的主要原因就是筹资、融资不顺利,应该让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对此给予重视。一个通畅的融资渠道是新时代高校大学毕业生创业就业的重要保障和前提条件。

(二)对高校毕业生创业缺乏规范的服务系统

市场经济大大引发了一批具有充分的热情和敢于实践的高校毕业生们的创业热潮,但因为他们长期过着单纯的校园生活,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甚少,他们只能从服务业以及从事一些私人的教育培训去与这个社会初步接轨,至于更深层面创业方面的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偶尔创业的灵感的产生却只能在不了解创业相关业务、不熟悉创业相关技能这些情况下流产。创业平台是由创业园提供给创业高校毕业生的,但如今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园也仅仅解决了高校毕业生创业所需场地的难题。目前,那些无法进入创业园的高校毕业生只能凭借自己努力摸着石头过河,运气好的也就是不至于血本无归,所以当前的创业服务对于高校毕业生无异于杯水车薪。

(三)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大多数高校都把学生的就业工作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高校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创业体系方面还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需求。一是创业课程的针对性不强。据调查,虽然《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已经在校园里开设,不过科目内容太过理论化无法与实际的行情相结合是目前创业课程的主要弊端,致使高校毕业生不能将所获得的创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二是创业教育缺乏分类指导。因为高校学生在专业、知识构成、人生规划、兴趣爱好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一种理想的创业教育乃是因材施教。但是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几乎所有专业的学生接受同样的创业教育,造成创业教育的针对性不强。故而,高校目前需要处理的问题是尽快开设针对不同层次人群的创业培训,让大学毕业生在创业培训课程上有选择空间,而不是所有人都接受相同的或类似的创业课程。

(四)高校缺乏专业化的创业教师队伍

许多高校一般都是临时抽调一部分教师去从事创业教育。大部分大学教师只是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对大学生创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也缺乏应有的实践经验。另外,那些专业的教师自身还有大量的科研、教学任务,这便在很大的程度上使教师的负担越来越重,从而精力也越来越不集中,最终不能很好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业教育方面去,从而创业教育也没有良好的成果。听从学校的教学安排是大部分大学生在高校读书期间的学习方法,而学校对高校毕业生在创业领域提供的资源和教育基本就是走过场。学校看重的是专业教育层面,那些缺乏创业专业经验的老师进行创业培训时,会把理论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上而忽略了实践经验的传授,但是就创业来讲实践经验是不可小觑的。

(五)高校毕业生缺乏创业所需的综合素质

一是高校毕业生创业意识淡薄。事实证明,在不少高校,面向大学生进行传授的创业经验、进行创业教育的导师、已经设立的创业课是非常少的,加上高校开展了越来越多的大型双向招聘会和越来越多的各种企业主动来校园进行宣传和签约,还有种种原因导致大学毕业生基本不会考虑走出校园后走上创业这条路,也总认为自己缺乏足够的经验,没有相应的技术,创业对于他们就如水中月镜中花。目前很多高校毕业生缺乏创业思想,观念落后于飞速发展的时代,始终迈不开创业的第一步。二是缺乏过硬的技术和完善的规划。有研究表明,当前有些高校毕业生没有过硬的技术和完善的创业规划,很多高校毕业生仅凭借自己的满腔热情去创业,不懂得在前期对市场进行调研分析,仅凭着自己的主观意识摸着石头过河,不对创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就一头扎进去。由于资金链、抗压心理、市场机会等一些主观和客观因素难以掌控,高校毕业生一旦创业经历挫折,便很难在短时期之内东山再起,而且基本不能迅速重拾信心,总结失败经验。三是心理素质差。如果高校毕业生盲目孤注一掷地进行创业投资,他们在经济和内心等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压力。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的高校高校毕业生,独身子女占有很大的比重,这类人群没有吃过什么苦头,往往自以为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强,但是当真正的挫折来临时,往往会受到较大的打击。

三、高校毕业生创业的优化路径

毋庸置疑,上述问题的存在不利于高校毕业生创业的顺利开展。因此,这就要求我们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为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和制度设置。

(一)从政府层面看,政府需大力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支持

一是加大资金方面的支持。我国的放贷政策就是放贷之前需要参考一个人的信用等级和还款能力。因此,政府可委托学校及银行利用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高校毕业生在信用维护方面进行宣传,使学生重视自己的信用评级。由于大多数在校高校毕业生没有自己固定的资产和流动资产,学校及银行可对他们的信用评级采取独立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他们的学费缴纳是否及时、家庭组织成分、信用卡使用情况,此外月生活费、在校成绩、精神风貌等也可以作为高校毕业生信用评级的依据。根据这些所作出的信用评级,银行可以就此因材施教,进行分级放贷。

二是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具体而言,一方面,政府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政策措施应当纳入制度化设计。政府通过相关的政策安排,让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在社会经济援助、政府政策援助以及工商部门的管理援助上享受到的服务相同。同时政府要及时根据现状制定新的政策来更好地帮助高校毕业生创业,由表及里,层层递进,争取在每个环节都能对高校毕业生创业起到良好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大主体的功能,为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功能多、质量高的各种服务,银行及券商或者基金会组织等这些能够进行放贷的组织也要实时根据现状新增一些适合高校毕业生创业的金融服务,鼓励绝大部分私人金融和银行放贷能给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支持。

三是政府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服务平台,为高校毕业生创业实践提供信息支持。调查显示,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关于政府提供的创业信息与资源和高校毕业生所需要获得的这些资源并没有建立直接的关联。显然,这在创业过程中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显而易见,如果创业资源与所需者没有对接或者对接不及时,不仅会造成稀缺的创业资源白白浪费,也会给创业者造成巨大的搜寻成本甚至导致创业失败。有鉴于此,政府当前急需完成创业资源与创业所需的对接,把各方的信息与资源充分整合起来,为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一个信息化的创业网络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政府将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个人信息、创业团队、创业意向、创业规划等信息发布在该平台;另一方面,政府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把当前及未来一段的创业信息发布此平台,同时发布那些创业专家、优秀企业、成功的创业个人等信息,从而为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快速地获得创业信息和经验指导。

(二)从高校层面看,需要完善高校创业教育培训体系

一是组建专兼职相结合的创业教师队伍。各高校可以整合目前的创业教师队伍,制定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所有的想要进行创业教育培训的教师需要自发地结合起来,组成一支专门兼培训创业教育的稳定师资队伍,同时把创业培训师资格证书作为成为兼职培训师的必要条件,并对待创业课程要向对待自己的专业课一样,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创业培训的高校老师不仅要具备高深的理论知识,还要给高校毕业生讲授相关的创业基本知识;另外,还可以聘请社会上有经营管理方面经验的企业家、管理人员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操作。事实表明,让这些社会经验丰富的实业家来进行创业实践操作培训,教学效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为创业师资力量的强大能给学生们带来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二是完善高校创业教育培训课程。创业教育也需倡导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理念。对高校毕业生这类群体来讲,培训内容自然应当因人而异,培养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兴趣,让他们既能在创业中成长,又能在创业中变得年轻热情让兴趣成为他们最好的老师,从而为创业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撑。高等院校可把创业课程正式归入教育必修课题体系。创业教育具有时间长、规划性强、见效慢等方面的特点,目前学校对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具有拔苗助长的倾向。例如,有的高校在大学生毕业来临之际快速地做几次创业培训,这种没有由表及里的创业教育,往往只是具有了创业的形式,没有把握创业的实质。如果没有从质的方面改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思维,高校毕业生在创业过程往往就不切实际,易于失败。为改变这种情况,在政府大力提倡创业促进就业理念的同时,各高校还需要把因材施教、因需施教体现在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教育之中,也就是具有不同专业、不同创业意愿、不同创业能力的高校毕业生要接受不同层次的创业教育。

三是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教师培训。首先,加强教师的能力培训。学校一方面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形成创新创业导师库,另一方面,对在校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搭建平台让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支持教师将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导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其次,加强教师的实践锻炼。大多数高校教师没有创业经验,也缺乏深入的企业实践体验,如果单纯由在校教师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由学校牵头,全社会共同参与。引入企业界、创投界和相关行业组织参与,更多地将教学场所放到实习实践基地、市场乃至企业现场。

(三)从高校毕业生层面看,需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是高校毕业生要树立创业意识,形成创业思维。大部分大学生对于未来的就业规划拥有保守的思想,稳定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是大多数大学生的毕业首选。这种就业理念无可厚非,但对于具有创业精神的大学生而言就显得过于安逸,因此高校要激发高校毕业生的拼搏、创业意识。一方面,高校在按部就班地培养高校毕业生创业意识的同时,引导他们由稳定的就业思维转向创业思维;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也要较早树立创业的意识,因为稳定安逸的工作并不是唾手可得。因此,学校、社会、家庭需要联合起来,深化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事实证明,对于那些祖祖辈辈都从商的家庭而言,他们的孩子从小经受商业的熏陶,创业意识自然是已经根深蒂固。如果大学生的家庭是一个行政事业单位的家庭,那么他们父母对待子女的创业态度,往往因对其不了解而持否定态度,他们会希望他们的子女与他们一样,拥有稳定的工作、升职、加薪等。如果家庭反对高校毕业生创业,会较早地扼杀他们新萌生的创业想法,不管是父母的意见还是资金支持等都会采取不支持的措施。因此,对于具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而言,要想办法说服父母的偏见,从而获得家庭的支持。不难发现,高校举办创业课程和创业座谈,确实能让创业者获得更多资源还有经验,但是在意识方面确实需要学校、家庭、社会联合起来培养。如果高校里的学生大多都形成了创业意识,而且互相作用的话,那么能进行实践创业的人数也能变多,使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参与创业项目。

二是高校毕业生要提高自身的创业素质。创业素质的范畴很广,大致而言基本包括创业心理、创业的准备以及创业之后的表现。这个创业综合素质的高低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决定创业的成败。简言之,创业知识包括各个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例如,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创业的优惠政策、高校毕业生能否发现并利用商业机遇、创办企业的程序、管理企业的技能、财务方面的认知,与客户能进行交流这一些基本层面的内容。创业者的心理素质就是在创业过程中所秉持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预期。显然,创业者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尤其体现在创业遇阻和创业失败之时。就算是在日常的创业中,每一个体都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难题,如资金问题,管理问题,还有人与人之间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会对以后的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旦创业失败,高校毕业生能否重拾信心,理性客观分析失败的原因,直接影响着创业的是否可持续。创业之后的变现就是创业者能否吸取创业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从而为后续的创业提供理论指导和事实参考。这就要求创业者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问题、善于总结问题。

三是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大学生要通过践行自己的创业思维,利用自己的头脑寻找创业门路,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而梦想的实现离不开前期的相应的创业实践活动作为基础。大学生除了要积极接受高校所提供的创业教育外,还应积极地进行创业实践,在创业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所学、所思。此外,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还需抓住学校提供的每个创业机遇,努力让自己的创业思维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在进行创业实践时,大学生可从简易的入手,再由简到繁,比如利用网络平台开网上商店或推销一些小物品,这种实践经验的获取远大于单纯的创业理论的学习。对于高校毕业生,不畏惧失败,从失败中获取教训,勇于创新创业的实践精神是获取成功的基础。

总之,高校毕业生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拥有很大数量的群体,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开始创业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巨大帮助。同时,由于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的经济能力、创业能力、创业意识等方面还比较薄弱,需要政府、高校以及社会在经济、政策、人力等方面给予他们相应的支持。各级政府除了要制定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优惠政策外,还要加强政府的落实程度,让优惠政策能够得以有效实施;高校同时要对创业者的培训课程进行全面斟酌,确保从各个方面提升创业课程的质量,培训出真正具有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当然,具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还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利用好当前国家的优惠政策,把自己的创业抱负转化为具体的创业行动。

(调研参与人员:张吉清 耿百峰 王敏 李真真 刘海燕 吕晓玲)

[1]周雯,新疆促进高校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 2013.

[2]胡永欣,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研究[D].西北大学, 2010.

[3]李美秀,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信息, 2012(30):112-113.

[4]韦剑,经济新常态下广西高职毕业生创业存在问题分析[J].雪莲, 2015(36).

[5]田雨新,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生创业现状与对策分析[D].内蒙古大学, 2011.

(责任编辑:孙建华)

ProblemsandOptimizationPathsofCollegeGraduates'EntrepreneurshipundertheNewEconomicNorm

ZHANG Jing
(Party School of Jinan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Jinan, Shandong 250100,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s have promulgated a series of support and protection policies which can improve the university graduates' entrepreneurship system and promote the entrepreneurship of college graduates. Nevertheless,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entrepreneurship, such as government policy support, the quality of college graduates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and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local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process, put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path for college graduates: the government need to vigorously strengthen the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support, universities need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high school graduates to improve their overall quality.

college graduates;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entrepreneurship

G647.38

A

1671-4385(2017)05-0066-06

2017-08-29

张静(1963-),女,山东济南人,教授。

猜你喜欢

毕业生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