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有困难学生心理帮扶机制策略探析1
——以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7-04-13叶丽霞
叶丽霞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广东 惠州 516057)
经济有困难学生心理帮扶机制策略探析1
——以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叶丽霞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广东 惠州 516057)
高校实行招生并轨、学费制度的改革以来,经济有困难学生的问题日益突出且逐年上升,他们主要存在无奈、自卑、多疑、封闭、不平衡心理。为此,探析经济有困难学生不良心理产生的根源,为经济有困难学生建立健全经济资助体系和心理帮扶机制,做到“思想上引导、学习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指导”很有必要。
经济有困难学生;心理困惑;帮扶机制;心理资本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实行招生并轨、学费制度的改革以来,高校经济有困难学生问题日益突出,并呈逐年迅速上升趋势。就学校而言,很大一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由此他们在大学的学习、生活、心理以及人际交往和价值观念方面受到影响。调查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建立经济有困难学生心理帮扶机制,有助于引导他们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成长和发展。
一、经济有困难学生的界定
根据惠州市和学校实际情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分为特困生和贫困生。
特困生是指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主要包括烈士子女、孤儿或由社会福利院抚养者、无遗产、无任何亲友资助或抚养者;父母双亲均长期患重病,或残疾,或年迈,或失去部分劳动能力,家庭经济收入微薄,无其他亲友资助者;属于单亲家庭,抚养一方长期患病,或残疾,或年迈,或失去部分劳动能力,家庭经济收入微薄,无其他亲友资助者;家庭被当地乡镇民政部门列为低保户的学生;因特殊情况或突发事件等原因造成家庭经济特别困难者。
贫困生是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包括父母双方下岗且收入低微者;父母双亲中有一方下岗失业,另一方收入较低者;家庭经济来源单一且人均月收入较低者;因特殊情况或突发事件等原因造成家庭经济比较困难者。
二、经济有困难学生的心理困惑及成因
与其他生活条件较好的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有许多优秀品质。但同时,家庭贫困造成了部分贫困大学生心理失衡,使他们在心理上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
(一)经济有困难学生的消费现状
课题组通过自制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的方法,从经济有困难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5份,有效回收率为92.5%;随机选取15名在校经济有困难学生与15名非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开放式访谈,每次访谈时间大约为20分钟,地点为老师办公室、教室等场所。
调查结果显示:经济有困难学生有80%以上来自农村,10%左右来自城镇,仅有5%来自城市。由此看来,大多数学生的家庭都是靠父母种地来维持,他们的生活费80%以上由家庭承担,少数由贷款资助和奖学金助学金来分担。其中70%的大学生有勤工俭学补贴生活费的经历,一方面为了增加自己的历练,但大多数还是为了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他们也无奈地表示,经常奔波打工挣钱对正常的学习造成了影响。
从调查中得出:30%的学生生活费在400元左右,40%的在600左右,有10%的学生生活费不足400元。每月生活费不足400元的学生,他们不得不时刻限制着自己生活中各方面的花费,甚至学习用品都难以保证。经济有困难的男女生的消费方式基本相类似,主要消费在吃穿方面,其他剩余的生活费则用在医疗,学习用品和其他方面。
(二)经济有困难学生的心理困惑
经济有困难的学生容易羡慕、嫉妒身边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同学。这部分同学的消费行为主要有:自行购买高档通讯工具,自行购买或长期租用价格昂贵的电脑,自行购买高档娱乐产品、高档时装或高档化妆品,校外租房,经常出入餐厅、酒吧等娱乐场所,等等。
结合学校2015级、2016级新生的SCL-90、UPI心理普查结果,与上述非贫困生相比,经济有困难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以及精神病性等方面表现较为明显。面对自己贫困的处境,经济有困难学生认为是家人的无能和社会的不公造成自己的生活现状。由此,他们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容易出现自卑、焦虑、敏感、多疑、不平衡、无奈等心理。不良心理突出的同学还容易做出一些极端行为,如自杀、极端仇富、盲目攀比等。
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贫困女大学生作为大学生弱势群体,她们的就业形势更严峻,她们由于初始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落后,使其在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欠缺,在择业中存在忧虑、沮丧、悲观、消极等负面情绪,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抑制了她们就业能力的提升[1]。
(三)经济有困难学生产生心理困惑的原因
在高校经济有困难学生中,部分学生由于各方面原因引发心理问题,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严重阻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自我认知失调。自我认知属于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主要包括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各方面能力的评价以及是否在意别人对自己看法等方面的评估,它可以严重影响个体对困难和压力的评价及承受力。经济有困难学生对自身实际、生活事件、贫困问题等的认知失调,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成长与发展。相对于非贫困学生来说,经济有困难学生不仅有经济上的压力,还要为理想和目标奋斗、拼搏,更要面对繁重的学业、激烈的竞争、不良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多变的人际交往等问题的交织,使他们容易出现焦躁、抑郁、苦闷的不良情绪。若长期生活在负性情绪中,较少或不与外界接触和交往、不良情绪得不到适时宣泄,导致他们对生活、学习缺乏信心进而更加孤独。
2.家庭环境的失范。家庭环境与个体生活密切相关,主要包括硬环境与软环境。家庭软环境,是指家庭的心理道德环境,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中与家庭成员间的良好关系、父母的道德水平、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人的自我概念的发展、行为问题等均有较大影响;家庭硬环境,是可以用量化指标来评判和衡量的物质条件,如家庭的成员结构、资源分配、生活方式等,它是人得以发展的基础条件。家庭环境在个体性格形成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俗称“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良好的家庭软件硬环境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反之家庭经济贫困、父母的家庭教育理念落后、父母关系不和谐等都会对经济有困难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不良影响。
3.学校顺导机制的不健全。学校顺导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科学、合理地建立管理体制,理顺各种关系,形成良性的工作运行机制,确保学校学生工作有序、高效、安全地顺利运行,更好地为教学和人才培养服务提供重要保障。个体求学时间为15-16年,学校教育对经济有困难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学校顺导工作应该具有动态性,针对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学生应该要有不同的工作内容。但部分学校的资助系统不够健全,针对经济有困难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相对不够完善,同时学校的就业指导不够全面,容易导致经济有困难学生对现实和未来缺少规划而出现困惑。
4.社会环境的诱因。高校中贫富差距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贫困生在与非贫困生各方面的攀比中产生极大的不平衡心理,使自己的自尊心受到打击转而自卑感加重。同时,个体或企业对部分经济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经济资助,但不少企业为赢得社会的信任,让自己及自己的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把资助经济有困难的学生的事情拿出来炫耀,更有甚者拿学生的隐私来进行炒作。这就容易让经济有困难的学生对这样的资助会产生怀疑和反感,甚至是憎恨,认为自己被人利用,自尊心受到打击,防御敌对心理容易加重,也加剧了经济有困难的学生对社会的不信任与绝望,进而产生心理贫困问题,严重的还会出现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
三、经济有困难学生的帮扶对策
经济有困难学生是大学校园中的特殊群体,是需要关注、帮助和扶持的弱势群体。“让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为有用之才”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工作目标,这个目标也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改革与发展规划(2014-2020)》中指出,在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学生人格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大德育背景下妥善解决“心理有困惑、学习有压力、生活有困难、行为有过错”四类学生的问题,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精准扶贫,健全经济资助体系
贫困大学生面临的经济困难是他们最大的心理压力,解决或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他们方能安心学习、生活以及交友。
1.充分利用、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目前,国家资助政策实现了各个教育阶段的全覆盖和不同性质学校的全覆盖,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为补充的“三位一体”资助格局,形成了普惠性资助、助困性资助、奖励性资助和补偿性资助有机结合的“多元混合”资助模式。在高等教育阶段,已为高校贫困生建立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体系。困难补助和学费的“减免”可解决部分问题,奖学金的设立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密切相关,构筑了“奖、贷、补、助、勤、免、捐”七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基本实现了保障型资助。
2.构建学校特色资助体系。学校分年级、分层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并实现特殊困难群体全覆盖。学校在对待经济有困难学生的经济扶贫问题上,通过奖学金设立、经济扶贫、勤工助学、学校领导与学生建立面对面扶贫、引入社会资源支助等方式,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学校在为学生提供物质资助时,立足保障型资助,实施发展型资助,进而实现向成才型资助模式的转变。
经统计,学校已有229名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申请了助学贷款;由于经济困难不能全额缴交学杂费而申请缓交的学生超过500名。为了帮助学校贫困学生跨越难关,学校对部分生活困难学生开展面对面资金资助,以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资助人主要由个人、多人或部门名义组成资助团队或单位,选一个或多个学生作为资助对象,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资助人和受助学生座谈会,面对面给予资助金。为更好地将本形式惠及更多学生,受助学生若出现严重违纪或每学期有两门以上课程不及格,资助人可以停止对受助学生的资助;受助学生因家庭经济好转或其他资助的原因会向学校和资助人提出中断资助。
学校通过助学基金的设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能力提升项目,帮助学生提前制定大学期间的成长规划方案,打造按需助学新模式,助推学生成长成才。每个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发展规划选取多个项目进行申报,使学生由“被动选择”变为“自主选择”。将学生在校期间所能够涉及的所有学科竞赛、相关专业认证考试、英语能力考试等均列入助学基金资助项目。不过,学校为学生提供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助学扶助时,为了防止对贫困生的心理产生过大刺激,物质帮助要适当、婉转,避免用过于刺激性的语言传达各项消息。
(二)脱贫扶智,建立导师导生制度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贫困大学生容易出现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困惑、思想易受来自社会和身边生活性事件的影响、学习动力提升有困难等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学校可以为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学生配备导师和导生,为其提供学习指导和生活帮助,做到扶贫必扶智。
1.建立导师制。在十四世纪,牛津大学实行了导师制,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都在探索且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制度——导师制,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学校设立了班导师、课程导师、科研导师三种导师类型。其中,班导师由辅导员、思政老师、心理老师担任。班导师主要了解贫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期间的思想、生活、学习、学生工作、社会实践、就业等方面的内容,对他们做到全程陪同、跟踪管理,把学生工作做到最前沿,落到最基层。经常性地对贫困生开展谈心、组织读书会、召开师生联谊会等活动,引导贫困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贫困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帮助贫困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课程导师和科研导师由各院系中的专业课教师担任,围绕培养“有知识、有能力、会做事、会做人”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个中心,以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思维模式的培养、学习方法的训练、基础知识的积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前提,指导贫困生学习、进修或撰写学术论文、求职择业,从而向社会输送能够达到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2]。
2.建立导生制。导生制是由英国国教会的贝尔和公益会的教师兰卡斯特所开创的为解决师资短缺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师先选择一些年龄较大或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进行集中教学和训练,再让这些学生担任“导生”,把教师教授的内容转教给其他学生并负责检查、考试和学生管理[2]。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为经济有困难学生设立导生,由学生党员、师兄师姐、社团干部等组成,导生在班级、宿舍以及社团等地方以传、帮、带等形式对2-3名经济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结对子帮扶,对他们在“思想上引导、学习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指导”,让该部分学生不仅在经济上有支助,更重要的是在学业、思想、心理层面都能够有所依托。待导生毕业后,原来的新手也就转变成导生,继续以传、帮、带的形式带下一届的师弟师妹们,从而形成良性培养链条。
(三)扶贫扶志,提升学生心理资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工作中‘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扶贫先扶志,一定要把扶贫与扶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3]”。因此,对于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学生既要在物质上给予一定的帮扶,更要给他们送志气、送信心。国家和高校都注意到经济有困难学生的经济贫困,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订了各种相应的政策来帮助经济有困难的学生,但都停留在物质帮助上。研究表明,高校经济有困难学生光靠物质性激励和一般性的精神鼓励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有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心理资本的开发是从积极心理学方向研究如何发掘和利用人们潜能的新概念,强调通过渐进积累方式培养个性积极的心理品质,进而增强个体应对压力,保持自信乐观。经济有困难学生心理资本是以提升经济有困难学生的价值层次,增强其幸福感,提高他们学习效率,关注培养他们的乐观、自信、公正等积极的心理品质。
在提升经济有困难学生的心理资本的途径上,积极的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积极的学校教育由从下到上的六部分构成,第一、二层代表教学目标、计划和学生的动机,第三层表示希望,顶层代表受益于积极学校教育的学生所做的社会贡献与回报[4]。由此,学校应构筑关怀、信任和尊重的校园氛围,让经济有困难的学生不仅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而且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即营造出一种由“我”到“我们”的氛围,探索经济有困难学生的优势。
学校通过开设《积极心理学》《幸福人生》《团体辅导》等课程的学习,有效提升了经济有困难学生的心理资本。学生处、团委和各分院学生会、团总支、学生社团等,经常组织经济有困难的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或社团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和提升自我价值。并经常组织开展一些兄弟院校的文化交流活动,以“文”化人,让经济有困难的学生不仅在生活中能够有所资助,更重要的是能够在精神层面有所提升。通过心理资本的提升,加强经济有困难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让经济有困难的学生成为自己生活、学习、工作中的疗愈者、关怀者、启迪者,从而能够具备属于自己的心理能力、心理资本、幸福力。
四、结语
经济有困难学生的“脱贫”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应该综合分析经济有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机制,构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模式,形成一个包括家庭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经济资助体系在内的综合性的教育机制,在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压力的同时,着力在学习、情感、心理等方面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支持,用志气消除思想上的贫困,用精准的方略消除物质上的贫困,用智慧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最后促进经济有困难学生成长成才。
[1]刘曼曼.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J].惠州学院学报,2014(2):111-113.
[2]陈杏环,武春岭.基于导师制/导生制的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4(6):7-8.
[3]习近平.“三扶”脱贫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EB/OL].(2015-09-11)[2016-05-07].
http://news.nen.com.cn/system/2015/09/11/018443376.shtml.
[4]C.R.斯奈德,沙恩·洛佩斯.积极心理学: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M].王彦,席居哲,王艳梅,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356.
【责任编辑:赵佳丽】
Communication Strategy of Univers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ebsit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teractive Ritual Chain——The Case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ONG Zhijing
(Schoo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Guangdong Teachers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Arts,Guangzhou 510640,Guangdong,China)
In the background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colleges often set up eduactional websites abou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so that it can commence to educational work for colleges students startup.This paper uses interactive ritual chain as a theoretical tool,takes the college websit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It analyzes its broadcast strategy from three aspects:service improvement,topic settings and online and offline linkage and also points out its shortcomings,which based on introducing the theory of interactive ritual cha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ducation website;interactive ritual chain;communication strategy
B849;G641
A
1671-5934(2017)04-0121-04
2017-03-06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校级课题(2015LXB-02)
叶丽霞(1984-),女,江西黎川人,讲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心理咨询,E-mail:4174884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