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陈策协助香港作战及率英军突围述评

2017-04-13崔瀚鹏

惠州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突围日军抗战

崔瀚鹏

抗战时期陈策协助香港作战及率英军突围述评

崔瀚鹏

(云南大学 历史与档案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1941年12月8日至25日,国民政府驻港代表陈策在香港协助英军抵抗日本侵略,25日香港沦陷,陈策率英军及随从官员70余人突围。香港抗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重要意义。陈策等人的事迹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意,赢得西方国家特别是英国的高度赞许。

陈策;英军;香港抗战;香港突围

1941年12月8日至25日的香港保卫战中,国民政府驻港代表陈策将军积极协助英军守卫香港及战后突围的事迹,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到目前为止,关于香港抗战及陈策突围事件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对陈策参与整个香港抗日行动的梳理,特别是对突围事件的研究,如张园的《陈策香港突围记》[1],蔡葩的《陈策:香港保卫战中的“东方纳尔逊”》[2]等。其二,根据相关文物或资料对陈策生平的追忆,主要有蒋耘的《“独脚将军”陈策》[3]等。

鉴于之前诸类研究多以记述陈策突围事迹为主,现以《陈策呈报军事参议院之<协助香港抗战及率英军突围经过总报告>》[4]为基础,对香港抗战前后的国际背景、港岛形势进行分析,结合陈策将军协助英军保卫香港以及突围的事迹,探究陈策将军协防香港及率军突围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一、陈策其人及香港在二战中的地位

陈策,字筹硕,1893年生于广东文昌(今属海南省),青年时就读于广东海军学校,其间加入同盟会。1917年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陈策积极响应号召,9月,陈策出任大元帅府参议。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陈策指挥舰队协助孙中山等人突围,获孙中山信任。之后,陈策先后担任广东舰队司令、国民革命军海军第四舰队司令,陈季良、陈绍宽、陈训泳合成国民海军“陈家将”[5]。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策任虎门要塞司令。1938年,陈策与李福林合谋,使用反间计,在虎门海域击沉敌军驱逐舰一艘,击伤一艘,击毙日军数百人,获得二等宝鼎勋章、三等云麾勋章、海陆空军甲种一等奖章。陈策在此战役中被敌炮火击中左腿,不幸截肢,故陈策又被称为“独脚将军”。1939年,陈策出任国民政府驻港军事代表。香港抗战打响后,陈策协助港英当局共同抗日。25日,香港沦陷,陈策率领部分英军成功泅海突围。1942年5月,陈策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抗战胜利后,陈策出任广州市市长、广州绥靖公署副主任。1949年8月31日晚,陈策卒于家中。陈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事迹乃是协助香港抗战及其后的率军突围,该事迹树立了陈策在国际上的英雄形象。

香港位于中国华南地区,北临深圳,南面南海,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三部分组成。1842-1898年,英国先后通过中英《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条例》等不平等条约,渐次占据香港全境。自此,英国依托香港北接中国大陆、南通南海—印度洋的地理优势,发展远东海上贸易,逐渐把香港打造成重要的远东海陆交通枢纽和国际金融中心。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派遣要员抵港与西方国家联络,以确保抗战物资通道的畅通。1938年武汉会战结束后,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战线太长、兵力不足的劣势渐显。为了弥补军事上的不足,日本调整对华关系,于同年发表第二次近卫声明,提出睦邻友好、共同防御、经济合作三原则,并在香港与国民政府代表接洽,企图诱胁蒋介石投降,达到不战而胜的效果。

欧洲战场上德军的攻势也促进日本制定新的国家政策。1940年4月15日,日本外相有田八郎发表声明 ,标志着南方问题的抬头 。7月27日,日本大本营联席会议通过《适应世界形势演变的时局处理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制定了“促进迅速结束中国事变,同时,掌握时机,解决南方问题”[6]33的方针,其要领中第二条第三款专门针对香港的方案。

对于法属印度支那和香港等地,以下列各项为准则

甲:对于法属印度支那(包括广州湾),力求彻底断绝其援蒋行为,同时迅速迫使其同意我军担负补给任务部队的通过和使用机场等,并力求取得帝国所需的资源。根据情况,可以考虑使用武力。

乙:对于香港,与彻底切断缅甸援蒋公路相配合,强有力地推进各方面工作,首先迅速铲除敌对势力。

丙:对于租界,首先谋求消除敌对势力和撤退交战国军队,同时,诱导中国方面,使逐步收回之。

丁:当实施前两项措施时,行使武力,按下面第三条执行。[6]33-34

根据《纲要》的要领中日本对香港的态度和将英国作为行使武力的对象,日本已将香港纳入作战计划。

九·一八事变以后,因日本侵华有损各国在中国利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遂对日本实施经济、外交上的遏制政策。1937年10月5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隔离宣言③,谴责日本的侵略行为;1938年7月1日,美国开始对日本实行道义禁运;1939年1月14日,美、英、法三国共同对日提议,不承认东亚新秩序,20日,国际联盟理事会通过援蒋决议[6]21。1941年2月24日,在英国首相丘吉尔与日本大使重光葵的会谈中,英国对日本加入轴心国集团的做法表达了强烈不满[7]272。1941年8月美国对日本实施全面禁运,日本不得不积极调整国家政策,以摆脱对美国的依赖。1941年11月15日,在日本联席会议上通过的《关于促进结束对美、英、荷、蒋战争的草案》[6]297-299中,制定了摧毁美、英等国在东亚及西太平地区的根据地,确保重要资源地区和主要交通线的作战方略。1941年12月1日下午,日本天皇作出了对美、英、荷开战的决定④。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成功;8日,日军空袭香港,南方作战计划全面展开。18天后,香港沦陷,国民政府驻港武官陈策被迫率部分英军突围。

二、香港抗战及陈策突围

1941年12月8日,日本陆军第23军向香港进攻,同时,日本海军“中国方面舰队”封锁香港全部海岸,从海空两方面全力协助第23军的进攻[8]323。在开战第一天,日军即突破英国防空,其地面部队伊东先遣支队迅速突破边境。8日午后,日军主力进攻九龙英军防线,英军仓促应战,接连败退。12月9日午后,英军退守大埔元朗防线,港九海面交通停断,致使物价暴涨,粮食缺乏,治安问题汲汲可虑[4]。10日,日军发动空军分批轰炸荃湾及昂船洲等处,昂船洲要塞炮台被毁,而另一部日军附荃湾之背,英军不敌,复向后撤,致使九龙街区秩序大乱,商店民居多遭地方潜伏暴动的“第五纵队”抢劫洗略,英军首尾不能相顾,战局一片混乱[4]。

日军的闪击给英军造成极大的震动⑤,战局颓势也使陈策极为忧心。12月8日早上7时,陈策从九龙寓所抵达香港,与军令部副厅长郑介民走访英陆军司令,商讨军事合作事宜。12月10日,国民政府中央驻港各机关代表齐集总支部开会,推陈策为主席。陈策在会上宣示了日本实施突击战术的无耻,坚决肯定反侵略阵线会获取最终胜利,坚定了各代表对抗战的信心[4]。会议决定发动侨胞,供给人力,维持治安,协助英军抗战,同时组织“中国各机关驻港临时联合办事处”,由陈策任主任委员,统筹负责国民政府在港财政、宣传、外交、情报、粮食、军警、交通、总务等事宜,并定于每日9时向国民政府中央报告香港情形[5]。

香港抗战之时,在港人口总数,除军队外约175万人[9]9。陈策一方面组织汽车司机、夫役运送粮食,并在粮食站举办平粜;一方面组建治安队,协助香港英军和警察打击暴徒,清理汉奸,维持社会治安。12月11日,香港警司与陈策商议共同解决九龙第五纵队暴动问题[4]。然而,11日夜,英军决定放弃九龙,渐次退守香港岛。陈策遂独立开展对第五纵队的清剿,当晚命沈哲臣、徐亨等人发动两千余人,分段严守街坊,肃清敌伪暴动分子。12日晨,各机关代表开会通过中国抗战协助团组织,陈策任团长,以各帮会领袖为主干,在跑马场设指挥部,将香港繁华地域划分为东、中、西三区,由各代表协同管理,镇压暴徒,使在抗战期间港内敌谍、汉奸“诸鼠窜卒不敢蠢动”[4],也使得日军不敢轻易进攻香港岛。

为了尽快达到战略目的,12日、14日,日军分别对港英政府进行两次劝降,均被港督拒绝,陈策遂决定全力协助英军抵抗日寇。15日,日军炮击香港岛,摧毁北部炮台;16日,应警司俞允时的要求,陈策再度选派400人协助防守街道要隘和维持防空洞秩序。18日,日军开始登岛作战。19日拂晓,日军在北角太古船坞登陆,英军力战犹败,同时鲤鱼门炮台失陷,形势更加危急[4]。19日上午,陈策表示已精选1000人协同英军战斗,再次要求英方发放枪弹,并向港督征询意见,未果;午后,陈策派出200便衣随同武装军警前往铜锣湾乍甸山据点清剿盘踞之敌,但因英军行动迟缓,没有达到完全歼敌的效果[4]。20日,日军冲入黄坭涌峡之麓篮塘道扰民,并在太古船厂码头运大炮登陆,形势异常严峻,然而,英方代表在英军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依然相信香港可以固守,第二次婉拒陈策派人增援的建议。至21日,日军分两线渡海登陆,占领铜锣湾大坑和附近高岗阵地;22日,市内供水系统被破坏,饮水成严重问题。此时,英军虽扼守金马伦山和及黄坭涌峡一带阵地,然日军依然不断登陆,在太古糖房对山高地的日军已架起大炮多处,正急剧展开攻势。陈策乃命沈哲臣挑选200人组成敢死队,并第三次向英方催促发放枪弹。英方虽已应允,然而最终付之东流[4]。直到24日,中方终于获取英方发放的枪弹,但已经为时已晚,铜锣湾、金巴仑山、黄坭涌、大坑道等战略要地皆已陷落,日军由跑马地不断发炮,正欲全力攻占市区。25日晨,日军进攻湾仔市区,先头部队迫近花园道,英军伤亡惨重,港督杨慕琦决定投降。

香港抗战的失败,主要是英国政府在战争开始便对香港战事持消极态度,对即将到来的香港战事没有进行足够重视,从1941年初丘吉尔给伊斯梅将军关于增援香港的回电里便可知晓:

首相致伊斯梅将军

1941年1月7日

这完全错误。如果日本对我们宣战,我们要守住或驰援香港,是毫无希望的。增加我们势将在那里遭受的损失是极不明智的。不但不应增加守军,还应当把兵力减少到象征性的规模。在那里发生的任何纠纷必须在战后的和会上处理。我们应避免在难以守住的据点上消耗我们的实力······[7]268

因此,英国除了开战前派往香港增援的两个缺乏作战经验的加拿大营之外,整个香港抗战过程中没有向香港再度增援一兵一卒,其结果是香港以六个营的兵力对抗日本的三个师[10]955,兵力悬殊过大是香港抗战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另一方面,英国对中国的猜疑加速了香港抗战的失败。1941年正值英国占领港岛100周年之际,基于长远战略利益的考虑,英国不愿因战争而丧失对香港的殖民控制。香港抗战中,丘吉尔曾密令港督,“宁向日军投降,不可使香港落归中国人之手”,理由是“降于日本,将来尚可取回,否则,等于把香港交还中国”[2]。所以,陈策虽极力协助英军抗战,然而在没有军队、没有武器的情况下,协助只能囿于维持治安、保障后勤等方面,对整个战局仅能起到辅助作用,而英军在战斗中又“甚顾惜牺牲,无冲锋陷阵精神”[4],因此,香港作战中英军的失败已成定局。

12月25日晨,陈策接港督电话,谓“英军伤亡既多,供应困难,后援不继,官兵疲乏”[4],已决定投降。陈策决计突围,杨慕琦积极配合陈策行动,将6艘鱼雷快艇交陈策指挥。俄顷,有英军陆海军军官和士兵70余人[4]表示愿意随陈策突围。因时间紧迫,陈策一方仅有余兆琪、徐亨、侍从杨全等人相随。25日下午4时许,陈策一行人到达香港仔海滨。陈策在海边组织突围分队,准备待天色变暗后率队突破香港岛的防线直奔鸭梨洲。在港督对外宣布投降的前一个小时,陈策命令英军及随侍乘快艇出发,陈策殿后[2],急速向鸭梨洲冲去。因天色尚明,陈策快艇仅行半里即被浅水湾西角岸上的日军发现,即时向快艇扫射,打坏船上轮机,船头随海波旋转。此时天色未黑,陈策等人完全暴露在敌军火力覆盖范围之内,处境十分危险。顷刻间艇长及两个士兵先后中弹,远东情报局长麦都高亦中弹伤左臂,陈策顾及麦都高时,不幸左臂也中一弹[4]。此时,船体已被枪弹贯穿,陈策立即命令众人弃船跳海,凫水向海口小岛前进。隆冬时节,海水冰凉刺骨,陈策取下假肢第一个跃入水中。之前陈策已失一腿,如今左臂亦伤,只剩一手一足逐波前进。事后,陈策在呈报参议院的《协助香港抗战及英军突围经过总报告》中记述:“当九死一生之时,回思往岁追随总理从事革命,早置生死于度外”[4]。时天寒水冷,陈策凭着顽强的意志和果决的信念,靠一手一足在敌人枪林弹雨中连续游近3小时,于黄昏时到达鸭梨洲旁小岛。对岸日军遂向岛上遥射,并投掷燃烧弹,陈策不得已伏于山坳浅滩处避难,遣徐亨复下水寻找小艇。待徐亨寻回来,岛上几被烧为平地。幸得徐亨已找到先前的5艘快艇救起陈策。夜晚10时,陈策命各快艇加快速度向南澳行进,途中被日舰发现,陈策镇定自若,利用夜色掩护,促令5艘快艇结队急行,轮机声震天,日舰误以为英军鱼雷艇来袭,顿时熄灯隐去。陈策趁着日军空挡,毅然命令各艇冲过敌人封锁线,于26日1时许抵达南澳岸。此时,陈策一行已有艇长与英军三人殉难,随侍余兆琪失踪[4]。其余包括同样负伤的麦都高也成功完成海上突围任务。稍作修整之后,根据计划⑥,陈策迅速联系当地的抗日武装,得到梁永元率领的抗日游击队的支持,护送陈策等人通过鸭母脚、大林坑、塘埔、樟树浦,横过淡平公路,昼伏夜行,偷过日军封锁线。29日,陈策等人抵达惠州。两日后,陈策继续率英军行进,然伤口发炎,至柳州不能行,遂留下手术,其余突围队员继续前进。1942年1月30日,队伍抵达云南,沿滇缅公路出境,经仰光、加尔各答、孟买,于4月28日乘船前往英国。1942年5月22号,这批突围后的英军官兵终于抵达达苏格兰,至此,整个突围行动取得重大胜利。在整个突围过程中,陈策等人除得到沦陷区华人帮助外,没有获得英军或盟军的一丝协助,整个过程都是在陈策的指挥下完成的。之后,陈策在《协助香港抗战及英军突围经过总报告》中写道:“我方之助友军抗战,纯以国家立场,在与国之间应表示国家伟大风度[4]”。可见,陈策无论协助英军抗日还是率众突围,均从国家利益出发。在英军抗战不利的情况下,陈策选择突围,乃情势之必然,无论是作为军人还是一个爱国者,其做法都是值得称道的。

三、陈策协助香港抗战和率军突围的重要意义

1941年12月8日至25日的香港抗战,是陈策戎马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战斗。在这短短18天的战斗中,陈策积极协助英军抗战;香港陷落后,陈策以极大的勇气和顽强的意志,率领不甘被俘的英军官兵突围,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香港作战本身来看,陈策等人积极协助英军保卫香港,最大限度地使香港在战乱中保持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避免遭到更大的破坏。陈策在呈报军事参议院的《协助香港抗战及率英军突围经过总报告》里对协防香港有所描述:

当战事开始时,港督、军部、警司即逐日派代表来会报,我方辄提供作战计划之意见,尽量供给所得敌军情报,策动武装人员参加作战,协助防空;组织敢死队一千人,请求加入前线,抄袭敌后,与敌肉搏;派出加入特务警察人员前后一千四百余人,助其扑灭敌谍、汉奸与地方歹徒;召集忠义侨胞达一万五千人,助其维持治安秩序,各大公司商店亦均派保护,照常营业,在战争十八日内,迄无抢劫发生;代征汽车司机、夫役、工人前后一千五百余人,助其运输械弹,构筑工事;派遣青年教职学生六百余人,助其处理廿二处粮食站,分发食米,逐日发出战报文告、各报号外,并作广播,晓谕侨民协助抗战,保守秩序,安定物价。党办之国民日报延至敌军占领全岛之后,廿六日始告停板,港督、军部、警司对我方多次恳切表示感谢,而我方之对同盟友军亦已悉索人力物力之所能,以助其抗战而无遗憾。[4]

陈策的事迹对香港营救活动也产生了积极作用。陈策等人的成功突围,不仅为香港营救活动提供了经验,而且激发了在港华人心中的民族情结。一些著名学者、社会名流在经历陈策协防和听闻突围经过后,坚决不做日本人的俘虏。在沦陷后对重要人物营救的过程中,香港各阶层在行动上都达到了高度的默契。参加营救的不仅有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甚至有“帮会”、“烂仔”,不同党派、阶层都表现出空前的团结,显示出伟大的民族精神。

从世界范围上看,陈策协助香港抗战及英军失败后的率军突围,也有十分重要的国际意义。第一,陈策协助英军作战,粉碎了日本迅速攻下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的企图,使其闪击计划无法完全实现,为盟国在太平洋地区做好战争准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第二,陈策在香港与英军协同作战中所表现出来的大公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与英国政府的狭隘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世界对中国有了全新的认识,有力地促进了反法西斯国家与中国的联合。自开战以来,陈策即动员在港华人和华人团体,协助英军保障后勤供给、维护社会治安,为香港防卫做出极大贡献。而英国,在抗战前则是消极备战,抗战爆发后则基于政治上的考虑,不仅三次拒绝陈策要求发放枪弹共同杀敌的请求,而且在余汉谋率军从大陆驰援九龙之时电令港督杨慕琦放弃香港。正是由于英国的狭隘主义,导致香港迅速沦陷。第三,香港沦陷之时,陈策率英军军官及士兵穿过日军封锁线成功突围,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一方面,从军事角度来看,陈策率军突围的成功为世界反法西阵营保存了力量;另一方面,陈策率军突围,是一种不屈精神的象征。特别是陈策以一手一足在海中游近3小时,带领全队冲过日军的严密封锁,坚定了全员必胜的信念。正是这股信念,支撑着突围后的英军继续行进回到英国,完成了一次世界反法西斯的“国际长征”。陈策等中国军人不畏强敌、勇于冲锋、不怕牺牲的精神在英国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其中对英军的帮助,更是使英军军士心生敬意。随同一起突围的英军军官高灵回国后在《香港突围记》中写道:“陈策不仅是一个具有无限勇气与机智的人,而且是极端关心别人的······甚至不顾冒大险与不惜牺牲自己,而帮助我们[5]”。60年后,另一个随行军官约翰·黑德在回忆录中也深情回忆了这次突围,“假如这世界上真有活的兰博,那就是这位一条腿的中国将军了[5]”,对陈策百战不死、不屈不挠的精神由衷的敬佩。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他们在冰寒刺骨的海水中泅渡到鸭梨洲,支撑英军穿越危险的滇缅公路辗转回国;也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在德国闪击欧洲的时候,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在各种极为恶劣的境遇中顽强战斗,终于赢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陈策也因此获得了国民政府的表彰:“(陈策,笔者注)领导侨胞协助英军抗战,继因港九沦陷,率领英军突围成功,建勋海滋,誉满国际,备历艰辛,功不可没”[4],被誉为“东方纳尔逊⑧”,1942年,英皇授予其“帝国骑士司令勋章”(K.B.E.勋章)。

注释:

①即有田声明,表达了日本在当时世界形势下对荷属东印度的关切态度,该声明的发表,意味着日本关于南方问题策略的形成。

②南方问题,是日本一个战时策略,即德国席卷欧洲之时,给法属印度支那、荷属东印度以及其他南方各地带来政治地位上的巨大变化,日本欲借此侵吞原属法、荷等国在印度支那、南太平洋上的殖民地,以日满华为基础,兼以印度以东及澳洲、新西兰以北的南洋地区为一环,确立自给自足的态势,从而摆脱对美国的依赖。

③隔离宣言,是1937年10月5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芝加哥发表的演说,谈到中国事变和地中海潜艇问题,并追溯到满洲事变和意埃战争,谴责日本和意大利是侵略国,同时说:“我们虽然正在采取措施,尽量减少卷入他国纠纷的危险,但是在这个国际信义和安全保障遭到破坏的无秩序的世界里,单纯采取漠不关心的超然态度是无法彻底保证安全的”。该演说表明了美国的世界政策和对中国事变以及对日本的基本态度,成了美国后来对日政策的基础。

④攻占香港的命令为大陆命第572号,代号“鹰”,规定了日军攻占香港的时机和占领后的守卫工作。见[日]服部卓四郎著,张玉祥、赵宝库译校《大东亚战争全史》(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69-370页。

⑤12月3日,英军玛尔特比司令官认为日军对香港进攻的条件尚不成熟,直到12月6日,该司令官在得知日军调动军队的前提下,依然不相信战争迫在眉睫,以至于战争打响后英军极为被动。见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著,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香港作战》,中华书局,1985年,第93页。

⑥该计划是陈策等人登上南澳岸时一起商定的下一步行动计划,在场的英国军官们都表示要回英国,于是制定了出一条由中国大陆进入缅甸,再入印度,最后乘船回英国的路线。

⑦纳尔逊,英国18-19世纪著名海军将领和军事家。

[1]张园.陈策香港突围记[J].湖北档案,2008(8):40-41.

[2]蔡葩.陈策:香港保卫战中的“东方纳尔逊”[N].海南日报.2011-10-31(B04).

[3]蒋耘.“独脚将军”陈策[J].中国档案,2014(4):80-81.

[4]蒋耘,孙骊君.陈策呈报军事参议院之《协助香港抗战及英军突围经过总报告》[J].民国档案,2014(3):27-34.

[5]欧大雄.“东方纳尔逊”陈策[J].椰城,2006(10):37-40.

[6]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第一册[M].张玉祥,赵宝库,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7]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三卷·伟大的同盟(上部:德国东进,第二分册)[M].韦凡,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8]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日本海军在中国作战[M].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北京:中华书局,1985.

[9]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香港作战[M].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北京:中华书局,1985.

[10]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三卷·伟大的同盟(下部:战争临到美国,第四分册)[M].韦凡,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Battles in Hong Kong and Breakout of British Army Assisted by Chen Ce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CUI Hanpe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Archive,Yunnan University,Kunming 650091,Yunnan,China)

From 8 to 25 in December,1941,Chen Ce,the representative of National Government in Hong Kong,assisted the British army to fight against Japanese army.Hong Kong was then occupied by the enemy on 25 December,and Chen Ce led the British army and more than 70 officers to break out from Hong Kong.Anti-Japanese war in Hong Ko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econd World War,and there is a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world anti-Fascist war history.Chen Ce's deeds aroused the attention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which was highly praised by the Western countries,especially the Britain.

Chen Ce;British army;anti-Japanese war in Hong Kong;breakout from Hong Kong

K264.39

A

1671-5934(2017)05-0083-06

2017-04-30

崔瀚鹏(1989- ),男,河南许昌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E-mail:916770858@qq.com

【责任编辑:孙 健】

猜你喜欢

突围日军抗战
堵车“突围”记
我们家的抗战
侵华战争中的日军“三羽乌”
“稀有气体”刘成城的少年突围
忆·抗战
上微突围战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饿了么突围
日军“特攻战之父”大西泷治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