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2017-04-13□庄思
□庄 思
(西安航空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77)
网络舆论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庄 思
(西安航空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77)
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给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网络舆论考验着思政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和客体,只有针对挑战采取相应的对应措施,才能确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持续有效的进行。
网络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 网络舆论界定以及特点
网络舆论一般指,公众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它具有一致性、强烈性和持续性。其中包括理性的与非理性的成分。作为信息时代产物的网络舆论除具有公开性,公众性,评价性的基本特征外,还有典型特点:主动性、真实性、虚假性和互动性,
2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挑战
2.1 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带来的挑战
网络舆论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带来了困难,主要表现为:第一,对教育者的教育主体地位提出挑战。传统思想教育的主体是教师,但互联网时代,学生接受信息渠道增加,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媒体接受自己所需信息,包括正反两面信息,学生不受教师传播知识的限制,如果学生接受负面信息,高校教师如何获知这些信息,又如何对学生进行引导了,这都对教育主体地位提出挑战。第二,对教育者的知识面和教育水平提出新的要求。过去高校校内资源合理利用就能满足学生需求,但互联网时期,知识更新速度快,思政工作者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学生掌握的信息知识,教师不知的尴尬局面,因而对教师的知识宽度和教育水平提出考验。第三,对教学理念提出新考验。传统灌输式的思政教育工作已不适应新时期的思政引领。与其强迫学生接受现行价值观与思想体系,不如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某种价值观并使其内化、并外在转化为社会实践。这也对思政教育工作提出考验。
2.2 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带来考验
大学生是思政教育工作的客体与接受者,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尚未稳定,因此思政工作给大学生也带来挑战,主要表现:第一,挑战客体辨别信息是非真伪的能力。网络舆论复杂多样,大学生由于认识能力有限,面对复杂多样的信息,大学生如何能做到去伪存真,如何能做到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拒绝历史虚无主义,如何能选择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都给思政工作带来考验。第二,挑战思政主体对思政客体的工作效果。对大学生思政引领是高校一项常规的重点工作,高校的思政工作效果有可能被社会负面事件而影响,比如,魏泽西事件,郭美美事件这些爆炸性的负面事件有可能使大学生的产生震撼进行价值观被颠覆,使学生对我们所倡导的价值观产生质疑,进而造成学生信仰缺失。使高校的思政工作效果前功尽弃。第三,挑战客体价值观。网络时代,学生接受信息比较广,一些西方的主导的价值思潮充斥着网络舆论中,大学生价值追求还不稳定,具有其可塑性,如何引导学生自己接受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变质歪曲的价值给思政工作提出挑战。
3 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提出的对策
3.1 加强思政政治教育主体队伍建设
高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政理论课与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都是学生思政工作的主体,加强思政队伍建设就从以上人员入手:第一,对以上人员定期展开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强化理论知识,使其升华对党的认知,切实发挥思政工作的主体地位。第二,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辅导员班主任是学生工作的主要引导者、实施者。辅导员、班主任思想觉悟高低直接影响着对学生思政工作。所以要求高校在配备辅导员、班主任时,尽量选取思政及思政相关专业人员,方便对学生思政工作的引领。
3.2 占领思政教育主阵地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学校,所以务必要占领思政教育的制高点。第一,夯实课堂教学,丰富校园生活。课堂教学是思政教育的主要手段,占领思政教育主阵地要求课堂教学要精彩丰富,满足学生课堂需求,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满足学生对校园文化的需求。第二,构建校园网络平台,传播政能量。学校利用微信QQ、微博、易班等,给学校搭建一个网络平台,在网络平台创博正面能量,积极做好学生思政工作引导。
3.3 提升学生网络舆论素养
学生网络素养能力直接影响思政工作的效果。因此,在网络信息化时代,高校除了担任其重播知识教书育人作用,还要提高学生网络舆论素养能力,教师除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职责之外,还要担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担,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努力。
1004-7026(2017)17-0099-01
G641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7.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