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匠精神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
2017-04-13刘增安
刘 增 安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动画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81)
以工匠精神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
刘 增 安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动画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81)
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勇于创新。高职教育培养工匠精神,需要建立学生职业素养的标准体系,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激发专业兴趣,培养职业信仰。在培养途径上要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主渠道作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注重校风和学风建设。
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路径
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工匠精神甫一提出,就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素质、高技术技能人才。培育工匠精神,引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是当前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有其丰富的内涵。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提出:“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如果你在工厂车间,就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件,生产优质产品;如果你在田间地头,就要精耕细作,努力赢得丰收;如果你在商场店铺,就要笑迎天下客,童叟无欺,提供优质服务。”[2]由此可见,工匠精神是一种对产品精雕细琢的理念,是一种执着追求完美的精神,其内涵是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勇于创新。
弘扬工匠精神,就是要树立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勇于创新、追求完美的理念,在全社会倡导“做专、做精、做细、做实”的社会风尚。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沉稳;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精雕细琢。弘扬工匠精神,还需勇于创新。贯彻创新发展理念,运用新技术、新思维创新生活方式,体现现代风格。“真正的工匠精神不是回到传统,而是从传统出发,在当代的审美和生活中重新寻找存在的价值。”[3]这样,在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才能真正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形势下,创新发展需要工匠精神,只有让工匠精神成为社会风尚,进而发酵成自然存在的国民素质、国民精神,才能驱动“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升级,“中国品牌”向“中国名牌”转型。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工匠精神体现在职业教育上,就是要求职业教育培养职业精神。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就是要培养以专业素质为核心的职业素养。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需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需求,构建学生职业素养的内容体系和标准体系。
(一)建立职业素养标准体系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内容和标准体系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通用标准,主要是“做人”标准,这一标准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成为合格公民,即公民教育,适用于所有学生;另一部分是专业标准,针对不同专业工作岗位的要求,制定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职业素养标准体系,主要包含专业技能标准和操作要领标准。为此,不管是学生职业素养的通用体系还是专业体系,都要制定可执行、可操作的明确标准。
(二)注重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在职业教育中,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把牢固树立标准意识放在首位,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教育学生把标准培养成习惯,让习惯符合标准。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使以标准意识为核心的职业素养常驻于心,进而内化为学生的职业精神。习惯的养成既要靠学生自觉,更要有制度的刚性约束;职业院校应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用于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和专业行为,使学生在“做人”“做事”方面都有标准可循,都能感受到制度的约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以及专业竞赛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在制度的刚性约束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自觉养成认真、严谨、坚持、创新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习惯。
(三)激发专业兴趣,培养职业信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锻造工匠精神,首先要通过专业教育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但只有兴趣是不够的,工作兴趣和工作热情要以坚实的信仰为支撑。而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持之以恒、坚忍不拔。培养工作兴趣只是进入行业的“敲门砖”,而要养成工匠精神,就必须树立坚定的信仰。“短暂的成功靠能力,持久的成功靠人格!一个人所持有的哲学、思想、信念或者说人格,将决定他的一生。”[4]只有树立了坚定的职业信仰,职业院校的学生才能自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断自我反省,经常自我审视内在和外在的思想和行为,就能更好定位自己的人生。在教育实践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培养浓厚的兴趣,更要坚定学生的职业信仰,用信仰累积生命之重,为涵养工匠精神和提高职业素养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主要路径
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方面,应以工匠精神为引领,不断拓宽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路径,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创新方式方法。当前应特别注重加强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德育工作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人的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要从源头抓起,要改进德育工作,改革高职教育思想政治品德课内容。在课程改革中,公共基础课要把“做人”教育放在首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德育核心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创新精神和理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把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培育引入思政课程。比如“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等,这些课程要侧重于职业精神的分析与诠释,揭开理论教育神秘的面纱,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紧密结合,才能指导学生成长,发挥工匠精神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主渠道作用;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职业素养要求,设计不同专业的德育课内容,结合鲜活的专业案例培育学生的专业素养。
(二)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主渠道作用
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在传授学科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所有课程设置都应安排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教学环节,要立足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尤其是实训课程,必须包含职业精神的内容,设计培育职业精神的教学环节。例如,食品与药品专业实验、汽车维修、建筑设计等课程,在讲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要细化操作规范,教给学生严谨的操作流程,并引导学生严格执行。比如,对学生着装、工具的使用和摆放以及具体的操作顺序,都要制定严格的规范和标准,在每一个细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培育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奠定基础。
(三)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高等职业院校的育人特点决定其在实践活动中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方面具有优势。职业院校的实验实训课堂上可以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形成职业素养,这种方式更适合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需要,要努力为高职院校学生搭建职业素养养成的实践平台。例如,组织多种形式的专业技能大赛、学生文明风采大赛,各类征文、演讲、摄影比赛等,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标准意识、规范意识。
(四)注重校风和学风建设
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校风和学风,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一个关键因素。优良的校风学风建设要以整体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学校要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环境育人的校园氛围。校园里的展览、画报,学生的课外活动,都要有体现职业精神的相关内容。同时要结合高职教育特点,注重企业文化育人,将企业文化引入课堂,在校园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实践环境中养成爱岗敬业、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培育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应追求的目标,更是引导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职业教育要把理念变成行动自觉,在人才培养中克服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倾向。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事”的专业技能,更要培养他们“做人”的职业精神、职业信仰,为毕业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品德基础。
[1] 网易财经.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全文)[EB/OL].(2016-03-17)[2017-12-09].http://money.163.com/16/0317/17/BICITTV000253B0H.html.
[2] 人民网.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4-30)[2017-12-09].http://ah.people.com.cn/n2/2016/0430/c358314-28251595.html.
[3] 吴晓波.制造就是思考[J].共产党员,2016(29):38.
[4] 付守永.工匠精神[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3:7.
责任编辑:张文革
Craftsmanship and professionalism for the vocational college graduates
LIU Zeng-an
(Animation Academy,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Applied Technology,Shijiazhuang,Hebei 050081,China)
By craftsmanship is meant the tendency towards work,professionalism and creativity.Likewise,the commitment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development of the craftsmanship,occupational standards,professional habits,passion and faith of the learners.Moreover,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cupped with moral education.
craftsmanship;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professional quality; path
2017-12-01
2016年度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职业教育重点研究课题(ZG201616)
刘增安(1963-),男,河北赞皇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中国传统文化.
1009-4873(2017)01-0014-03
G718.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