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教师计划”视域下教师教育课程理念的三大转变1
2017-04-13欧小军
欧小军
“卓越教师计划”视域下教师教育课程理念的三大转变1
欧小军
(惠州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广东 惠州 516007)
随着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不断推进,原有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已不适应卓越教师培养以及儿童发展的需要,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指引下,卓越教师培养所需要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必须实行三大转变:在“生本”理念的引领下,从“物本”向“人本”转变;在实践智慧的引领下,从“理论”向“实践”转变;在学习文化的引领下,从“职前”向“终身”转变。
卓越教师;教师教育;以生为本;实践智慧;学习文化
一、引言
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教师教育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011]6号)(以下简称《标准》),在《标准》中把“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作为新一轮教师教育改革的重点或突破口,要求各师资培养单位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符合时代需要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2014]5号)(以下简称《意见》),在《意见》中提出“大力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因此,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下,按照“精英化”和“个性化”模式培养一批师德高尚、理念先进、业务精湛、锐意创新的卓越教师,形成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相一致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还没有关于卓越教师培养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卓越教师培养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只是在《标准》中对教师教育课程作了“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阐述。因此,在培养卓越教师的过程中,促进卓越教师教育课程理念转变,是建立一个培养卓越教师的教师教育课程基本框架、内容范围、实施方法的基本前提,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具有长远的意义。
二、“卓越教师计划”视域下教师教育课程理念的转变
(一)“生本”理念的引领:从“物本”向“人本”转变
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卓越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学生观、教师观和教育观,实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从“物本”向“人本”的转变,促进每一个儿童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教师教育课程理念的转变本质上是课程发展理念的转变,从课程发展理念的角度上认识,教师教育课程发展最终的发展是为了人的发展,不仅是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也是为了儿童的成长成才。在“生本”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从“物本”向“人本”的转变是卓越教师教育课程理念的转变趋势。
1.“物本”的迷茫
“物本”最初是发展理论的重要理念,这种发展理念的本质就是“以物为本”,学界把这种“以物为本”的理念称之为发展主义,这种发展理念更多是把发展的目的集中在“物”上,体现“物”的增长,并以这种增长代替发展的全部内容。总之,物本主义的价值观认为,物的价值高于人的价值,人的发展受制于物的发展,在“物化”的过程中,容易导致人与人的关系异化,退化成物与物的关系,甚至是物的世界统治人的世界。目前教育界,“人越来越通过人造物来体现自己的性质和功能,实现自己的价值”[1],人通过智力的“物化”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如果“智力物化出来的人造物占据了主体地位,人就成了制造物的工具和手段[2]”。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中由于对卓越目标的强烈追求,到处充斥着卓越教师教育课程功能的工具性价值,卓越教师班学生的内在的教师核心素养更多是以隐性的形式存在,于是“显性”的外在表现往往成为关注的对象。而“以物为本”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由于更注重外在的外在功用价值,导致“人”在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失落。美国著舒伯特(W.H.Schubert)将课程目标分为为四种类型,即“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展开性目标取向”和“表现性目标取向”[3],卓越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中由于工具理性占主导地位,其课程目标的“行为目标取向”十分明显,在其课程目标中占主导地位,往往以其具体化、标准化、可表现、可操作、可测量的优势,反复操作和训练,其外在的教育教学行为目标日益凸显,这种“以物为本”的课程观更多强调的是卓越教师教育课程的外在价值,容易将人作为“机器”,忽视了作为未来卓越教师的“人”的个性特点与精神追求。
2.“人本”的重建
与“物本”相对的是“人本”,“人本”的价值就是要把人的价值放到第一位。教育不仅要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更要使每个人的潜能和才干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发展。从发展理论的视角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和最终价值。树立以人为本的卓越教师教育课程理念,就是要肯定“人”在教育中的价值,“人”在教育中的主体性,使其创造潜能得到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得到很好的张扬[4]。卓越教师培养的目的是造就未来教师队伍中的“精英”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引领者”,卓越教师除了具有一般教师所具备的核心素养外,更重要的是具备促进教育改革创新的精神和能力,而“以人为本”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是达成卓越教师培养目标的关键,其课程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依据和归宿,促进人的各种潜能的发挥,促进人的个性的丰满。以人为本的卓越教师课程不应强调“一成不变的模仿”,而应成为“以人为中心的内源式发展”,真正实现“人的发展”的宗旨,使人的发展的价值与卓越教师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树立“以人为本”的卓越教师教育课程理念有助于我们在卓越教师培养过程中凸显“人”的地位和价值,使其对“卓越”的追求成为自己的内在精神追求,变成教师专业的职业精神。
3.“生本”理念的回归
何为“生本”教育理念?有研究者认为,生本教育理念作为现代教育思想,应充分发挥而不是压抑人的潜能,教育的功能在顺应人的天性,使每个人实现自身的价值,尊重和爱是生本教育成功的秘诀[5]。《标准》指出,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和学生观,关心和帮助每个儿童。生本教育理念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生活价值的尊重,让未来教师体悟生命成长的魅力和创新创造的喜悦,在教师教育课程中不断唤醒未来教师的教育激情和内在潜能,同时也使其具备唤醒未来学生内在学习激情的潜质。只有教育激情被唤醒,教育潜能被引发,卓越教师的培养目标才有可能被实现。生本理念引领下的卓越教师教育课程的目标主要在于促进未来卓越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卓越教师提升儿童的学习质量和品质,引导儿童学习由“过度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变,从这意义上讲,卓越教师教育课程不仅关注现在作为学生的准教师,同时还得关注未来卓越教师的教育对象,有学者认为,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合流的[6],具有“生本”教育理念的卓越教师教育课程是具有双向性意义的,这就需要卓越教师培养单位在教师教育课程中要贯彻“生本”教育的理念,同时,也希望未来的“准教师”也具备“生本”教育理念。
(二)实践智慧的生成:从“理论”向“实践”转变
舒尔曼认为,实践智慧是理解技能熟练者实践复杂性的来源,它所带来的挑战就是要进入实践者的大脑,用他们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然后理解专家建构问题空间、定义情境的方式,从而使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行动。[7]实践智慧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从熟练“教书匠”向卓越“教育家”提升的重要品质,实践智慧的生成是卓越教师培养的关键环节,实践取向的卓业教师教育课程最终目的是着眼于未来卓越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
1.“理论”的过度
作为一名卓越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学科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三者缺一不可,理论教学是获取这三类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是知识的传承者和创新者,理应储备渊博的理论知识,而具备与教师教育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是每一个卓越教师的“固本强基”工程。现实中,一味的教师教育理论知识的灌输,也造成教育理论教学在整个卓越教师培养过程中的“泛滥”,在卓越教师培养过程中,通过知识教学的方式,把人类积累下来的教育智慧的结晶传授给学生是教师教育之责任,但由于我国师范教育长期实行的是“理论讲授”占主导的培养模式,理论知识缺乏实践强有力的经验支撑,而目前我们的教师教育课程中过理论教学内容过多严重制约了卓越教师班学生能力素养的提升,现在已经到了教师教育理论教学非改不可,实践教学不得不重视的关键时刻了,只有这样,培养未来卓越教师专业基础实、发展潜力大的培养目标才可能实现。
2.“实践”的取向
卓越教师的培养不仅强调个性化、精英化的教育,更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教育的实践导向是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因此,实践课程在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标准》强调,教师教育课程应关注现实问题,强化实践意识,促使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教师职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师要实现从传统教学、有效教学到优质教学的专业成长,实现从职前教师、经验教师到卓越教师的专业跨越,反思性实践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需要以提高未来卓越教师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建立U-G-S的协同育人实践模式,在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中必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采取“理论-实践”交替循环的模式,穿插交融、螺旋上升,形成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四年不断线的卓越教师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从教学实践中获得充分的教学体验,弥补长期以来教师教育课程重学科理论知识轻教学实践能力的不足。同时,卓越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取向要求未来卓越教师在掌握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一定要把基础教育改革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在实践课程得到充分体现,培养未来卓越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智慧的生成
未来卓越教师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强调卓越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取向”,不是让卓越教师回到“经验”型教师的藩篱中去,更不是回归到培养“教书匠”的老路中去,而是通过卓越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施,使未来卓越教师获得实践知识,掌握实践技能,形成“实践智慧”,较好的完成转识成智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实践活动,教育目的的实现最终需要行为实践,而教育实践智慧就能解决教育教学怎样进行的问题,那什么是实践智慧呢?实践智慧是在实践上知道怎样做(know-how)的知识类型和推理形式,它不等同于任何脱离主体的存在的“客观知识”,它是人在生活实践中知道怎样做的知识和经验[8]。卓越教师的实践智慧是依托实践课程,对基础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深刻洞察、分析与反思,通过“内化于心”的教育理念、思想、规范与原则,形成自己的教育实践理性,使未来卓越教师学会在具体复杂的教育教学情境下作出精准的推断和正确的选择。因此,卓越教师的实践智慧的生成应突破以往“单向度”的技术理性模式,克服教育实践的技术化和功利化趋向,防止过度走向实践,忽视人文素养、理论知识的教育,偏离卓越教师专业发展的轨道。
(三)学习文化的创生:从“职前”向“终身”转变
卓越教师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的、连贯的培养过程,培养机构应该遵循卓越教师的成长规律,改革当前卓越教师培养不同阶段的割裂状态,建构职前、入职与职后一体化的卓越教师培养体系,打造系统化、连续的卓越教师培养课程体系,形成职前培养、入职培训、职后研修的纵向贯通、横向联系的有利于卓越教师成长的终身教育体系,在整个卓越教师培养过程中,营造终身学习文化氛围,为未来卓越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1.“职前”的有限性
“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是卓越教师培养的初级阶段,是“卓越教师计划”的奠基工程。职前教育对卓越教师良好专业态度的养成、教师职业道德和信念的形成、教师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卓越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阶段。世界上每个国家对教师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都是十分重视的,一般采取学科知识与教师教育课程的并行性模式和先获得学位再学习教师课程的连续性模式两种方式进行[9],我国职前卓越教师教育培养更多采用第一种模式。但是,在卓越教师培养过程中的见习、实习、研习等操作性实践中,一般都是以学生身份,充其量以“准教师”的身份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还没有完全以个“合法合规”的教师身份参与到教育教学生活世界之中,尽管我国卓越教师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较完备,但它也只是整个卓越教师培养的课程链条的一环,在卓越教师的培养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终身”的无限性
法国保罗·朗格朗认为,终身学习是人的一生的教育总和。卓越教师培养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就是要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实现教师职业的价值。所以,卓越教师的培养是一项周期性较长的系统过程,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的理念应该贯穿在卓越教师教育课程之中。《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终身学习者,在持续学习和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卓越教师教育课程应该为其未来发展,真正成就卓越,提供更宽广的“跑道”,实现教师教育的职前课程与职后课程的一体化,最终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系统化,让每一个未来卓越教师成为一位学习型的卓越教师,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卓越教育的专业发展是与其职业生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知识的更新、社会的发展决定教师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职业,卓越教师课程应该引导卓越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做好广大教师的引领者。
3.“学习文化”的创生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西方在批判“教师专业发展”概念的同时,认为教师作为一种“学习型专业”,教师学习更适合未来教师发展的新特点,典型事件是1990年美国教育部把“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更名为“教师学习研究中心”。从此,“教师学习”理念成为影响教师教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学习是教师生存发展的根本途径,未来卓越教师必须是学习型的教师,教师学习文化是卓越教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什么是教师学习文化?有学者认为:“教师群体在长期的学习文化活动中共同创造、经由历史积淀、具有独立的风格和特征并以特有的存在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学习与发展的物质和精神共同体[10]”。这种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教师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对自己持续不断的更新和对教育真谛的领悟。卓越教师学习文化的形成其意义是双重的:一方面可以形成自己的卓越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指导、引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为了促进教师学习文化的产生,卓越教师教育课程功能不仅具有即时的功能,还应具有延时的价值;不仅让学生现在学到知识与技能,还能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具有引领作用。
三、结语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课程理念是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开发教材与课程资源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同理,卓越教师培养需要超前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建立“以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卓越教师教育课程理念的基础;促进实践智慧生成是卓越教师教育课程理念的核心;形成终身学习的学习文化是卓越教师教育课程理念的根本。卓越教师教育课程理念的践行可有效促进其课程从学科化、理论化、学术化向专业化、职业化、实践化的转型,引起卓越教师培养的深刻变化。目前,我国教师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越来越重视职后教育;二是课程设置由原来侧重学历补偿到更加重视职称培训与提高;三是重视新课改对教师教育的新要求[11],卓越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应在三大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当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式做出相应的改革与调整,把卓越教师的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1]金炳华.马克思主义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489.
[2]宋秋水.从人的物化到物本主义[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8-30.
[3]靳玉乐,于泽元.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79.
[4]杨韶钢.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273.
[5]高广方.生本教育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03(4):22-24.
[6]陶青.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合流:反思、批判与重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9):47-50.
[7]舒尔曼.实践智慧:论教学、学习与学会教学[M].王艳玲,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75.
[8]金生鈜.教育哲学是实践哲学[J].教育研究,1995(1):17-22.
[9]谢晓宇.加拿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目标与路径[J].全球教育展望,2016(10):114-119.
[10]肖正德.乡村教师学习文化的问题与重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3(4):43-47.
[11]郭平,谢丹.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13(1):86-89.
Three Major Shifts of Philosophies in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cellent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
OU Xiaojun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Huizhou University,Huizhou 516007,Guangdong,China)
With the constant advancing of Excellent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the original philosophy of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has not been well adapted to the training of excellent teachers and the needs of children's development.Under the guidance of China's Trial Curriculum Standard of Teacher Education,three major shifts of philosophies in the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must be carried out to train excellent teachers.Firstly,the material-oriented curriculum philosophy should be transformed into the people-oriented curriculum philosoph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tudent-focused philosophy.Secondly,the curriculum theory of teacher education should be transformed into the curriculum practice of teacher educ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practical wisdom.Thirdly,the philosophy of curricula offering for initial teachers should be transformed into the philosophy of curricula offering for teachers'lifelong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learning culture.
excellent teacher;teacher education;student-oriented;practical wisdom;learning culture
G523
A
1671-5934(2017)05-0089-04
2017-06-22
广东省高等教育教改项目(GDJG20142454);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粤教高函[2016]236号)
欧小军(1974-),男,湖南衡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理论,E-mail:Oxj2012@hzu.edu.cn
【责任编辑:孙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