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观的构建
2017-04-13范卉敏
范卉敏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韶关 512126)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观的构建
范卉敏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韶关 512126)
大学生是社会的睛雨表,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他们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的调查,分析出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进而建构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观,为国家输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完成大学教育的使命。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观;构建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之而来的西方各种思潮的涌入,给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带来了空前、难以回避的影响和冲击。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对他们的争夺历来是东西方意识形态斗争的焦点。如何防止学生“掉队”,更好的办法就是牢牢筑守住思想底线,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当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信仰与政治信仰
(一)信仰的含义
信仰作为信念的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对其含义言者各异。休谟指出:“信仰是一种有别于怀疑感觉的一种特殊感觉。”《辞海》中认为:信仰是对某种宗教或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为准则。通过上述对信仰的界定,我们看到都仅仅是对信仰特性的某“侧面”的描述,不够全面。个人更倾向于“信仰是对具有最高价值的理论、政治制度、学说、宗教或人物的高度信服和崇拜,并使之指导行动,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和榜样,作为自己精神寄托的一种稳定、持久的心理倾向。”其中信是核心,信的程度决定了主体的在社会实践中发挥的作用大小。
(二)政治信仰
信仰作为一种心理倾向,在实践态中表现为一种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当人们把它作为一种价值取向,用以评判、衡量某一种理论或者某一方面现象和问题时,它就具有了其所评判的对象的属性,就表现为具体的信仰内容和信仰取向,如马克思主义信仰、政治信仰、宗教信仰等等。其中政治信仰是指人们在自己的政治生活中针对各种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所做出的科学评判,并以此为标准衡量一切政治现象的一种持久的、稳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心理特征。
二、大学生政治信仰发展的现状及其理性分析
(一)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现状
1.政治信仰的多元化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互联网高信息化拓展了大学生们视野,他们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同时,通过网络、微博(信)、QQ等形体或多或少的接收到各种经过美化、包装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由于大学生政治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不强,三观尚未完全成熟,所以极容易被各种假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所捕获,造成其对马克思主义热忱下降,造成信仰上迷茫、困惑、动摇,对世界、自我的功过得失判断更加着吸于物质和经济的眼光,对金钱、权力的迷恋陷于癫狂状态,错误的价值观、精神的空虚、信仰的荒芜致使他们的生活节奏经常出现错位。政治信仰由崇拜泛化向信仰选择过渡,也将随着大学生人生理想多层次、多元化走向而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
2.政治信仰的趋利性
马克思在论述人类社会发展的三阶段时,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中,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创造了条件。”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离开家庭保护走入社会之前的关键时期,也就是马克思所言的第二阶段,是大学生生理成熟期与精神的断乳期的叠加期,开始独立生活,自我意识日趋成熟,更多的凭借自我的理论知识对政治问题与政治现象作出自认的价值判断,不再轻信权威,重自我的实践体验与感受。在行为选择上,重物质轻精神、重结果轻过程,讲功利,不想学习只想学要考的,考试过关即可;在政治选择上,对政治理论和言论比较冷淡,表达较少,静观其变与自我选择都处于失落状态;在理想与现实上,重视短期效应,忽视长期利益,使其在现实中产生巨大的反差、困惑和苦恼,甚至出现极端个人主义倾向。
3.政治信仰知与行的剥离
政治信仰作为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取向与心理预判,是人们现实政治生活中在人的精神意识中的内化,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因此,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人们的信仰总是自觉地将自己的政治信仰理论与其外在的信仰行为达成某种一致,并以此为衡量标准。在现实社会中,大学生对应该不应该有信仰?应该信仰什么?虽有不同程度的思索,但是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许多学生都表现出很强烈的“趋实化”。在学习中理工科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实际作用,对他们工作和就业没有多大帮助,只专注于专业课和自我认为感兴趣的课程学习;在择业上,由于受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的驱使,更多大学生都首选到到发达地区和薪资高的地区,外部环境好的地方,重形式轻内容,不考虑自我未来发展提升空间,理想信仰就被搁置。
(二)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的理性分析与评价
1.经济全球化汹涌浪潮动摇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大学生的眼界非常开阔,对世界的变化特别敏感,并善于进行对比。他们先接触现实社会中形形色色,也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观点,然后才了解马克思主义;但是通过自身感受,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理想并不如说的好听,实现的期限更加大其动摇的决心,反而是对当下资本主义表面的富足及资本主义的招摇过市存在较大程度认同,并奉为生活方式。这些主要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信息化发展,无论是从科技上还是从文化教育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所存在的反差,学生可以第一时间捕捉到,致使对社会主义道路和事业产生质疑,反击对资本主义产生热衷、崇拜情绪,进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动摇。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发的负面效应动摇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中国人主动的选择,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经发展阶段。三十多年的市场改革,成效是显著的,但是也出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收入分配出现严重差距、社会阶层的分化、食品安全保障问题、腐败、住房难……。人民群众是这场改革的实践者,他们自身都深切感受到他的好与不公,绝大多数能够理性客观的评价,还有少数人,包括大学生,被西方或少数敌对势力利用,好的不记账,坏的全部归责于中国共产党能力不足,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另一方面,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快捷方式,使人享有独立人格,也诱发了人的变异,即重现实轻理想、重结果轻过程、重物质轻精神的拜金主义、崇洋媚外,自己的精神信仰家园不去耕种,凡而却盲目推崇西方物欲横流,难怪今天大学生每天都沉迷于网络,拼命刷“存在感”,用“自我的存在感”来慰藉精神的“空虚世界”。人的信仰出现两张皮现象:即在现实的物的拥有中“安身”,却在理想的空虚中“丢命”,可以看到大学生主流是有信仰、有理想的,但是也表现出某种程度的不成熟性。这些都动摇了大学生对奉献社会和服务人民的坚定决心,也捍动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形态的坚贞的信仰,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严重的恶劣影响。
3.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动摇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
“使社会主义各国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最终纳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纳入资本主义轨道。”一直以来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梦想,两种意识形态斗争从未间断过,在特定时期甚至会激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掩护下,今天的意识形态斗争更加严峻,呈现出形式的多元化,内容的多层化。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和平演变者尤其是美国人,利用网络雇佣水军和大V,捣毁中国形象和诋毁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进而制造“文化冷战”以“突显出西方文明的优势”,以此达到混淆众听的目的,有一小部分学生上钩了,释放出中国应该搞“宪政”等不实言论。另一方面西方国家通过各种媒介美化西方、歪曲丑化社会主义,旨在瓦解中国人的精神动力,消磨中国人的信仰认同,进而动摇中国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决心。因此,高校教育中应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让学生身切感悟到社会主义优越性,这样才能树立起“四个自信”。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三、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观的构建
(一)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契机,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明道者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α)历史地,(β)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所以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应一改过去做理论的搬运工,而应该把教育的重点放在方法论地教育上,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上,理论的运用上,培养学生认识事物和发现规律的立场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运用研究使用的方法。”因为方法论更突显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实际生活的指导意义。
(二)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重点,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优秀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道者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世界成为地球村,更需要对自己国家的认同与归宿,所以在新的时期更需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时代教育,加强大学生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的爱国主义教育,树立起坚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2.开展社会主义教育
当今资本主义和平演变与渗透日益强势,使一部分学生出现对党产生了信任危机,对社会主义事业出现信心危机,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产生信仰危机,在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时重点应在中国选择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操作性,以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必然性与新特征挖掘上,这样才能很好解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也才能为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掌舵,才能发挥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而服务功能。
(三)以实践教学为载体,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行道者
1.加强党团及学生社团的教育力度,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合力
大学生课余时间大多都生活在宿舍、党团、社团活动中,朋辈之间交流与往来是其表达自己思想发展历程、思想状况与获得新的党性教育的主要渠道和载体。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时不能忽视党员、社员教育,发挥社团组织、党校、团校及各种群众性组织的载体和媒介作用,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影响力,增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和实效性。
2.拓展社会实践渠道,强化主体意识,倡导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
大学生特别看中自身的社会体验与感受,希望自己能够尽早融入社会。实践是最好的方式,是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统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的有效载体大学生社会实践,亲身感受创造财富的乐趣,有助于学生自我校准方向,查找自身不足与缺陷,实现自我与社会软着陆与无缝对接;也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知识、技能水平、个性完善等方面产生综合效能,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职能的实现。
四、结论
政治信仰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体现着社会的整合程度,其作用体现在凝聚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治认同。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只有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构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体系,坚持自信、坚定理想、坚守信仰,并促进大学生自觉践行,才能使国家和党的事业有了根本保障,也才能蒸蒸日上。
[1]冯天策.信仰导论[M].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3-5.
[2]王玉果.邓小平价值观[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63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3.
[5]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6]列宁.列宁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85.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4.
责任编辑:徐向阳
审 稿 人:陈云玲
G641
A
1009-8534(2017)03-0065-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研究项目(德育专项)(2015DYZZ005);
范卉敏,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课题(16GYB073)和2016年度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Z2016015)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