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2017-04-13王中教蒋玉涵

山东工会论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心理学人格

王中教,蒋玉涵

(1.常熟理工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2.山东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7)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王中教1,蒋玉涵2

(1.常熟理工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2.山东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7)

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由于其职业倦怠引发的各种消极影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运用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深入探讨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成因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可从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品质、积极的社会制度系统等三个方面,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积极心理学;教师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又称工作倦怠、职业枯竭、工作耗竭等等。其可定义为:“职业倦怠是在为人服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1]从职业倦怠的角度来看教师这个职业,不难发现,教师的职业倦怠会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压力过大、成就感较低等心理状态,这不仅不利于教师个体的职业发展和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当前,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蔓延在广大教师群体中的普遍现象。因此,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成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积极心理学是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角度,其产生于20世纪末,是以全体人类为研究对象,以激励人的发展、发挥人的潜能和引导人的幸福为目的的一门学科,是对传统心理学的批判继承与推陈出新。它不再着重于对消极、障碍、病态心理方面的关注,转而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探讨,致力于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2]。1998年的艾库玛尔会议研究决定了积极心理学的三大基本内容:一是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幸福感、满足感、幽默、希望等;二是积极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品质,如自尊、独立、自信等;三是积极的社会制度系统,如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福利制度等[3]。因积极心理学倡导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一切现象和困惑,从而渗透进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也能利用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力量来缓解教师职业中的倦怠心理,帮助其获得良好心态。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

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情感也逐步发生变化,开始出现倦怠心理。经研究表明,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较低。这不仅严重地影响教师个人的发展,即在工作中的热情程度、在科研工作中的创新程度、在管理中的满意程度,而且还会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出现易怒、暴躁、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睡眠质量差等情况。此外,由于教师出现倦怠心理,对学生缺乏关心与爱心,不愿意接纳学生,无视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等,都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一)内因

教师作为社会服务型行业从业人员,是接受社会委托以培养学生为己任的专职人员。教师职业也是角色冲突的一种典型情境,学习活动和课程日益增多,教师的角色也日益多样化。教师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不仅要承担教书的职责,还要扮演育人的角色。既作为学生的严师,又是学生成长中的益友,这两种不同的角色不容易切换和把握,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力不从心的感觉,加剧倦怠心理。此外,教师作为灵魂的工程师,带有一种理想主义色彩,自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教育,可以改造学生。但有时候现实往往不如人意,当现实与理想相矛盾时就会产生落差心理,长期以往,会带来自我成就感降低,自身追求的积极性减弱,极易产生倦怠心理。

(二)外因

1.社会

(1)教育体制。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在社会上被奉为“铁饭碗”的教师岗位逐步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各项严格繁复的制度,如学生打分、职称评定、竞争上岗、绩效量化考核等等,使得老师压力巨增。教师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无法调和,工资待遇与社会期望值相悖,教师的辛苦投入无法得到合理的经济回报,更容易助长倦怠情绪。

(2)学生家长。学生家长对老师寄予很大希望,一部分家长由于自身学历不够或忙于事业无心管教孩子,便寄希望于老师,希望通过老师个人的力量把学生塑造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孤立片面且只看重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导致老师的压力增大。这种与日俱增的压力与期望值之间无法得到很好协调的时候,往往会诱发职业倦怠。

2.学校

②样本数据的排序和分段:对热误差y进行排序得到新的序列yP,将排序后的yP的取值区间划分为H个不重叠的区间I1,I2,…,IH。落在分段Ih(h=1,2,…,H)的yPi(i=1,2,…,n)的比例定义为其中,当yPi∉Ih时,δh(yPi)=0,否则δh(yPi)=1。同时依据上述排序方法对X进行排序,将排序后的温度样本XP划分为H个不重叠的区间J1,J2,…,JH。

(1)工作任务。现今社会竞争压力大,为了不断完善自己,为教育教学注入新鲜血液,教师除了日常的教学任务外,入职后仍需不断进行各项专业测评、参加课改培训、组织各项活动等等,导致教师麻木疲惫于应付各项考核,因此容易产生倦怠心理。

(2)学生因素。由于现有的“班级授课”教育制度规模较大,班级人员众多,又倡导“多样化”课堂,严禁“一言堂”的教育管理,导致学生个性强烈,难于管理。当教师难以满足来自各方面的角色期望时,教师的耐心减少,自我成就感就会降低,工作目标开始模糊。

此外,如今的校园并不是“世外桃源”,往往会受到社会上许多不良风气的影响,暴力、犯罪、功利主义等思想不可避免地渗入校园。而教师辛苦建立起来的教育成果,往往会受到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而难被学生和家长认可。这让教师逐渐认为自己的行为对现实的改善无益,然后消极怠工以求心理平衡,于是不再追求自我满意度和教师个性化,从而进入工作倦怠的状态。

四、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路径

(一)积极的情绪体验

情感即人对外界刺激作出心理反应时带有的情绪。情绪是一种主观体验,我们可以通过激发个体产生接近性行为或行为倾向的情绪从而达到积极的心理。积极的情绪体验有两个重要的形式:感官愉悦和心理享受。感官愉悦侧重于个体的外在感受,心理享受则更侧重于个体的内在突破。与感官愉悦相比,心理享受更有利于个体积极品质的培养。因此,培养或增进个体的心理享受是积极心理学的重中之重。积极的情绪体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待过去——满意感

一个人现在的状态很大程度上与这个人过去的经历有关,因此过去对现在肯定有影响。而我们对于过去的事情又是靠回忆过去产生的情绪体验来起作用。当我们回忆过去时往往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绪。这种情绪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我们当下的生活。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件事情也会有不同的情绪,或开心或沮丧,这是由于人的生活满意度不同造成的。比如有的教师对自己严格约束,要求自己同时具备教学与管理的一流水平,这会给老师自身带来一定程度的压力,一旦事情未按预想完成,就会出现不满意的心态。这种不满意的心态逐渐累积就易产生倦怠心理。因此我们应该合理地评定自身的生活满意度,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积极的职业信念。过去的事情本已发生,对过去的事情耿耿于怀只会让人更加倦怠。所以我们应正确地面对过去,不管过去如何,都要积极地对待以后的生活。

2.对待现在——福乐感

福乐感是指对某一活动或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从兴趣中直接获得想要投入某项活动或事物的一种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是由活动本身而不是任何外在其他目的引起的[5]。福乐的积极情绪体验是如何产生的呢?教师对教学拥有浓厚的兴趣时,当遇到挑战时主动迎接挑战,福乐即会产生。另外,与主体自身的特点有关。“自带目的性人格”的人往往容易产生福乐感,他们更多地从内在动机方面对自我的行为进行赞赏。如果教师把教书育人本身看作一种享受,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教学行为,做任何事情总的来说,是因为自我的原因而不是为了取得一定的经济报酬、荣誉表彰等,生活就会自带乐趣和持久度,福乐感就会产生。

3.对待将来——乐观感

乐观是个体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对周围的事物都能产生的积极体验,一直秉持美好常在的坚定信念。一般来讲,乐观感往往能带给人豁达、坚持、自信等积极的心态,因此乐观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功。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坚信通过自己的力量可以或大或小地改变学生,使之积极向善。此外,不断地积极地自我暗示,抵抗自身的消极心理,充满活力地走在教书育人的路上。

(二)积极的人格品质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格是人的内部生理机制、人的外部行为和社会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产物,外部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内部的良好自尊是积极人格形成的重要来源[6]。人的人格建构也会影响自己的心理体验、行为方式。积极人格的形成需要内外双方的动力,内外动力相辅相成。内在动机是人本性中积极潜力的体现,由内在动机支配的行为不仅容易成为个体人格的组成部分,同时它也能增强主体的幸福感。外在动机是指由活动的外在因素或追求活动之外的某种目标引起的动机,外在动机的行为中,自我投入得越多,行为的自主性越高。因此,教师在建设积极的人格品质时应该增强自我效能感,学会称赞自己,相信自己在努力争取的目标上能获得较高的自我效能。

(三)积极的社会制度系统

积极的社会制度系统是积极人格品质和积极情绪体验的基本保障,它不仅是积极人格品质建构的支持力量,而且是积极情绪体验产生的最直接来源。积极的社会制度包括国家、工作单位、家庭等方面[7]。国家政府应加大执法力度,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深化教育改革以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创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等。学校应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让教师从工作中感到幸福。明确教师的工作职责,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这样教师可勇敢地向自己职责范围以外的事情说“不”,增加教师的空余时间以促进教师工作的创造性。此外,学校应推进专业化、职业化建设,通过建设一支专业化的队伍,提高教师的工作效果,让教师投身于一项事业,对自己产生自信心,来有效防止职业倦怠。

[1]鞠鑫,邵来成.职业倦怠的工作要求——资源模型[J].应用心理学,2004,(3):58-62.

[2]詹丽玉,练勤,韩布新.国内外积极心理学领域近期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2):208-213.

[3]陈丽萍.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改进策略——以深圳市等中学教师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76-80.

[4]崔婷.青岛市公务员职业压力管理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

[5]林清杰.积极体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0.

[6]胡新梅.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与疏导[J].教育与职业,2016,(19): 115-117.

[7]高淑艳,才忠喜.《请回答1988》:积极心理学的呈现与诠释[J].当代电视,2017,(3): 32-33.

(责任编辑:张慧琳)

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心理资本干预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 项目编号: 2014SJD547)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重点资助项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资本的培育”(项目编号:X-a/2016/01)的阶段性成果。

B849

A

2095-7416(2017)04-0045-03

2017-05-21

王中教(1985-),男,山东枣庄人,教育学硕士,常熟理工学院讲师。蒋玉涵(1987- ),女,山东淄博人,教育学硕士,山东管理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心理学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