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理论对园林教学的启发
2017-04-13陈慧宇
□陈慧宇
(武汉轻工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23)
建构理论对园林教学的启发
□陈慧宇
(武汉轻工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23)
建构理论重在情景中学习。园林设计课程将课堂搬到现场,通过提问式的观察、调研,解答问题,同时又在情景中发现问题并解答。通过这种模式的教学,深刻理解书本的理论知识,加以应用与创造,提高设计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构理论;情景;园林设计
1 对建构理论的认识
建构主义理论阐述了学习的本质、学生和教师的关系等问题。指出学习是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接触新知识,从而调整或增加认知,建构新一阶段的知识体系。建构理论在揭示学习本质时是这样说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的真正吸收并不是依赖外部的输灌,学习者在情景中,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主动去寻找答案。教学的过程如一场戏曲,教师既是导演也是幕后,学生是演员,教师布置场景,提供道具,学生在舞台上针对基本的纲要,经过思考、对比、假设论证来填充或者改变已有的认知。
建构理论提供了几种常见的教学模式。1.支架式模式。指将学习内容分解,如同建筑脚手架一样,由简单到复杂,将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入深处。学习者在这样的框架中,不断地扩充调整自己的认知,建造新的能力。支架式教学一般由几个环节组成: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整个过程可以概述为:围绕学习主题,由简入深搭建概念框架。设置问题将学生引入框架中,学生围绕问题,独立地寻找答案,并同时发现其他相关的问题,教师点拨性地指导,学生顺着问题逐步攀升,然后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将各自的问题属性归类,使知识点的排序更合理,逻辑更为清晰,最后小组及个人评价学习效果,检查是否完成知识的建构。2.抛锚式教学。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去调查学习思考,找出答案。而不是聆听教师个人的经验解答。这种教学方法分为几个步骤:1)创设情景。教师围绕学习主题,创设情境。2)确定问题。这个问题就是锚,教师提出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3)自主学习。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寻找问题答案的阶段,老师的作用仅在于为学生提供线索,引导其找到解答问题的正确方向。4)协作学习。学生通过相互交流、探讨,不同观点的对立交锋,使问题越来越清晰。5)效果评价。因抛锚式教学重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因此教学效果评价不需要专门的测验,而是记录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即可。
2 园林教学的特点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一门理论和设计相结合的课程。传统园林教学的前期主要教授相关的设计理论,如立意、构图和景观要素、造景等。实施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PPT展示讲解理论知识,穿插介绍一些案例。讲解的知识点零散。后期是设计实践,要求学生应用这些理论。这种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1)前期缺乏直观认识。园林空间及景观设计手法很难从图片上展示。空间是三维体量,同一个在空间中的景,观赏者在不同的角度,既体验该景点又在体验环境和三维的尺度,而图片展示的是景在某一个固定角度的效果,它是片面、不完整、趋利避害的。2)学习的前期和后期之间缺少联系。设计实践和理论被剥离,学生难以理解和吸收知识点。
3 建构理论在园林教学中的应用
园林规划理论的内容基本属于平行式,没有难易之分。采用支架模式不是沿着垂直方向循序渐进地展开,而是沿水平方向。如讲解园林空间设计。教师可以依次提出的问题有:1)空间设计的基础。2)空间如何形成。3)空间和空间之间有何关系。在这些问题上,学生通过各种学习去寻找答案。
第一个问题:空间设计的基础。就是空间设计的前提,学生理解意思后自然会想到功能分区,接下来就是对功能分区的展开。如剥笋子,一层一层的将问题呈现并解答,使思路越来越清晰。对每个问题寻找到答案后,教师还需要创设真实情景,帮助学生去理解,这种情景在实际教学中即参观和调研。带着问题和预设的答案在场地中调研目的性更强烈。现场调研是对答案的检验。在参观场地时,将所查到的和对使用者调研所取得的功能要求放置在场地中,反复的比较分析,确定合适的位置。没有体验真实情景的设计本无对错之分,但设计者常常局限在个人思维之中,无法认识和接受其他的观点,或者盲目的崇拜权威,盲目地模仿大师的作品,却不知道大师作品并不是适合任何场地。所以现场调研求证是很重要的一环,也是建构理论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的一种方式。
第二个问题:空间如何形成。意即什么是空间。关于空间在专业课程中都有介绍,学生对空间的含义非常清楚。空间的形成需要限定,但不同限定程度的空间对人心理作用是不同的。根据限定性强弱,我们将室外空间分为消极空间和积极空间。消极空间的限定性非常弱,空间的大小和围合物的竖向高度相比较过大,所以空间是渺茫,缺乏依附的。积极空间则相反。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并没有完全的可比性,他们只是在应用上的侧重不一样。那么什么样的空间适合园林空间呢?这个问题在书本中是找不到答案的,只有去真实的环境中体验空间的尺度,体验不同类型空间带给人的感受,才可以找到合适的答案。特别强调这种体验不是个人的,而是大多数人共同的体验成果。这种获取知识的方式比单纯的书本所述的知识要更直观和更容易被接受。
第三个问题是空间和空间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是探讨相邻空间的联系。设计空间一般不是单一的空间,经常是多个空间并联或串联在一起。那么空间和空间之间如何联系?抛出这个问题后,学生一般就会去书本上找资料。空间与空间之间的联系方式归纳起来就是分割和联系。在实际中,其方式和强度不一样,空间体验相差很远。因此真实的情景体验是非常必要的。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是这样安排的,在园林史介绍完后,即进入到园林设计内容的讲解,在课程安排上,将设计和讨论结合起来。结合设计题目,分步骤进行。内容上依次为地形设计、元素设计、景观手法运用。学生凭借已有的认知,先设计,总结设计中的问题。然后教师再讲解相应的设计原理,学生有目的的填充和修正原有认知。最后结合调研,考察景观的实际效果,再一次增加理性认识后来修改前面的设计,并且分辨设计的优劣。每一次课均设置讨论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上一次课上被要求,学生分组利用一周或更长的时间去自学、思考。在课堂上要求展示和讨论,每一组对其他组的问题同样需要思考,在课堂上针对设定的某一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园林造景设计中有很多的设计手法。如障景、隔景、借景、透景、漏景等,这些理论在课堂上通过图片探讨和学习,这些手法肯定不是很明确,要想懂得在合适的环境中使用这些手法,需要仔细体会。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安排景观调研,将学生置身于实地景观之中,教师设置若干问题,如障景的作用、障景的体验感觉、障景的应用技巧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认真体会和辨别,为自己的设计所用,而不是单纯的从课堂和图片文字介绍上去了解。这种置于环境之中的方法正是建构理论的精髓,也是实践类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清晰、直观、易解。
结束语
建构理论很适合实践类课程,通过情景的逐步展开,深化学生的知识点和面,同时加以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必须了解该课程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在设置问题时能逐步的由浅入深展开,使该课程的线索清晰明了。
[1]赵莉.充分利用校园绿化 创新园林教学方法[J].现代园艺,2011(15).
[2]苑津燕.浅析园林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2012(3).
1004-7026(2017)17-0143-02
TU986-4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7.095
支持项目:2015年度校立教研项目。
陈慧宇(1979-),女,湖北黄冈人,讲师,研究方向:建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