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边境传统节日文化比较研究
——以广西壮族与越南岱、侬族春节习俗为例
2017-04-13覃肖华
覃肖华
(百色学院外国语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中越边境传统节日文化比较研究
——以广西壮族与越南岱、侬族春节习俗为例
覃肖华
(百色学院外国语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春节是壮、岱、侬族共有最大的节日,无论是节日名称、时间或是节俗,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随着时间和生活环境的变迁,三民族的节俗各具本民族的特色。通过比较其春节习俗的异同,以挖掘其中蕴含的共同心理和信仰观念,进一步为证明三民族是同源异支民族提供一些依据。
壮族;岱、侬族;春节;习俗;比较
春节原是汉族的节日 “腊祭”,即一年农事完毕,报恩众神而祭祀,是庆祝丰收的喜庆日子。在长期民族交往中受汉族影响,春节成为壮族最为隆重的一个节日,一s般从头年的腊月底到次年的正月十五,连续半个月,最热闹的是初一到初五。岱、侬族有着极为相似的文化,春节在岱语里是“kin chiêng”,侬语是len bn rap,两民族春节跟壮族春节一样,都是农历正月一日,是他们最大、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所有的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除旧迎新、家庭团聚、缅怀先辈等,节日气息浓厚。
一、春节习俗相同之处
(一)祭灶
祭灶在中国和越南都是历史悠久的习俗,灶神是年节祭祀中的重要神灵,壮、岱、侬族都是腊月二十三过灶君节,也称灶王节。灶神也称为“灶君”、“灶王爷”。祭灶神之后,春节就临近了,家家户户都供奉灶神,在灶台上放一个香炉,周围贴上红纸,不设神像。中越关于灶神的传说版本相似,都认为灶神是掌管家中的烟火,这一天,要回天上向玉皇大帝陈述这一年来的生活。壮族认为鸡是让灶神当马骑到天上去的,需要杀鸡宰鸭,祭拜讨好灶神,好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好话,保佑新的一年全家人平安无事,等到除夕夜,人们换上新灶灯,迎接灶神归来。
岱、侬族祭灶方式跟壮族相似,更为讲究些而已,“腊月二十三黄昏,主人穿着整齐,在香炉摆上米饭、果品、香灯、酒等,备好三条活鲤鱼,几套纸男、女衣和纸帽,恭送灶神升天”[1],供奉完毕,把鲤鱼拿到河里或池塘放生,认为鲤鱼是灶神上天的坐骑,将化为龙送灶神上天,至除夕二更时分,再将灶神迎回来过新年。
总的来说,壮、岱、侬族祭灶祭品一样,都给灶神准备好坐骑,只是坐骑不一样,壮族是鸡,岱、侬族是鲤鱼,祭祀方式区别不大,只是讲究程度的不同。祭灶的习俗,反应出三民族民间对火崇拜的信仰观念,火在人们的生活象征着美好,其意义是不同凡响的。
(二)挑新水
壮、岱、侬族大年初一都有挑新水的习俗。大年初一,鸡叫头遍,人们便向水井边或河边走去,手捧着三根香火,到了取水处,先把香插好,再用红纸包好的纸币作“利市”往取水处投放,人们认为哪家来得越早,来年的庄稼就长得越好,熟得越早,因此,人人争挑第一桶新水。人们相信挑回新年的头一担新水,是最纯净、最吉利,可以给全家人带来整年的好运气,还将挑来的水放入红糖、生姜、竹叶煮新年茶给家人喝。岱、侬族则用打回来的新水跟各种叶子(柚子叶、柠檬叶等)一起煮,留到第二天早上全家人洗脸,为家人祈祷新的一年好运、平安。中越边境一带靠近龙州的岱、侬族,新水还留到侬垌节的时候拿来当圣水祭神。
挑新水实际上是壮、岱、侬族对水的一种崇拜信仰,水在稻作民族的生活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三)为六畜招魂
壮、岱、侬族都是稻作文化的民族,家畜是他们的主要财富,所以人们在每个节日的祈祷中,几乎都有六畜兴旺这一条。
每年年三十或初一,壮、岱、侬族村民要举行牵六畜魂的仪式,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过程如下:事先,人们都上山拿一种树皮回来,剪成若干牲畜的形状,然后挂起来,剪越多意味着六畜越兴旺。年三十或初一清早,带上牛绳、笼子、香等,到河边或泉边,按当年行利的方向烧香,祈求神灵保佑今年丰收。然后找有孔的石头(代表六畜),用绳绑起来,放在笼子里,喊着“牛、马、羊、鸭、鹅等跟我回家去吧”便往家走,一路上学着六畜的叫声,不得回头,以免牲畜的灵魂跑失。回到家后,分别将大小石头放在干栏房底的柱子下和猪栏、鹅圈内,一颗放在水缸边,代表狗,表示财源像水一样源源不断。
(四)拜年
拜年是壮、岱、侬族在春节增加与亲戚朋友感情的一种方式,而且三个民族拜年的方式是相同的。
从初二到初五是壮、岱、侬族拜年、探亲的高峰,刚嫁出去的女儿,更要跟丈夫一起回娘家拜年,“广西靖西壮族去娘家来回日子要选在双日”[2],如初二、初四等,岱、侬族没有这种选双日的习俗,如果过了十五来拜年,人们就认为是不礼貌,不尊敬亲友。越南凉山省的岱族认为,初二开始,来自己拜年的人越多越吉祥。初二是侬族春节最重要的一天,而岱族则是初三拜年最热闹,岱族有“mng ba ngày m”(初三母亲节)的说法。三民族一般拜年带的礼物都有大阉鸡、粽子、生猪肉等,新婚的夫妻头一年回娘家带的拜年礼物则更要丰富和讲究。初二小孩也要随母亲去外婆家拜见,带到的礼物,外婆家要会返还一部分,如小粽子、糍粑等,除此,还会给小孩压岁钱。
二、春节习俗不同之处
(一)舞春牛和唱春牛(hát Vài xun)
“舞春牛”壮语称为“拢娅歪”,是壮族地区流行的一项传统文艺活动。“其渊源于壮族先民的牛图腾崇拜”[3],“舞春牛”从初一闹到元宵大年,最热闹是初一。“春牛”,并非真的牛,是用竹片编织成牛架子,蒙上深色的布覆盖成牛身,插上牛尾,牛头用黄纸粘成。一般由两人效仿牛的动作进行春牛表演,春牛表演队每到一个村,都先到祠堂前和土地庙前表演,祈求祖先神灵保佑,然后进村表演训牛等农事情节,最后挨家挨户人拜年,整个过程都是喜气洋洋的过年味道。
在越南北部的岱、侬族,流行“唱春牛”,称为“hát Vài xun”,岱、岱族生活中专门有种人,大年初一,唱着春牛歌到各家各户拜年,对人们人来说,只要这个人出现在自家门口,将意味着来年幸福吉祥。他手里会拿着一张印有形象头硕体肥、朴拙可爱的“春牛”画,并在画上用红墨写着汉字“新年大吉”四个字,嘴里唱着歌,把画从门口放进主人家,而主人则很享受地听着歌,并返还给他粽子等,之后主人便把牛画贴在门口上,安心的过年。
岱、侬族“唱春牛”过程很简单,与壮族的“舞春牛”比较,无论是形式上还是表演过程都有很大的区别。相同的有两点:两习俗涉及地域范围都很广,大部分的广西壮族都有“舞春牛”习俗,而“唱春牛”也是部分越南北部的岱、侬族都有的习俗;二都体现三族族对牛的崇敬和爱戴的心理,人们都把牛当作是能给人带来富足幸福命运的神祗,“春牛”蕴含着丰富的农耕稻作文化内涵,体现了稻作民族爱牛勤耕的古老传统。
(二)祭祖和拜神
壮、岱、侬族人民在春节期间都有祭祖拜神的习俗,祭祖在家进行,拜神则在寺庙、庭院、村头的土地神位进行。年三十晚,各家在堂屋祖先牌位前设供桌,桌上置摆粽粑、年糕、鸡鸭鱼肉等贡品祭奠祖先,拜完之后烧纸钱。从初一到初五是祭祖和拜神最重要的时间,初二拿鸡肉去祭拜祖先、土公、家畜神,初五是拜财神,有些地方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除此之外,壮、岱族还在供桌门、窗、牛栏、猪马圈、鸡舍等地贴上5-7张红纸,讨吉利,认为是吉祥,而侬族没有贴红纸这个习俗。侬族则在大门旁贴汉字对联,或一些红纸条,门旁置一个供桌,一连三天摆放祭品,烧燃,给过往的鬼魅享用,免得入屋骚扰。
总的来说,壮、岱、侬族的春节祭祖和拜神形式大同小异,虽然形式稍有所区别,但人们祭祖和拜神的心理是一致的,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反映三个民族对道教和佛教“灵魂不死”等观念的认同,也反映了人们对祖先、神灵的崇拜(祭祖体现祖先的崇拜、拜土地神体现对大地的崇拜)。
(三)岱、侬族独具特色的过年习俗
1、冲年喜(xng nhà)
大年初一岱、侬族有冲年喜的习俗,壮族没有这习俗。岱、侬族很看重大年初一第一个到自己家拜年的人,这个人被称作“冲年喜”之人,据说他会给主人带来好运,因此人们通常会邀请自己最亲近、最尊敬的朋友,或会托一个忠厚善良、有福气的人来“冲年喜”,以求新年的大吉大利、万事如意。越南的冲年喜风俗具有千年的历史。初一这天早上,所有人都不出门,就等着冲年喜的人来,冲年喜习俗流传至今,可以看作是越南岱、侬族民间特殊的拜年方式,对促进人们之间的礼尚往来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2、立幡竿(dng cy nêu)
越南民间盛行在春节立幡竿的习俗,也称驱鬼竿。所谓的幡竿是一根带有梢和叶子的竹子,上面挂着各种如风铃、红纸鱼、鸡毛、袈裟等避邪之物,此习俗跟一佛教传说有关:古时候每当临近春节,邪魔就来人间骚扰,人们求助于佛祖:佛祖之地位于何处,如何避开邪魔,佛祖回答:有幡、有钟、有磐之地乃佛祖之地,有白灰石之处乃佛祖地界。于是在春节时,人们便在家门口竖起幡竿,挂上辟邪之物,邪魔怕佛祖,便不敢来骚扰了。幡竿上挂的东西虽然有所不同,但目的都是求平安、祛邪去病。
从农历正月初一到初七,越南岱、侬族家家户户要在门口竖起幡竿。在越南北江省居住的侬族认为立幡竿在家门口可以把邪恶的东西和事情挡在家门外,保佑家人平安。大年三十的时候,为了驱鬼,人们到树林里找一根完整的且叶子没有被虫子咬过的嫩竹拿回家做幡竿,家主则杀公鸡用鸡血来祭贡,先将公鸡身上最漂亮的羽毛拔下来绑在竹竿上,然后把竹竿插到自家的门口,这就是立幡竿习俗,正月十五则举行拔幡竿(h cy nêu)仪式。
3、预测来年吉凶
在高平省的岱、侬族,除夕夜,人们通过最先听到哪种动物的声音来预测来年吉凶。人们人认为:公鸡先啼吉利,狗先叫盗贼多、破财,猫先叫饿饭多、不丰收,老虎先叫将天灾人祸,有雷鸣则来年是瑞年,生活丰衣足食。大年初一的鸡鸣对岱、侬族人来说尤其有意义,它召唤着新年的到来,鸡至今在中国和越南乡村社会仍然承担着为村民报时的任务。初春的雷声是稻作的岱、侬族作为春耕开始的报时,民间有句俗语:ph mà bn chiêng phiêng tí tí, ph mà bn nhì tì cm cng.意思正月有雷声,所有的庄稼都丰收,二月有雷声,庄稼就歉收,所以大年初的雷声,对人们来说,预示着新的一年五谷丰登。从此可以看得出,壮、岱、侬有崇拜雷神的信仰[4]。
(四)壮族独具特色的过年习俗
喂农具:在春节的时候,壮族还流行喂农具的习俗,体现了壮族文化中鲜明的稻作文化色彩,农具和牛对人们而言,是劳动不可缺少,辛苦了一年,在新年的头一天,犒劳下牛,让牛休息。初一这天,人们在牛轭、犁头、木耙等大农具上挂一个粽子,如果是小农具,就把农具绑成一捆,再挂粽子,同时拿粽子去喂牛,希望牛能健健康康,继续农耕。
三、结语
壮、岱、侬族春节习俗内容丰富多样,通过以上比较看出,三民族共有的习俗中也存在异同;除了共有的习俗,三个民族还具有本民族独特的习俗,这说明了三个民族分开后由于长时间受本国主体民族文化的影响,其节日文化则呈现出差异性,壮族则是受中国主体民族汉族文化的影响,春节习俗含有汉族的影子;而岱、侬族则是受了越南主体民族京族文化的影响。比较春节习俗,从相同习俗中进一步为证明三民族是同源异支民族提供一些依据,从异同中感受三个民族在本国各自的文化中所呈现的节日文化的异同。
[1]农冠学、吴盛枝、罗文青.《越南民间文化的对话》[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
[2]吴国富、范宏贵.《靖西壮族社会文化的人类学考察》[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南宁)1997年12月.
[3]黄润柏.《壮族“舞春牛”习俗初探》[J].广西民族研究,1997年4月.
[4]范宏贵、刘志强.《中越跨境民族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5月.
编辑:董刚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Vietnam——In Guangxi Zhuang and Vietnam Day,Nung Spring Festival Customs as an Example
QIN Xiaohua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Baise University Baise,Baise Guangxi 533000)
Spring Festival is the Zhuang,Day,Nung total biggest festival,both festivals,time or customs of the festival,have many similarities,but along with the change of time and living environment,the nation's ethnic festival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Through compar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customs of the Spring Festival,to excavate the common psychology and belief,and further proves that the three ethnic groups are the same origin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Zhuang;Day;Nung;Spring Festival;customs;comparison
G04
A
2095-7327(2017)-01-0134-04
覃肖华(1982-),女,广西都安人,壮族 ,广西百色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越南语言文化。
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国与越南跨境民族节日习俗研究》(14XMZ109);2013年度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立项项目《中越边境传统节日文化比较研究—以中国百色市和越南高平省为例》(SK13LX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