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对立的魅力
——对《辛白林》中的女性两极形象的分析
2017-04-13范颖娜
范颖娜
(武警学院基础部英语教研室 河北 廊坊 065000)
两极对立的魅力
——对《辛白林》中的女性两极形象的分析
范颖娜
(武警学院基础部英语教研室 河北 廊坊 065000)
《辛白林》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伟大作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这部作品之中莎士比亚用自己的文字描述出了具备两极对立魅力的女性形象:美貌、善良犹如天使一般的伊慕琴以及妖艳、恶毒犹如魔鬼一般的新王后。本文以伊慕琴和新王后为重点,分析了《辛白林》中的两极女性形象,希望能够为研究莎士比亚作品的学者们提供帮助。
莎士比亚;辛白林;女性形象;两极对立
在文学史中,很多伟大的作家都在其文学作品中塑造了深入人心的女性形象。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位伟大的剧作家,在欧洲文学史上享有美誉,他甚至被人认为是“人类文学奥林匹克上的宙斯”,与古希腊“三大悲剧家”被合称为戏剧史上的“四大悲剧家”。虽然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有很多性格迥异、形象生动的女性形象,但莎士比亚本人却是一个典型的父权主义者。他推崇《圣经》,因而在他的作品中,很多女性形象也都以此为参照。然而生为宗教文学作品的《圣经》具备非常浓厚的宗教意识,其中所包含的女性形象可以被笼统地分为两种:天使、荡妇。《圣经》对莎士比亚的女性形象塑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在潜移默化中使得莎士比亚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女性观,而这一点从《辛白林》,这本莎士比亚晚年著作当中可以窥见一斑。
1.概述《辛白林》
《辛白林》这个故事围绕不列颠国王辛白林因震怒女儿伊摩琴和普修默相恋,将普修默发配罗马为背景展开。身为普修默朋友的埃契摩认为“公主不会忠诚于爱人”,于是以获取公主手中镯子为赌约和普修默打赌,如果普修默输了,就要将手中象征爱情的戒指输给埃契摩。为了赢得赌局,埃契摩运用各种手段想要获取公主的手镯,然而聪慧的伊摩琴运用自己的智慧才能,最终没有让埃契摩奸计得逞,并且用自己的行为一次次的证明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当然,在该剧中除了有聪慧、善良的伊摩琴公主外,还有另外一个女人不得不提,那便是妖艳恶毒的新王后。在《辛白林》中,新王后和伊摩琴公主的遭遇以及结局都可以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莎士比亚自身对完美女性的定义。
《辛白林》诞生于1610年左右,此时期正是莎士比亚艺术生涯的传奇剧阶段,在创作的最后阶段里,莎士比亚一共创作了四部作品,分别是《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辛白林》、《暴风雨》以及《冬天的故事》。相近的创作时间使得这四部作品有了相同的特征(传奇色彩),莎士比亚用人世间具有的喜怒哀乐、分合聚散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残忍与阴暗,却也引导着人们用仁爱以及宽恕等合理解决社会矛盾。
传奇剧的特点是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故事中既包含悲剧冲突,却又带有喜剧结局。传奇剧中的人物往往具备非常丰满的形象,整个故事也因此具备极强的可读性。《辛白林》是莎士比亚晚年的一部传奇剧,灵感来自于《十日谈》。《辛白林》中有很多曲折动人的情节,主要讲述的是不列颠国王辛白林在位几十年里罗马帝国两次入侵时所发生的事情。《辛白林》的剧情并不复杂,线索主要有四:第一,误信谗言的辛白林将大臣培拉斯放逐,心怀怨恨的培拉斯联合女仆偷出王子,一同隐居山林;第二,王后去世,辛白林再婚娶了一个寡妇,新王后有一个儿子,母子二人一心想要夺取王位,也因此辛白林的女儿伊摩琴便成为新王后母子二人夺权之路上的最大阻碍。伊摩琴聪慧善良,但却喜欢上了地位低下的普修默,并且与之私定终身。辛柏林知道消息之后震怒将普修默发配罗马;第三,普修默在流亡期间与同行人炫耀妻子,并与埃契摩建立赌约,埃契摩煞费苦心的诱骗公主,但所有计策都以失败告终,最终,埃契摩只能躲进公主卧房盗取了公主手镯。普修默误以为公主对自己不忠,派仆人去刺杀公主,可仆人却违背了普修默的命令,让公主去找寻丈夫。在艰辛的寻夫路上,伊摩琴与培拉斯以及两个王子相遇。皇后之子追逐公主至宫外,想要杀死普修默,却与大王子遭遇,反被杀死。伊摩琴误服新王后的药,被培拉斯等人误以为身死并花葬。公主醒来之后又误将皇后之子的尸体当成了普修默,后被罗马使臣带走;第四,新王后教唆辛白林与罗马开战,辛白林失利被俘,大臣培拉斯、普修默和两位王子带领军队奋起抵抗罗马,最终救出了国王辛白林,两国言和。新王后发疯而死,辛柏林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认可了女儿的婚姻,并给予培拉斯等人以赏赐。
2.《辛白林》中的两极女性形象分析
2.1美貌善良,犹如天使一般的伊慕琴
因为莎士比亚剧作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的原型均来自于《圣经》,也因此,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不仅具备美丽的外貌还拥有着善良的心灵,他们犹如天使一般存在,在他们的身边永远都有完美的王子或是优秀的骑士。在《辛白林》中,公主伊慕琴就是以完美女性形象而存在的,莎士比亚“浓墨重彩”的对伊慕琴的美好进行了描写,使用了大量的美好意象,如“樱花草般的脸庞”、“风信子颜色般的脉管”、“白雪一般纯洁的品质”等。大量的意象之美将公主伊慕琴的自然纯洁衬托到极致。
当然,除了意象描写以外,莎士比亚还借助剧中男性角色的口吻进一步的肯定了伊慕琴的温柔、善良与美丽,如“最温柔的,最美丽的人儿”。剧中男子对伊慕琴主要持两种态度:占有以及肯定,这也从侧面说明在莎士比亚心目中,男性所追求的完美女性应该拥有伊慕琴所具备的所有特点,如美丽、纯真、温柔、聪明、贞洁、勇敢等。在伊慕琴众多性格特点之处,最为闪亮的一笔莫过于她的勇敢、她的叛逆、她敢于违背父亲的意愿追逐自己的爱情,不顾阶级理念追逐自己的婚姻。然而,她如同疯子一般的叛逆行为却并不草率,正犹如她在剧中亲口承认自己的做法非常的疯狂,这也说明她在心理上也认为自己的做法这么一个层面上来讲是错误的,然而这也说明了伊慕琴的谨慎以及勇敢。
《辛白林》里四条剧情线索中,最为主要的一条应该是埃契摩和普修默关于伊摩琴忠贞与否的赌约,普修默被骗,于是起了杀妻的念头。普修默的思想,以及普修默对妻子忠贞的看重,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莎士比亚的态度。在《辛白林》里,埃契摩认为所有的罪恶品行都源自于女性,在他的思想意识里,女性就是导致男性犯错的最主要的原因。因为男人对爱情要求忠贞,所以女人必须对男人忠贞,一旦这种局势被打破,男性就会对女性失望、痛恨,就如剧中普修默派人刺杀妻子,伊摩琴并不为自己辩解,而是坦然的接受了丈夫的选择,她说:请你向他证明我的服从,我的软弱的时候没有自杀的勇气,因为那是为神圣的教条所禁止的。这些无一不反映出剧中男性以及作者莎士比亚的男权思想以及女性自身的、被奴役思想。
2.2妖艳恶毒,犹如魔鬼一般的新王后
在《辛白林》中,与伊摩琴天使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皇后的魔鬼形象。新王后在该剧中扮演着最大的反面角色,她恶毒妖艳,完全契合了欧洲小说戏剧作品中的蛇蝎美人形象。因为莎士比亚本人是一个十足的男权主义维护者,因此,在塑造新王后角色形象的时候也依然遵循着“男尊女卑”思想,正如剧中所描述,新王后想要获取想要的东西就必须讨好、取悦辛白林。这一点也充分说明莎士比亚认为脱离了男性的帮助,女性依靠自身的能力是无法满足自身需求的。当然,小说基于现实生活却又高于现实生活,虽然新王后对辛白林有着非常强烈的依附性,可过分的依附性会大大的削弱小说人物形象的丰满鲜活度,因此,皇后形象也并非一直以“附属”的形象存在,她也具备自己的反叛性。为了获取自己想要的财富权力和地位,她哄骗辛白林,表面上帮助公主伊摩琴,可背地里却荼毒、伤害她,如破坏伊摩琴夫妻两人的情感,教唆儿子争夺皇位等等。
其实,从某些角度来说,新王后是勇敢的、具有野心的,有着与公主伊摩琴极为相似的很多的品质。然而,她所具备的这些特点以及她的所作所为都威胁到了辛白林,以及辛白林身后所代表着的强大的男权主义,也因此,她的结局注定与伊摩琴不同,注定是个悲剧。在男权主义思想下,违背父权以及夫权都是不能够被容忍的。伊摩琴违背了父权,而新王后违背了夫权,伊摩琴的结局是和普修默修成正果一起回到辛白林身边,而新王后的结局却是失去儿子、失去权力、疯死落幕。两个不同的结局充分的说明在男权主义思想下违背夫权比违背父权到罪过更为巨大、更不可获得饶恕。
然而,撇开莎士比亚创作《辛白林》时的社会背景影响,我们不能否认新王后具备新女性形象这一事实,她表面上服从辛白林,可内心却从来没有臣服,她勇敢地挑战了男权主义之中最不可侵犯的一部分,虽然在莎士比亚时期这种对女性权利的维护是不被允许的,然而今天再看,皇后的这种反抗男权、勇敢维护女性权利的做法却是值得肯定的。当然,我们也必须肯定,新王后与辛白林的婚姻中存在一定对婚姻不忠的成分,也因此,悲剧结局可以被认为是社会道德对人性黑暗面的抨击,值得引发众人思考。
3.结束语
在欧洲,《圣经》是帮助学者们研究、认识女性的经典文学著作,在《圣经》中包含了大量的性格迥异的女性人物形象,对后世塑造女性人物形象起到了深远的影响。然而,生为宗教文学作品的《圣经》具备非常浓厚的宗教意识,其中所包含的女性形象可以被笼统地分为两种:天使、荡妇。 综上所述,在莎士比亚的作品《辛白林》之中,存在着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她们分别是美貌善良,犹如天使一般的伊慕琴以及妖艳恶毒犹如魔鬼一般的新王后。天使和魔鬼这两个极端的形象是男人眼中的审美,更是文艺复兴时期包括莎士比亚在内的英国男性的“一致审美”。莎士比亚是一个男权主义推崇者,即便到了晚年也有着较强的男权奴役女性思想,虽然他在作品中也表达出了自己对忠贞女性形象的欣赏,但仍然无法摆脱他自身创作思想的局限性与主观性。所以,《辛白林》既可以被认为是女性观缓慢发展的过程,还可以被认为是男权主义对女性善恶的评判观念。
[1]彭莹.天使或恶魔——对《辛白林》中的女性两极形象的分析[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32).
[2]郑娜.边缘女性——浅析莎士比亚传奇剧《辛白林》女性形象[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08).
[3]宋海萍.文化性与生物性的对抗:生物—文化批评视角下的莎士比亚古希腊罗马剧[D].西南大学,2013.
[4]吕安宁.论男权意识对莎士比亚悲剧中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4.
[5]王玉洁.莎士比亚:原初女性主义者还是厌女主义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I106.3
:A
:2095-7327(2017)-02-0185-02
范颖娜(1970—),女,河北永清人,本科学历,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教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