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危机防范与应对策略研究
2017-04-13田国胜
田国胜,王 健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营销管理学院,辽宁 葫芦岛125105)
大学校园危机防范与应对策略研究
田国胜,王 健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营销管理学院,辽宁 葫芦岛125105)
分析了大学校园危机防范与应对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即大学生危机意识不强,高校危机应对措施难以到位,高校危机管理保障难以长效。大学校园危机防范,应当建立校园危机防范和预警机制,厘清校园危机类型理性应对,实施校园危机处理全过程联动应对等策略。
大学;校园危机;防范;应对
大学校园危机事件会威胁着高校的安全与稳定。建设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应从消除校园危机隐患着手,更需建立防范与应对策略,提升大学对校园危机的应对能力。
一、大学校园危机的含义和特征
1.大学校园危机含义
“危机”一词源自希腊文,特指医学上病情好转或恶化之关键时刻的“转折点”。后来,“危机”的语意逐渐丰富,史蒂文·芬克、罗伯特·希斯、赫尔曼等人都从不同角度对“危机”进行了界定。罗森塔尔的定义更为准确地反映了“危机”概念的内涵:“危机通常是在决策者的核心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威胁或挑战,有关信息很不充分,事态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需要迅捷决策等不利情境的汇集”[1]。
大学校园危机是指在高校常态运行下,受外界重大事件影响或由于大学自身原因,突然爆发的严重干扰正常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秩序,造成学校公共财产或师生人身财产损失,以校园现有人力与资源,难以立即有效解决的紧急事件[2]。
2.大学校园危机特征
危机具有突发性、紧迫性、危害性、复杂性、转化性等基本特征。危机通常在短时间内突然爆发,其爆发时间、地点和形式难以预见和防范。危机的杀伤力强,经常造成较大社会影响。危机爆发的诱因纷繁复杂,有经济、政治、文化、历史或地域等多个方面。危险发生的同时,也意味着转机的产生,如果决策者应对得当,不仅能转危为安,还能开创新的境遇。
大学校园危机具有独特的特征。危机主体特指校内师生,人员范围相对狭窄。高校具有特殊社会地位,危机一旦发生更能引起广泛社会关注。青年学生相对敏感、易冲动,具有高度敏感性。作为求知欲和好奇心旺盛而又缺乏人生阅历和辨别是非能力的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信息敏感和性格易冲动等特征,如个体性事件不能有效进行危机干预,可能发展为群体性危机事件。大学校园危机具有容易扩散的辐射性,如发生传染性疾病传播之类的危机。本文所探讨的大学校园危机是指由诱因引发并造成损害结果的事件。
二、大学校园危机防范与应对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大学生危机意识不强
当今时代,危机已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大学校园危机呈多发态势,但大学生的校园危机意识却很薄弱。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危机事件只是出现在网络、电视或报刊上,对危机隐患视而不见,对危机的发生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当危机发生时,他们往往手足无措,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
2.高校危机应对措施难以到位
高校普遍缺乏有效的危机与安全防范意识教育措施,致使大学生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容易出现群体性恐慌,导致学生在认知和行动上的应对能力严重不足。2012年,据方伟康的调查结果,认为大学缺少预防机制的学生达77.9 %[3]。高校的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实战性差,普遍缺乏突发事件预防阶段的仿真模拟实践,设计制定的危机安全预案停留在纸面上的居多,现有的学校有关组织管理结构体系在发生危机时联动性差,很难适应预警与快速反应需要。当校园内突发校外人员闯入犯罪或校内人员暴力犯罪等治安事件,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和火灾、群体踩踏等人为灾害事件时,学生若不了解相关应对措施便会陷入危险之中。
3.高校危机管理保障难以长效
成立危机防治专项组织是进行有效危机管理的组织保障。在抗击“非典”“甲流”时,各高校均成立了“防控非典工作领导小组”等组织,发挥了危机防控管理的重要作用。但均为临时性组织。危机过后,高校随即解散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没有成立常设机构,未能建立长效机制,难以在日常管理中对校园危机进行预防和监测[4]。没有常设的组织保障,就必然缺乏应对危机事件的应急预案和防控体系,一旦校园危机爆发,学校很可能会陷入混乱。
三、大学校园危机防范与应对策略
1.建立校园危机防范和预警机制
要建立校园危机防范与控制组织机构。中国大学内领导机制系统完备,各部门分工细致明确,适宜建立危机防治组织[5]。大学可单独设立校园危机防治组织机构,由学校分管安全的领导挂帅,人员构成可包括:学生处和团委等学生工作部门;学校公安处、校医院、后勤以及法律援助等服务部门;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学生党员和学生会、社团的学生骨干等。在校园危机发生时,可迅速调动人力、物力,各司其责。
要制定校园危机管理预案。危机管理预案指提供应付、处理危机事件所需要的人力、组织、方法和措施的一整套方案[6]。高校危机管理预案的具体内容,应由公安保卫、后勤管理、学生管理和医院等部门联合开展调研和提出方案,也可以通过工会和学生管理等部门在全校范围内集思广益,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评估和选择,最后由危机防治组归纳总结制定,形成制度,并在实践中对其不断修订和完善,以便在校园危机发生时能参照执行。
扎实开展日常警示教育。首先是危机知识普及性警示。按照危机类型的不同,将危机防范的知识分门别类印成小册子分发到全校师生手中,对于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灾害性危机知识要详细介绍。其次是日常警示强化。可通过开展安全教育讲座、危机防范讲座和案例警示分享会等方式展开。随时收集和定期汇总国内外校园危机发生的案例,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的形式来介绍危机管理的具体内容,让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到危机的危害性和严重后果。
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危机预警系统指高校为了能尽早地发现危机而建立的一套能够感应危机来临的信号监测与报告系统,通过预警系统发出的信号,可以帮助危机防治组和危机管理者迅速转入危机事件管理状态,采取及时的行动[7]。高校危机预警系统在监测到有关信号后,危机防治组主要负责人应及时给出预警指令,以最快的速度将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向在校大学生和老师发出明确无误的警报,使他们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预警应根据预测危机的类别和发生范围等区分级别,根据可能发生危机事件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警报。
认真组织危机防御技能培训和模拟演练。学校应定期组织危机防御和危机自救等技能培训,培训要邀请专业人士,涵盖所有师生。培训要包括心理培训和协作培训等内容。作为危机防御和应对能力检验,模拟演练必不可少。通过模拟演练,可检验高校危机预警系统的危机信号监测、预警指令发布等各部分是否有效,危机防控预案的反应速度和适应性,通信联络渠道是否畅通,各部门在危机中的履职情况,师生对危机的应对和处理能力,应急救援的启动能力和应急速度等。
2.厘清校园危机类型理性应对
理性面对危机,需要分类应对。针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要依据有关公共卫生的特点和有关规定采取应急措施。例如,校内或周边爆发传染性疾病,要从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等控制流行病的三个环节把控。实际操作中,要保证第一时间做到:校医院建立专科门诊,设立隔离病区,医学观察区和缓冲区;开启门禁制度,实施大学生身体健康指标监控;严控与疫区人员接触等。还要根据疾病蔓延速度和控制情况,及时调整应对措施。例如,如果学生中出现大范围的食品或药物中毒,危机防控组应迅速启动对学生的应急救治程序,并通过思想工作甚至心理辅导安抚学生情绪;同时立即启动事件调查和追责,并及时处理、及时向师生和社会公众发布事件消息,做到理性应对。
针对影响校园教育教学和生活秩序的集体诉求事件。首先要厘清学生诉求,分清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来自校内还是校外。如果校内原因,要分清是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合理、教学质量低、教学设施不完备,还是住宿条件或学校食堂定价等原因。针对问题的源起,要迅速向学生做解释说明,并立即整改。如果是校外原因,要分清是国际、国家的政治事件引起的还是另有其他原因。由校外原因导致的校园危机涉及的学生数量多,造成的社会影响大,且不易控制局面。在此类校园危机爆发时,应提升应对级别,尤其要及时向上级汇报,不可盲目处理。
针对校园内暴力犯罪等影响校园稳定的治安事件。当发生外来袭击事件时,保护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是第一位的。发生校内学生打架斗殴事件时,要尽快控制局面。当治安事件发生时,校园保卫和公安机关等专门部门人员的及时介入十分关键。针对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或火灾、交通事故等人为灾害事件,危机防治组要各司其职,做到统一指挥、有条不紊地按照预案应对灾情和实施营救。针对学校公共设施老化、楼房坍塌等设施损毁事件,学校要在第一时间转移师生到安全区域,严防二次危害发生,组织将受伤师生送往最近医院,并立即调查事故原因。
3.实施校园危机处理全过程联动
在校园危机的应对和处理过程中,只有全过程联动,分工与合作协同配合,做到快速反应、理性应对、有效掌控和妥善处置,才能防止出现纰漏或推委。一是预警机制发挥作用,发布联动指令。防控办公室应立即将危机基本信息发送到各类人员,并要求按照预案迅速到位开展工作,不等不靠、不躲不闪。二是与专业施救队伍联动。要及时联系公安部门、医疗单位、消防部门等,开展危机施救,在生命第一的原则基础上降低人身和财产损失。三是汇报渠道要畅通,与上级联动。一旦发生危机,应根据危机类别立即层层上报。四是与新闻媒体联动。学校宣传部门需同新闻媒体保持有效沟通,防止宣传报道不实和偏差。有关危机主体、学生家长和社会大众关心的问题一定要有公开透明的官方发布。五是与危机主体外的联动。各部门对发生危机的主体展开针对性的化解危机工作,还要维护好非危机主体的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开展安抚甚至心理辅导。更重要的是防止更多群体卷入危机。六是危机诱因调查、消除隐患和责任追究联动。各项任务应由相应的部门和人员分工负责,并相互配合。七是危机发生过程中,要有纪委监察等部门发挥监督作用,防止执行不利造成的人为损失和次生伤害。
[1] 薛澜,张强.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3-24.
[2] 艾枫月.基于危机管理理论的大学校园危机管理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4.
[3] 方伟康.大学校园危机特点及管理状况的调查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2 (7):199-200.
[4] 张英红.高校危机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 (10):186-188.
[5] 李志强.高校危机管理[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46.
[6] 潘东良.学校危机的类型、特点及管理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4 (8):26-28.
[7] 李可庆.我国高校危机管理探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19-21.
(责任编辑 张瑾燕)
Research on the Prevention of Campus Crisis and Strategies
TIAN Guo-sheng, WANG Jian
(Schoo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Huludao Liaoning 125105, China)
This paper analyses some common problems concerning crisis prevention on campus, which include students’ weak crisis awareness, insufficient approaches to crisis and lack of long-term effective crisis management measures. It is suggested that crisis prevention measures, prevention system and warning mechanism on campus be provided, types of campus crisis be sorted out, interconnected strategies to handle campus crisis be implemented.
university; campus crisis; prevention; strategy
2016-10-08 ;最后
2016-12-07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JG16DB196);辽宁省社科联与高校社科联合作课题(2017lslktqn-060);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W2015202);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辅导员重点学术团队资助项目(ZD001)。
田国胜(1975-),男,辽宁喀左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96-1383(2017)02-0185-03
G64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