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神经性呕吐1例
2017-04-13钟美兴魏泽红郑亚楠龚茜唐宏
钟美兴,魏泽红,郑亚楠,,龚茜,唐宏
(1.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理咨询门诊,江西 赣州 341000;2.赣南医学院心理学系,江西 赣州 341000;3.赣南医学院农村医学教育研究中心,江西 赣州 341000)
儿童神经性呕吐1例
钟美兴1,魏泽红1,郑亚楠1,2,龚茜2,3,唐宏2
(1.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理咨询门诊,江西 赣州 341000;2.赣南医学院心理学系,江西 赣州 341000;3.赣南医学院农村医学教育研究中心,江西 赣州 341000)
本文报道1例儿童神经性呕吐患儿心理干预过程,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应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能力。
儿童;神经性呕吐;心理干预
神经性呕吐也称心因性呕吐,是一种进食后出现自发或故意诱发的反复呕吐的心理障碍,不影响食欲,无器质性病变,呕吐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1]。该病是消化内科、儿科等科室较为常见的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由于呕吐的特点往往给患儿家长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目前,本病多因症状特点首诊于儿科等非心理科。而我国长期受生物医学模式影响,综合医院,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临床医师对心理卫生知识掌握情况一般,对本病识别率较低,干预方案多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致使患儿得不到有效治疗,反复检查也浪费医疗资源,而家长得不到合理的解释也进一步加剧医患之间的不信任。近日,本科收治儿童神经性呕吐1例,现报道如下。
1 病历资料
1.1 一般表现 患儿,男,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因呕吐1天入院。患儿系母孕第一胎,足月顺产。否认精神病家族史。患儿自6个月前母亲生育1女后常出现呕吐,多出现于早晨或晚饭后,常因入校上学、考试、父母训斥及对妹妹关注等突发恶心、呕吐,偶尔呕吐物呈喷射状,但睡眠、饮食及排便情况未见异常,无体质量减轻,入医院后未经治疗恶心等症状亦可缓解。患儿曾入县医院及县妇幼保健院行各项检查未见异常。数日前,患儿因被老师批评再次突发呕吐而入本院求治,经儿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等多个科室诊疗后建议转入心理科。
1.2 实验室检查 入院体检:T 36.1℃,P 105次/分,R 19次/分,Bp 102/68mmHg,W52 kg。神志清楚,精神一般,全身皮肤无黏膜黄染、出血点、蜘蛛痣及皮疹,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口唇红润,口腔黏膜无异常;扁桃体无肿大,咽部无充血,咽反射正常;颈软,无抵抗,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听诊:心律齐,心音正常,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坦,软,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腹部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头颅CT、胸部平片、EEG、ECG、肝功能、血常规、尿常规未见异常。心理测验:SAS:42.5,SDS:47.5,智力测验:正常范围。患儿性格:自我中心。
1.3 诊断、治疗及随访情况
1.3.1 诊断 结合临床资料,患儿反复发生于进食后的呕吐,无体质量减轻,无害怕发胖或减轻体质量的想法,体格检查未见异常,故对患儿初步诊断是:神经性呕吐。
1.3.2 治疗及随访情况 入科后,结合患儿性格特点、家庭教养方式及近期生活事件,治疗方案以心理治疗为主:①详细向患儿家长解释神经性呕吐的特点,经其同意后,建议儿科采用暗示疗法,如口服维生素C;②对患儿家属开展相应的心理卫生及神经性呕吐相关知识教育,注意患儿饮食搭配,多饮水以补充体液;③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尽可能帮助其理解呕吐与心理因素的关系;④通过家长配合,弱化患儿病人身份,如坚持上学,不入院治疗,嘱其家长及老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患儿症状,避免家长过分关注其呕吐,减少继发性获益;⑤结合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及森田疗法,通过家长陪伴患儿参加户外活动、奖励等方式改善患儿情绪,调整心态,逐步适应家长对妹妹的关注,以减少呕吐。出院后随访1个月,家长称患儿虽偶尔有呕吐现象,但基本不影响上学等社会活动,出现呕吐时也能通过各种活动调整自身情绪,影响较小。
2 讨论
随着我国对儿童心理卫生的重视及我国“二孩”政策的开放,可推测未来本病及儿童癔症等心理障碍接诊率会进一步上升。目前,此类心理障碍治疗效果较差,其重要原因在于因患儿存在呕吐症状,患儿及家属并不认同心理障碍的诊断,难以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本案例患儿父母均为初中文化,难以理解心理障碍,如入心理科后患儿母亲多次强调“吐得很厉害怎么可能是精神病”,来心理科是“乱搞”,对于儿科建议服用的抗抑郁类药物认为是“误诊”,孩子情绪很好,不可能像抑郁症一样“要自杀”,进而不相信相关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这提示我们,相对于一般儿科疾病,神经性呕吐等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更需要与家长耐心、细致的沟通,其中心身相关的概念、行为强化原理及神经性呕吐与生活事件、家长关注的交互影响的详细而耐心的解释是让患儿家长信服、配合治疗的重要因素。此外,因我国医疗体系长期受制于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我国临床医生培养存在“重临床,轻人文”倾向以及我国长期对精神卫生知识宣传的缺失及社会对精神障碍的歧视与偏见[2],尤其是基层医务工作者在医学心理学、精神病学等理论及医患沟通、一般性心理问题的识别、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掌握情况一般。儿童期精神障碍相关教学多集中于孤独症、多动症、抽动症、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问题及行为障碍等[3-5],而对于以躯体症状为主的神经性呕吐探讨较少。如本病例患儿曾入各级医院均未获得明确的诊断,但却行多项检查,服用多种药物,造成无效检查和无意义治疗,影响患儿及家长情绪,失去治疗的信心及对医务人员的信任。这提示我们,除需要加强儿科,尤其是基层医疗单位儿科医务人员关于神经性呕吐与其它呕吐的差异的培训外,还需要帮助其掌握一般性心理咨询与沟通技巧,能够给予有效心理干预和转诊建议。此外,本案例患儿家长反复强调自己的孩子还小,不会有“精神病”,没有“心理压力”,这也提示目前医院在儿童精神卫生方面宣传缺失,未来各级医院应利用自身的宣传平台开展神经性呕吐等精神障碍知识的科普宣传。
[1] 郝伟,于欣.精神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1.
[2] 郑亚楠,胡雯,魏泽红.综合医院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1例报道[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6,22(3):239-240.
[3] 李新剑,仇爱珍,金鑫,等.高频重复经颅磁模式刺激Broca区联合康复训练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的治疗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6(18):113-116.
[4] 叶蓓,焦敏.儿童孤独症高危因素和早期特征的回顾性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4):83-84.
[5] 戴昰旭,张尧,门茜,等.以精神行为异常为首发表现甲基丙二酸尿症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例报告[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6,31(1):75-77.
10.3969/j.issn.1009-4393.2017.32.047
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CJJ160985);江西省卫计委科技项目(20165359);江西省卫计委科技项目(20175555);2015年江西省心理咨询师协会招标课题(15JXAPC06);2016年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16年医学教育研究立项课题(2016B-RW048)
郑亚楠,E-mail:marine873926@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