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面从严治党的伦理意蕴1
2017-04-13郑康洁
郑康洁
论全面从严治党的伦理意蕴1
郑康洁
(广东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广州 510320)
从伦理视角看,全面从严治党包含了深厚的伦理意蕴。中国传统德政伦理与马克思主义政党伦理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伦理依据,对“恶”的摈弃与对“善”的追求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伦理诉求,坚持自律与他律的结合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伦理手段。
从严治党;伦理依据;伦理建设
从政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看,政党出现伊始就与伦理道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政党自身具有伦理性,一方面政党的政治理想、利益追求无不充满着浓郁的价值气息,另一方面政党的出现是对既有道德的反思和反抗的结果,政党的变革也是对既有道德的反思和革新的结果。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道德最高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继往开来的精神火炬。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辉煌成就,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另一方面,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我们党也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在这个节骨眼上党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体现了党不忘初心、坚定共产主义的道德理想,也体现了党在适应和促进社会转型过程中对自我伦理道德的反思与修整,具有丰厚的伦理意蕴。
一、伦理依据:中国传统德政伦理与马克思主义政党伦理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忠诚继承者,中国传统德政伦理和马克思主义政党伦理是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的伦理依据。
(一)以“民本”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德政伦理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合理伦理依据
以德治国是古代中国政治的统治之道。所谓德政伦理,就是从“民为本、君为轻”这一价值预设出发,构筑一套要求统治者实施仁德的政治措施的规范体系。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人们都颇为重视对德政的诉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德政伦理成为历代君王统治的重要意识形态。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在说明道德对政治生活的重要意义。因而,他要求统治者“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只有通过道德教化才能让人们自觉自愿服从其统治。在德政伦理的基础上,儒家思想者进一步提出要求统治者及其官僚系统清廉、公正、为民的伦理诉求。例如,我国“吏不廉平,则治道衰”“公则明,廉则威”“明察秋毫”等“廉文”,又如古人崇拜和传颂的包拯、海瑞等一大批清官廉吏的“廉事”,都成为凝固在中国人心中的集体记忆,成为任何时代当政者必须继承和发扬的有益因子。
中国共产党批判了传统德政思想的局限性,即古代官吏清廉的目的在于“忠君”而非“爱民”,统治者的“民本”实际上是维持其自身的统治。因而,传统德政伦理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合理伦理依据,一方面,鉴古方能观今,良好的道德形象是中国共产党获得人民认同的软实力。另一方面,古代官吏道德修养的有益内容和方法,也为党员干部提供了修身律己的载体。
(二)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伦理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伦理依据
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行动纲领区别于其他阶级及其政党的鲜明标志。一方面,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应然价值。马克思主义政党伦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现实的人”,而不是脱离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更不是“少数人”。《共产党宣言》提到,“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因而,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应当以“现实的人”为关照对象,努力为人民谋利益。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党也正是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确立其本真价值,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建设到改革经历了长期的奋斗并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历史,就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利益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为人民谋利益的现实运动中实现自己的本真价值,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永恒课题[2]”,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其应然价值与本真价值不对称的危险,即党为人民服务的现实水平低于理论上对党为人民服务所要求的水准。全面从严治党的推进,正是为了化解这一不平衡的问题,以更好地体现和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二、伦理诉求:对“恶”的摈弃与对“善”的追求
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不断锻造和增强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的伦理诉求——对“恶”的摈弃与对“善”的追求。
(一)全面从严治党的目标首先在于清除“最大威胁”,体现了党对“恶”的摈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拍蝇打虎”,强力惩治腐败,拉开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序幕。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腐败[3]”,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全力清除危及党的肌体健康成长、危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巨腐”“微腐”。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党员干部的腐败,首先是在道德良心这个“总开关”出了问题,致其做出了某些不正当的行为,引起群众的谴责、厌恶和憎恨,是一种典型的“恶”的体现。当前,党员干部中的道德“恶”表现为:第一,“大德”不明,责任感虚化之“恶”。“大德”是个体之于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为之奋斗终身,是共产党人的“大德”和“初心”。然而,在党的队伍中存在着许多不明“大德”的党员干部,如有的人是非不分、不讲规矩,有的人不信马列信鬼神,有的人大肆宣扬西方普世价值观念等。“大德”不明,其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也变为空谈。第二,“公德”不讲,正义感退化之“恶”。“公德”是个体之于社会的责任。党员干部的“公德”就是维护正义、用好手中的权力。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4]”,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缔造者,如果党的各级党员干部不能匡扶正义,社会必将分崩离析。一些党员干部不讲“公德”,在“公”与“私”之间是非颠倒,如滥用职权,为自己或他人谋利益,对群众疾苦视而不见,利用手中人民赋予的公权力伤害人民,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第三,“私德”不修,自律心淡化之“恶”。私德是指个体之于自身的修养,体现个体的自律。共产党人无论是个人独处、还是家庭生活、人际交往,都要严修私德。然而,部分党员干部却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失去了方向,追求腐朽的生活方式,贪图享乐,玩物丧志,不仅“害己”,而且“害人”,影响党风、民风、社风建设。总之,全面从治党,就是要刮骨疗伤、激浊扬清,清除党的“最大威胁”,通过重拳反腐、制度建设和思想教育等多途径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氛围,体现了党对危及党员干部、危及群众利益之“恶”的摈弃。
(二)全面从严治党的最终目标在于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体现了党对“善”的追求
全面从严治党一方面要“破”,即消除党员干部队伍中的腐败现象,体现了党的自我革新、自我净化;另一方面还要“立”,即通过更加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党的从严治理,体现了党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后者体现了党对“善”的追求。全面从严治党,通过建设一支具备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党员干部队伍,塑造执政党自身善为基础,从而保证其执政为民的实践中实现公共善的价值目标。第一,治吏从严,求自身之善。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快慢取决于中国共产党自身能否管好、治好党。“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5]”,干部清正、吏治清明,意味着广大党员干部在道德情感层面上有廉耻之心,在道德行为上“不贪”,这是打造先进性纯洁性执政队伍的内在要求,体现全面从严治党追求自身之善的伦理实质。第二,执政为民,求公共之善。民主社会时代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其公共行政要求执政党要坚持以谋求公共利益为核心价值,这是执政党获得政治合法性的前提。我国宪法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6]”。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目的在于保护和促进人民的根本利益。全面从严治党是保障中国共产党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基础条件,体现了党谋取公共利益,促进人民幸福,追求公共之善的价值目标。
三、伦理手段:以自律和他律的统一为原则加强党的伦理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为全面从严治党树立了自律和他律的伦理原则。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伦理手段,应该以自律与他律的统一为原则,加强党的伦理建设。
(一)以廉洁自律夯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
宏观层面看,中国共产党承担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同时,“打铁还需自身硬”,也承担着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本身,就是一种自律的体现。微观层面看,中国共产党是由8779万名党员、436万个基层组织构成的。从这个角度看,每个党员、党组织的廉洁自律,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个体的自律是其自身经受住各种考验和危险的“清醒剂”“紧箍咒”和“防火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一个不能克服自身相互斗争的因素的人,又怎能抗拒生活的猛烈冲击,怎能安静地从事活动呢?[7]”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变革时期,我们党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对“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广大党员干部同样面临各种考验和危险,只有坚持廉洁自律,才能无往不胜,永葆共产党人的精神品质。《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在要求上紧扣廉洁自律,在范围上覆盖全体党员的同时突出“关键少数”,在价值导向上重在立德向善,为党员干部提高主体自觉、加强自律自省树立了看得见、摸得着的道德修养标准,充分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
(二)以建章立制划好全面从严治党的底线
道德是内心的党规,党规是成文的道德。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党员个体的内心自律,同时也要扎好纪律的“笼子”,筑牢全面从严治党的伦理底线。邓小平曾强调,“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8]”。同样,我们这么大一个党,怎样才能全面从严治党呢?除了党员干部、党组织内在的廉洁自律,还要依靠纪律和规矩的制约。我们强调以德治党,加强党的伦理建设,并不意味着抛弃依规治党。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共产党依法执政,在我国不允许有超越法律之上的政党行为。同样,践行法治理念、运用法治思维,也是共产党管党治党的必然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纪律底线,依法、依规治党。无规矩不成方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修订和颁布了50多部党内法规,党内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制度的笼子越扎越密”,成为党员不可逾越的底线,让党员有了更明确的遵循。
(三)以思想教育促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化
自律是他律的实现,没有个体的自律,他律就形同虚设。实现他律到自律的“最后一公里路”是内化,党员干部没有对党内制度、规矩和纪律的认识、认知和认同,就没有与之相符的自律,恰如列宁所认为的——先进的思想无法在受教育者头脑自发,需要“灌输”。毛泽东也认为,“思想上没有入党的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无产阶级思想,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是党[9]”。因而,发挥好自律与他律的作用,需要发挥思想教育的作用,以思想教育促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全体党员干部的“赋能”。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内教育,无论是延安时代的整风教育,还是建国后的“三反五反”教育,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五讲”“三讲”教育,都体现了党对思想教育的重视和运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从关键少数到绝大多数,从群众路线教育到“三严三实”教育、“两学一做”教育,通过理性教育、情性体验和专题实践,增强了广大党员的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升了其政治觉悟和道德觉悟。
(四)以制度执行提升全面从严治党的实效
他律是自律的前提,他律和自律要发挥作用,除了党员干部的主体自觉、党内制度的制定完善、党内教育的深入实施,还要依靠制度的执行。邓小平曾说,“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10]”,光有制度还不够,还要去执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徒法不足以自行”,再好的制度,如果束之高阁不去执行,必将导致全面从严治党大打折扣,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十八大以来,中央不仅出台了“八项规定”、《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而且严于厉行,一方面重拳出击开展反腐败和党风廉政建设,依纪严惩腐败,充分发挥巡视工作的“利剑”作用,开展海外追逃,强化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震慑”作用;另一方面,在纪律审查实践中,既遵从纪律标准又兼顾道德标准,实现惩恶祛腐与引导党员干部向上向善相统一。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78.
[3]徐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N].人民日报,2016-07-02(001).
[4]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
[5]盛若蔚.建设一支宏大高素质干部队伍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N].人民日报,2013-06-30(001).
[6]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全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24.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10.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75.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2.
The Ethical Implications of a Comprehensive Strengthening of the Party Discipline
ZHENG Kangjie
(School of Marxism,Guangdong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Guangzhou 510320,Guangdong,China)
From the ethical point of view,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ening of the party discipline has its deep ethical implications.Good Chinese traditional ethics and marxist political party ethics are one of the ethical basis of the governing the party while devoid of"evil"and the pursuit of"goodness"is one of the ethical appeal of the governing party.Insistence on the combination of self-discipline and heteronomy is one of the ethics of the governing party.
a comprehensive strengthening of the Party discipline;ethics basis;estabilshment
D26
A
1671-5934(2017)05-0020-04
2017-05-22
2015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粤教高函2015173);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研究项目(2017JKDY38)
郑康洁(1992- ),男,广东汕头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E-mail:1512642554@qq.com
【责任编辑:孙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