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农业发展促进美丽乡村前行

2017-04-13张孟超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美丽农业

张孟超

(中共南阳市委党校 河南·南阳 473056)

生态农业发展促进美丽乡村前行

张孟超

(中共南阳市委党校 河南·南阳 473056)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重视农村经济繁荣,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发展,重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等等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态农业;美丽乡村;农村经济

生态文明建设现阶段已经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手段,城市及乡村发展过程中要将其融入到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等方方面面之中,但国家相关文件中多次指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及难点是“美丽乡村建设”,就目前来说,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广大农民为了提高自身的生活条件,牺牲了自然环境,导致农村地区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的破坏,危害百姓身体健康的同时,也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广大农村居民必须要切实认识到农村生态环境、生态农业及美丽乡村建设之间的关系,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为美丽乡村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农村生态环境、生态农业及美丽乡村建设的辩证关系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需要提高当前农村地区百姓的生活环境,还要积极的为广大农民拓宽就业及创业的空间,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经济收入,也就是说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为农村经济发展谋求一条致富路。

(一)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生态环境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可以说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有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保证,如果自身的生存及发展难以保障,百姓自然无法顾及到环境保护相关的问题,建国初期我国的经济水平普遍较低,许多地区都是以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也是这个原因。同时经济水平较低,政府也没有能力改善及治理自然环境,导致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影响百姓的身体健康,会使得农村居民的生活更加贫穷。因此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发展,是当前情况之下“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重要任务。

(二)发展生态农业是协调农村环境与经济矛盾的唯一出路

生态农业的重要任务就是保护并改善农业环境,要求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遵循生态经济学、生态学规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及系统的工程方法建立起集约经营的农业生产模式。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依然沿用的是传统的发展模式,并没有结合各个区域农村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探索出符合区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没有发挥出农村地区的资源、地理环境优势,这实际上十分不利于乡村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保护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必须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农业生产强调绿色、生态,提倡种养一体化,尽可能少的使用化肥、农药,多采用有机肥,降低生产成本,避免带来环境污染,同时提高经济效益。乡镇政府可以依托乡村的自然环境,建设生态养殖、种植、旅游服务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帮助乡镇居民树立环保意识,减少污染,促进农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1]

(三)生态农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联动关系

生态农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其实是互相促进的,两者相互制约,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百姓生活富裕、乡镇和谐发展。生态农业则是在充分利用本地区生态环境资源、发展区域经济,提高百姓生活水平的同时,培养其环保意识,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2]美丽乡村建设必须要尊重大自然,把握自然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此基础上提高农村的生态效益,从而促进乡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就是优化乡村的额自然环境,这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十分重要。

二、农村地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近年来由于农村地区百姓普遍缺乏环保意识、生活污染加剧,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以往的碧水青山逐渐被臭水黑山取代,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部分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百姓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以自然为代价发展经济,环境问题愈发严重。

(一)农药、化肥污染逐渐加剧

化肥中的氮磷钾元素不可能完全吸收,化肥利用率较低,而没有被植物吸收的氮磷等化合物会随着土壤水逐渐下渗,进入地下水,很容易导致江河湖及内海出现富营养化问题,且这些物质会污染土壤,长期过量且使用单一的化学肥料很容易导致土壤酸化。土壤溶液及土壤微团上的铵离子量增加,替换原有的镁离子、钙离子,使得土壤胶体分散,破坏土壤结构,很容易导致土地板结,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及质量。此外,亚硝酸盐具有很强的生物毒性,胺类与亚硝酸盐结合会形成一种N-亚硝基化合物,该种物质具有很强的致癌作用,对区域的动物及人体的危害极大。我国是农业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60年来,我国化肥使用量增长了百倍,现阶段我国农用化肥单位面积平均使用量达到434.3kg/公顷,是化肥使用安全上限的1.93倍,因此农村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必须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二)生活垃圾缺乏科学的收集处理手段,生活污染严重

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农村地区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生活垃圾处理站,生活污水及固体废弃物随意倾倒、堆放,“垃圾围村”现象比较普遍,未经处理的生活垃圾直接排入自然环境之中,不仅影响百姓的生产生活,也容易加剧环境污染。尤其现代社会各种塑料制品用量较大,众所周知塑料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环境中很难以被分解,相关研究显示,普通的塑料袋在自然界中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够自然降解,不仅污染土壤环境,被动物误食会危害其生命安全,影响生态平衡。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发展,部分城市为了美化市内环境,将没有经过处理的垃圾直接倾倒到城市附近农村地区的荒山、河流之中,加剧了农村地区的生态恶化。

(三)乡镇工业企业污染严重

就目前来说,很大一部分的工业企业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污水、废气、固体垃圾处理设施,加上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没有严格落实,许多工厂的工业废弃物排放都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严重破坏了区域的生态环境。近年来环境问题逐渐受到重视,为了美化城区的环境,城市相关部门就工业企业的选址、废弃物排放都有了更严格的监管,许多工业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开始向郊区、乡镇迁移,工业污染也随之转移到农村地区,严重危害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及百姓的身体健康,对于农业、经济发展都十分不利。

(四)农村地区环保主体缺失

农村地区的百姓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大多数的农民受到以往的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缺乏环境保护的主人翁意识,生产生活中以增加家庭收入和方便自身生活为主,随机倾倒处理生活垃圾,滥砍滥伐。而我国环境保护部门最基层的机构是县级环保局,乡镇地区并没有直属的环保监测保护部门,加上农村居民大多缺乏环保维权意识,乡镇地区的许多污染问题都无人问津,长期以来处于无政府状态,环境监管力度严重不足,加剧了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三、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建议

发展生态农业是改善农村地区自然环境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措施,下文主要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生态农业、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加强农业环境源头治理、推广沼气综合利用工程,促进农村能源建设等等几个方面提出几点简单的建议,希望能够对乡镇政府的相关工作有所启发。

(一)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农村地区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清洁化、资源使用的节约化、废弃物利用的资源化、尽可能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将农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起来。结合当地的农产品生产特点,以园区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山上建果园、茶园等园区,山下建社区,农、林、畜、渔等农业产业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乡镇生态农业的高速发展。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还可以充分发挥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将特色农业与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创建独具特色的休闲旅游品牌,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农村改革,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及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3]

(二)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加强农业环境源头治理

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农业环境源头治理是改善当前农村人居环境的重点。为了真正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农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鼓励使用有机肥,如果必须要使用化学肥料则应该结合本地土壤的实际情况合理搭配,加强农产品病虫害防控,农产品栽种养护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做好综合治理工作,人工防治与自然防治相结合,喷洒农药时严禁使用甲胺磷、水胺硫磷等剧毒高残留农药,以免危害人类及其它有益生物的生命安全。积极推广生物防治及微生物防治法,加强农产品检疫。秸秆是农业生产中十分常见的废弃物,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生成的秸秆可以达到7亿吨,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大多采用堆积焚烧的方法处理玉米、小麦等秸秆,严重污染了大气环境,现阶段农作物秸秆已经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新源头,基于此,农村地区应积极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通过秸秆肥料化、能源化等等技术手段,提高秸秆的转化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生产的清洁化、无害化。此外,乡镇地区还应积极推行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产地准出等等制度,促进产品的标准化、高质化生产。[4]

(三)推广沼气综合利用工程,促进农村能源建设

沼气和有机肥加工工程是转化农业废弃物、实现废弃物资源化的有效措施,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农村地区可以积极的推广建设农村沼气清洁一体化工程,推广小型沼气集中供气等能源新产品,对于畜牧业发展良好的地区还可以建设大中型沼气池,与太阳能增温及沼液冲圈等等设施结合起来,减少养殖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动物排泄物污染,同时,在大型的畜牧养殖厂还可以建设有机肥加工厂,利用沼气工程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有机肥短缺及养殖场沼肥污染问题,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一举多得。

(四)由政府主导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监督机制

农村地区的乡镇政府必须充分发挥环境保护治理的主导作用,建立完善的农村地区环境保护监督机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严格的生态环境污染责任追究制度帮助广大村民树立环保意识,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等方式探索农村地区环境保护的有效方式。同时,环境监测保护部门要加大农村地区环境监测及监管的力度,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及美丽乡村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5]

结束语

美丽乡村建设是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严重危害了农村地区百姓的正常生活以及经济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从生态农业发展的角度就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建设美丽乡村提出了几点建议,仅为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提供简单的参考。

[1]崔用慧.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J].安康日报.2015(04)

[2]唐亚凯,李永勤.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美丽乡村[J].经济研究导刊.2015(04)

[3]原锁龙.以生态建设为主体,促进“美丽乡村”健康发展[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05)

[4]毛彩琴.建设美丽乡村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J].特区经济. 2013(11)

[5]张杰.发展生态农业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J].现代农业科技. 2010(13)

责任编辑:王俊奇

审 稿 人:宋 斌

F303.3

A

1009-8534(2017)03-0009-02

张孟超,中共南阳市委党校讲师。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美丽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一位90后的生态农业梦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