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载体创新研究*
2017-04-13刘经纬于传洁
刘经纬,于传洁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载体创新研究*
刘经纬,于传洁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近几年来,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媒体迅速成为时代的宠儿,尤其是受到大学生的喜爱,“微媒体时代”悄然而至。生态道德教育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对自然、对生态、对环境追求一种和谐相处的认同或认知教育。“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载体也展现出新的形式,以微文化为主要形式的文化载体、以微媒体为主要形式的网络载体、以微公益为主要形式的活动载体成了“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创新载体。科学地利用这些载体,有助于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微媒体时代;生态道德教育;载体;微公益
传播学大师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应用,都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1]。微博、微信等微媒体的风靡盛行,使我们进入了新的时代——“微媒体时代”。在创建美丽中国的今天,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传播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必须跟随时代的步伐,创新载体,充分利用新载体的特点和优势,提高生态道德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提升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一、 “微媒体时代”的内涵及特点
“微媒体时代”是一个蕴含着发达的科学技术、形式多样的文化传播、新型的人际交往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形式“微”、传播模式“裂”的特点。它给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形式,同时也给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微媒体时代”的内涵
当今时代可以称之为是无“微”不至的时代,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微媒体一时之间红遍大江南北。它们如雨后春笋般占领了社会各个领域,伴随着时代的变革,社会步入了“微媒体时代”。“微媒体时代”是以数字化技术为信息基础,以互联网技术为背景,运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依托于移动化与便捷化并存的显示终端,进行以互动和高效为主要特征的传播活动,是一个蕴涵着多种传播类型的传播时代,如文化传播、社会传播、人际关系传播等。
在“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受微媒体的影响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个性化、开放化、多样化成为他们性格特征的代名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作为生态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应顺应“微媒体时代”潮流,结合微媒体的特点以及大学生的需求,创新“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载体,将生态道德知识通过多种新型的载体传授给大学生,使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养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并将生态道德理念转化为保护环境的实践行动。
(二)“微媒体时代”的特点
“微媒体时代”是一个包含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大时代,不同类型的传播载体造就多种多样的内容表现形式。“微媒体时代”与传统媒体时代有很大的区别,最为明显的特征有三个。
1. 传播速度“快”。在“微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与事件发生以及舆论生成几乎同步进行。微博、微信等网络载体实现了信息传递的“零时差”以及资源的共享。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经达到6.20亿,较2014年底增加了6303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群占比由2014年的85.8%提升至90.1%[2]。大学生是网民的主力军,而大学校园里又出现了无人不“微”的局面。高校要顺应大学生对微媒体的热忱,借助微媒体的传播速度快之优势,把生态道德教育融入微媒体中,提高大学生对生态道德的认识、理解和消化的能力,进而增强生态道德教育的时效性。
2. 传播形式“微”。微媒体,顾名思义就是“微”与“媒体”的结合,是由传统媒体一次次演化而来。“微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尝试着以“微言”“微行”来解读社会发展和表达自己的心声,进而表明态度和立场。比如,用微博互动来探讨事实,用微信点赞表达态度,用微公益来献爱心等。当前,环境问题是全世界的一个重大难题,我国对生态文明的重视也前所未有,生态道德教育作为灌输生态文明知识的教育形式,应创新“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载体,充分利用微媒体形式,提高生态道德教育的吸引力。
3.传播模式“裂”。“微媒体时代”每位大学生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制造者和传播者,三者合一使每个大学生成为了信息的一个节点。传播信息的分支越来越多,信息分享呈裂变式,传播速度迅捷,传播范围甚广,像火山喷发一样迅速辐射其他人,以网状式扩散和传播。微媒体的裂变传播给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带来巨大挑战,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要依托于微文化、微媒体、微公益等新型载体,以独特新颖的教育形式提高生态道德教育的影响力。
二、“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载体的新形式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载体的创新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题中之义。“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载体的塑造设计,蕴含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大学生个性需求,形式必须多样化,体现出时代性。
(一)以微文化为主要形式的文化载体
“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文化载体,是指生态道德教育者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并将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寓于文化建设之中,借此对人们进行教育,以达到提高人们保护环境意识的目的。以微文化为主要形式的文化载体主要指的是校园微文化。比如,微文体活动、微舞蹈、微电影、微绘画等微艺术形式。把生态道德教育融于这些微艺术,以一个既富有时代气息又蕴含生态文明知识的新形式传播给大学生,使其在欣赏艺术之余感受到它背后所蕴藏的教育意义,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以微文化作为生态道德教育文化载体的感染和熏陶,进而提高生态道德意识,自觉地保护和爱护环境。
(二)以微媒体为主要形式的网络载体
目前在大学校园里最为流行的微媒体莫过于微博和微信,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微媒体自然而然就成为生态道德教育最合适的新型网络载体。大学生可以通过微博随时随地发布和分享一些信息,也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深度的交流和互动。微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即时性和互动性,生态道德教育要充分利用这些特性,在第一时间传达有关生态文明的相关文件,推出有关生态文明的讨论话题,推送保护环境的佳文……从而提高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三)以微公益为主要形式的活动载体
微公益就是有爱心和责任担当的人所发起的微小的公益活动,用自己微薄之力去为这个社会作出贡献。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可以见到很多社团所举办的微公益活动。微公益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新平台,它能够强化大学生的环境保护、生态文明、节约资源等意识。比如,地球熄灯一小时、生态文明宣讲、微公益宣传片等,可让大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微公益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公益模式,通过这种模式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三、 “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载体创新的现实路径
“微媒体时代”,创新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载体的现实路径,对提升生态道德教育工作科学性、时代性、实效性,无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增强微媒体意识,建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联动体系
在“微媒体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利用新载体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新途径,构建以微平台为基础的个性、时尚、新颖的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联动体系,提升生态道德教育的质量。但在创新新载体的同时,不能完全淡化传统的生态道德教育方法,传统的教育方法依然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把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新的载体进行有机融合,建立一个以微平台为基础,以传统教育方法为主导且二者相互融合的联动体系,助推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
(二)利用微媒体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道德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微文化、微公益等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富有艺术性和实效性的生态道德教育活动。高校可以利用微媒体建立教学平台,设立生态道德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完善生态道德教育教学方法和内容。还可以组织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微视频大赛、微电影大赛、微舞蹈大赛等,充分把握微媒体时代新载体的特质,通过微信、微博进行转载和推送,让生态道德教育如春风化雨般地影响学生。
(三)借助微媒体优势,创新发展生态道德教育渠道
微媒体较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即时性、互动性和新颖性,借助微媒体时代新载体传播速度快、更新速度快、资源共享等特点,创新发展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渠道,传播生态文明知识,实施保护环境行动,共建美丽家园。首先,利用微博的即时性,开设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官方微博,及时传播有关生态文明的方针政策,安排一个阶段的生态文明工作。其次,利用微信的资源共享性,建立有关生态道德教育的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有关生态文明相关文章或者是保护环境小常识。再次,利用微电影、微公益等活动,吸引大学生的关注与参与,在活动的实施中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总之,随着微媒体时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态道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应该随之进行创新。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养以及他们的全面发展,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 宏伟目标的实现起着无可代替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微媒体时代”新载体的优势,理性地思考和探索生态道德教育创新载体的影响,有效地推进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顺利进行。
[1]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7.
[2] 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EB/OL].(2016-01-22)[2016-09-08].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
[3] 雷艳平.高校生态文明道德教育进课堂途径探析[J].湖南生态科学学报,2014(4):65.
[4] 白启辉,金国玉.“美丽中国”语境下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时代意蕴[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4(6):53.
[5] 张建颖.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J].福州大学学报,2014(2):10.
On the New Carriers of Eco-mor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Micro-media Era"
LIU Jingwei,YU Chuanjie
(CollegeofMarxism,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Harbin150040,China)
In recent years, microblo, Wechat, micro film and other micro-medie have become the stars of this era, and they are especially adored by university students. Micro media era has arrived quietly. Ec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s a kind of recognition or cognitive education as the main body of moral nature, ecology, and the pursuit of a harmonious environment. The carriers of eco-mor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which present new forms——macro-cultures as the main form of cultural carrier, micro-media as the main form of Internet carrier and micro public benefit as the main form of activity carrier, have become the new innovative carriers of college eco-mor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to make scientific use of them can help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ducation.
micro-media era;eco-moral education;carriers;micro public benefit
*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321’模式构建研究”(JG2013010109);全国高校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项目“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三二三’模式构建的研究与实践”(13JDSZK0014);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研究” (15KS13)之阶段性成果。
2016-10-25
刘经纬(1972-),男,辽宁义县人,东北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 于传洁(1991-),男,河南安阳人,东北林业大学硕士生。研究方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01.023
G641
A
1008-6285(2017)01-008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