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拟修辞优劣评判标准研究
——以认知参照点为视角
2017-05-24曾如刚程煜
曾如刚 程煜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仿拟修辞优劣评判标准研究
——以认知参照点为视角
曾如刚 程煜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仿拟修辞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能力,即以本体(R)为认知参照点借助心智路径(mentalpath)再次创造,最后通达仿体(T)。仿拟修辞按本体和仿体之间在意、形、义三个方面进行匹配,根据匹配的程度可以划分为:三参照型仿拟、双参照型仿拟和单参照型仿拟。认知参照点理论可以为仿拟修辞提供一个相对统一的判断标准,解决其判断标准不一的难题,也为仿拟修辞优劣提供了一个参考依据。
仿拟修辞;认知参照点模型;判断标准
仿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模仿大家熟知的既有语言形式拟创出一个新颖别致的表达,从而使语言表达鲜活别致、幽默风趣。修辞学的前辈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1997:176)首次提出仿拟这一名称。他指出:为了讽刺嘲弄而有意模仿,达到的一种修辞,这种故意修辞某种既定形成的表达,名叫仿拟格。王希杰在他的一书《汉语修辞学》(2004:413)一书中把仿拟修辞界定为:仿拟是根据当场现实中的需要,模仿既有的固定格式,即兴发挥新创的一种说法。王希杰将陈道望关于仿拟修辞的目的做了一定修正,因为确有很多仿拟并不具有此目的。另外一位仿拟修辞研究的徐国珍先生(2003:6)指出:仿拟修辞是主要依照现有语言形式进行的仿照,试图拟创出临时性新表达,新说法的修辞。后面出现关于仿拟的更为细致全面的定义。有的补充对“既成形式”的说明,有的增加对何为“仿拟”的阐述,但最终归纳起来,它们的主要意思基本一致,就是仿照当场现实中的既有语言形式,即兴“拟”创出一个临时性的新表达的修辞手法。有关仿拟修辞手法最具代表性的是以著名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近十年来提出的认知参照点理论。他对认知参照点理论的认知机理,认知机制做了详尽的介绍。本文试图从Langacker的认知参照点理论来看仿拟修辞,可以为仿拟修辞提供一个统一的判断优劣的标准。
一、认知参照点模型
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要以另一物体作为参照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都在以某一物体为参照点来认识另一物体。久而久之,在与客观世界的反复互动认知中,我们便形成了一种基本的认知能力:参照认知能力。语言是人们在现实世界中,为了满足交际、交流思想的需要所进行的互动体验与认知加工基础上形成的。在劳动过程中产生了语言的可能,在交际、交流、运用、理解彼此过程中,人类的这种认知能力本能反映在我们的语言中。这与认知语言学中的基本原则“现实-认知-语言”不谋而合。
“现实-认知-语言”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从认知参照点理论来看。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以另一物体作为参照物,其目的是为了寻找到一个参照物来最终实现我们要认识的目标事物。简单来说。我们(C/conceptualizer)认识事物时,先以自己熟悉的某一事物(R/referencepoint)为参照点,然后实现认识目标事物(T/target)。用图形来表述这样的一个模型,我们称之为认知参照点模型(图1):
图1 认知参照点模型(Langacker,2000:174)
如图1所示,C(conceptualizer)为认知主体,R(reference point)为认知参照点,T(target)为目标,D(dominion)为领地,是指认知参照点R激活的领地,是所有认知参照点能够激活的目标T的集合;在领地内我们(C)认知主体通过认知参照点借助心理路径(mentalpath)再次创造,与目标T进行内心交流(mentalcontact),最后对目标T实体进行概念化。
认知模型(CognitiveModel,简称CM):就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理解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定型的心智结构,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模式,由概念及其间相对固定联系构成。它体现了人类与外界互动的体验性和互动性;是心智路径(mental path)认识事物的方式。认知模型与情景(situation)和语境(context)的区别主要在于:情景是指在现实世界中的情境;语境是指话语可被理解的一组背景知识,是一种与储存在长期记忆信息相关的心智现象。认知模型(CM)是基于一组相关情景和语境,储存在人类大脑中某一领域中所有相关知识的表征,它是形成范畴和概念的基础。因此,一个认知模型(CM)往往可包含很多情景和语境和概念。Langacker(1991,1993,2000)遵循了这一基本认知原则,结合认知模型和物理参照点的基础上提出认知参照点模型(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 Model,简称CRPM)。
认知参照点模型是:人们对于实体事物的感知程度和定位的不同,借助部分易感知、易定位的实体事物确定一个参照点,由它们来感知其它实体。简单说借助一个认知参照点可激活人们心理空间。
二、仿拟参照的生成机制与认知依据
仿拟的生成和理解都是认知参照活动:仿拟的使用者(C/ conceptualizer)根据表达的需要,是以本体(R)为认知参照点,借助心智路径(mentalpath)最终通达仿体(T)的生成。本体(R)是指语义在大脑信息库中要仿照的参照物,即要表达对象与之匹配的表达,通俗地说,就是所仿的本体。由于仿拟修辞同样涉及到源域,因此,本体所构成的源域我们称之为本体域。何谓仿体?把本体作为认知参照点,借助心智路径,拟创出与本体“同中有异”的新表达,即仿体。仿体所构成的源域,我们一般称之为仿体域或目标域。本体域与仿体域之间相互作用,一域映射到另一域的基础就是相似性。所谓仿拟修辞的相似性,是指本体域与仿体域之间相似的地方,即在音、形、义三方面之间的相似匹配问题。仿拟相似性既有物理的相似性也有心理相似性,以心理相似性为主。束定芳在2002年指出:心理相似性是指由于文化、传说或其它心理因素使得说话者或听话者认为某些事物之间存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无论哪种相似性,本体域到仿体域之间的映射都要靠读者/接受者去建构,即接受者要理解话语的意义就必须展开联想,从仿体域到本体域进行解读和推导。
仿拟的接受者依据新奇独特的表达后,在语义记忆的信息库中寻找认知参照点(R),理解仿体的含义(T)。通过对仿拟修辞的分析,我们发现:无论仿拟的生成还是理解,归根结底,都是以本体(R)为认知参照点通过心理路径通达仿体(T)。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将本体通达到仿体的这种认知机制与理据如下图2表达:
图2 仿拟修辞认知机制的参照点模型
三、仿拟修辞的具体参照模型
(曾如刚,彭志斌2013)就仿拟修辞的分类做了比较精炼的概括,因为仿拟修辞涉及到大量的同音/近音、同义/近义、同结构/类似结构的表达,涉及到意、形、义三方面的交叉组合,把握好三个方面,归类起来比较简单。现将仿拟修辞的具体参照模型归类如下:
1、三参照型仿拟。这是最好的仿拟修辞,三参照仿拟本体和仿体在音、形、义三方面都完全匹配,即形义、音义、音形三者之间完全匹配,完美结合,音形义参照形仿拟修辞是仿拟修辞的最高境界,三者完全匹配,缺一不可。
2、双参照型仿拟,这是其次的仿拟修辞,双参照仿拟在音、形、义三方面中只有两方面匹配的仿拟修辞。换句话说,要么形与义匹配结合,要么音与义匹配结合,要么音与形匹配结合。细分起来就是形义参照型仿拟修辞,音义参照型仿拟修辞和音形参照型仿拟修辞。
3、单参照型仿往往是一种最差的仿拟修辞,接受度最差。单参照型仿拟修辞是指仿体和本体要么只有音,或是要么仅有形,或是要么只有义中的一个要素相匹配的仿拟,它的可接受性最低,一般也是用的最少。
四、从认知参照点看判断仿拟修辞优劣的标准
如上文所述,仿拟修辞存在的根本原因是语言本体的魅力所在,因此它的出现是难以避免的,而且越来越多地被大家使用。近年来,仿拟现象在报刊、媒体、广告、网络语言、微信语言中大量出现,有不少精品仿拟,但也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一般仿拟语言现象。语言学界和广告界见仁见智,褒贬不一,甚至有的政府部门也参与其中,禁止在广告中仿拟成语。(刘宇红,谢亚军,2007)邢福义(1996)指出“简单否定,一棍子打死,恐怕不是科学的态度和做法”,而是应该“下功夫研究对策,找出规律,积极引导”。我们认为,造成目前仿拟滥用和学界观点不一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一个统一的评判仿拟修辞优劣的标准来规范仿拟的使用。我们认为,本文基于认知参照点的研究可以对仿拟修辞提供一个统一的判断优劣的标准。
三参照型仿拟是最佳仿拟,也是对音、形、义达到统一,完全匹配的仿拟,可接受性最高,双参照型仿拟仅仅是对音、形、义中的任意两个匹配的仿拟,可接受性次之,但也是较好的仿拟,而单参照型仿拟只是“强硬”仿拟音、或是形、或是义中的单元素,可接受性最低,是最差的仿拟,不宜提倡。下文我们以对“其乐无穷”进行仿拟所产生的仿拟语来进行举例说明。
表一“其乐无穷”仿体的可接受程度对比表
本体“其乐无穷”是主谓式结构,即“其乐”是主语,而“无穷”是谓语。“骑乐无穷”与“棋乐无穷”同样是主谓式,即“棋乐”/“骑乐+“无穷”。且仿体与本体在读音方面也相同,语义上均表示“乐趣无穷无尽”。音、形、义分别进行了匹配,因此是最佳仿拟。
“琦乐无穷”虽然语音与本体相同,语义也相似,但是“琦乐无穷”只能理解成主谓谓语句的结构,因为“琦”是人名。刘宇红,谢亚军在2007指出:“厨乐无穷”、“鱼乐无穷”和“换乐无穷”在结构上都是主谓结构,在语义上也都有“乐趣无穷无尽”的意思,唯有在语音上与本体不匹配。因此,这四个仿拟都是双参照型仿拟,双参照型仿拟修辞都不如三参照型仿拟,但人们可以借助本体的参照还是容易理解仿体,是仿拟修辞中较好的应用。刘宇红,谢亚军同时指出“学习乐无穷”受节奏的影响,不是单纯的主谓结构,而是一般理解成主谓谓语句,在结构上与本体不一致。“学习”与“其”并不谐音,而且还多出一个音节。因此该仿拟只与本体语义上匹配,属单参照型仿拟,可接受性较差,我们不提倡这类仿拟。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仿拟的创造者应依据参照点的多少来进行仿拟,努力做到音形义三个方面均参照,如不能做到,至少要保证两个方面参照匹配。如只能在一个方面进行匹配,我们宁可放弃仿拟修辞,以免造成滥用和弄巧成拙。
结语
仿拟修辞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能力,以本体(R)为认知参照点借助心智路径(mentalpath)再次创造,最后通达仿体(T)。仿拟修辞按本体和仿体之间在意、形、义三个方面进行匹配,根据匹配的程度可以划分为:三参照型仿拟、双参照型仿拟和单参照型仿拟。基于认知参照点的研究可以对仿拟修辞提供一个统一的判断优劣的标准:三参照型仿拟最佳仿拟;双参照型仿拟是较好的仿拟;单参照型仿拟是较差的仿拟,接受度最差,不值得提倡。笔者希望本文的这一探索能够对仿拟修辞提供一个统一的判断优劣的标准,为仿拟认知修辞学的研究拓展一点路径,启发人们以认知参照点的视角或借用认知研究的成果去探讨更多的修辞格。
[1]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II:Descriptive Application[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20002,2008.
[2]Langacker,R.W.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s[J].Cognitive Linguistics,(1):1-38.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67.
[4]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98-106,160
[5]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13.
[6]邢福义.关于成语换字活用[J].语文建设,1996(1):11-12.
[7]徐国珍.仿拟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6.
[8]曾如刚,彭志斌.认知参照点视角下的仿拟修辞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1):27-30.
责任编校:周圣强
审稿专家:于吉瑞
H15
A
1009-8534(2016)02-0029-02
本研究为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仿拟修辞优劣评判标准研究——以认知参照点为视角》编号(15NDJC293YBM)的研究成果。
曾如刚,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经济贸易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外语教学;程煜,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经济贸易系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认知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