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创新学分实施路径研究1

2017-04-13邓淑容庄良杰

惠州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惠州学分学院

邓淑容,庄良杰

(1.惠州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2.惠州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0)

地方高校创新学分实施路径研究1

邓淑容1,庄良杰2

(1.惠州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2.惠州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0)

地方高校创新学分的实施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具有统一性,它是推动高校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为此,通过对广东省部分地方高校创新学分实施情况的解读,深刻认识到创新学分认定范围和认定标准不统一等四个方面的问题,据此提出了统一地方高校创新学分认定范围和认定标准、建立健全地方高校创新学分制度、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创新素养等四个方面的路径。

地方高校;创新学分;路径

2015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从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思考入手,把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普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发展的总体目标,明确指出“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的基本原则,这一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既为地方高校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了方法论,也为地方高校更好地实施创新学分及创新实践工作提供了有力依据,为此,笔者以创新学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地方广东省部分地方高校创新学分实施状况的了解,对高校创新学分实施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地方高校创新学分的内涵

“创新学分”的实施是高校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强调创新创业教育价值,突出创新能力培养核心目标,“全面开发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学习、创造性的价值实现的重要举措[1]”。为了更好地把握高校创新学分实施状况,笔者选取了广东省惠州学院、韶关学院、东莞理工学院等十所地方高校进行了调查了解,并发现,多数高校对创新学分的界定尽管有细微差异,但是对创新学分的理解还是相对统一,如广东金融学院认为,“创新学分是指全校本科学生在校期间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在完成课内必修、选修和实践环节学分以外,参加各级各类组织的创新实践活动而获取的学分①”。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认为,“课外创新实践学分是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参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而取得的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成果,按有关规定经认定后获得的学分②”。广东海洋大学认为,“创新实践学分是指全日制本科学生在校期间,以广东海洋大学学生名义参加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并获得成果并按规定获得的学分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认为,“创新教育学分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科学研究、社会调查、撰写论文、读书报告以及参加知识、演讲(辩论)、学科(技能)、艺术体育等竞赛并获奖者,按规定获得的学分④”。惠州学院认为,“创新学分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并取得一定成果而设立的具有奖励性质的学分⑤”。

综上所述,创新学分内涵可以做出如下界定:“地方高校创新学分是指全日制在校学生以自己的特长、爱好和兴趣开展的各类创新实践活动成果,并由学校创新学分评委会审定所授予的学分[1]”。创新学分的实施既符合当前社会发展中更好应对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入新思想新方向。

二、地方高校创新学分实施中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地方高校创新学分认定范围和认定标准不统一

各地方高校能够结合本校实际以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明确创新学分实施方案,制定创新学分实施办法或实施细则,如《广东海洋大学本科生创新实践学分暂行办法》《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计划》《惠州学院创新学分实施办法》等。在这些办法中,地方高校针对本校学生对创新学分的认定范围和认定标准进行了界定,但是,笔者通过对广东将近十五所的地方高校创新学分实施基本情况的了解,发现地方高校在创新学分认定范围和认定标准方面不统一。

1.地方高校创新学分认定范围不统一。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对创新学分的认定范围具体包括学科竞赛、学术论文著作、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学生发明设计、学生成果鉴定与科技获奖、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等六方面。广东海洋大学对创新学分的认定范围具体包括科研获奖、科研项目、科研著作、科研论文、专利申请、学科竞赛、文化艺术体育比赛、技能考核、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科技活动、创业活动、学术活动等十三项。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具体包括发明专利和著作权登记、发表论文或作品、参与创新基金项目、参加学科及科技竞赛、获得各类专业资格证书、参加学术活动及教师科研和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等工作、参加社会实践等七项。综上所述,从宏观上看地方高校创新学分的认定范围具有同一性,从微观上看地方高校创新学分认定范围有的很详细具体,有的则比较笼统。

2.地方高校创新学分认定标准不统一。如对学生创新总学分方面,东莞理工学院要求学生必须修满15学分,南方医科大学要求学生必须修满4学分,华南农业大学要求学生必须修满6学分;在同类同等次的创新学分认定内容上,各地方高校认定的学分也有差异性,如参加省级学科竞赛获得一等奖的认定学分,广东海洋大学认定为4学分,韶关学院认定为5学分,广东金融学院是6学分。综上所述,各地方高校创新学分的认定范围和认定标准不统一,从长远来看,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程度也会呈现差异性。

(二)地方高校创新学分制度不完善影响学生创新实践效果

创新学分的实施是高校充分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方式[2]。为此,地方高校结合本校实际以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明确了创新学分实施方案,制定出创新学分实施办法或实施细则,如《广东海洋大学本科生创新实践学分暂行办法》《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计划》《惠州学院创新学分实施办法》等,这些办法旨在为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造就符合社会需要之国家栋梁。

虽然地方高校能意识到创新学分实施的重要性,并都纳入到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但随着国家创新政策的不断深化,社会对创新创业的不断重视,现有的创新学分制度已不能完全满足当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一是当前的创新学分制度存在大一统现象,缺乏对不同院系、专业、学科、年级的创新学分及创新实践活动的具体规定[3];二是缺乏创新学分实施的配套制度,如缺乏对创新学分项目的规范制度、创新学分实施流程的具体规定等;三是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将探索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由此可见,创新创业已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针,但绝大多数地方高校并未根据国家政策的变化就创业方面对创新学分制度进行修订[3]。

(三)地方高校创新实践平台建设欠缺影响学生创新发展需要

跟骨骨折术中应全层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直达跟骨外壁骨膜,避免钝性剥离皮瓣等软组织结构,避免使用电刀,禁止粗暴操作是防止切口坏死的关键[3],以“No-touch”技术维持皮瓣牵开,最大程度地保护软组织及其皮瓣的血供,防止坏死的发生。同时,尽可能地缩短止血带使用时间及手术时间,避免反复折叠牵引皮瓣[4]。而且,术中还需要充分止血,放置引流物,充分引流。即便如此,跟骨骨折术后发生感染的概率仍高达25%[5]。分析原因,跟骨骨折的发生多为高能量损伤导致,伴随跟骨周围软组织的挫伤,加上手术本身的创面,进一步导致了足跟部周围皮瓣的缺血,甚至是血供中断,产生切口皮肤坏死[6]。

创新实践基地是地方高校实施创新学分的阵地保障。大学生创新实践的发展,创新学分的成绩评定,除了与大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效果有关外,也离不开地方高校创新实践环境的建设。例如,大学生要认定学科竞赛的学分,高校就要为学生提供学科竞赛的平台;大学生要认定社会实践的学分,高校就要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场地、要有社会实践激励机制、要有社会实践指导措施。可以说,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越丰富,学生的创新实践积极性就会越高,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可能性就会越大。但是从目前来看,地方高校创新实践平台显然还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创新实践多元化发展的需要[4],往往碍于资金不到位、人员不充足、配套设施不健全导致平台建设出现阻滞或延后的现象,从而影响到了创新学分的实施效率。

(四)地方高校教师创新素质不够削弱了创新学分在大学生中实施的影响力

从地方高校的师资构成来看,当前教师确实学历不低、职称不低、专业能力不低,科研水平也不低。但是绝大部分的教师由于学习经历较单一、从业经历较单一,很多都是从学校学习、再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高校工作,所以存在专业理论强,专业实践较弱、创新思维较缺的状况,在指导学生创新实践中就会存在对国家创新政策不了解、指导创新实践方法不科学、与学生沟通不到位等或多或少的问题,而随着新形势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地方高校对教师要求也发生了转变,在转型升级的情况下特别需要双师型教师。与国外高校相比,高校教师的双师双能型特征不明显,教师持证数量也不多,技能实践的欠缺必然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创新实践指导质量。

三、地方高校创新学分实施路径的构建

(一)统一地方高校创新学分认定范围和认定标准

地方高校创新学分的认定不是盲目的也不是随意的,它必须是建构在对社会职业需要与学生个体能力成长需求的统一认识上制定出来的。因此,地方高校创新学分的认定既要遵循满足学生能力需要的原则,也要遵循社会用人需求的原则,体现出创新学分实施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从全国来讲,地方高校数量众多,单就广东省就有100多所,如果创新学分认定不统一,创新学分的实施就会五花八门,混乱无章,大学生对创新学分的认识也会感到很模糊,行动起来也会感到迷惘。因此,地方高校在创新学分的实施中,既要发挥积极主动性,体现地方高校创新学分的实际情况,也要有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与监督,在创新学分的认定范围和认定标准上,至少在省级的层面上要体现统一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创新学分的实施教育效果更突出。

(二)建立健全地方高校创新学分制度,力求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

创新学分的实施符合当前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方向,也符合当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新形势下,“党的十八大明确把‘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提出大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因此,地方高校创新学分既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规章制度,从认定范围、认定标准、管理过程等方面进一步查漏补缺,力求实效。同时也要制定地方高校创新学分实施配套制度,如结合高校创新学分认定范围制定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手册、大学生学科竞赛实施方案、大学生社会活动实施办法等具体制度,或者结合地方高校创新学分认定标准延伸出补充细则等。只有真正从制度上下功夫,地方高校创新学分的实施才能走向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才能构建良好的创新实践育人环境。

创新实践活动是地方高校创新学分实施载体,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为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场所和充足的资源。地方高校既要充分并大力开拓校内创新实践资源,为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也要开拓思路和视野,大力开发校外大学生创新实践资源,加强与企业、政府、其他高校的沟通与交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社会专家、政府人员、成功企业家、杰出校友等走进校园做创新实践讲座、报告,指导创新实践工作;邀请企业、政府机构走进校园,与高校合作创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实训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创新实践基础理论,通过与企业的创新实践模拟、创新实训的协同育人,大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中的创新实践,这不仅使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得到了加强,也使大学生能够很好地完成创新学分任务。

(四)提高教师创新素养,加强创新实践指导水平

努力提高教师创新素养,加强创新实践指导水平,这既是创新学分实施的要求,也是学生创新实践发展的必要条件[5]。教师要有创新,首先地方高校在培养教师创新创造能力上要有新方法新手段,而不能仅仅遵循固有的传统的培养模式,要积极开发各类创新创造资源,鼓励教师通过挂职、访学、出国进修、学习培训等方式开拓创新思维,并从政策上大力保障教师的素质发展。其次,教师自身要有自我学习的原动力,要有成长进步的自觉追求,要有与时俱进的社会意识,要看到大环境下职业发展中的创新价值。通过个体创新意识的形成,加上高校外部正面环境的影响,教师才能够自觉追求形成创新思维、创新素养,才能更好的提高创新实践指导水平。

四、结语

地方高校要充分重视创新学分的实施,多举措多途径努力形成部门齐抓共管、师生齐心协力的和谐、积极的工作局面,力求构建全程、全员、全方位的创新学分实施模式,着力解决创新学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突出创新学分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功能,坚持实现高校教育过程中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全面培养出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释:

①参见广东金融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学分认定办法(试行)。

②参见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本科学生课外创新实践学分实施细则。

③参见广东海洋大学本科生创新实践学分暂行办法。

④参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创新教育学分实施办法。

⑤参见惠州学院创新学分实施办法。

[1]邓淑容.地方高校创新学分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2013,33(4):120-123.

[2]赵环宇.大学创新学分制的内涵及实施[J].内蒙古教育师范大学学报,2008,21(11):17-18.

[3]薄建柱,周磊,司福利,曹杰.实施创新学分的路径与方法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5(300):11-12.

[4]薄建柱,杨绍清,崔向军.高等医学院校实施创新学分的方法步骤探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14(6):931-932.

[5]郭德厚.论社会组织支持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探索——以惠州学院为例[J].惠州学院学报,2012,32(5):81-85.

【责任编辑:孙 健】

Approach to the Practice of Innovation Credit in Local Universities

DENG Shurong1,ZHUANG Liangjie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uizhou University;
2.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Huizhou University,Huizhou 516007,Guangdong,China)

The practice of the innovation credit in universities is coordin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China.I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the creativ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reativ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To this end,by outlining the four issues existing in the scope of the innovation credits due to recognition and the standard of accreditations,we suggested an approach to the practice of standardizing the range as well as the norm of the innovation creadit recogni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and the establishment and the perfection of the innovation credit,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teachers’innovations.

local university;innovation credit;approach

G647

A

1671-5934(2017)04-0112-04

2017-01-10

2015年度惠州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5015)

邓淑容(1980-),女,广东河源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E-mail:dsr@hzu.edu.cn

猜你喜欢

惠州学分学院
奔跑惠州
初等教育学院
惠州一绝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美食
学院掠影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健康惠州”助力幸福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