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实践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

2017-04-13

山东工会论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核心

舒 蒙

(广东工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社会实践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

舒 蒙

(广东工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社会实践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社会实践具有以下三个作用:承载作用、转化作用、强化认同作用。当前,社会实践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存在社会实践环境欠优化、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意愿和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自身存在欠缺等问题。为此,通过社会实践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优化社会实践环境,坚持价值导向,探索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形式,完善社会实践机制。

社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培育路径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1]。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体,高校必须重视社会实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全过程,努力提高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实效性。

一、社会实践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一)社会实践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具有承载作用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承载作用,即为其践行提供现实载体。”[2]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1]因此,社会实践也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传承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3](P392)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大学生社会实践首先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教育信息。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信息不是社会实践的目的,而只是前提和条件,将这些教育信息传导给受教育的大学生才是社会实践的最终目的和作用。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相互作用,使教育信息被受教育者认识和接受。相较于单纯的理论灌输,社会实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呈现更为感性,它生动、具体、形象地将教育信息展现给受教育者,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切身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社会实践具有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客体相互转化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能够促进教育主客体之间发生良性互动,还能够促进客体向主体转化,进行自我教育。”[3](P396)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也是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然而,理论教学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课堂理论教学容易缺乏生动性与趣味性,导致部分学生为应付考试而被动学习,从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不全面、认识不深入、掌握不牢固,甚至考过就忘。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正好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通过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实习参观等实践活动,从自身经历和自我感悟中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理解、吸收、消化和巩固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更加自如地运用理论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分析问题,解决思想困惑”[4],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求转化。

(三)社会实践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具有强化认同作用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5]。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由浅入深、去伪存真,验证其正确性,最终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念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的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实际上回答了三个重大问题,即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通过社会实践,让大学生投身到国家的建设、社会的协作、人与人的交往中,使其深刻体会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艰辛与不易,感受到全社会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渴望和不懈追求,认识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品质的宝贵。另一方面,高校通过对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所遇见及自身所暴露问题的积极引导,能够有针对性地矫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的偏差,澄清理论上的困惑,排除错误思潮的干扰,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大学生在实践中验证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性与真理性,必然能强化内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从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社会实践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困境

(一)新形势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实践环境更为复杂

首先,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期和攻坚期,“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6]。在社会实践中,对于这些社会矛盾和问题,我们的教育者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容易使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产生困惑甚至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我国对外交流日益频繁,中西方思想文化汇集、交流、碰撞,其中不乏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的价值观念和错误思潮。这些不良的价值观念和错误思潮严重干扰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削弱了社会实践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实效性。最后,新媒体的发展引发了信息传播的巨大革命,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潮水般呈现在当代大学生面前。据统计,通过新媒体传播的信息中有过半是不良信息,集中为四个方面:暴力色情信息、挑战道德底线的各类信息、颓废腐败的精神污染信息、反华势力的意识形态宣传信息[7],这些不良信息通过新媒体潜移默化地干扰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过程。改革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为西方资本主义腐朽价值观和错误思潮、网络不良信息提供了目标,某些反华势力利用新媒体对我国的社会问题无限放大,甚至肆意歪曲、捏造事实,制造网络谣言,而新媒体的发展又放大了其影响范围。上述三个问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使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实践环境更为复杂。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意愿和能力不强,加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难度

首先,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网络新媒体的发展而成长的一代。网络新媒体传播信息所呈现的即时性、开放性特点,可以将包含各种不同观点、不同思想、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海量信息第一时间传递到阅读者眼前。相较以往,当代大学生通过网络新媒体获得的信息,无论是其广度、深度、速度还是方便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此外,从内容上看,当代大学生从网络新媒体中不仅能获取思想、观点、知识,而且能够分享情感和体验。这种不用通过实践就能轻而易举获得所需信息的体验,导致当代大学生缺乏参加社会实践的意愿。其次,当代大学生也是受到应试教育影响的一代,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认识到社会实践对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因此缺乏参加社会实践的热情。最后,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在物质条件相对充裕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一代,普遍自我意识比较强,自我评价偏高,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抗挫折能力较差,缺乏吃苦精神,害怕失败,也导致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实践产生畏惧和逃避心理[8]。

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的动力、热情,逃避社会实践,当代大学生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的锻炼,这又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不强。这些问题都加大了高校通过社会实践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难度。

(三)当前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实践活动自身存在不足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开展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实践活动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不看过程,只重“结果”。实践活动周期缩水、活动照片摆拍、活动过程走过场,总结汇报材料却东拼西凑、严重夸大。少部分学生干部甚至把“做得好不如说得好,说得好不如总结材料写得好”当作工作信条。更有甚者,个别学生没有进行社会实践,却托关系找单位写实践证明。二是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单调,缺乏创新。笔者随机浏览了部分高校网站,在学生工作栏目所发新闻稿中,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基本上集中于看望孤老、走访社区、暑期三下乡、问卷调查、志愿服务等。而结合专业特点、体现时代特征的社会实践活动寥寥无几。三是缺乏全员参与性。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受某些主客观条件如教育理念、学生参与意识、资金和人员保障、制度建设等的制约,没有办法做到社会实践的全员参与。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中,高校一般采取校团委发文、各学院组织和挑选部分学生组队的模式,参与社会实践的成员以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学干部为主,普通学生所占比例偏小[9]。

三、社会实践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选择

(一)优化社会实践环境,营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良好社会实践氛围

大学生所处社会实践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10]通过社会实践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这个平台中亲身经历、亲自体验,了解国情、提升素质、凝聚共识。因此,“面向现实、面向实践、面向社会生活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和基础性工作”[11]。邓小平也指出过:“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12]同理,空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行,大学生不相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大学生的内心,打造良好的社会实践环境,一是要全社会形成合力,通过构建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社会主义中国,使大学生在纵向与横向对比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二是要切实净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网络实践环境,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和治理,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减少网络不良信息和西方错误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网络实践环境。

(二)坚持价值导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贯穿社会实践全过程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13]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各种各样,如服务社会、提升素质、扩大交往、完成任务等。通过社会实践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作为教育主体和活动的组织者,必须给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目标。首先,高校要树立价值培育优先的社会实践观。纠正单纯注重社会实践形式的宏大和精致,以及把活动的顺利完成作为社会实践活动成功举办的错误社会实践观。要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开阔眼界、提高素质、磨练意志,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培养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价值培育和引导要贯穿社会实践全过程。要对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遇见的不良社会现象、错误思潮及时进行批判和引导,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侵袭,提高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力,防止不良社会现象和错误价值观念弱化社会实践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实效性。

(三)有的放矢,积极探索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形式

毛泽东在论述如何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联系时曾指出,“拿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有的放矢’。‘矢’就是箭,‘的’就是靶,放箭要对准靶。”[14]如何增强社会实践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实效性,做到有的放矢,笔者认为社会实践必须契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如前所述,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具有青年群体的普遍特征,富于质疑精神,喜欢新潮、新奇的事物和观点,不易接受传统的政治宣传和政治说教;另一方面,作为伴随新媒体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又具有我们这个时代赋予的特征,知识面广、思维开阔。因此,要探索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形式。首先,要充分发挥当代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高校在把握方向和原则的前提下,具体内容和形式让学生自主设计、策划和组织。其次,要鼓励大学生运用他们自己喜闻乐见的形式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创新,利用QQ、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增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总之,高校在此过程中应多扮演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少一些说教和指令,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主观察、体验和感悟。

(四)健全社会实践机制,改进当前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存在的不足

目前,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大多存在着重过程、轻实效,内容匮乏、形式单一,缺乏广泛参与性等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改进考评体系,注重实践效果的评价。考评体系是一种促进手段,可以调整社会实践的工作重心。要纠正当前高校社会实践大多重过程、轻实效的问题,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不仅注重活动的策划、规模和形式,还要更加注重社会实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方面的评价。

二是面向社会需求,增强社会实践生命力。当前社会实践活动出现的内容匮乏、形式单一的问题,是组织者没有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闭门造车的结果。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要获得持续性和生命力,必须面向社会需求,力求解决社会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只有这样,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素材和富有时代特征的形式,使大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

三是提高思想认识,增加物质和人员投入。要使大学生广泛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大学生认识到投身社会实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社会以及自身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不少高校因为经费和人员不足,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中,往往仅重点扶持几支队伍,整体效果不佳。因此,高校要增加对社会实践的物质和人员投入,能够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并且得到具体而有效的指导和保障。

[1]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1).

[2]邓卓明,姜华.社会实践在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作用[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2):101.

[3]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卢黎歌.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J]. 教学与研究,2009,(11):91.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7.

[6]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导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63.

[7]吴阳松. 新媒体视域下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探讨[J]. 理论学刊,2015,(5):82.

[8]吕富媛,吕富彪.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路径研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3):50.

[9]张宏亮,柯柏玲.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135.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11]王学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路径和机制研究[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3):82.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14.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53.

[1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21.

A 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Cultivation Path in Social Practice Field

Shu Meng

Social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It plays three roles of carrying, transformation and enhancement in cultivation.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For example, social practice environment is inappropriate; college students lack practice willingness and capacity or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is imperfect, and so on.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cultivation needs to perfect social practice environment, insist on value direction, explore student’s favorite practice forms and improve social practice system.

social practice; socialist core values;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cultivation path

本文系广东工业大学学生工作研究课题“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6XG19)的研究成果之一。

G641

A

2095-7416(2017)04-0048-05

(责任编辑:李娜)

2017-04-17

舒蒙(1987-),男,土家族,湖南慈利人,法学硕士,广东工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