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信念培育

2017-04-13陈满玉

惠州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特色思政政治

陈满玉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信念培育

陈满玉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广州 5104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信念培育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念的内在原因是由其在高校课堂所承载的使命所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什么讲、讲什么、怎么讲。在高校的意识形态阵地上,要破解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信仰困境难题,应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培育他们兼具“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念;意识形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教师的重要力量和特殊群体,他们政治信念的强弱、坚定与否都直接影响着其面临的受众群体——大学生正确理想信念的养成,而培育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政治信念,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念作为重要的认知前提和理论体系的根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念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思想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念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和信念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理想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信念是人们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意志和定力。理想崇高,才能坚定信念;信念坚定,才能坚守理想。

信念是社会中的人在认识社会过程中对某些观点、原则和理想等所形成的坚定不移的思想情感或意志。政治信念是社会中的特定群体在认识和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时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方面所具有情感或意志。有学者把政治信念理解为“所谓政治信念,主要是指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信仰,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任,对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信心[1]”。有学者把政治信念精炼后概括为“政治信念实际上就是世界观、人生观问题[2]”。也有学者认为政治信念属于政治文化范畴,取决于一定的政治价值观,“它是参与政治活动的个人和团体所具有的对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固定看法和坚定的主张,是政治行为主体参与政治生活和维系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影响和制约着人们政治活动动机、态度和行为[3]”。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念的基本要素

1.坚定的政治信仰。这一政治信仰不是别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宣言》发表160余年的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科学性和生命力毋庸置疑。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正确的经验总结,现阶段坚持这一理论体系是坚定政治信仰的具体表现。

2.坚定的政治立场。就是在政治活动中是站在无产阶级的人民大众的一面还是站在对立面?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更加严峻复杂,在政治领域也出现和主流声音不一致的噪音和杂音,面对此类情况,是听之任之还是勇敢地发声亮剑?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为人民利益鼓与呼,还是冷眼旁观、漠然视之?站稳正确的政治立场,站在绝大多数人的立场而不是为极少数人谋私利,这在本质上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是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3.鲜明的政治观点。就是社会主体对社会生活中政治问题的看法和主张。毛泽东同志曾经说:“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4]”。在事关国家、人民利益等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要善于从大局中去评价、观察和解决问题,不丧失政治原则性,政治观点鲜明。

4.健康的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是“人们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5]”。它是一种政治心态。不论何种政治心理都会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影响。

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念还包括很强的政治敏锐性与深刻的政治洞察力,主要是在政治上的预见性、警惕性以及政治远见,头脑保持清醒,辩证地看待社会中的政治生活,客观理性地评判政治事件;对一些披着“华丽外衣”的“糖衣炮弹”能看清其实质和本来面目。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念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的重要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人以观念的方式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它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思想认识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包含主体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念的认识,由于主体的差异性,有些主体较少或不参与政治活动就不一定有政治信念,而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念则是丰富了特定主体思想认识的内容。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素质是多方面的,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念之所以成为其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因在于: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应有之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其内容与框架理所当然地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念的内涵与外延。中国特色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也与此息息相关。第二,高校思修课教师承担着高校青年大学生灵魂塑造的重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其自身理想信念的坚定与否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与否关涉着青年大学生的信仰、追求与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正确选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念是把握高校思政课的基本准则

毋庸置疑,高校思政课教师在高校课堂的地位必要的,但也确实存在着一些质疑的声音:课程设置的简单和固化、思政课教师水平的参差不齐等。从根本上讲,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占领高校的思想阵地,就是最基本的世情、国情、党情教育,也证明了思政课的重要性。笔者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念作为高校思政课的基本准则,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高校思政课要告诉大学生们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念何以可能

人是社会动物,也是“天生的政治动物”;那么,教育大学生树立何种政治信念就是高校思政课必须面对的最基本、最关键的首要问题。梳理贯穿思政课丰富内容的脉络和主线,不难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念的秉性与特征决定了它能担负起“塑心”的重任。在高等教育的层面,绝不仅仅是简单肤浅的知识灌输,而是把思想和方法传导给受众群体,“授之以鱼”的同时更要“授之以渔”,只有这样,学生才有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而不是那一块黄金。故此,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看待、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念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以何种政治观点、政治立场解读当下政治事件决定着思政课上要传导给大学生们的理念与内容。

(二)高校思政课为什么要告诉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念何以可为

高校思政课何以能担当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念“塑型”的重任呢?笔者认为,思政课之所以能告诉大学生们走向未来道路如何应对困难和挑战,就是因为它提供了正确的、理性的探索世界、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融入社会的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唯物主义的辩证法、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在社会领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在此基础上正确解答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参与政治生活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国家、政治与社会的关系,必定能在尊重社会存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积极地改造社会提供方法论指导。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处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任何事物都具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都表现为质与量的统一;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6]”,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运用唯物辩证法,大学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特别是在认知、参与政治活动的过程中,表达政治观点的话语中,就会以发展的观点来考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认识和实践活动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互动关系)的辩证认识,亦是一个客观规律,这些规律支配着人们的活动,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大学生用唯物史观看待社会形态的更替,就能理性看待人类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正确性,势必能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中国人民群众的自觉选择和伟大创造。

(三)高校思政课怎样正确告诉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念如何可能

在高校教学系统的“微循环”中,其实只有“教”和“学”两个最基本的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念的构建与深入人心,就必须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体作用,认真研究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的方法、效果与价值;打造从理论到实践的平台,让大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了解、认知、感悟为什么社会人要有自己的政治信仰、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程度、如何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怎样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为进入社会的“实战”“热身”和体验。

1.思政课教师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政治认知

思政课教师自身的知识背景、知识储备、理论架构决定着他“输出”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念处于诸多内容的最前端。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素养上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念,首先要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就是要使理论和实际相符合,当实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主观思想应发生相应的变化,使思想符合变化着的实际。对于现实的世界要有一种批判和反思的精神,通过自己的反思性以及理想性塑造,引导大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其次是应当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使用的方法。“教育活动的目的则是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艺,同时净化其心灵,引导其追求真善美的生活态度和价值情趣[7]”。教师对于学问的研究态度言传身教于学生,使他们能以客观、科学、理性的态度研究、对待在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复杂的问题,从而能正确认识社会、把握社会发展规律。

2.打造从理论到实践的平台:高校社团、社会机遇中的参与机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仅引导青年大学生们把握理论的溯源和脉络、走向,更要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求真知”。其原因在于,大学生获得相关的理论知识、思想理念,还只是“印象”层面,如何能把意识付诸于行动,则需要有实践活动的平台或机会,这样才能使他们从感性到理性,从有知到真知。高校社团虽然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其中所蕴含的大家积极参与、策划、组织实施、评估效果等各个环节畅快表达意愿的方式,与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真实的政治参与虽有不小的差距,其实践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另外,当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发或开辟了许多到基层实践的机会,有些学校在本世纪初开设了除春秋学期之外的“小学期”,在全国或本省范围内联系大学生的实践基地,不少的政府部门也积极响应,给予大学生4-6周的体会行政机关运行的机会,这些政治参与的实践活动使得不少大学生改变了对于政府的偏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念更加坚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念是占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根本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高校是各种思想、理念非常活跃的地方,高校的意识形态阵地也一直是各种力量角逐的地方,能否牢牢把握这一阵地的占领权和主动权,彰显着执政党的政治智慧和师资队伍的素质。

(一)能从源头上破解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信仰困境上的难题

大学生群体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传承力量,他们的思想信仰、价值观以及政治取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如何,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的社会思潮与社会心理对我国的大学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大学生的思想信仰、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深度冲击。目前,西方国家千方百计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高校已经成为他们渗透的重点目标,敌对势力对青年大学生得感染渗透呈现出加紧、加剧、加码态势[8],这就需要我们用“正信”挤压歪理邪说的生存空间,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念帮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用正气、正能量抵御邪气和负能量,确保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

(二)能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9]”,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同,就必须深刻把握多元思想交织的社会现实,在信仰、理论、价值、话语等方面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上,思政课教师必须讲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我们为什么坚持社会主义,如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上,必须认识清楚哪些是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哪些是随时代的变化需丰富发展的理论;在价值观上,要寻找社会共同认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在话语体系上,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资源讲好中国故事,西方的社会制度、理论、意识形态、道路不是我们“理想的彼岸”,我们不应该“言必称美国”而“呲必中国”,从而陷入西方的话语陷阱。

(三)能培育大学生兼具“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10]能力

“仰望星空”寻找梦想的力量。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接受新事物最快、积极进取心最旺盛的群体,他们对于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所思、所想、所盼就是激人奋进的“星空”。具体而言,就是科学民主,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就是“中国梦”和“个体梦”的和谐统一。承载着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的大学生,有责任和有义务“仰望星空”,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进,这是中华民族不断走向进步和强盛的动力所在。有了这种信心、勇气和豪气,才能在求索的道路上坚定理想信念,砥砺前行。

“脚踏实地”走出稳健步伐。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但一个民族不关心脚下的事情,也是没有未来的。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还要俯下身子,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当代的“脚踏实地”,就是要求大学生务必最真切、最深刻地懂得中国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科学地认知社会,积极地融入社会,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念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坚守的政治理念,是思政课必须遵循的前提和基础,是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它为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政治观提供了理论和价值支撑。

[1]白林德.谈政治信念问题[J].齐鲁学刊,1981(1):22-24.

[2]邵华泽.谈政治信念与政治纪律[J].求是,2000(2):104-105.

[3]齐潇.试论政治文化在政治稳定中的作用[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12):99-100.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08.

[5]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09.

[6]列宁.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506.

[7]陈德玺.“我”“师”故我在——中国梦视域下师德建设的新维度[J].惠州学院学报,2017,37(1):117-119.

[8]陈洁.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聚焦三个着力[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7(2):133-134.

[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10]赵承,吴晶.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温家宝总理与北大学子共度“五四”青年节纪实[N].人民日报,2010-05-05(1).

The Fostering of Political Belief in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CHEN Manyu
(Dept.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Guangdong Polytechnic of Science and Trade,Guangzhou 510430,Guangdong,China)

The political belief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prerequisite and basi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eachers who tea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The internal causes of these teachers for adhering to the political belief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re determined by the mis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lass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hy should we ha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what should talk and how to talk in the class?In order to solve the knotty problem of ideological and ideological predica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it is necessary to actively guide these students to identify with the ideology of socialism and develop their ability of"looking at the sky"and"down to earth"aspiration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political belief;ideology

G641

A

1671-5934(2017)05-0011-04

2017-06-05

广东省教育厅2015年度德育创新项目(2015DYZD005)

陈满玉(1977- ),女,湖南娄底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E-mail:694261299@qq.com

【责任编辑:孙 健】

猜你喜欢

特色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特色种植促增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中医的特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