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野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殊的人际关系困扰及破解路径
2017-04-13徐丽曼
袁 飞,徐丽曼
(大连民族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 大连 116605)
多元文化视野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殊的人际关系困扰及破解路径
袁 飞,徐丽曼
(大连民族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 大连 116605)
多元文化背景差异是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殊人际关系困扰的主要原因。克服困扰的有效路径,一要懂得“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华民族最突出的特征,要树立多民族与多元文化共存的意识;二要懂得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人际交往,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完成社会化进程的需要;三要掌握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的特殊原则,积极有为地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四要了解少数民族同学间人际关系处理的特殊技巧,提高自身人格魅力和交往能力。
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多元文化;多元一体格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共存的国家。多元文化背景差异和非均衡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上或多或少都留有“多元一体格局”这一中华民族显著特征的印记,也使他们的人际关系呈现出了许多特殊的困扰。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殊的人际关系困扰
人际关系是指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一个人所形成的对他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及其相应的行为。或者说就是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际关系困扰是指因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而产生的内心烦恼[1]。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各地区由于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发展轨迹不同,人们的风俗习惯、传统理念、思维特点、语言表达方式、宗教信仰、对事物的认知、感情表达方式、行为举止等也差异很大。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多来自于民族地区或偏远地区,每个学生身上都留有当地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和本民族文化的烙印。当他们走出自己成长的熟悉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作为独立个体踏入大学校门那一刻,就意味着必须参与到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中。在大学,他们不仅要适应大都市和大学生活环境带来的学习、生活、行为方式上的变化,还要经历多种民族文化背景下不同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和语言特点等方面的融合和碰撞,这就使民族高校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非常容易产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文化观念上的冲突与矛盾,出现一些特殊的人际关系困扰。像思维方式、思想意识、语言表达方面的困扰;行为观念、处事方式、处理问题角度方面的困扰;本民族风俗习惯、礼仪特点与大众习俗、礼仪差异方面的困扰;对某些问题的见解和理解与其他民族存在反差方面的困扰;宗教信仰的小众化与大众无视信仰的神圣化方面的困扰等等。这些问题的处理不当,会使他们出现孤独、失落、挫折、疏离、无力、抑郁等心理问题,导致他们出现偏执、愤懑,多疑、敌意等多种负面情绪,以致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同学间缺少团结、理解、包容与友爱,影响到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校园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殊人际关系困扰形成的原因
多元文化背景的差异,是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殊的人际关系困扰的主要原因。
百度百科给多元文化下的定义是“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流通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2]。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竞争、人际交往日益频繁的社会,而多元文化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已成为一个对个人、民族、国家发展影响越来越重要的世界性课题了。中国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实力的日益凸显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多元性的特点也日益呈现。不但有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古今文化的融合、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并存,更有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碰撞,这一点在民族高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困扰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殊人际关系的多元文化背景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1.困扰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殊人际关系的客观因素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凡是人都是具体的历史的人,每个人身上都留有自己出生时代、成长的家庭环境和当地社会生活的痕记,这些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1)社会背景差异。一般来说,社会背景差异较大的人交往的可能性较小,而社会背景相近的人容易交往。在民族高校,同学之间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民族身份、出生阶层、成长环境、求学经历、行事风格及所在地区、省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人文素质等差异都较大,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处世原则及兴趣爱好等,并制约着他们的人际关系。而同一学校的不同学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年龄的同学之间,由于空间距离和时间节点的限制,缺乏有效的交流场所等,也会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
(2)外部条件差异。良好的信息传递方式,是人际关系和谐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在民族高校,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民族语言、地方性语言含义不同,各自生活习惯有差异,对问题理解程度有偏差等,都会给人际交往造成不便与隔阂。在日常接触中,同学间如果不讲普通话而是讲民族语言或方言,就会出现鸡对鸭讲、别人不明所以的尴尬局面。像有的民族以胖为美、以黑为贵;有些地方把吃饱饭叫做“把肚子搞大了”等等,如果大家都按着本民族或自己当地的习惯用语讲事情,就会造成同学间的误解和猜疑,影响人际交往的正常运行,使交往双方产生误解。
2.困扰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殊人际关系的主观因素
不管愿意与否,我们每个人都在以某种方式与别人发生着某种接触、沟通和交流。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时,也会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
(1)认知因素。像对自身的认识不够正确,过分强调自己的民族身份、风俗习惯、语言特点、行为方式、宗教信仰、价值取向,过分自尊等,都会引起交往障碍,影响人际关系。
(2)情绪因素。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对自身情绪的控制能力,是一个人社会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人际关系能否和谐的重要保证之一。少数民族学生性格差异大,交往中如果情绪反应过于强烈,或情绪反应过于淡漠,都会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
(3)人格因素。无论哪个民族的学生,如果虚伪、自私、报复心强、嫉妒心强、猜疑心重,苛求于人、过分自卑、过分狂傲、孤独固执、性格暴虐等,都会给人留下不愉快的感受,影响人际关系。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殊人际关系困扰的破解路径
破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殊的人际关系困扰,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要懂得“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华民族最突出的特征,树立多民族与多元文化共存的意识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费孝通先生多年从事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成果[4]。“多元”指各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而区别于其他民族;“一体”是指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5]。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共存的国家模式(多元一体格局)。民族高校的大学生要树立“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大文化观念,正确认识并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礼仪特点等,既反对大民族主义也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弘扬中华文化,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
2.要懂得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人际交往,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完成社会化进程的需要
(1)人际交往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接触社会、协调关系。人们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来实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通过与交往对象的双向交流,可以了解对方对自己的要求和期待,了解社会对自己角色的要求,从而做出自己的行为选择。
(2)人际交往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扩大自己的信息量。“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一个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就是多和大家交流。少数民族大学生要善于利用各种人际关系,通过交往获得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丰富扩大自己的信息量。
(3)人际交往是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基本途径。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少数民族大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形象反射出来加以认识;也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交往,观察分析自己言行是否得当,从而不断调整人生航向、完善自我。
3.要掌握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的特殊原则,积极有为地融入学习和生活中
(1)尊重平等原则。民族无论大小一律平等,人际交往时要坚持“三个离不开”思想,用平等理性的态度去尊重和对待每个人,不以貌取人、以贫富取人、以职位高低取人,也不以民族身份取人。
(2)团结互利原则。人际交往要讲究物质和精神上的礼尚往来,要懂得舍与得、付出与回报的辩证法,达到共荣、绩效、双赢,不能过分自我与偏执。
(3)真诚守信原则。民族同学间交往要真诚守信,说真话、动真情,言必信,行必果。 交往双方要遵守诺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4)宽容谅解原则(换位思考)。民族高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有别于其他高校,交往时尤其要注意其他民族的禁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遇事要换位思考,求同存异,对不是原则性的问题不要较真,要宽容、忍让、大度、和谐。
4.要了解少数民族同学间人际关系处理的特殊技巧,提高自身人格魅力和交往能力
(1)相互沟通。各民族同学间要学会用简单准确的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要学会有效倾听,把握谈话技巧;交流中的话题内容和语言表达方式要适合大家的认知范围和理解能力;交流中要态度平和、谦虚,不盛气凌人;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及人格魅力,自信、豁达、有亲和力;要有意识地介绍一些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礼仪特点等,增加同学间的相互了解。
(2)重视别人。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在交往中,要重视各民族的习惯,要善于理解帮助别人 ,要关注别人的感受,要与大家分享快乐,要学会欣赏别人,多为别人鼓掌。
(3)学会不抱怨。抱怨是负能量的表现,很多时候不但不解决问题,还会使问题复杂化,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和猜疑。民族学生间的交往,要弘扬本民族的正能量,展示自己民族优秀的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培养人格魅力。树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良好性格,形成高尚气质;多做少说,豁达、宽容,心态健康,不取笑别人;幽默、智慧,不呆板,有情趣;慎言,不传伤害别人的话,多思、多听、多看、谨言、慎行。
(5)注意交友的维度。交友有向度即交往是否有益的方向性问题,广度即交往范围的量度,深度即交往的程度,效度即交友的效果。民族高校的大学生要打破人际交往的民族性、地域性限制,与各个民族德才兼备的同学广泛交往,吸取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正能量,使自己能够健康成才成长。
[1] 高杨.民族院校大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困扰研究及教育启示[J].民族论坛,2010(9):51-52.
[2] 360百科.多元文化的概念 [EB/OL]. [2016-04-08]. http://baike.so.com/doc/6311502-6525091.html.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4] 杨继顺.简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形成过程[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92-95.
[5] 徐杰舜.“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述评[J].民族研究,2008(2):87-92.
(责任编辑 张瑾燕)
Problems in the Specia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mong Minority Students under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YUAN Fei1, XU LI-man2
(Research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Dalian Minzu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605, China)
Differences under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s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problems in the specia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mong minority students. To cope with the problems, the paper presents the following approaches: they should understand that “diversity in unity" is the most prominent feature of Chinese people and develop the awareness of multi-ethnic and multi-cultural coexistence, that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under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s is necessary for them to complete the process of socialization. They should acquaint themselves with the special principles for handling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mong minority students and be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learning and life of others, master the special skills to deal with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mong minority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ir own 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skills.
minority studen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problems; multi-cultures; diversity in unity
2016-05-27 ;最后
2016-06-06
大连民族学院教学改革一般项目(2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150437)(ZJ13RWYB023);国家民委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项目(2015GDWT-05)。
袁飞(1962-), 女,内蒙古赤峰人,教授, 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96-1383(2017)02-0159-03
D6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