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社会建筑类绘画题材之变迁
2017-04-13梁少芳
梁少芳
(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广东·肇庆 526020)
论当代社会建筑类绘画题材之变迁
梁少芳
(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广东·肇庆 526020)
当代社会经济蓬勃兴起势必会引起艺术绘画新的发展苗头,也必然会带动艺术绘画题材的转变,也正因为有这一股源源不断的变迁动力才能推动艺术永不止步地向前发展。在现代都市化的影响下,绘画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同时要在这个发展潮流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守住绘画的本体语言,才能更好地走进人们的生活。当代社会的全球化与多元化、中西方、继承与创新这几个方面都是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当代建筑类绘画题材慢慢地兴起并发展起来,城市题材成为我们人类绘画里的一个重要环节和主题之一。
当代;绘画题材;建筑类;题材变迁
一、绪论
“当代”一词,在不同领域有不同划分,比如文学界说是五四运动之后,史学界说是1949年之后,从全球的角度看,当代是指从第三次世界科技革命为起点到现今。而“当代艺术”在时间的长廊上是指当今的艺术精神,艺术家置身于现今社会,感受今天的文化熏陶,面对今天的生活,出来的作品自然就能够反映出时代特征。同时,它是以我们共同期望的“普世主义”作为精神动力,因此,“普世主义”就成为当代艺术的代名词。而本选题所阐述的当代姑且就从1949年开始说起,在二十世纪,中国乃至世界都是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局面,但同时也是社会文化得到良好交流和巨大发展的时期。
近年来,现代科技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创新,给我们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社会发展中,城市的发展是最具代表性的,而建筑的兴建又是一座城市兴起的核心。从六十多年前新中国成立以来,艺术绘画跟着时代的步伐从表达方式到选材都发生了鲜明的变化,然而当代社会的绘画题材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悄然起了变化,绘画样式越来越多样化,建筑类的绘画题材在社会绘画题材的发展是较为明显的。从绘画题材的演变中,可以看出画家对社会发展进程的歌颂和反思,折射出人类身处现实世界思考的复杂性。我们常说艺术是没有国界之分的,它对于加强各国之间进行文化交流、建立中华民族良好形象、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软实力等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位置。从尊重史实出发,以当代为线索去探究艺术绘画题材之变迁是笔者的最终目的。
二、建筑类绘画题材
(一)建筑类绘画题材的出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城市的发展也是越来越繁荣,带动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整个中国进入到了快速发展进程中。而在另外一方面,我们的绘画题材也是随之而变。首先出现了都市类的绘画题材,大量涌现都市生活类绘画题材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宋时期,成为绘画发展中值得关注的现象。而据记载,北宋前期的高元亨画京师车马、琼林苑、角觚、夜市等;燕文贵曾绘有《七夕夜市图》,表现北宋都城汴梁城内安业界到潘楼一带商肆;支选画酒店“欢楼"。还有李蒿《货郎图》画家借助货郎这一题材表现了南宋市井生活的一个侧面,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物品,虽然今天有很多已不明其用途,但却真实地记录了南宋百姓的生活方式,是民俗学家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这些画家把视野从描绘仙佛贵族扩大到反映市民的生活和社会审美好尚。这反映出宋代经济繁荣、世俗生活影响扩大的社会现实。
在这些都市风俗画中,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最高水平的代表作品。《清明上河图》以全景式的构图,严谨精细的笔法,精确展现出北宋都城汴梁河沿岸及市区清明时节的风貌。画中以郊区农村风光为始,沿河递进,逐一描绘出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舟车运输、城内繁华的店铺及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活动。全图计画有人物500余位,房舍建筑约数百幢,商肆招牌五十余面,舟船车二十余驾,可谓北宋都城的全景图。《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学意义以及它在构图、造型等方面的艺术价值姑且不论,单从都市山水画这个角度上来说,它便已经算得上是完整意义上的都市山水画了[1]。《清明上河图》这类风俗画,加上《瑞鹤图》这类宫室画,尽管它们还不是现在我们在探讨的现代都市化题材,但是我们也是可以有充分的理由吧它认为是现代都市化绘画题材的开端或者说是初步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建筑的出现,我们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由原始人们最初的洞居与巢居居住方式,再到木骨泥墙建筑和干阑式建筑,这些建筑都是人们最简单生活居住的建筑空间。不过,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木构架结构建筑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琳琅满目的高楼大夏。建筑绘画题材所主要表现对象也是从低矮型建筑变成了现代城市的摩天大楼。
(二)当代建筑绘画题材的发展
在全球经济高速的发展前提下,不断地影响着我们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和我们的生活质量水平,而城市化进程也在改变着我们的城市建筑和街道景观。而建筑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只不过不是纯艺术而已,为什么这么说呢?毕竟我们的建筑是要借助一定的建筑材料、建筑设备设施和相应的人力物力才能建造出楼宇。著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1994年在清华大学的一次学术演讲上说到:“建筑的最高境界是艺术”。可见,建筑最终会以艺术的角色出现在大家眼前。
从国内说起,一个主要以画建筑为主,并且非常有特色的门类要数我国传统界画。界画,顾名思义就是使用界尺作引线,把界尺放在需要的作画位置,手握着笔,紧贴界尺画出笔直又均匀的线条,这种画法非常适合画建筑物,也是我们所统称的“工笔界画”。界画在晋代就已经出现,界画的创作宗旨就是工整写实、造型到位准确。界画曾经所展示的严谨工丽、端庄雍容的魅力之美使不少人为之而倾倒,自宋起,它成为了中国画的一个独立画种。前期的界画,主要见于亭台楼阁为主要表现对象,以界尺引笔的画线为它的独特表现方法。在这个时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界画家,如郭忠恕、王士元、吕拙、李嵩、赵伯驹等。郭忠恕是众多界画家中最为优秀的一位。他的《唐明皇避暑宫图》、《雪霁江行图》工而不板,繁而不乱,清俊秀逸。他以“俊伟奇物之笔,以博文强学之资,游规矩准绳中而不为所窘”的方法画界画楼阁,令人流连忘返。而在当今,恐怕已经很少人知道什么是界画了,就连中国的百科全书也很难找到界画的踪影了。
建筑题材绘画也算是历史悠长的,而现代都市原则是工业文明后的产物。在现在的中国,是道城市来工作养家糊口了。这一时期也是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美术审美上表现为把传统隐逸的美学观转向为当代都市生活的追逐个性精神的审美观。绘画的变化形式是人内心的感受和外界的事物理解起来后相互交流后的产物,而建筑绘画史以我们生存的都市建筑环境为题材来源,是表现都市文化的新形式。
众所周知,题材是绘画中很重要的绘画语言之一,一般成功的绘画师都会有他们自己钟爱的绘画题材,而题材往往又是来自于他们所在的生活环境里,他们所熟悉的地域。而反映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特色与当地人群的人文风貌。从某种层面上显示出 “什么力量左右了当地的生活以及什么是这里居民显在的价值观”[2]。所以不一样的地域也是有不一样的地区特色,这就形成了相待绘画题材的多样性,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建筑类绘画题材才会越来越丰富。
在我国,王其钧教授是跨美术界和建筑学界的著名画家跟学者,是目前以建筑为题材画得最好的画家。他本科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是一名美术生,后考入重庆建筑工程学院,于建筑系攻读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最后考上了清华大学取得建筑学院博士学位。1993年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在台湾南天书局出版。该书获台湾图书最高奖--金鼎奖。经国务院台办批准,成为赴台领奖的第一人。2001年《中国民居》外文出版社出版,被翻译成英、法、德三种语言出版,书中的数百幅精美白描,影响了众多建筑学子,直到现在,还有不少爱好者以此书作为摹本,进行临摹学习。王其钧教授不仅参加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各种画展,还多次被邀请参加全国建筑画展,是横跨美术界与建筑界两个不同领域的著名艺术家。他的作品形态精准、结构注重严谨、色彩华丽,被称为当代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实力派画家。在此期间,王其钧专注于传统民居的研究,这本书多次印刷再版,时至今日仍是建筑界白描画最好的一本畅销书。其建筑题材的油画、白描的美轮美奂,令人望其项背,难以逾越。
三、结论
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利用一定的建筑材料去构成的一种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空间,也是人们为了满足个人或者家庭的社会生活所需,利用所掌握的建筑施工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依据、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居住环境。它不仅是一种功能性场所,更是一种丰富的文化精神载体,是一种美妙的艺术表现形式。建筑与绘画自古就是相辅相成的合作伙伴,建筑既为绘画提供展示空间,也成为绘画艺术的重要描画题材,在绘画艺术的再现之下,建筑的形式和文化内涵得以更长久的保存。建筑和绘画艺术在互动中保存了一个城市的文化记忆。
人类发展到现在,都市生活不仅对我们人类产生了重大的物质影响,而且还产生了很大的精神影响。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存条件,而且也给人们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精神状态。所以现代都市不仅是人们物质生存的必然,同时也是人们精神生存的需要。而都市中的建筑作为一种绘画题材,它是和现代社会城市化有直接联系的,当代建筑绘画题材是在社会工业化和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而农村人口慢慢地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在不断地减少,城市人口相应的不断增加,农村面积也是一样在减少,加之城市文化在逐步拓展,对于绘画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而今天的绘画题材也不再局限于传统,已经从抒发个人情怀转向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这就是转型,向现代化的一个转型。就是将传统审美文化与当代都市文化融为一体。以最大的可能性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传递到当代艺术文化中,以期待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纯粹精神化对现代化纯物质化的消解。以期中华民族纯精神性审美文化传统在当代回归。
[1]王亚杰.都市山水画初探[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06-01.
[2]竹山宾.街路.意味[M].(日本)东京:鹿岛出版社,1977.
责任编辑:王俊奇
审稿专家:于吉瑞
J59
A
1009-8534(2017)03-0046-02
梁少芳,广东工商职业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