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自由学习理论及其对德育的启示
2017-04-13刘洋张铨翔
刘洋张铨翔
(1.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商务系广东·广州510507;2.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化学系广东·广州510303)
罗杰斯自由学习理论及其对德育的启示
刘洋1张铨翔2
(1.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商务系广东·广州510507;2.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化学系广东·广州510303)
罗杰斯倡导的自由学习理论是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育模式,这种教育依靠现实问题,通过意义学习,借助价值评估手段,达到培育完整人的目的。它在重视教育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实践的意义、考虑“人”的教育评价标准等方面与我国德育相契合。这在方法上对我国德育有着重要启示和积极意义。
自由学习理论;以人为本;德育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为基础,依据人性假定理论创立了非指导性治疗方法,并将这种方法实践到教育范畴,形成“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即自由学习理论。
一、罗杰斯自由学习理论
自由学习理论是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育,“非指导性”教育“不是一种方法或教学技巧”,它代表的是一些普遍原则,是“一些并不那么容易获得的价值观念。它强调个人尊严、个人选择以及责任的意义和创造的乐趣。它是建立在民主和个人权力基础上的哲学”。[1]这种教育观点为美国和一些国家所接受,甚至成为主流思想在教育领域得以实践和运用。意义学习是自由学习理论的出发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是促成改变,培育可以顺应变化和知晓怎样学习的人。
(一)无意义学习和意义学习
罗杰斯认为学习大致分为两部分,一类是无意义学习。这类学习枯燥乏味、与心理学无意义音节的学习相似,学习起来很困难,又容易遗忘。因为只涉及心智,没有感情的参与,与完整的人无关。另一类是意义学习。意义注重“完整的人”,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一切能力进行学习,将理性与感性、直觉与推理、观点和思想等结合起来。意义学习涵盖四个要素:第一,个人参与性学习,无论情感还是认知都进入学习状态;第二,自发性学习,学习的所有动机和愿望均来源于内在;第三,渗透性性学习,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行为、思想、甚至个性的改变;第四,自我评价性学习,学生自己判断是否有所收获、是否满足需要。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我学习负责任的重要方法,自己规划自身的发展。
(二)罗杰斯自由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自由学习理论是靠现实问题,通过意义学习,借助价值评估手段,达到培育完整人的目的。罗杰斯自由学习理论认为:人天生具有学习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主选择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创造各种学习条件、提供多样学习资源、营造积极学习氛围,让学生有直接面对各种问题的机会,激励他们自由主动探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促进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选择解决方案和承担后果的能力;强调学习过程是习得知识和培养和健全人格的统一过程,最有效的学习是知道怎样进行学习,怎样评估学习结果。这样,才能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和独立性。因此,罗杰斯在关注知识获得的同时,更强调方法的学习。
罗杰斯从人本主义及其他学习理论中借鉴得出10种促进自由学习的方法:(1)模拟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面对有意义的问题。(2)提供学习的资源,教师集中精力开发对学生有用的资源。(3)使用合约,合约包括决定合约的期限、一般的格式、收集资料和信息、在学生学反馈、评价学生及推广。(4)利用社区,学生借助社区资源,进行探索和研讨。(5)同伴教学,学生之间相互指导与被指导。(6)分组学习,一个大班由若干自我驱动的小组构成。(7)教师提前进行和探究有关的工作,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练习。(8)程序教学,学生直接体验到学习过程,增强学习的自信心。(9)交朋友小组,每个学生都能进入直接与人坦诚交流的情景。(10)自我评价,学习者主动承担去追求特定学习目标的责任。
二、罗杰斯自由学习理论与我国德育的契合点
罗杰斯自由学习理论与我国德育在重视教育主体、强调实践的意义和考虑“人”的教育评价标准等方面达成契合,具体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重视教育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是罗杰斯自由学习观还是我国德育,一方面都注重教育对象的选择性、参与性和自我教育的意识。罗杰斯认为,选择不应理解为通常意义上的“从外部对各种可供选择的人物作出抉择”[2],而是指“能使人敢于涉猎未知的、不确定的领域,自己作出抉择的勇气”[3]。通过有意义的学习使教育对象积极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并使其自主性、能动性发挥出来,激发创造力,向全面发展的人发展。自我教育及其实现程度是我国德育目标能否完成的最终动因。我国德育越来越尊重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让受教育者自主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及评价方式等,使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参与到德育活动中来,努力培育“四有”新人。另一方面,都重视教育者的促进和非指导性的作用。罗杰斯主张“教育者即促进者”,“教师本人,他的知识和经验”也是可供学生学习利用的资料源泉[4]。他借鉴老子的思想指出:“有修养的人不去干扰存在物的自然生长规律,他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而是促使‘万物自化’,即通过自身的和谐,引导万物趋向和谐,他使它们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本性,自由地趋向自己的归宿,他把它们内部固有的‘道’释放出来。”[5]在我国德育中,就是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和谐关系,双方要共同制定教育计划,双方思想与感情相互交流,共同对德育的有效性承担责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二,强调实践的意义。罗杰斯提倡在“真实情境”中学习,重视体验学习。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者才可以去感受、去行动,完全将智力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得到提高。罗杰斯的情境教学和体验式的学习方法与我国德育在实践方面相契合。我国德育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除了从书本和课堂上教育,还安排教育实践活动,如: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军政训练以及志愿服务活动,让受教育者在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熏陶思想,提高道德境界,增强社会阅历,完善自身的发展。
第三,考虑“人”的教育评价标准。罗杰斯强调培养“完整的人”,即“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汇为一体的人,简单的说就是情知合一的人”[6]。自由学习理论的评价是学生自己对照自己进行地纵向比较,衡量接受教育前后有什么不同,最终衡量指标是“完整的人”。我国德育重视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人本文化的熏陶,综合考虑对受教育者定性评价和对受教育者定量评价这两种形式,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最终评价指标。总体来说,罗杰斯的自由学习理论和我国德育都是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标。
三、罗杰斯自由学习理论对德育的启示
虽然罗杰斯自由学习理论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一概而论地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轻视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忽视学习内容本身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等等。然而,自由学习理论的最大特点是把学生真正当成人来看待,反对“较大的白鼠”和“较慢的计算机”的观点,重视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重视有意义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这些观点对我国德育仍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促进受教育者积极的自我实现。罗杰斯认为,人类生来具有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意愿,它促进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努力发展;人与生具备发展的潜在能力,学习、发现与经验的潜能在条件合适时能够被释放出来的。在德育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当代教育的的主题。教师要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充满信心,相信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在能力,并把自己的期待与愿望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感觉到你对他的期望,激发“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产生。如果有的学生经过努力没有达到目标时,要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做积极的促进者,打消学生“破罐子破摔”的念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及探索精神。
第二,建立自由平等、良性互动师生关系。罗杰斯在尊重学生个性和独立人格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强调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呈现出教师是知识和权力的拥有者,学生是服从者。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为主,教师占据相对主动的位置,学生处于被动低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知、情、意、行的互动。自由学习理论提示我们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平视学生,与学生交流;更不要随意探知学生的内心世界或者生活世界,尊重学生独处的权利,给学生足够独立的空间,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能力。
第三,加强教师促进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定位。罗杰斯把教学看成是促进学生自由学习,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习促进者(教师)不是把大量时间放在组织教案和讲解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集中在学生利用资源时必须经历的实际步骤上。德育也一样,良好的学习效果必须以学生主动自发、全心投入为基础。教师在安排学习活动时,必须提供学习活动的范围,注重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的培养,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方向,拥有自主学习的自由,教师从旁协助,以减少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必要的阻力和挫折。非指导性教学法就是给学生自由权和自主权,把教师的角色放在促进者和支持者的地位。
第四,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罗杰斯认为世界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因此,主张教育目的是促成学习,培育可以适应变化和懂得怎样学习的人,不应当把德育过程仅看成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的过程,还应当重视人的价值观、态度体系和情感反应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作用,关注人的整体发展。虽然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一直提倡的,但受多种因素限制,我国现在的教育依然存在“应试教育”的影子。因此,德育要努力让学生为人生做准备,赋予学生应对变化的能力,使学生的知情意信行全面发展,德育目标不再流于形式。
[1]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评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4]杨念.罗杰斯的人际关系论之当代价值[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06)..
[5]汪建华.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述评[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2(03).
[6]曹树真.论罗杰斯的师生观[J].外国教育研究,2000(06).
责任编校:周圣强
审稿专家:张迎春
A
1009-8534(2016)02-0070-02
刘洋,广东农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