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标签理论视角下随班就读问题探讨

2017-04-13史书雪杨中枢

绥化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越轨随班标签

史书雪 杨中枢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社会标签理论视角下随班就读问题探讨

史书雪 杨中枢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文章旨在探讨随班就读问题的产生过程,并试着为改善随班就读问题提出几点可操作性建议,主要是通过解读社会标签理论及其观点,从标签理论的视角审视随班就读儿童遭遇的被标签、被边缘化过程,并据此提出了教师要灵活看待成规、老师同学要警惕标签效应、老师要掌握普通儿童和随班就读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老师同学避免使用标签类概念和称呼、学校将随班就读儿童成绩纳入班级考核等五条建议。

社会标签理论;随班就读儿童;教育

社会标签理论源起于犯罪学研究,是分析越轨行为产生的社会学理论,它把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视为社会群体互动的结果,认为越轨是在互动中被创造出来的。也就是说,社会群体通过制定规范使那些不符合此规范的行为成为“越轨”,并通过对规范的实施和执行将“违规者”标签为局外人。以这种观点来看,在应试教育背景和精英教育理念下,随班就读儿童由于自身骨骼肌肉发展不足造成的外表姿态怪异、智力落后造成的社交能力不足和学习困难,与班级规范、甚至与其他同学的行为表现存在偏差,使得他们也许没有违反任何规范,也难免成为班级生活中课堂互动、同学交往和学习成绩方面的“局外人”。虽然社会标签理论主要用于研究越轨行为,在以往教育学的借鉴中也主要是用来研究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但从随班就读儿童被标签和被排斥在普通班级生活之外这个层面看,笔者认为,社会标签理论对研究随班就读问题亦有借鉴之义,特别是“越轨是被人为创造出来的”观点为我们解读随班就读儿童的教育问题提供了新的切入点。而随班就读作为保障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受教育权利的一种教育安置形式,其质量不仅关系到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也涉及到其家人与家庭的幸福和教育公平的实现,因此,本研究对促进改善随班就读儿童的困境也具有其现实意义。

一、社会标签理论概述

社会标签理论发端于符号互动论思想,将越轨视为社会群体之间互动的结果,并主要介绍了越轨行为被有效界定的过程、越轨行为本身的相对性和标签产生的效应。该理论认为,他人、尤其是重要的他人或群体对越轨者的否定性评价和处置措施在越轨形成(被标签为“局外人”)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按照这种观点,一个学生在课堂互动、同学交往和学习成绩上的表现好或者不好,是否成为了班级生活中的局外人,并不取决于一个学生行动或表现本身的性质,而是老师、同学等重要他人对其执行规范和判断并贴上标签的结果。毕竟,在人类社会中,没有任何一种行为从其本质上来说就是偏离或者违反一定社会、组织和群体的行为规范的[2]。

该理论还认为,某一领域的规范制定者通常是在这个领域中握有实际权利的权威人士或者精通此项事务的专业人士。同理,用于判定某一学生的行为表现是否违规的规范,也是由负责教育事务的权威人士或专业人士来起草制定的,即是由学校或教师来起草制定的。此外,社会标签理论还强调标签对越轨行为的催化作用,即哪怕一个学生行为或表现本身并没有任何违反规范之处,只要他被标签为越轨者,那么他就有可能逐渐变成一个越轨行为者,成为班级生活中的局外人。事实上,贴在这些学生身上的标签正好是将“越轨者”和“正常人”区分开来的耻辱性标志。

二、社会标签理论视角下随班就读存在的问题

(一)审视随班就读儿童被标签的过程。从社会标签理论的视角看,学校普通班级中的行为规范、课堂纪律和学习方式是由教育局、校长和老师制定的,更是在应试教育背景、精英教育理念下依照普通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学习需求来制定的,并没有考虑到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因此这些班级常规、授课形式和成绩考核方式等不一定符合随班就读儿童的利益,也并一定都是科学有效的。这提醒我们,教师在对随班就读儿童进行教学时要考虑其授课方式、内容、速度等是否适合随班就读儿童的发展水平,在评价随班就读儿童的班级表现、学习能力时,要先考虑到评估所用的测试内容、规范标准和考量形式是否适合随班就读儿童的情况,能否衡量出随班就读儿童的真实能力水平。

在普通班级中,由于一般任课教师都没接受过有关特殊教育的教育培训,所以他们并不了解特殊教育的有关理念,也不了解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方式,通常是出于同情或是迫于政策压力才不得不接收随班就读儿童的[3]。在这种情况下,随班就读儿童入学后,老师用集体授课制的形式对随班就读儿童和其他儿童一起教学,无精力、也无意识要顾及随班就读儿童的特殊需要,这样就导致在课后练习、家庭作业或阶段考试中随班就读儿童表现不佳;在课后劳动或团体游戏时,由于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具有某种身心障碍,有时很难参与到同学的集体游戏中,就减少了很多跟同学相处交流的机会,交朋友会更加困难;再者,有些身体病弱的随班就读儿童,因为经常需要休息或治疗使得上课出勤率低,缺席了很多课程和团体活动,他就更加脱离了班集体。因此,即便随班就读儿童没有违反任何校规班规,也会由于各种身心障碍而成为班集体生活中的局外人,并被标签为“残疾人”“笨蛋”“傻子”等。比如,患有特发性震颤的学生,智力没有任何问题,只是手抖的厉害写字不方便,哪怕他把课程中的知识点都掌握的很好,在考试时也会因为写字困难无法完成书面试卷而导致卷面分数很低,显得学习成绩不好,成为老师同学眼中学习成绩方面的“笨蛋”。无独有偶,对于自闭症谱系的随班就读儿童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或经常需要快速的跑几圈以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感觉,或者在课堂上偶尔自言自语,这些行为表现在不懂自闭症谱系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特征的普校老师眼里,就是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尊重老师的违规行为,是随班就读儿童“不懂事儿”的表现,证明随班就读儿童是冥顽不化的“坏孩子”。

(二)解读标签对随班就读儿童所产生的效应。

1.标签产生后他人对随班就读儿童的反应。贝克尔在分析越轨行为者身份所带来的影响时借用了休斯对主特征与附属特征、首要地位与从属地位的区分法。该区分法认为,在诸多地位身份之中必然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特征,用以区分具有和不具有这种特征的人,同时这个特征所代表的身份会远比另一些身份更为重要或具有优先权。也就是说,一旦一个人具有了某个主要特征,那么在别人眼里,他便具有这个身份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所有特征。即一个行动者一旦被发现具有某种越轨行为的特征,就会很自然地被人们视为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家伙,使他在日后更有越轨嫌疑或在其他方面受到排斥,比如人们认为一个入室窃贼还会盗窃更多的房屋。[4]于是,该入室窃贼在日后与人的交往中,“盗贼”这个身份将超越其他特征诸如性别、职业等成为他的首要身份。这个理论很好地解释了随班就读儿童的课堂参与情况、同学态度和教师态度。比如,一个智力低下的学生,如果课堂表现不积极,老师就会首先归因于他的智力不足,学习能力差,而不是内容难度大、方法错误等,所以在以后的课堂上基本不对该生提问,也不关心集体授课形式下该生是否理解了课上所讲授的内容。这是因为老师首先把他当成了一个智力低下者,然后才是接受教育的学生,并且理所当然认为他智力低下就不可能学习好,上课不可能回答对问题。这就是随班就读儿童普遍遭受的低期望,并由低期望导致随班就读儿童的低参与度和低成就。再比如,学生作为未成年人,正处于不断成长发展的阶段,判断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犯错都是在所难免的,如果一个普通学生甚至好学生打了同学或者私自拿了别人的东西,老师会积极寻找原因并耐心辅导或者教导其改正缺点,但如果一个随班就读儿童打了同学或者私自拿了别人的东西,就被认为是其智力问题和品行问题,资质所致,无可救药,同学们也会对其疏而远之。

2.标签产生后随班就读儿童自身的反应。标签对被标签者会产生两种效应:自我修正和深刻的烙印。[5]即越轨者要么对标签产生羞耻心理,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修正,重新回归主流;要么在被贴上标签时,他就接受了这个身份,然后按照这个身份的要求去行动。

第一,由于特殊教育需要儿童身心发展上的落后和障碍,他们很难做到自我调节,难以改变那些异质性并按照其他同学的方式行动、学习或者生活,即便他们意识到自己有些行为表现是羞耻的,结果也只能加重他们的自卑心理,造成心理负担,结果便是更加认同别人的看法,认为自己就是无能的,一事无成的,无法成才的。从而对待学习更加消极,甚至产生厌学心理,从而形成老师态度和随班就读儿童表现之间的恶性循环。随班就读正式沦为随班就坐、随班混读,随班就读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第二,深刻的烙印体现在随班就读儿童身上,会有两个因素共同迫使随班就读儿童成为老师同学认为的那种差生。首先,当他被判定为差生,老师同学的意见和反应会引起随班就读儿童的自我孤立,他即使很渴望,也无法再参与到那些正常的课堂学习互动和同学亚群体生活中去;其次,老师同学的反应也会让他自暴自弃,学习更加没有动力。简言之,是老师同学对随班就读儿童的态度使随班就读儿童丧失了与其他同学一样的校园生活。比如,由于其身心障碍,老师和其他儿童会认为其没有学习潜力或者在劳动、游戏等各方面都需要特殊对待,使得随班就读儿童永远无法跟其他同学同等参与,从而成为班级活动的旁观者或需要特殊照顾者。即便随班就读儿童在某些方面有能力独立完成,或者想要融入他们的班级生活和课堂学习,也会因为老师和同学的态度而不能实现。久而久之,也就造成随班就读儿童更加孤僻或自我放弃。

3.罗森塔尔效应对标签理论的有力支持。1968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在一所小学做过一个实验,他们随机抽取了一些学生并将名单交给老师,嘱咐说这些学生是“有最佳发展前途者”,并要求老师保密。8个月后,实验结果发现,凡是他们列出名单里的学生,个个学习成绩都比其他学生进步得快,性格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师生情感亲密融洽,老师对他们的品行也给了很好的评语,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应。这也强有力的验证了社会标签理论中标签对他人的效应。[6]

三、社会标签理论视角下改善随班就读问题的建议

社会标签理论为我们解读随班就读教育中存在的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使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到标签是怎样在教师和随班就读儿童之间相互作用的。鉴于此,我们可以以标签产生的过程与标签产生的效应为着眼点,采取措施预防标签产生,降低标签效应,以免使随班就读儿童沦为班级教育中的局外人。

(一)教师灵活看待成规本身,为随班就读儿童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随班就读教师要意识到班级规范、课堂规则、考试形式等是根据普通儿童的平均发展水平制定的,是教育局、学校、教师等人为制定的结果,并不一定适合于所有儿童,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班就读儿童之所以成为普通班级生活中的局外人,有一部分便是刻板成规造成的障碍。教师要敏感于学生需求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成规的限制性和应试教育标准的弊端,意识到班级规范、课堂规则和考试形式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针对学生的需要和水平做必要的调整。对待随班就读儿童,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学习特点和适当的学习方式,并针对他们的需要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教学调整,比如,对于书写有困难的学生,用语音答卷或电脑答卷代替书面试卷;对于有视力障碍的学生,提供大字版课本、试卷并将其安排在教室最靠近黑板的位置,以保证视力障碍学生的听讲和学习。这样,既能衡量出学生真实的表现,也能增强随班就读儿童的自信,使其获得适当的发展。

(二)警惕标签效应,摈除标签成见。前文中,笔者从社会标签理论的视角审视了标签对于随班就读儿童的具体影响,意识到标签会使他人首先注意到随班就读儿童的缺陷和障碍,并容易将随班就读儿童身上出现的行为和学习问题归因于他的障碍,进而因此忽略随班就读儿童身上的长处,忽视他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鉴于此,身为教师就应该时刻注意提醒自己,避免将随班就读儿童的残疾当做其主要特征,应使用多元智能理论来看待随班就读儿童。教师首先要将其当成有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学生,意识到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和普通儿童之间的共性多于异质性,善于发现随班就读儿童身上的优点和特长,然后再注意到随班就读儿童需要的特殊支持。比如,教师在评价一个学生的资质和表现时,应避免唯成绩论,采用多元智能理论观点来对待学生,鼓励随班就读儿童参与班级常规活动,鼓励同学们主动跟随班就读儿童交往,以便发现随班就读儿童本身的长处和潜力,为其提供合理支持,促进其潜能发展。

(三)掌握普通儿童和随班就读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摆脱标签效应。学习了解普通儿童和随班就读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有助于教师客观的看待随班就读儿童,及时摆脱标签效应对自己态度的影响;有助于教师准确判断随班就读儿童的学习需要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做出正确且及时的干预,提供最恰当的支持。而不是一旦发现随班就读儿童的学习和行为问题,就将其归咎于残疾本身所带来的问题,毕竟作为不断发展中的未成年人,犯错误对每个孩子而言都是在所难免的事情,而且大都是可以纠正的。帮助每个儿童改善自身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正是身为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四)教师和同学避免使用标签类概念和称呼,建议使用积极鼓励性语言。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教师在使用标签类称呼比如“笨蛋”“白痴”“傻瓜”等时,会给教师自身、其他同学甚至随班就读儿童本身一种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自然而然的就将随班就读儿童的残疾当做主要特征,导致其他同学对随班就读儿童的另眼相看和排斥,也会通过表情、肢体等语言将这种态度传达给随班就读学生,导致随班就读儿童自暴自弃,越来越自卑,造成负向“罗森威尔”效应,违背了随班就读教育安置的本意。同时建议教师使用鼓励性、赞赏性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来对待学生,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皮格马利翁”,让随班就读教育发挥其应有之意,造福随班就读儿童及其家庭。

(五)拒绝低期望,学校要将随班就读儿童成绩纳入班级考核。很多地方教育局为了诱使普通学校接收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随班就读,向普校承诺随班就读学生的成绩可以不纳入班级总体成绩,不给班级平均成绩拖后腿。这项措施的本意是提高随班就读儿童入学率,但是由于随班就读儿童成绩关系不到班级利益,这种好心无疑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任课教师对随班就读学生的低期望和放任自流,不重视随班就读儿童的学习理解情况,长此以往,这种“好心”反而变成了将随班就读学生排斥在普通班级教学之外的“帮凶”。将随班就读儿童的成绩纳入班级总体成绩考核,能使教师意识到随班就读儿童学习掌握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对其教学更加用心,也会使随班就读儿童本人意识到自身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增强学习动机。

[1]王在山.“越轨”的社会标签理论及其对预防违法、犯罪现象的启示[J].青年研究,1999(6):47.

[2]徐玲.标签理论及其对教育“问题青少年”的启示[J].社会,2000(10):46.

[3]闫婷.随班就读儿童在校处境的个案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

[4][美]霍华德·S·贝克尔.局外人:越轨的社会学研究[M].张默雪,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27-28.

[5]王赪.“贴标签”现象与越轨行为的发生———标签理论对个体社会化解释的述评[J].政法学刊,2003(3):50.

[6]徐岳敏.何谓教育——一个教书匠的行思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45.

[责任编辑 刘金荣]

Analysis on Regular Problem s in Perspective of Social Tagging

Shi Shuxue Yang Zhongshu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 Zhou,Gansu 730070)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process of the attendance problem and try to make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attendance problem.This article mainly checks that the attendance of children in the class was labeled,and marginalized.mainly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ocial label theory and its point of view,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abel theory.Accordingly teachers should look at the rules flexibly,and guard against the label effect.Teachers should master the ordinary children and attendance school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law.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avoid the use of tag concept and callings.The school will put attendance school children's scores into the class assessment and other five recommendations.

social label theory;handicapped children 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education

G760

A

2095-0438(2017)04-0016-04

2016-11-20

史书雪(1993-),女,山东德州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越轨随班标签
基于社会工作对随班就读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研究
越轨创新的概念、测量及结果研究
积极利用数学实践活动 促进随班就读学生成长
越轨创新的前因、过程与结果研究
越轨创新行为研究综述与展望
无惧标签 Alfa Romeo Giulia 200HP
我国随班就读政策演变与发展
——基于“渐进主义模式”的分析
不害怕撕掉标签的人,都活出了真正的漂亮
标签化伤害了谁
科学家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