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局外人》中主人公默尔索的情感表现

2017-04-13刘泽昊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阿尔贝默尔上海译文出版社

刘泽昊

(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论《局外人》中主人公默尔索的情感表现

刘泽昊

(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存在主义文学作为20世纪中后期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展现了与先前和之后作品并不相同的情感表现思路,它更多的隐藏人物的自我情感,使得文中对情感的直接描写少之又少,同时,又在语言方面进行特殊处理,拉开主人公与读者之间的心灵距离,从而达到了一种类似荒诞的感受,导致作品形成了直接情感体验不足,理性思考和哲学思辨丰富的特点。

情感表现,审美距离,理性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提到:“同是诙谐,或为诗的胜境,或为诗的瑕疵,分别全在于它是否出于至性深情,理胜于情者往往流于纯粹的讽刺。”①由此可代表文艺理论里的普遍认识,即文章一定是情理并驾齐驱,“理胜于情者”有天然的缺憾。而加缪的作品《局外人》往往被读者认为存在“理胜于情”的嫌疑,尤其是作品的主人公默尔索,作者竭力将他描绘成一位没有情感的怪人。然而作为读者的我们,却并没有感受到《局外人》过于纯粹的讽刺意味,我试图从分析加缪的情感表现手法的角度出发,对作品展开解读。

一.情感表现的与众不同之处

《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之作,也是存在主义的经典之一,在探究作品的情感表现程度和方式之前,有必要对文章中出现的情感表现的例子进行梳理,以此来作为“有理无情”现象产生的原因的例证。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文中的几个例子:

1.我有点烦,因为我还要上艾玛尼埃尔家去借黑色领带和丧事臂章。②

2.吃罢饭,我有点烦闷,就在房间里转来转去。③

3.傍晚,我下班回来,沿着码头漫步回家,颇有幸福自在之感。④

4.他露在短袖外的胳臂很白,上面覆盖着浓黑的汗毛,我看了有点不舒服。⑤

以上几句是在《局外人》中少有的直接描写主人公默尔索心情和感受的句子,在整部小说中,这样的直接描写出现了11次,而在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默尔索有明显的消极态度,在11个直接描写心情的句子中,只有3个描写了积极的,诸如快乐,愉悦的心情,其他几乎全部在传递一种烦闷的状态。通过这个统计我们可以看出来,首先,小说中的直接心理描写次数非常少,以至于纵观整部作品,此类描写出现频率很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对读者造成的情感影响也就微乎其微;其次,大部分直接描写都围绕着“烦”字展开,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暗示了作品的沉闷阴暗的基调,也突出了存在主义对“死亡”和“孤独感”的重视,因此在读者接受角度上面看,我们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情体验会明显减少。

加缪除了减少对默尔索心情和状态的直接描写,还刻意地隐藏默尔索对于一些事件的看法和态度。作品中默尔索对于一些事件多是以“不明白”或“不知道”作为回答,比如门房问默尔索是否需要看去世的母亲,他回答“我说不清”⑥,这种模糊的态度在整部作品中出现了12次,可见这些字眼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作者的刻意而为,默尔索对于文中出现的问题之所以态度不明,原因在于作者刻意隐藏主人公的想法,甚至作者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回答,营造出荒诞之感,也为默尔索营造了神秘感,同时从侧面显示出主人公的孤独,从读者角度上看,我们很难把握作品和主人公的情感和心理倾向。

二.情感表现中审美距离的变化

在普遍的认识中,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将读者带入作品所设定的环节中,让读者体味到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移情代入感”,这种情感,或者说作品所带有的性质,可以令读者置身于其中,更加容易体会到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从文学接受理论来看,读者在阅读时会产生视野期待,这种审美期待会先于情节而产生,是一种对未来情节发展的情理化构想,是读者对于作品情节发展的预设,作者企图使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读者的视野期待,从而使作品的情节在一定程度上与读者的心理预设产生契合,此时读者便会产生共鸣。

需要指出的是,读者的心理预设往往不会经过过于理性的判断,而多是一种感性的不暇思索的情绪,这种情绪多是以社会生活经验和人性情感流露为基础。比如在《红楼梦》中,宝玉得知黛玉去世的消息之后,悲痛欲绝而出家的情节,其实恰恰符合作者的视野期待:自己心爱的人去世了,那种伤心一定是刻骨铭心,自己一定要做出重大的改变以寻求解脱。

但是这种传统的将作者的情感带入作品的方式,在《局外人》中不再出现。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了“灵晕”,“即一定距离下的独一无二”⑦,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就在于他竭尽全力拉近与读者的心灵距离,读者把它视如己出,把作品中的人物想象成现实中的朋友,把作品中的情感转化为现实中的情感,把作品中待人处事的方式转化成现实生活中处理事件的方法,然而《局外人》并没有适应读者的审美距离,而是尽量拉大审美距离,使读者产生陌生感,与读者心理预设不符。

接着,让我们来分析《局外人》是怎样破坏这一写作的“传统”的。先看题材,《局外人》是监狱题材,法律题材,描写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这是为广大社会群众所关注,所认识,所了解的,因此在题材上不会有陌生感,作为读者来说,由于题材的熟悉,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的大致相同,我们会因先前的经验而产生一种普遍相同的心理期待,同时对人物的善恶有着大致相同的看法,但是在作品的细致内容上,却和读者的一般认识大相径庭。让我们再看几个例子:

1.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⑧

2.“在这之前,您是不是要再看令堂大人一眼?”我回答说,“不”⑨

3.我对开枪杀人的行为,的确一直不怎么悔恨。⑩

作为正常的社会中的人,母亲去世,我们会感到悲伤,误伤他人,我们会感到懊悔,但是这些被认为是人性所在的思维在默尔索身上都得不到实现。这些荒诞的,有悖道德和社会认识的与世人举止思维不同之处,是作者在创作时刻意将作品与读者心灵之间的审美距离拉大的原因,当读者发现作品中的人物情感与他自己面对这件事的情感相似,或者与其身边人的情感相似时,他与作品中人物的审美距离,或者说是心灵距离是拉近的,然而默尔索的举止是与世人恰恰相反的,读者会认为他匪夷所思,是个怪胎,这时审美距离必然不断拉大,原有的审美距离受到破坏,也就破坏了作品原有的灵晕。西方文艺复兴之前的画作大多与宗教有关,会被挂到教堂供人虔诚地膜拜和忏悔,此时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是无限拉大的,人们没有心思欣赏作品的颜色,格局,而是把其作为神圣宗教的一部分。加缪刻意拉大审美距离,使读者不能顺利融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产生不符合原有认识的不适感。因此作者在阅读作品时,会产生与欧洲人面对教堂宗教画作相同的心理,此时我们不再是怀着欣赏的心情去阅读,而是怀着严肃的,膜拜的态度去反思作品中耐人寻味的情感和情节。

三.读者的独立判断

在面对小说中的问题时,加缪刻意使主人公默尔索用类似“不知道”“不清楚”的字眼,借此来模糊默尔索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和观点,我们可以猜想,作者并不想直接给出答复,或者作者认为没有办法简单解释清楚,甚至是作者也不知道问题的答案。这让我们联想到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的作者曾说:“我也不知道戈多是谁,不然我为什么不将他写出来”。作者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并没有过分渲染自己的观点,以企图引导作者的看法,而是放任自流,在作品中突出人物的表现和社会的现象,由读者自行判断。

作者通过对审美距离的把控,使读者对于作品有了类似膜拜价值的对立性,默尔索反常的行为造成欣赏者对作品产生不适,也就不能将自己的情感投注与其中,此时的读者和作品不像以往随着情节的深入而更加的契合,我们要注意到一点,就是在一些情感代入倾向强烈的作品中,作者在投入大量感性因素的同时,理性因素必然受到削弱,对于作品的理性判断便会大大减少,我们的注意力只是集中在作品情感的变化走向上,对于作品的合理性分析便会不大注意,在《局外人》中,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分歧愈加难以愈合,与作品产生的共鸣便会愈加减少,投注在作品中的感性成分便会随之减少,作品作为审美对象便会成为文学欣赏中独立于欣赏者的纯粹的外在的存在,我们说加缪的《局外人》具有强烈的哲学思辨意识,用通俗的说法,就是作者用过特殊写作手法将读者注意力集中于对作品的理性分析上,以达到作者传递哲学思辨的目的。

结论:

加缪在《局外人》中刻意减少对主人公默尔索的情感表现的描写,隐藏其对于一些问题的认识和看法,营造了荒诞的感受,拉大了读者和作品之间的审美距离,破坏了作品原有的灵晕,产生了戏剧化的审美体验,使读者产生了情感体验不足的假象,迫使作者更加理性的思考文中黑暗的社会现实,做出独立的判断。

注释:

①《诗论》,朱光潜,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页.

②《局外人》,阿尔贝·加缪,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2页.

③《局外人》,阿尔贝·加缪,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20页.

④《局外人》,阿尔贝·加缪,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26页.

⑤《局外人》,阿尔贝·加缪,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48页.

⑥《局外人》,阿尔贝·加缪,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5页.

⑦《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瓦尔特·本雅明,杭州,杭州文艺出版社,2005,95页.

⑧《局外人》,阿尔贝·加缪,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1页.

⑨《局外人》,阿尔贝·加缪,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12页.

⑩《局外人》,阿尔贝·加缪,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104页.

参考书目:

[1]阿尔贝·加缪.局外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2]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

[3]朱光潜.诗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柳鸣九.《局外人》的社会现实内涵与人性内涵[J].当代外国文学,2002(1).

责任编校:王俊奇

审稿专家:于吉瑞

I106

A

1009-8534(2016)02-0047-02

刘泽昊,男,西北大学文学院,本科。

猜你喜欢

阿尔贝默尔上海译文出版社
莱默尔(浙江)自动化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一个人的好天气
一个人的好天气
阿尔贝二世亲王:摩纳哥的招牌
秋是第二个春
秋是第二个春
Brief Analysis of the Semantic Deviation in Oliver Twist
曼胡默尔:曼牌和昊业再度携手亮相
论局外人默尔索的局外感
曼胡默尔全面升级中国研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