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柏坡经验”及其当代价值

2017-04-13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西柏坡时期经验

李 芬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 西柏坡研究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61)

“西柏坡经验”及其当代价值

李 芬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 西柏坡研究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61)

“西柏坡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创造性地运用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三大法宝”,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实践过程中积累而成的一系列有效做法与宝贵经验,具有决胜、转型、辉煌三个时期的特点。其核心内涵包括“全面从严,加强党建”的党建经验、“善抓机遇,勇于担当”的军事经验、“动员协商,惠民为民”的统战经验等。“西柏坡经验”既是理解中国共产党西柏坡时期成功之道的钥匙,也是对“新中国从西柏坡走来”的内在逻辑阐释,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它启示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要以群众利益为根本,加强纪律,敢于担当。

中国共产党;西柏坡时期;“西柏坡经验”;当代价值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在西柏坡时期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西柏坡经验”蕴含于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中。“西柏坡经验”是理解中国共产党西柏坡时期成功之道的钥匙,也是对“新中国从西柏坡走来”内在逻辑的阐释,对于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西柏坡经验”的内涵与特点

(一)“西柏坡经验”及其内涵

1939年10月,毛泽东总结中国共产党18年的革命实践,明确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1]1949年6月,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28年的经验,又指出:“我们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2]14801939年“三大法宝”的提出指导了此后10年间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特别是西柏坡时期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的实践,而1949年的总结既是对中国共产党28年革命实践的总结,更是对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胜利的经验总结。

由此,“西柏坡经验”的内涵可以界定为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创造性地运用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三大法宝”,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实践过程中积累而成的一系列有效做法与宝贵经验的综合与提炼。

(二)“西柏坡经验”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西柏坡时期的革命实践决定了“西柏坡经验”有其鲜明的特点。

1.“西柏坡经验”是决胜时期的经验

中国共产党的西柏坡时期开始于1947年5月中央工委决定落脚西柏坡。1947年,对于国共两党来说,都是极为关键的转折点:

1947年2月17日,蒋介石明确表示,“一年余以来,政府要收复什么地方,就收复什么地方,长春如此,张家口也是如此”“现在共产党还想把政府拖倒,这无异是一个幻梦”[3]。而到1947年底,自以为拥有远胜于解放军的武器、受过严格训练的军队以及充足的军需资源,蒋介石对共产党的判断仍然是,国民党军队虽然付出了惨重代价,但共产党的“所谓政治中心和神经总枢是丧失了。他所藉以生存的经济据点是失陷了,他对外交通的最后海口也断绝了”[4]。

而1947年初的中国共产党则认为“中国时局将要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新的阶段,即是全国范围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发展到新的人民大革命的阶段”[2]1211“我党和中国人民有一切把握取得最后胜利,这是毫无疑义的”[2]1216。到1947年中,中国共产党更是将这一新阶段的斗争直接表述为“中国反动派与中国人民之间你死我活的决斗”[5]。是年年底,毛泽东豪迈地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2]1243-1244

历史的发展印证了毛泽东的判断。“西柏坡经验”是取得“决胜”的经验。

2.“西柏坡经验”是辉煌时期的经验

1947年7月12日,中央工委在西柏坡正式宣告成立。1947年7月21日,毛泽东首次提出,用5年(从1946年7月算起)左右的时间从根本上打倒蒋介石的军事计划[6],这无疑是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最艰巨、最根本的一项任务。按照中央的这一设想,中央机关在西柏坡应该能待到1951年7月。然而,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即离开西柏坡“进京赶考”,这比预想的整整提前了两年零四个月。创造这一奇迹的,就是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一年零十个月的光辉实践。由此可以说,“西柏坡经验”还是创造辉煌的经验。

3.“西柏坡经验”是转型时期的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取得了国共决战的胜利,谱写了人民革命战争史上最辉煌的篇章,由此也带来了中国共产党的两个根本性转型,从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到掌握全国政权、领导人民进行建设的转型及党的工作重心开始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型。所以,“西柏坡经验”也是取得转型时期胜利的经验。

二、“西柏坡经验”的主要内容

(一)党建经验:全面从严,加强党建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就西柏坡时期的辉煌,一个重要的保障就是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做到了“自身硬”。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建设的实践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举措。

1.加强纪律性建设

西柏坡时期是革命形势由老区向新区、由农村向城市、由局部向全局的迅猛发展时期。面对这一时期的形势,中共中央敏锐地认识到:“如果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国共产党没有极严格的真正铁的纪律,并取得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最忠心的、全心全意的拥护,那么,我们就将不能取得全国革命的胜利,而且不能保持已得的胜利。”[7]在西柏坡,中国共产党主要从组织纪律、宣传纪律、群众纪律三个方面入手,建立起了“极严格的真正的铁的纪律”。比如,请示报告制度的建立、党委制的健全、宣传纪律的加强、统一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2]1241-1242的颁布以及入城纪律和入城守则的制定。

2.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1948年11月,毛泽东在西柏坡指出:“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2]1357中共中央到西柏坡之后,短短10个月当中,曾多次要求全党认真读书,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更是特别强调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

为了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西柏坡时期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重新创办了高级党校——中央马列学院。中央党校延安时期的任务是“培养地委以上及团级以上具有相当独立工作能力的党的实际工作干部及军队政治工作干部”[8]。西柏坡时期,中央马列学院的任务是“比较有系统地培养具有理论的党的领导干部和宣传干部”[9]。在中央马列学院要着重学习理论,主要是上理论课,读理论书。西柏坡时期组建中央马列学院,倡导全党认真读书学理论,对于克服当时党内存在的经验主义倾向,胜利完成伟大历史转折,从理论上起到了指导作用。

3.加强共产党的作风建设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即将执政全国,这是共产党迈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律的第一步。在这一关键时刻,从具体要求上,中央突出强调了“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的“六条规定”[10]262-263;从总的要求上,中央提醒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并且强调,“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2]1439。

应该说,加强纪律性、加强理论武装、加强作风建设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既为中国共产党成就西柏坡时期光辉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共产党准备了“进京赶考”的资格。所以,“全面从严,加强党建”是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取得辉煌成就、打造“进京赶考”资格的重要经验。

(二)军事经验:善抓机遇,勇于担当

军事指挥上,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称得上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据统计,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共指挥了24场战役。如果把这24次战役的发生地点与同一时期国共两党的态势图进行对比,就会发现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完成了一张军事“拼图”。这24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华北、东北基本解放的格局。由此可以认为,在西柏坡时期的国共对决中,对于共产党先打何处、后打何处,国民党可能不清楚,但是,对于哪些地方是战略必争之地,国民党还是非常清楚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取得完胜,国民党屡屡败北,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

有人认为,国民党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蒋介石背运,是天意使然。比如,1947年8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军事行动是整个解放战争的转折点,拉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1947年8月27日,当刘邓大军最后一批人马渡过淮河后,淮河水突然陡涨,把刚刚赶到淮河北岸的国民党军张淦部整编85师的追兵隔阻在了岸边。对此,时任85师师长吴绍周18年后仍感慨:“直到现在,我总还在想,事情也未免太凑巧了。”[11]

其实这“凑巧”的背后,考量的正是国共双方将领能否抓住机遇,是否敢于担当的问题。当时蒋介石一拳打陕甘宁,一拳打山东解放区,中间以黄河天险为防线。所以,在黄河防线上,蒋介石布兵较少,以至于陇海路南至长江沿线的广大地区,国民党兵力薄弱,后方空虚。这给黄河北岸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遇。但是,此时的刘邓大军也面临着严重的困难:(1)“部队已连续作战月余,消耗甚大,伤亡约一万三千,炮弹消耗殆尽,新兵没有,俘虏至少需时二十天争取,炮弹无法补充,医院已患员满”[12]。(2)“所带经费只法币十数亿元,烟土一千斤,不足半月开支,一到南面,即发生冬衣困难。”(3)“时值雨季,到处皆水,对我军行动限制甚大。”(4)“行进路线两侧,西有平汉路,东有津浦路,若敌察觉我战略意图,沿两条铁路干线向南截断我之去路,将造成我极大困难。”[13]然而,服从中共中央把战争引向蒋管区、彻底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以扭转全国战略局势的战略部署,野战军领导“立即复电,半个月后行动,跃进到敌人后方去,直出大别山”[14],8月11日至12日刘邓大军跨越陇海铁路后,不顾道路泥泞,天气恶劣,向南疾进,于16日到达黄泛区;17日清晨,开始了艰辛的跋涉,于18日走出了黄泛区;19日渡过沙河;22日至25日渡过汝河;26日晚到达淮河,如此才发挥了战略突然性的奇效,也才有了上述8月27日惊险的一幕!

因此,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军事上的决胜,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既善抓机遇,又敢于担当无疑是一条重要经验。

(三)统战经验:动员协商,惠民为民

西柏坡时期最光辉的成就,就是在政治上赢得了人心,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1946年1月,中国共产党拥有面积为239.1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49亿的解放区,这是共产党成立之后拥有人口最多的时期,也是拥有根据地面积最大的时候。但在国民党军大举进攻之下,解放区很快被占领了24.7万平方公里,失去的解放区控制人口达3040万[15]。 在内战爆发初期的四个月里,国民党军就全部占领了中原解放区,占领了承德、张家口、淮阴、安东等153座重要城市,直到占领延安。面对这样的形势,蒋介石甚至惊呼这“是大时代的开始”[16]!

西柏坡时期正是国共两党权力博弈和政治较量的最为关键的时期。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民意的向背决定了国共两党最终的历史命运。

客观来看,在内战初期,从全国的民意来说,国民党占一定优势。1945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的威望“如日中天”,及至1947年上半年,一些西方观察家仍表示:中国民众“把蒋及其党认同为国家”的心理已经达到“最高点”,“只有一小撮人依然赞同共产党主政或是共产主义的生活方式”[17]。然而,时至1948年1月,令这些观察家吃惊的是:连国民党统治阶层的部分成员,以及保守的中国商人,都非常明确地对共产党的目标和纲领表示同情[18]。而到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已经在各界人士的拥护之下“进京赶考”去了。这个令世人惊奇的民心大翻转,就发生在西柏坡时期。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赢得人心,实现民心大翻转,关键是赢得了“关键多数”和“关键少数”的支持。

“关键多数”是农民。1947年7月,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其中规定:在消灭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的原则下,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10]118-119。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使解放区上亿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翻身农民为了捍卫自己的土地,积极参军参战。

“关键少数”主要是以民主党派为代表的民主人士。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了著名的“五一节”口号,其中第五条指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10]226这一口号一经发出即得到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热烈响应,其中不少人还接受邀请奔赴东北解放区或西柏坡时期中央统战部所在地李家庄,与中国共产党共商建国大计,从而形成了众星拱北、万水朝东的生动局面,这为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地位的确立提供了支持,也为新中国政治制度、政党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给农民以土地,给民主党派以权力,中国共产党找准了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了惠民为民。在这一过程中,一直坚持与群众协商:“革命要依靠人民群众,大家动手”[2]1318“给被领导者以利益,同时给以政治教育”[2]1273“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2]1319。由此可以说“动员协商,惠民为民”是西柏坡时期赢得民心的一条重要经验。

三、“西柏坡经验”的当代价值

“西柏坡经验”是决胜期的经验,也是转型期的经验,更是辉煌期的经验。当前,我们正处于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胜时期、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转型期,在这一时期,我们既面临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任务,也面临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好基础的艰巨任务,时代要求我们再创辉煌。这既需要我们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也需要我们不忘历史,从历史中汲取营养。“西柏坡经验”所具有的鲜明特点表明,西柏坡时期的革命实践值得重温,“西柏坡经验”值得学习与借鉴。

(一)加强纪律是全面治党的“中心一环”

从历史角度看,全面治党是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从现实层面看,全面治党也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当然,全面治党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抓住能够制约、影响、决定发展全局的重点工作,对此,中国共产党西柏坡时期的党建实践给了我们重要启示。

1948年9月,在西柏坡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中共中央提出了“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10]453的战略决议,同时指出,“加强纪律性”是各项工作的“中心一环”[10]454。在离开西柏坡3个月之后,毛泽东又总结出“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2]1480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一个主要武器。因此,可以说西柏坡时期全面治党的关键就是纪律。

当前,结合西柏坡时期的实践,既要把加强纪律性放到“从严治党”中来理解,放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来理解,更要放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心一环”的高度来理解,唯其如此,才能真正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提出“这里是立规矩的地方”[19],以及后来提出的“现在就是要严明纪律”[20]的真实意图,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央“全面从严治党,要把纪律挺在前面”[21]的要求,也才能更好地提高遵规守矩的意识及自觉性。

(二)敢于担当是干事创业的前提

俗语说,顺境逆境看胸襟,大事难事看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一支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中央不断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勇于担当。但是,目前在这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面对质询,贵阳市原住建局局长一句“我不是局长”[22],暴露了当前部分党员干部缺乏担当,逃避责任。有人说,现在有些干部“有难度的事不愿干,有风险的事不敢干,没先例的事不肯干”,这种现象如果得不到根本改观,对国家、对社会的发展,对党的事业的发展都是非常危险的。西柏坡时期的经验告诉我们,担当,至少要靠两个支点来保证:一个是忠诚,一个是“干净”。

有忠诚才能有担当。用忠诚铸就担当的例子,在西柏坡时期有很多。“粟裕陈情缓渡江”就是典型的一个。1948年春,面对中央开辟江南战场的战略部署,时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的粟裕连续两次致电中央提出反对意见。历史证明,正是粟裕的坚持改变了战争的进程,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而粟裕的担当,除了个人能力之外,主要是来自于对党的事业的忠诚,没有这种忠诚,也就没有了诤谏的勇气。

担当的另一个重要支点是“干净”。担当是要靠“干净”来保障的。国共决战时,共产党的干部“没有私产”令国民党极其佩服。而当时的国民党高级战区将领多数身兼两职:指挥作战和做生意。甚至,对于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国民党将领来说,军事只是他们的副业。所以,当年人们就看得很清楚:国民党军队军官有钱,这是他们不能打仗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其实就是利益考验忠诚,清廉考验忠诚。特别是在执政条件下,党员干部面临更多的是利益得失的考验。对个人来说,“干净”是对党忠诚的表现,对党和国家的事业来说,个人“干净”则是担当的一个重要前提。

(三)群众利益是赢得人心的根本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明确提出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政治纲领。早在1922年6月发表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中,中国共产党即提出要没收军阀、官僚的田地分给贫苦农民。大革命失败后,又提出党的任务是“没收豪绅大地主反革命及一切祠堂、庙宇的土地,以开展土地革命”[23]。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县土地法》和《土地问题决议案》,肯定了农民获得土地的神圣权利,并出台关于土地革命的具体政策。1931年春,苏区中央局发出通告,明确农民对土地可以租借、买卖,别人不得侵犯,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问题。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情况下,服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将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改为减租减息政策。1946年,全面内战即将爆发,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中央发出“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随后,各解放区广泛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经过一年多的斗争,解放区约有三分之二的地区基本解决了土地问题,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还有三分之一的解放区没有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已进行土改的地方,有的也不够彻底。为总结经验,在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新形势下,1947年7月至9月,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此后,各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大规模的土改运动,消灭了封建的生产关系,发展了生产力,解放区的革命政权也得以巩固。分得了土地的广大农民,为了保田保家,保卫革命成果,普遍掀起了参军参战和支援前线的热潮,使得人民解放战争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由此,才有了毛泽东那句名言:“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24]

事实上,关于土地改革对于革命成败的利害关系,并不是只有共产党才明白。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的中心问题就是土地问题,这个道理也不是只有共产党才懂得。这是因为,平均地权、实现耕者有其田,是孙中山基本的政治思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国民党和蒋介石声称,要坚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实现“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因此制定颁布了《土地法》,并用了近十年的时间,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而到了国共战略决战时刻,面对解放区如火如荼的土地改革运动,更有人不断向国民党政府呼吁要进行土改。1948年7月,国民党立法委多名委员就土地问题向政府质询,称“今日戡乱基本上的决胜点在于:谁能组织起民众谁成功,谁组织不起民众谁失败。组织民众的前提在于解决久悬不决的土地问题”,“土地方面要彻底实行土地改革,争取广大的农民拥护政府”[25]144-147。然而,南京国民党政府的这些举措或无法推行,或收效甚微。1943至1948年间,国民政府共征收土地1 257 226亩,分配给45 528户农民[25]148。以此速度何时能解决中国当时4亿农民约16亿亩的土地分配问题?之所以不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阶级属性的限制。对此,蒋介石自己说得更直白:“如果我们从地主手里拿走土地,赶走共产党岂不多此一举。”[26]

所以,惠民为民,以“利”换心,不是给群众以小恩小惠,而是要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民心所向,中国共产党只有牢牢抓住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把广大人民群众牢牢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从而汇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1]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06.

[2]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金冲及.1947年的蒋介石与毛泽东[J].同舟共进,2015(12):10-11.

[4] 金冲及.蒋介石是怎样应对三大战略决战的?[J].近代史研究,2010(1):4-27.

[5] 努力奋斗迎接胜利:纪念中国共产党创立二十六周年[N].人民日报,1947-07-01(1).

[6] 毛泽东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66.

[7]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8[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89-190.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762.

[9] 李明华.西柏坡档案: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363.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949-1976)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11]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10册[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547.

[12] 中共湖北党史研究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与三军经略中原:上册[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241.

[13] 陈锡联回忆录[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2007:203.

[1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9.

[15]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第3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4.

[16] 刘伯承军事文选[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1992:429.

[17] 陶涵.蒋介石与现代中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332.

[18]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课题组.西柏坡:新中国统一战线从这里走来[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2):47-51.

[19] 李斌.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总书记再访西柏坡侧记[N].人民日报,2013-07-14(1).

[20] 李斌,霍小光.“改革的集结号已经吹响”:习近平总书记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是纪实[N].人民日报,2014-03-13(1).

[21] 王歧山.全面从严治党 把纪律挺在前面 忠诚履行党章赋予的神圣职责: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6-01-25(3).

[22] 中国文明网.意味深长的“我不是局长”[EB/OL].(2015-11-23)[2017-01-08].http://qj.wenming.cn/wmpl/201511/t20151123_2138554.html.

[23] 中共中央通告农字(第九号):目前农民运动总策略(1927年7月20日)[C]//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文献选编(一九二七—一九三七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2-3.

[2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397.

[25] 启跃.国民党怎样丢掉了中国大陆?[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26]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345-346.

责任编辑:张文革

Experiences of Xibaipo and their contemporary values

LI Fen

(Xibaipo Research Center,Party School of CPC Hebei Committee,Shijiazhuang,Hebei 050061,China)

The experiences of CPC in Xibaipo refer to the administrative means in organizational construction,military battles and united front during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which help to achieve the victor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eatures and contents of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Xibaipo in the hope of exploring over their implications that further help with the prosperity and revival of great China.

CPC; Xibaipo period; experience; value

2016-12-16

李 芬(1973-),女(回族),河北沧州人,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副教授,西柏坡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1009-4873(2017)01-0001-06

D261

A

猜你喜欢

西柏坡时期经验
西柏坡精神引领实现“中国梦”——期刊中心党支部赴西柏坡参观学习感言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西柏坡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十三五”时期的国企改革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