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参与高校实践育人的协同体系研究

2017-04-13倪春虎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主体

倪春虎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参与高校实践育人的协同体系研究

倪春虎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教育部对我国高校实践育人培养提出全新要求,构建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实现立德树人是对未来相当长时段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高校想实现全面发展与深化改革,改善高校人才培养能力,需要进行系统性建设。当前,我国高校实践育人协同系统建设有待提高整体水平,对育人培养管理及价值认知水平进行提升。因此,应加快发展政府、社会以及企业共同参与的高校实践育人协同机制体系共建。高校实践育人体系构建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能力、机制保障等。为此,也需改善工作体系、对接需求,有侧重的实现协同体系建设。

高校;实践育人;协同体系

2012年开始,我国教育部多个部门共同拟定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并强调教育工作需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之间相连接。工作的开展同样需要政府、社会以及企业的共同参与。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开展有助于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高校阶段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2014年,教育部则提出关于建设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内容,随后,又倡导应当构建以政府、社会、企业与高校共同参与的实践育人要求。因此,准确把握协同体系内涵及相关问题与对策,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对未来教育发展产生一定促进作用。

一、多元主体在高校实践育人教育中的发展现状

(一)实践育人渠道单一

高校阶段,在进行实践育人机制体系建设中仍然采用的是课程化实践方式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属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基本载体,高校阶段则通过实践评估方式,提高学生在理论知识运用方面的能力。但是,此阶段,教育主、客体以及组织力量单一薄弱,无法形成合理,造成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开展受到阻碍。缺少核心价值理念下的深度设计。无法对理论与实践教育活动之间相结合,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实践教育发展的效果。

(二)统筹力度差,实践育人有效性不高

实践育人工作开展中师资具有一定保障,但是社会实践活动能力不强,社会各参与主体的参与性不高。企业、政府以及社会力量无法进入到高校中形成协同发展的环境。因此,也就降低了实践育人有效性水平。目前也出现有个别高校探索第二课堂成绩的方式推动实践育人有效性,但仍较难与课堂评价体系互相融合。

(三)实践育人教育内容尚待提升,发展亟待多元主体参与

大学环境相对独立,教育内容无法与社会核心价值观念之间相适应。多元主体无法参与到实践育人教育工作之中,政府、企业等资源无法有效利用,更加无法形成联动机制[1]。

二、基于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参与下的高校实践育人协同体系研究

实践育人价值理念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共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相融合,引导学生参与劳动,也是我国教育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实践育人工作协同体系构建需要从几个方面加强:

(一)凝聚意志,达成共识

协同体系建设需要凝聚意志,形成共识。高校与企业、政府及社会都应当是协同体系之中的重要组成,应充分明确体系建设的目标、原则以及实施方法。建立协同意识,对实践育人工作应当确立权责明确以及法制管理的机制。

1.明确目标

无论是政府、企业、社会还是高校都应当结合自身区域特点及发展实际情况,基于政策规章与协议等作为实现依据,对不同方面的权责与任务情况加以明确,并能够从战略发展角度出发,完善协同体系。同时,也需要确保协同建设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2.优化组织管理及结构

在进行协同体系建设过程中,需根据主体要求,对不同环节及层次人员提出明确工作要求。不同主体彼此也需要加强工作上的稳步推进与协调发展。高校实践育人机制体系构建目标及主要内容十分明确,就需要确定构建更加稳定的组织架构,并通过委任专业性人员对其进行负责。具体工作内容包括:管理制度、流程、经费使用、成本等。

3.监督管理加强

高校实践育人协同机制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发挥其功效,促使个主题部分能够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能力,克服实践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也应当确立规范、常态以及相关评估机制,有针对性采取宣传等方式,扩大影响。针对无法发挥作用的主体也应开动脑筋,促使其探究全新渠道及方法。

4.加强基础保障

政府、企业、社会与高校都应当将自身工作纳入到共建体系之内,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协同机制建设中政府可以提供政策帮助、资金扶持,企业可以提供场地,并建设基于政府与社区为主体的实践育人协同发展项目。对技术与人才资源进行转化。

(二)科学把握需求,发展有效形式

在深入性探究高校实践育人的协同体系建设及发展中,需对有效形式进行深刻分析。针对不同主体及需求进行对接,属于高校实践育人发展的重要动力基础。实践育人协同发展的重要形式就是能够对具有需求的主体之间的对接。现阶段,主体需求对接主要从几个方面加强:双一流、应用型建设计划的设计与实现,制定与实施可以充分提升实践教学高质量。高校需要提升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及质量,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专业技能与社会实践等角度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此外,也应当有针对性的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国家需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倡导下,对创业发展提出全新要求[2]。

结合不同需求情况,可以充分探究实践育人的协同体系基本形式:

1.基于课程为主要内容,与高校实践育人的发展协同目的之间形成连接。根据课程内容开展学习,并精心设计与开展教学。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彼此之间形成了解,基于师资队伍建设角度完成有效连接与建设。

2.基于学生为主体的建设。学生团队为主要连接,根据课程、兴趣以及相关要素作为兴趣点,连接学生,完成实践活动。

3.基于项目建设为目的的连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参与其中,并在项目管理及实践活动之中完成实践育人。例如可以通过开展“普法教育”、“指教下乡”等方式实现。

4.共建基地等作为主要的协同体系建设形式。

依托企业与社区等构件实践基地,并结合高校与政府、企业等之间形成创新园区,最终实现协同体系构建。

(三)把握重点,破解难题

在实践中应不断努力突破实践育人协同机制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推进实践育人协同发展困难。并应当从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1.建设中努力突破价值观念融合的问题

从2014年开始,中共教育部党组以及共青团组织发表了“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推动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的文件。其中针对基于学生构建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发展实践育人工作的要求等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在实践中需要提升实践活动之中如何有效融入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并应当不断加强观念方法所具有的针对性[3]。

2.建设中努力突破学生发展困难的问题

一方面需要组织引导学生不断进行专业技术能力的学习,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之中,也需要从实践类型等方面进一步发展。引导与激发学生形成问题意识,组织学生开展具有创新性的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学生在专业方面的能力,并最终将创新成果转化创业资本。

3.建设中努力突破教师参与困难的问题

教师实践育人能力与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发展实践育人及形成协同发展的水平。一方面,教师需要更加主动的参与其中,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与水平。此外,也需要教师能够有效破解来自校外不同方面参与实践育人主体的问题。可以通过专题培训或者是挂职锻炼等方式开展工作。

4.建设中努力突破参与主体困难的问题

除了从约束机制角度、还需要从政策奖励方面等对参与到实践育人中的主体给予奖励,并进一步扩大企业、政府及社会力量的参与性,以此提升实践育人工作开展的影响力。

(四)分类推进,坚持特色

高校实践育人的协同体系建设并不应当拘泥于统一性的发展,而是应当在具体分类中找寻发展特色。基于分类方面,需要形成专业类别,并采取针对性的方式,促进各专业学生在实践能力以及方法上有所提升。不同区域、年级等条件下的学生存在一定的认知与能力差别。可以分专题类别,结合学生具体特点开展实践育人工作。因此,需要把握几个方面的内容:

1.把握特定学科特点,建立协同体系特色的实践育人。例如法律类型专业学生可以组织法律子君以及法律援助等类型的实践。艺术专业学生则可以通过文艺下乡等方式提高实践互动能力。

2.主体形式的充分突出。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中,应当把握特色。例如高校可以与企业、社会组织之间合作,开展社会调查、扶贫济困以及环境保护类型的实践活动。

3.突出特定目标任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协同发展中还需要确定特定目标。积极探索多方协同模式。

4.发展军事化训练实践育人特色模式[4]。一些高校在发展实践育人模式中结合了自身建设基础条件,通过融合军事理论及相关,建设了校园军事训练文化,并在同时通过与部队之间共建国防教育基地等形式,打开了实践育人渠道,实现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践育人协同体系构建中需要所有环节与方面围绕高校的核心地位开展,这是协同体系构建的基础和前提。基于此,形成科学合理的育人观念及方法,通过不同的实践育人方法,开展对高校学生的全面培养及综合发展,不断努力培养具有较高素质与道德水平的人才。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对未来教育发展,尤其是高校实践育人的协同建设提供借鉴和帮助。

[1]曹辉,弥志伟,宋家博.依托行业协会建设校企协同实践育人体系的探索——基于北京市三所高校的校企实践育人工作调研[J].高教学刊,2016,(10):49-50+53.

[2]陈光,于彦华,林琳.构建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多维立体”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5,(02):3-6.

[3]李朝晖,赵力,李新艳,闫翠娟,穆庆夏.高校实践育人现状调查与推进路径研究——以天津市某高校抽样数据为例[J].中国轻工教育,2016,(04):5-8+12.

[4]石贵舟.产学研协同创新驱动下的高校内涵发展研究[J].学术论坛,2016,(03):150-154.

责任编校:徐向阳

G641

A

1009-8534(2017)01-0089-02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般基金资助项目“‘政社企’共同参与高校实践育人的协同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5SJB582)。

倪春虎,常熟理工学院副教授,硕士。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主体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