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和谐德育实施路径探究

2017-04-13黄吉群

惠州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道德德育

黄吉群

高校和谐德育实施路径探究

黄吉群

(惠州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教育是民族发展大计,德育是重中之重。当前高校、社会和家庭在实施德育过程中相互割裂,缺乏合作,德育工作难见成效。如何将德育诸要素统一起来,构建高校、社会和家庭诸渠道之间协同合作的和谐德育机制,是当下高等院校德育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促进高校和谐德育机制需要凝聚高校、社会和家庭等诸多力量之间协作互动,这是未来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方向,也是实施和谐德育的重要路径。如此,才能确保高校德育工作顺利、有序地展开,切实保障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效果。

高校;家庭;社会;合作;和谐德育

德国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广为人知的格言:“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思索得越久,就越是对它充满赞叹和敬畏:那是头上的灿烂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现代哲学告诉人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在普遍联系的社会中,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人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这决定了个体良好素质的养成,德育在其间至关重要。诚如苏格拉底所说,道德的完善比技术和职业训练更为重要。目前高校、家庭、社会在德育环节实施中缺乏合作意识,致使高校德育工作难见成效。如何将德育诸要素统一起来,形成德育的合力,构建高校、家庭与社会协同合作的和谐德育机制,是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也是本文的题中之义。

一、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复杂社会环境导致的道德困惑和道德危机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金钱至上”的观念导致了人们价值观的偏移。功利和金钱成为人们评价自身价值的标尺,而道德则成为理所应当的牺牲品,包容、关爱、谦让、自律、诚信、互助、宽恕、感恩等传统德育资源正在流失。道德滑坡、价值失范,人文精神全线坠落,更遑论人的全面发展。人们呼唤人性,渴望崇高,又疲命于金钱的追逐,沉迷于功利主义的价值观。越来越多的事件挑战人们的道德底线:小悦悦事件引发人们对人性冷漠、道德失范的思考,而对“老人摔倒了该不该扶”的热议更是凸显了人们内心的道德困惑。这种将任何事物戏谑化的后现代立场,是当前各种社会矛盾激化下的普通人内心反抗情绪的真实表达。但更值得反思的,是人们内心道德感的丧失。在当下“金钱至上”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金钱成为成功的唯一衡量尺度,传统文化、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亦受到强烈的冲击,由此引发了当代大学生道德的缺失、扭曲和错位。这主要表现为功利主义滋长,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严重,价值观被扭曲,利已主义已成为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价值取向。这正如钱理群教授所忧虑的,当今大学正在培养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中国是一个缺乏公共道德规范的社会。尽管“三纲五常”为传统社会织就了一件似乎坚不可摧的道德外衣,但是,各种因血缘、地缘及姻亲等因素缔结的私人关系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这件道德外衣,所谓的公约、规范在人情社会中不堪一击。各种潜规则盛行不止,并促成了新的社会规则的产生。近代以来,极度贫困、极度忧患的社会历史现状一次次打断了现代社会公德的构建之路。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道德方面周期性的激进主义、情感主义造成道德文化生长过程的断裂和脱臼[1]”,中国社会的一场旨在大力发展经济、改变中国孱弱国力的社会改革的确将人们从贫困的泥淖中拯救出来,但又不可避免地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因此刺激了物欲的极度膨胀,公平与正义的缺失直接引发了人们对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的怀疑甚至抵触。人们一方面呼唤社会公德,流连于“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传统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又在不自觉地规避社会规范,穷尽一切能量以实现私人利益的最大化。由于公共道德规范暂时性缺位,中国社会尚没有强大的、充足的德育力量来迅速地回应因公共道德资源缺失所带来的道德困惑。

(二)德育诸载体之间合作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人们普遍认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在进入大学后更多的是学校的责任,在时间上纵向地将德育工作的三个载体即学校、家庭和社会隔离开来。这样,学校、家庭与社会三种德育载体未能形成德育工作的合力,有时甚至是相互消解。就学校而言,重智育轻德育、重成绩轻能力的培养模式依旧存在。这种模式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践展开,德育工作无法落到实处,难以与社会和家庭形成富有成效的合力。就家庭教育而言,家庭德育越来越丧失了传统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大多数父母或者因为责任意识淡薄,或者因为工作压力,或因孩子在外省市上大学,相隔较远,无暇密切关注孩子,无暇参与学校的相关教育活动。目前,这种德育载体相互隔离的狭隘教育观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判;而在实践上,各德育载体之间疏于合作已明显成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阻碍,致使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徘徊不前。

(三)各种渠道传播信息的相互抵触、错位导致德育功效的损耗

学校、家庭和社会通过不同的途径以获得各类教育信息,而诸渠道传播信息的相互抵触、错位产生歧义和疏离,这必然导致德育功效的损耗。大学学习主要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和各类实践活动得以展开;家庭德育则主要依靠父母等长辈示范以及亲情沟通交流等手段加以实施;而社会则是一张巨大的网,各类信息经由大众传媒广泛传播,各种信息交错叠加,对大学生思想层面的影响尤为复杂。德育诸载体目标的不一致,导致大学生在高校所受的教育与家庭、社会对他的影响会产生许多不同程度的错位,比如一些基本道德规范在家庭教育中没有被坚持和强调,现实的不公正、不道德现象在家庭教育中没有被有效的解释和疏导;媒体在信息传播时没有廓清舆论导向,导致价值观念的模糊和道德感的缺位;学校未能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给大学生一个和谐发展的空间等等。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德育的效率,产生了诸多的问题与困惑。

二、构建高校、家庭、社会协作的和谐德育机制的必要性

关于德育诸渠道的作用问题,有论者将学校教育表述为“德育的主要途径”,而将家庭教育表述为“德育的补充形式”[2],笔者认为这样的表述不太妥当。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德育载体也许在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影响力,但三者之间并无主次之分,而应当是密切协作的关系。强调它们之间的主次关系,实际上仍然落入将三者割裂开来的泥淖。学校、家庭与社会这三种德育渠道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今,人们已经开始质疑这种各自为政的德育模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而倡导构建一种协作互助的科学德育体系,以提高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一)信息化社会的必然要求

知识经济、网络时代、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必将要求构建高校、社会、家庭和谐互动的德育机制。道德是规范人们社会行为的准则,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林林总总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不同的行为规范标准是特定生产力、生产关系下自然形成的。每个特定的社会都有为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以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发展社会,提升自己的践行方式。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下,道德无疑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生产、分配、交换等利益关系的产物。道德适用于任何社会的经济活动调节,更是所有社会维持经济秩序井然的必要条件之一。当前电影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现代通讯传媒技术迅猛发展,其信息获取的交互性、隐秘性以及便捷性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差异性和复杂性,促使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状况。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多层次需求,未来社会的德育工作必将定位于一个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相互支援的、开放的教育大系统中。高校、社会、家庭各德育渠道之间的紧密配合、协作互助势在必行。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必将建立在对各种教育力量和社会资源的协调、整合和利用上。当前,有效控制因社会不良倾向引发出的社会矛盾对学校和家庭的负面影响,发挥德育的正效能,在学生的道德成长过程中显得尤为必要。由此看来,构建高校、社会及家庭相互配合的和谐合作德育机制已经刻不容缓。

(二)改变当前大学生德育困境的需要

当前高校德育工作面临诸多困境。首先,高校盲目追求智育成效,德育工作流于形式。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德育培养长期被框定在传统培养模式中,培养目标片面化、模式化,德育课程设置单一化、碎片化、程式化,缺乏个性化设置,缺少实践性活动。高校德育工作面临发展瓶颈。其次,高校合作意识的匮乏。作为大学生德育实施的重要场域,尽管高校意识到如果仅仅将德育工作囿于学校之内是难以取得明显成效的,需要多方面密切合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因为时间、精力、人员、经费、场地等各种因素疏于与其他德育渠道的联系,尤其是疏于与学生家庭的联系。传统高校的办学和管理,很少与家庭联系。因为子女已经成年,家长便将教育责任更多放在了学校层面上,很少能真正参与到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学校方面与学生家长方面都未能充分意识到学校实施单方面德育工作的局限性,这必然导致各德育渠道之间相互埋怨、相互推诿,加剧彼此之间的误解和矛盾。再次,有的学校虽然意识到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性,但陷入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因为一旦启用学校、社会与家庭的合作德育机制,必然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及时间来引导和带动,且在短期内很难取得实际效果,因而未能形成长期、有效、稳定的合作互动德育机制。

(三)当前和谐社会的发展构思要求构建高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和谐德育机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于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被提出。次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把和谐社会具体提炼和表述为“建设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者们针对德育工作提出“和谐德育”的概念,把大学生德育放在了社会大系统中,从“和谐观”的角度给德育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使其成为在和谐社会系统下运行的一个和谐子系统。

据此,学者们从不同的层面给“和谐德育”下定义。詹万生依循系统论观点,认为和谐德育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相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协调控制德育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以促进个体思想品德和谐发展的德育模式[3]。学者王德勋则从“和谐”一词本身的内涵出发,认为和谐德育即要使受教育者具有健全人格,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善于处理个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复杂关系[4]。在此基础上,学者魏续臻等从实践工作角度对和谐德育作出更深层意义上的提炼和概括。认为和谐德育至少还包含另两层含义:一是指对个体德育工作运行机制应当实现全面和谐,消除实际工作中的矛盾、制约因素甚至反作用力,努力形成各德育要素之间的合力,增强德育效力;二是指个体内在道德品质形成的结构模式要实现和谐,这种结构模式既有利于个体良好品德的形成,又能最终形成全面而协调发展的完善人格,适应社会发展进步对人才的要求[5]。以上定义尽管在表述上各有不同,但皆指明了未来德育工作的“和谐”发展方向,即在和谐的社会大系统中发展具有健全人格的、身心和谐的人。

三、和谐德育的实施路径

(一)高校德育

1.学校应广泛吸纳社会德育资源,丰富德育形式

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大学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重视生活中道德资源的利用,在社会这个宏大系统中汲取广泛、丰富的教育资源正是高校德育的重要渠道。高校德育工作在立足教材、立足课堂、立足校园的同时,也应当将德育工作延伸到社会,联系大学生生活实际,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运作方式,与相关社会组织或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教育实践机会,使大学生在社会这个更广大的课堂中汲取更多的德育资源。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观影、演讲会、讨论会等形式,让学生了解革命年代的英雄事迹,从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集体归属感。此外,学校还可以积极组织校友座谈会、各类讲座、行业专家进课堂等形式的活动,以增加学生对社会的深入了解。

当前,为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关于“两学一做”教育活动精神,大力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由教师党员推动学生党员,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最广大党员延伸拓展,将党内教育由阶段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促进党性教育工作的常态化发展,最终达到学生党员对非学生党员的正面影响,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2.树立责任意识,构建高校与家庭协同合作关系

作为教育主体结构,高校负有教育大学生的重要责任。大学生是教育的最大受益者和实践者,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对于他们的成长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而家长作为教育的“投资者”,他们为子女的教育倾注大量的财力和心力,对子女的成才抱以极大的期许。作为依法纳税人,家长完全有权利对高校提出提供优质教育的要求。高校作为国家税收的实际获益者,理应树立起对学生、对家庭、对社会负责的意识,以人为本,营建和谐有序的德育环境,确保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稳定发展,这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题中之义。

高校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学生和家长是德育实施的受益者和德育效果的检验者,双方应当协同合作,致力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完善,共同致力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任何一个微观系统都无法单独完成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6]”。这便要求在德育实施过程中二者共同承担,形成合力,努力提高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整体质量。作为学生德育工作最直接的实施者,班主任、辅导员应与学生家长保持常态化的联系和交流,通过微信、电话、电子邮件等大众通讯技术手段,就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以便家长能及时掌握学生在校的思想动态,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倡导家长积极参与和监督学校德育工作,切实保障家长的知情权、建议权、参与权、监督权、评价权,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德育工作中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的合作,共同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二)家庭德育

1.家长应勤于联系学校

作为孩子德育的最初和最基本的载体,家庭应始终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大学生虽已成年,但仍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期,进入大学后与家庭仍保持着密切联系,在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仍离不开家庭的示范和引导。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客观存在,而且更要加强力度。家长要积极了解并参与学校的德育活动,及时主动地了解孩子在校的受教育情况,与班主任、辅导员老师沟通协作,以协助学校提高德育质量。

2.家长应鼓励孩子多接触社会并进行有效指导

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有经典的表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织,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家庭,更离不开社会这个宏观组织。社会德育是家庭德育的自然延伸,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是延伸的大家庭,是拓展了的大学校,当前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给德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它给学生带来成长的契机,也不可避免地具有金钱至上、物欲膨胀等负面影响。社会德育因此具有强烈的渗透性、差异性和复杂性。对此,家长不能应噎废食,即为避免负面影响将孩子与社会隔离,而应当适当加以引导,积极鼓励孩子接触社会,在社会中成长,并对一些社会不合理现象和负面信息进行正确的解释和有效的疏导,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社会德育

社会各机构也应当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主要表现为:

1.社会机构进校园

高校不是象牙塔。 社会组织或机构进校园,承担德育重任,这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正面的影响力。比如各类社会公益组织、社会名士(如优秀校友等)进校园,进高校办讲座、开论坛,用鲜活的事例向学生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投射在学生心里,势必让学生在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于塑造学生的完整人格具有积极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教育就是社会教育的缩影,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延伸。社会也是检验大学生德育工作成效的重要场域。

2.新闻媒体应当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作为信息的采集、发布和传播机构,新闻媒体应当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主动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作为电视节目传播者和发行者的媒体人,应当有更清醒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媒体工作者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操守,在采集、发布和传播新闻、制作节目时,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渗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理解社会,为他们将来真正步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四、结语

当前高校、社会和家庭在实施德育过程中相互割裂,缺乏合作,致使德育工作难见成效。如何将德育诸要素统一起来,构建高校、社会和家庭诸渠道之间协同合作的和谐德育机制,以形成德育的合力,这是当下高等院校德育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构建高校和谐德育机制需要凝聚高校、社会和家庭等诸多力量以达到诸渠道之间良性互动、有机配合,这是未来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方向,也是实施和谐德育的重要路径。如此,才能确保高校德育工作顺利、有序地展开,切实保障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效果。

[1]万俊人.现代社会道德合理性基础论证——兼论中国现代化运作的道德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4-15.

[2]王德勇.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模式探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04(8):47-48.

[3]詹万生.和谐德育论[N].光明日报,2006-03-22(03).

[4]王德勋.关于大学德育创新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46-48.

[5]魏续臻,李邢西,余茜.努力构建高校和谐德育体系[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1):27-29.

[6]艾楚君,甘均良.构建新的学校、社会与家庭和谐互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21-124.

[7]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60.

The Path of Harmonious Moral Education

HUANG Jiqun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Huizhou University,Huizhou 516007,Guangdong,China)

Eduction is the key to national development while moral educ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point.The current university,society and family lack of coope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receiving moral education,as a result,the moral education work is hard to bear fruit.How to integrate the various elements of moral education and how to build up the channel between university,society and family in a mechanism of cooperation of harmonious moral education?They are urgent problems.Mechanism of promoting harmonious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re supposed to concentrate on the power of university,society and family as well as many other collaborative interactions,which is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moral education.Moreover,it is an important path of harmonious moral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In this way,we can ensure that the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work is in a smooth and orderly way,and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has a remarkable effect.

university;family;society;cooperation;harmonious moral education

G641

A

1671-5934(2017)05-0015-05

2017-05-22

黄吉群(1975- ),女,湖南常德人,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E-mail:982384848@qq.com

【责任编辑:孙 健】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