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2017-04-13王金岭

宿州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思潮改革开放价值观

闫 莉,王金岭

1.宿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宿州,234000;2.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闫 莉1,2,王金岭1

1.宿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宿州,234000;2.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

为了了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探寻其演变的特征和规律性,更好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和引领大学生不同的价值思想,抢占高校舆论思想主阵地。研究了社会思潮和大学生价值观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以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以来三个阶段来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历程和时代特点,认识到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具有现实性、能动性和时代性的特征,把握了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发展趋势。旨在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指导,更好地应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击,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

改革开放;社会思潮;大学生;价值观

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它使中国加速迈进现代化的进程。“现代性带来稳定,现代化引起动乱。”[1]任何社会的现代化转型都不可避免地经历社会动荡,这种动荡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思想层面的。现代化转型中的新兴社会力量开始宣示其诉求,改革开放后涌入的西方社会思潮层出不穷,二者的杂糅使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思想界“乱花渐欲迷人眼”。它们在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历史印记,其中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宪政民主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和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尤其深远。它们更多地活跃于经济学、哲学、历史学、政治学、文学、社会学等学术领域,学术领域的活跃使得大学校园成为各种社会思潮纷争的主要场所。大学生作为最活跃、最积极和最敏感的群体,高度关注这些新奇的理论,并积极思考各种思潮对自身和社会的价值,其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产生了的变化。大学生价值观嬗变轨迹是社会思潮影响中国社会的缩影,把握其思想趋势和发展规律性,不仅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指导意义,还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 社会思潮和大学生价值观的内在关系

不同的时代会出现不同的社会思潮,它们在人类思想史上留下深浅不一的痕迹。对于社会思潮的认识众说纷纭,从根本意义上看,可以把它理解为在一定历史阶段,以一定的社会存在为基础,以相应的意识形态为核心内容,特定的社会阶层反映社会政治情况并产生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它会与某种社会心理发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作用[2]。价值观是主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客体的重要性作出判断的标准,是主体关于客体的价值所持的观念系统的总和[3]。作为一种个体现象,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大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和思维等因素息息相关。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在外部因素作用下逐渐形成,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大学生价值观变革是社会变迁的风向标,价值观的冲突是文化的冲突,价值观的认同是文化的认同,价值观是文化交锋、文化磨合、文化传承的核心要素。

社会思潮和大学生价值观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都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是一定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产物,和人们的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思潮内在的包含着价值观,它由一定社会阶层对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现实的总体认识、价值理念和理想追求而构成。而大学生价值观离不开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不是在孤立地看待自身和社会的价值。具体来说,二者之间具有双向的互动影响作用。一方面,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大学生通过不同途径认识社会思潮后,会了解其基本内容,并主动向某些心仪的思潮靠拢;他们进而通过价值的认知、评价和选择等活动对社会思潮进行心理认同,把一些社会思潮的价值观念和规范作为自身的价值取向;最后,大学生可能会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与社会经验,对所认同的价值进行内化,并指导自己的行为。从知到行的过程中,社会思潮使大学生审视个人价值,活跃思维,起到启迪心智的作用;同时也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混乱,社会主流价值观遭受重大冲击。另一方面,大学生价值观对社会思潮的传播具有反作用:首先,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社会思潮的传播和发展。大学生是社会思潮传播的重要载体,他们利用宿舍、社团等集体生活相互交流,使其思想在大学生中传播,通过校外的实践活动影响他人,从而在社会中传播。其次,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社会思潮的选择和批判。社会思潮的传播需要经过个人的价值选择,当社会思潮所蕴含的信息与大学生自身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一致时,他们就接纳它;当二者相悖时,大学生会审慎分析社会思潮,从而否定它,甚至批判它。

2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嬗变

高校是社会思潮传播和影响的集散地,各种学术讲座、学术论坛和社团活动都是社会思潮粉墨登场的场所,这对价值观不成熟的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明显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嬗变都离不开各种社会思潮对其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2.1 20世纪80年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给沉闷的社会带来丝丝生机,高考制度的恢复使刚进高校的大学生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怀揣着把失去的青春夺回来的激情,拧成一股股强烈的求知欲。此时,西方的社会思潮纷至沓来,多种新奇的理论吸引着大学生,大学校园里出现了各种西方哲学思潮,“尼采热”“萨特热”“马斯洛热”等西方思潮对大学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成为改革开放以来高校里独特的景观。

这时,经济改革在艰难推进,保守和激进在激烈交锋,改革开放向何处去?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大学生们也以急切的心理寻找改革开放新的思想武器。面对改革开放的现实困扰和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大学生出现了迷思。20世纪80年代,“潘晓”的来信《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引起了青年群体关于人生价值观的大讨论。这次讨论把青年人的彷徨、苦闷和思考和盘托出,在广大青年当中激起轩然大波。这场讨论得到胡乔木的支持,他说这是青年们想在一个适当的气氛中把自己的心掏出来,应该帮他们找到希望的所在。最后,《中国青年》杂志刊登的《六万颗心的回响》,成功地结束了这场讨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大学生在现实和社会思潮冲击下,第一次积极思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通过全国性的激烈辩论,最后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之后,张华、张海迪、陈景润等一批积极向上偶像的涌现,给短暂迷茫后的大学生指明了新航标。

西方社会思潮的传播引起了“校园民主竞选”风波、“伤痕文学热”、“朦胧诗热”和“西方思潮热”等现象,显示了1980年代高校中外思想交融和激荡白热化的景象,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活跃和迷乱的双重特征。一方面,大学生了解和认识了异质文化,这些文化启发了大学生深入思考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命运,对人生和人类的发展具有强烈的探求精神。他们视野开阔,善于宏观把握和思考问题,憧憬着新鲜的理论来解决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急于用西方的价值观念摆脱自身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困境,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公共知识分子思想等多种西方思想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是这时期的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实质和危害认识不清,因此,较多大学生对此深信不疑,进而卷入到引发非理性的活动中,成为直接导致1989年政治风波的思想基础。

总之,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变化是剧烈的,一直处于纠结和拧巴的状态。他们不了解中国和西方的差异,缺乏充分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对于自身和改革中遇到的困难不能正确看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缺乏理解。于是,他们在社会变革和西方思潮的双重冲击下,要么出现浅显的乐观,要么出现畏难的悲观;要么积极奋起,要么怀疑恐惧;要么意气风发,要么急躁短见。不论对自身发展的理想和信念的形成,还是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改革开放,他们都缺乏“内生性”的思考和判断,而是盲目跟风崇拜。

2.2 20世纪90年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经过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的政治动荡,大学生对西方社会思潮的狂热冷却下来,开始反思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冷静思考中国改革开放的前途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党和政府一方面通过舆论媒体正确引导,一方面在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关的讲座和论坛在高校层出不穷,大学生一度形成了“毛泽东热”“传统文化热”“学马列热”[4],其价值观也开始重新接受传统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洗礼。199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深化使民族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等新一轮的社会思潮在校园里不断涌现。此时,大学生关注的社会思潮呈现出分化的趋势,莫衷一是。1990年代后期,随着香港和澳门回归、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等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大事件的出现,民族主义思潮传播和影响很大,在大学生中激起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这时期,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拜金主义思潮不可避免地渗入了大学校园。大学生的价值观由热衷抽象理论转向务实性内容,由理想主义转向物质主义。他们渴望“知识改变命运”,对自身价值目标选择出现多元化趋势,实现价值的方式和途径多样化,“改革热”和“经商热”成为新潮流,以理智而积极的心态投身于市场经济的狂热浪潮中。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关注点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既关注个人生活,也关注国家大事;既关注生活哲学和人生哲学,也关注社会哲学和国家哲学;既谋求实现个人发展,也关注国家命运。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对中国青年学生的意识渗透表现得咄咄逼人。对此,江泽民强调:“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去占领。”[5]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全社会开始展开对社会的丑恶现象和西方社会思潮进行批判和遏制,高校也不断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和完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2.3 21世纪以来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中国融入了经济全球化。各种社会思潮以新形式、新特点在高校激荡和蔓延,一方面给大学生带来丰富多彩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另一方面给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这时期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是新自由主义思潮、普世价值思潮和文化保守主义,除此之外,历史终结论、民粹主义、新左派等思潮也在高校争相亮相,高校意识形态的斗争出现前所未有的白热化状态。它们的传播方式是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的幌子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通过网络和公知精英等方式来鼓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高校里思想意识的噪音和杂音时有出现。这种背景下,社会思潮以更加便捷、更加多元、更加隐蔽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不同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有差别的,这些“80后”“90后”大学生群体,身上带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烙印,思想独立,思维活跃,经济学、法学等专业的大学生受西方思想影响颇深,他们逐渐从内心认同西方的价值理念、政治模式和生活方式;学习和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师和大学生却希望复兴中国的传统文化,于是“儒学热”“国学热”随之兴起,他们希冀通过传统文化为指导来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深受市场经济影响的大学生则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接受和迎合,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完善,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考研、考证、出国等潮流弥漫校园。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使大学校园里思想鱼龙混杂,大学生的价值观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处于复杂而混乱的局面。他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生活上追求享受和娱乐;他们认同集体主义,但行动任性,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追求个人理想和价值的实现,但手段多功利化。

这时期的大学生思想和行为追求特立独行,往往会从个人的喜好倾向来选择一股思潮作为自己的思想指导。从接触和选择社会思潮的过程中,他们慢慢地开始学会独立思考,不断比对各种思潮的差异,探寻每个思潮的本质和核心内容,有些大学生经历了从迷信西方思潮而转向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在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特别是马克思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大学生已基本上能处理好个人奋斗努力和国家需要之间的关系,思想已经趋于成熟务实,而努力进取、敢于奉献的价值观业已形成。

社会思潮作为社会变迁判断标准之一,通过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而使其行为方式发生变化,对社会生活具有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因此,梳理30多年来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轨迹的同时,把握其主要特征,将有助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整合大学生不同的价值思想。

3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3.1 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具有客观现实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的客观现实基础决定不同的社会思潮,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社会思潮的产生具有一定必然性。特别是社会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物质层面的改变所产生的新社会阶层会表达关涉自身切身利益的诉求,这些诉求在思想上形成一种潮流,从某一群体向另一群体,从某一区域向其他区域扩散,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不同的历史时期一种社会思潮还会取代另一种社会思潮。改革开放后,西方各种思潮的涌入给当时从苦闷的“文革”中走出来的大学生群体带来一丝丝新鲜的空气,他们试图寻找个人的人生道路和国家的改革道路,而这些思潮恰恰迎合了大学生群体的精神需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感受到了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希望在社会思潮中寻找到出路。改革的每个时期,不同的社会思潮会代表着一部分新兴的利益群体的诉求,并以各种方式影响着大学生,形成一定的热点。它时隐时现,1980年代西方的自由主义在中国爆发,形成一股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产生巨大影响,1990年代以后开始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进行揭露和批判,它开始转入潜伏,21世纪在市场经济领域中兴起新自由主义思潮,实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自由主义思潮,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都产生了具体影响[5]。

在社会变革和社会思潮冲击下,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态度从盲目被动接受到主动甄别,日趋客观理性,接触社会思潮的方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从原来对社会思潮危害认识不清到深信不疑,并产生非理性活动到趋于客观理性,对社会思潮的卷入程度和相信程度也日益降低。

3.2 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具有能动性

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7]社会思潮一经为人们接受,就足以影响人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各种思想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不断互相吸收和渗透,逐渐走向融合,最后以综合的形态出现,而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认识和接受也采取综合的方式来进行。大多数大学生对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观等思潮并没有清晰的概念和明确的界限,把它们都看成是同一思想内容的东西,认为其实质都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变种,主要目标是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迎合人们对自然主义和自发思想的盲从,表达方式是个人主义的思想倾向。

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对大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出现的领域也不尽相同,但最后直指思想政治领域,势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产生消极影响。

3.3 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具有时代性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和国外环境发生复杂而深刻变化,作为转型时期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与挑战涌现,不同的社会思潮纷纷为中国开出“社会药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变革、经济体制调整、思想观念的变化,体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价值判断以及情感认同。

国内外思潮激荡的时代,社会思潮和大学生价值观取向多元化、自由化的时代。他们在坚持自己核心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吸取其他思潮的优点和长处,不断充实完善自身。社会思潮和大学生的价值观在某些问题上持相近、相同的观点,既有融合的趋势,也有相互碰撞、相互排斥,甚至相互斗争的趋势。

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各种社会思潮仍激烈交锋。我们既要看到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威胁性,也要看到社会思潮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此应该运用辩证的观点进行客观分析。只有吸收其精华,才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只有认清其本质,才能防止大学生情感被刺激,价值观被洗礼。不仅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对大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还要在高校各种学科特别是人文社会学科建设中加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话语权,党团组织和学生工作部门等要齐抓共管,凝气聚力地抢占思想舆论阵地的主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领导权”,树立文化自信。

[1]塞谬尔.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37

[2]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57

[3]李红,雷开春.论学校德育中的价值观澄清问题[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4):64-67

[4]王守刚.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社会思潮的回顾与前瞻[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3-97

[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0

[6]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特点与应对方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4-6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责任编辑:刘小阳)

2017-05-18

宿州学院质量工程项目“szxyjyxm201440”;安徽省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015jyxm380”;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攻关研究项目“2017CX009”;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6A1009”;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计划项目“Szzgjh4-24”。

闫莉(1979-),女,安徽宿州人,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0.3969/j.issn.1673-2006.2017.10.001

A811;G641

A

1673-2006(2017)10-0001-04

猜你喜欢

思潮改革开放价值观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