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协同创新创业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2017-04-13王力锋杨华玲王惠贞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人才

王力锋 杨华玲 王惠贞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江西·南昌 330044)

校企协同创新创业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王力锋 杨华玲 王惠贞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江西·南昌 330044)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才创新培养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校企协同作为当前高等教育中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社会各界乃至政府的认可与重视。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与新趋势,也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把 “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的一切工作开展都紧紧围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进行。2012年教育部与财政部正式启动了“2011”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然而目前,我国一些地区、中小企业出现“招工难”、用工短缺的现象,这在一个人口大国实在让人难以置信。与此同时,许多高校学生在毕业后又找不到工作,出现了“就业难”,高校毕业生的签约率与就业率明显下降。再加上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两难”现象愈演愈烈,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尖锐。倘若不解决“两难”问题,将对我国的经济平稳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开展校企协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成为贯彻十八大的精神、解决“两难”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校企协同创新创业

所谓校企协同主要是指以各自为独立主体,协调双方的优势资源,培养集实践型、应用型、创新型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本质上来说,校企协同是校企合作教育的创新,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创业包括“创新”和“创业”两个层面,前者主要体现在概念领域,后者更多地体现在经济领域;创新必须经过创业这个过程,而创业是创新通过具体行动而获得的结果。创新创业人才是当前培养高校学生能力的新方向。本文认为,校企协同创新创业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是从创新创业的角度出发,基于高校实际情况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社会的教育资源,从而构建的一套“以学校为核心,以学校、企业、学生为主体”的全新的校企协作体系,希望能够实现学校与企业双方的共赢。它是当前一套完整、系统的人才培育过程,打破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使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二、当前我国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在高校生源数量急剧增加的同时,仍存在“就业难”“招工难”等问题。2012年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曾经作出预测:在未来三年内,优秀的中国企业和外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在200万——300万左右,而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只有不到30万。折射出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短板。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并得到了普遍深入的应用。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以及日本的“产学官合作”模式等都做了比较有益的探索,积累了许多经验。实践证明,这种产业与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能够有效提升人才培养效果。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也开展了许多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然而,许多学校人才培养理念没有及时更新,时常感到困惑,其合作的目标与内容还存在一定的疑惑。所以这些校企合作中真正有意义的并不多,大多数是低层次的、短期的、不规范的。同时,一些学校仅仅将“校企协同”停留在口头上,而企业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采取自主经营的方式,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一条巨大的鸿沟。再加上缺少在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方面缺少政府财政、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支持,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困难重重,整体效果不尽人意。因此,加快校企协同创新创业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校企协同创新创业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意义

(一)有助于缓解高校学生的结构性失业矛盾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许多高校在办学理念方面功利思想严重,反映在专业设置上的不均衡,导致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的失衡,从而导致高等学校教育与外部社会发展需求不相符合,也就是所谓的学生“结构性失业”。许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很多企业却又找不到符合其发展需求的人才。李开复曾经说过,大学要以培养人才为己任,聆听“客户”的需求非常重要。这里的“客户”是指企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最为强烈、最为迫切。在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充分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从而对及时调整学校的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针对性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缓解结构性失业矛盾。

(二)有助于校企更好地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激烈的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校企协同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充足的办学资金、师资力量、基础设施等作坚实的后盾。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校之间的市场竞争日益加剧。除了一些“985”“211”院校外,许多高校在生源、师资、设施、教学、科研等方面不抵竞争,影响了高等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开展校企协同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可以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可以借助企业的力量获取教育资源与人才培养平台,有效解决教育资源和实训基地的问题。从另一方面来看,通过校企协同教育,企业还能够为员工创造再学习的机会,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三)有助于校企双方文化的融合与渗透

高等教育的另一重要任务是在文化的传承中创新。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辩证关系,校企协同能够促使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开创一个新的局面。一方面,高校师生通过实习实训与企业的员工广泛接触,通过交流与学习,充分地感受到企业文化特别是他们的责任观念、团队观念、市场观念以及效率观念,给予高校师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意识、团队观念以及效率观念等。另一方面,企业通过与一些学校,特别是一些知名院校的合作,能够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美国一些龙头企业如硅谷、苹果、因特尔等与斯坦福大学为首的高校创新能源的合作便是最好的典范。高校与企业双方文化的渗透,形成了独特的创新的文化,创造了巨大的价值。

四、校企协同创新创业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策略

大学生是最具有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使命。纵观国家以及各省市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党的十八大的“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乃是高校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根本任务。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校企协同创新创业其实是不断丰富、深化了的产学研合作,它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的发展情况和行业特点,一切工作围绕学生开展,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目标,通过多种方式尽可能地实现社会资源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校企协同创新创业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需要建立在对人才培养功能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基础上,根据企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者之间的平衡。同时,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需要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参与,尤其是企业要将未来对人才的各项需求反映到培养目标中,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满足企业岗位需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新时期校企协同创新创业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融入更多地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关注,这也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

(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体系课程设置的完善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传统的课程体系局限在学生的知识框架上,针对性不强,与企业的需求相脱节。这就要求高校在实施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时,全面深入分析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首先,高校专业课程的设置。它包括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两个体系,前者是后者的延伸,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深入学习而开设的课程。高校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将专业课与基础课进行有机整合,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带动学生能力的发展,全方位地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要适当地增加一些跨校、跨领域、跨专业的选修课程,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工科类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文学类课程,提高文学修养;增加管理类、经济类的课程,辅助学生日后的职业发展。此外,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也要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根据行业的发展变化情况,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适当作出调整,从而使人才培养体系课程设置更加科学。

(三)更新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是保证校企协同平稳健康运行的前提。目前,一部分学校对校企协同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忽视了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因此,学校要将企业纳入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建立起平等互利的合作伙伴关系,而不是等到有困难了才想起来向企业求助。当然,大部分高校的校企协同都是本着较为积极的态度参与的。而企业往往表现出勉强、被动的高冷姿态。这是因为在传统的观念里,企业认为人才培养是高校的责任,与企业没有多大关系,从根本上忽略人才培养对企业发展的意义。这就需要企业转变观念,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认识到企业自身的发展离不开学校人才的智力支持。高校向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为其员工提供在岗教育;企业鼓励教师参与企业产业升级与技术革新,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这样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此外,还要加强校企文化的融合,让学生在企业的实践过程中感受企业文化,了解企业在文化层面对人才的要求,而企业员工也需要不断学习与文化,提升自身素养。所以,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都要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是双方的共同责任,深入合作,积极配合,从而构建共生互补的伙伴合作关系。

(四)创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在校企协同创新创业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建立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也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必要选择。高校应该坚定地走校企协同之路,聘请优秀的企业家、成功人士、能匠巧手来校开展专题讲座、培训等指导工作。特别是还可以邀请一些具有研究专长、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优秀企业家等来担任创新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充实、壮大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其次,高校还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更加了解企业的生产实践,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实际工作中的项目带入教学,围绕真实案例,使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更加贴近。而与高校合作的企业也要选择经验丰富的专家、工程师来校,加强与教师队伍的整合,建立具备较强理论教学能力与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这样,学校可以接触、了解到最前沿的学科知识,企业也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结语

总之,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整体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因此,我们必须多措并举,千方百计得建立科学、完善的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教育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

[1]韩明涛,主编.大学文化建设[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贾彦峰,李月云,刘来霞.当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不足及其改进——基于安徽省6所高校调研[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02).

[3]赵佳,吴轶勤.“课堂+科研+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03).

[4]梁雪松,郑雅萍.校企联盟培养“职业适应性”人才研究:协同教育理论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3(09).

[5]吴光明.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问题与解决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04).

[6]占卫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

责任编辑:张克柱

审 稿 人:程家超

G649.2;G322

A

1009-8534(2017)03-0062-03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人文社科类研究项目(一般项目)“校企协同创新创业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问题研究--以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为例”的阶段性成果(NSKYRW1605)

王力锋,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校企创新理论方法与政策;杨华玲,讲师,硕士;王惠贞,助教,硕士。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人才
人才云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