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高电压技术》课程改革探索
2017-04-13□刘晶
□刘 晶
(武昌首义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 湖北 武汉 430064)
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高电压技术》课程改革探索
□刘 晶
(武昌首义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 湖北 武汉 430064)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就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专业相关的课程群设置、师资的配备、办学的条件等都围绕学生毕业时所具备的工程能力达成这一核心任务开展。因此,为了培养出电力行业需要的相关人才,就目前而言,高电压技术课程必须进行改革。本文从电力系统专业对高电压方面能力的职业要求与本课的特殊性、目前该课程的教学现状等方面,讨论了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的的高校教育中高电压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建设性的改革方法及实施途径。
工程能力;高电压技术;教学改革
工程类本科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工程技术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现在的普通工科院校中,电气工程专业的《高电压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是,学生对电力系统相关高电压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主要局限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中,相应的实验或者实习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例如实验设备以及场地的要求,开设得很少,基本上《高电压技术》这门课的教学,教学的主要环节还是以讲授原理、灌输知识为作,老师是课堂上的主体,通过试卷考核学生,授课时并不注重这一门课应该达到的工程能力,也不了解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能具有什么样的工作技能。
因此,基于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目标,结合该课程的特征以及电力行业的发展背景,对于《高电压技术》这一课程的改革,要改变原有的,以高压理论体系为重、实际工程实践为轻的教学模式,不再追求原教学体系中对各种放电理论面面俱到、只重视理论学习,不再重视工程实践,去掉高电压课程理论中比较深奥的、不适合本科生学习的相关理论,增加高电压试验的一些测试仪器的调试、设备绝缘的选配内容,并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高电压行业的相关国家行业标准以及职业资格认证考核要求等内容,以工程职业能力为主,以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够用为度,我们重新来规划对应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紧密联系实际,依托电力系统高电力行业,即实现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对高电压相应的技术环节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熟知高电压工程试验的行业要求和各个环节具体实施方法,最后进行综合考核。这样就能在教学环节中突出学生的工程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的培养,并在此条件下改革教学条件,要能充分体现出职业性、实践性等方面的要求。
1 课程改革的相关方法
1.1 以教学思想改革为前提
建立起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这一教学思想。
1.2 以项目为教学载体的教学模式
改变目前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再只注重理论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引入实际的高电压工程项目。通过该项目可以引入相应的高电压设计任务和问题,教师作为主导,对问题进行试解并演示解决的方法。这样一来,教师交给学生不再只是单纯的理论及推导,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学习理论解决问题。并且在设计的任务完成之后,能将解决问题时用过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组织整理,最后能得到相对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1.3 要求实验和实训结合
实验、实训是两个不同的教学环节。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所学的单一的理论知识,而实训是要将理论知识化零为整,利用实际的工程设计方案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项目的能力。
2 课程改革方案与实施方法
2.1 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课程目标1:了解气体、液体、固体的绝缘特性以及电介质的电气强度概念,掌握影响电介质电气强度的各种因素,并具有应用相关原理和方法进行电力系统中过电压的产生、绝缘保护等问题综合分析能力。
课程目标2:掌握测量电介质绝缘特性的高电压试验方法,设计绝缘的预防性试验,并能够正确使用、分析和解释试验现象或数据,得到有效结论。
课程目标3:了解高电压输变电系统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掌握各种不同电压等级的安全距离,掌握高压电气安全操作规程,并能在设计高电压工程的问题中考虑对社会、人体健康、安全等影响,并有相应的分析能力。
对于针对达成课程目标1的教学上,可以首先在理论教学时介绍不同材料的电气强度以及影响他们的相关因素,然后在接下来通过仿教师必须及时纠正与批判,防止大学生受偏激理论的误导,让学生意识到雷锋精神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主义经济演变不断完善的,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流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与时代发展的节律和内涵相衔接的。
3.2 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彰显雷锋精神的实践性
为进一步促使雷锋活动常态化,高校可以推动发展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建立志愿者服务团队,建立志愿服务共享平台,引导在校学生真诚的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中,立足于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政府,面向社会提供志愿服务。建立青年志愿者协会与雷锋精神实践活动基地,与各社区形成长期志愿契约关系。同时,学校需要定期开展雷锋学习团队建设活动,宣扬雷锋英雄事迹与爱国主义奉献精神,将雷锋精神渗透到实现中国梦伟大目标的具体实践中去。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创新活动方式,鼓励大家寻找身边的“雷锋事迹”人物,开展弘扬雷锋精神系列演讲与知识竞赛。雷锋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将雷锋精神内化为大学生自觉地投入志愿服务,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有之义。
3.3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彰显雷锋精神的先进性
和谐的校园文化包括三个层面: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需要将雷锋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各个层面中去。在物质文化层面,高校应以积极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优良的学习氛围为基点,在硬指标方面给予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必要的保证。在精神文化层面,高校应从底层做起,在各个阶层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形象。同时着力于发展良好的学习风气,引导学生学习雷锋同志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制度文化层面,细化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各类规范约束教师及高校学生的行为。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必须创造一个严谨、规范性强、监督体系完备的制度文化环境,进一步提升整个社会文化素质。雷锋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实质就是雷锋精神的先进性常态化为具体的现实应用,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得伟大复兴的制胜法宝。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1).
[2]于娜,邱宗忠.新时代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路径的实践研究 [J].赤峰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7(9).235.
[3]黄冬霞,杨启金.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2.10.
[4]蒋颖.以“雷锋精神”引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科教导刊,2012.06.
1004-7026(2017)17-0100-02
TM83-4;G642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7.063
刘晶,女,出生于1980年2月,籍贯湖南,2002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同年进入武昌首义学院(原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参加工作。2006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自动控制学院取得硕士学位。目前在武昌首义学院电气工程系担任专职教师,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运行及分析、配电网自动化,主讲电力系统工程基础、配电网自动化、高电压技术等专业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