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风格山水画的迹象认知
2017-04-13周岳崇
周岳崇
摘要:在山水画中,山因水而巍峨,水因山而秀美。山和水的融合,是静和动的搭配,单调与精彩的结合,也就组成了最美的风景。自古至今,无数的文人墨客都沉浸在这山水所带来的无限乐趣中,他们或高歌颂扬,或以诗抒情,或作画达意,为的就是要将这山水的精妙定格下来,山水画也成为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在厚重的山水画中,山势岿然,屹立不动。其沉雄不以色相媚人,美在它的笔墨,美在它的意境。笔墨酣畅之中细节兼顾,皴擦点染,其“质”无不精妙,其“势”气势雄壮,层峦叠嶂,其“气”意境高远,让人观之,心生感慨和向往之情。
关键词:迹象论 厚重 山水画 黄宾虹
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118-01
一、何为“迹”“象”
迹,根据《现代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主要有三种意思:1,脚印。踪迹,足迹,笔迹。2,物体遗留下的事物。印迹。3,前人遗留下的事物。古迹。实迹。
庄子:“夫迹,履之所出。”
迹,步处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在钟孺乾的《绘画迹象论》中,把“迹”解释为“一物作用于另一物而产生的痕迹”。因此,在本文中所要探讨的是痕迹在厚重的山水画中的表象。
同样根据《现代汉语大词典》中,象的字义指形状,样子。例如:形象,象征,象形文字。
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晋书·顾恺之传》
五藏之象,可以类推。——《素问》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象在绘画艺术中主要指客观事物的形象和艺术形象。对于“象”,我们所要了解和探讨的也不仅仅是自然物体本身的形象,而是在绘画艺术活动中,艺术家是如何将自然物的形象转化为绘画艺术中的形象,更重要的是, 绘画的迹象质量以及情感的表达。
二、厚重风格山水画中“迹”和“象”
黄宾虹先生一生多次上黄山写生,师法自然,最终是大器晚成,成为一代山水大家。回顾他的艺术风格的变迁,这种写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真正风格的形成是在七十多岁,甚至,直到晚年的黄宾虹先生作品,才真正做到了打破形式打破空间,笔墨淋漓,迹象雄厚而又华滋的境界。观其画面的局部,黄宾虹“黑密厚重”的艺术风格与其作画方法密切相关。
笔之“迹象”——黄宾虹的山水画的厚重如何在用笔中体现呢?这里必须谈到的是中锋用笔。中锋下笔,在于其“迹”丰实壮健,而无偏枯纤弱之病,用来表达厚重二字的意境是最符合的。起稿时用淡墨勾勒山川的大体,一勾一勒。勾勒之间讲究用笔,是为画出有“骨”在里面。“画笔勾勒,如字横直”对于用笔,讲求中锋,重视收笔回转。其“线迹”对画面起着“生死刚正”的作用,偶尔用侧锋。他以为中锋圆稳,使所画山、石沉着不轻浮。他要求用笔如“屋漏痕”,意即落笔时留得住,使线条着力不轻佻。
黄宾虹山水画的奇妙,往往出于他的“点”。点之“迹”千变万化,如在纸上跳舞,圆点、扁点、尖点、梅花点、胡椒点交错使用,从而在“墨团团”里,使一局山水分外爽朗。千点万点,铺天盖地,所用的秃笔点出的峰峦葱翠,林麓蓊郁之“象”气韵生动,韵味无穷。
黄宾虹在山水画上打点,还起“以点作皴”的作用。他在画中,原有墨线作皴,当其嫌墨太轻或太单调时,即顺笔势加点,既加皴同时又补气,这个办法,他七十岁才悟到的。黄宾虹的一勾一勒,除了画岩石或山岗外,还用以画出山的大势。不但要勾出形,还要勾出势,更要体现出意。
墨之“迹象”——黄宾虹画面的厚重感多为积墨的方法体现,所谓积墨,其实就是多层堆积、积累,层层渍染,层积而厚。其“迹”雄厚而透亮,有丰厚滋润的明暗对比关系。
墨色互破也是黄宾虹常用手法,其“迹”“象”变化莫测,虚处与实处,暗处与明处,产生浓淡变化。增加笔的运用功能和领域,使其表现力更加丰富,笔墨相辅相成。使厚重的山水充满勃勃生机。
三、“迹象与厚重”背后的意义
钟孺乾在《绘画迹象论》中说:黄宾虹作品的“黑”既为他带来独特风格,又為他带来许多误解。其实黄宾虹一生的艺术方向,就是迹象创造。就是使绘画的迹由一次性变成无数遍的深化,这种深化的目的,完全不同于西画的“深入塑造”。西画的塑造是以精微的写实为目的的,而黄宾虹的画经过数十遍的积墨点染,目的是“浑厚华滋”的迹象效果。每一遍的“深化”当然也可能考虑到弥补象的不足,但压倒一切的目的是迹的特效,是“浑化”,“厚化”使画面又厚,又重,又透,又有层次丰富,又明暗相宜,又虚实相生。
山水画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之形神,熏陶自己的性情。借笔墨探究“迹象”的审美,以及“厚重迹象”的身后的山水有一种浩然之气的中国画精神,像一团饱满的元气,凝聚而浓密,气象苍凉而沉默不语。表象似很平静,然内核蒸腾滚动。将山川万物收罗于胸中,涌动慷慨跌宕的激情,呈现出悲壮雄浑、意蕴深邃的文气品质。
厚重风格的山水画正处在过渡时期,在转型工作上,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傅抱石等都做了开拓性的工作。我们这一代应该沿着这种改革道路,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上实践得更好。
参考文献:
[1]钟孺乾.绘画迹象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杨樱林.黄宾虹——书画名家画语图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