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人与海》鉴赏

2017-04-13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6年40期
关键词:亚哥意识流大马

[综合评价][●][?][●][?]

《老人与海》是现代美国小说家海明威创作于1952年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作者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小说。它一经问世,便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当时的文学界掀起了一阵“海明威热”,小说还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老人与海》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古巴。主角是一位叫桑提亚哥的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曼诺林的小孩。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几乎都快饿死了,但他仍然不肯认输,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英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大海走,但老人依然不放手,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而且左手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但又有许多鲨鱼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不得不把它们一一杀死,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武器。无奈大马林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精疲力竭地拖回一副鱼骨头。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从梦中去寻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从而忘却残酷的现实。这部小说表现了一种奋斗向上的人生观,即使面对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可以取得精神上的胜利。也许结果是失败的,但在奋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成长与蜕变的过程。

《老人与海》作为海明威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在其艺术成就方面也颇具特色,下面就从作品的象征手法、语言风格与意识流手法这三个方面来探究其艺术价值。

一、象征手法的运用

《老人与海》是根据真人真事加工而成的小说,它既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又是一部有多层寓意且寓意很深的作品,作品丰富的象征寓意无疑是小说的一大亮点。“老人与海”这一标题本身就使人展开丰富的联想:一个年迈、孤独的老人,驾一叶扁舟搏击于充满险风恶浪的大海,这本身就是一种暗示、一种象征。此时的桑提亚哥不只是一位普通的渔夫,他象征着为生存而斗争的人类,而大海则象征着难以把握的变幻无穷的人生海洋。人在自然面前,在危机四伏的社会中是那么渺小、无助。人类需要的正是海明威歌颂的桑提亚哥的硬汉精神,即人在精神上是不可摧毁的。

大马林鱼的象征意义十分明显,它象征着人们想要达到的人生目标。老人追捕大马林鱼的过程,就是他追求自己梦想的过程。对于作家而言,大马林鱼则寓意着一部非凡的杰作,是作家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

小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象征物,是桑提亚哥魂系梦萦的“那群狮子”,它代表旺盛的生命力和青春,象征着老人对力量的追求和对强者的向往,每次梦见“那群狮子”后都给老人增添了无穷的精神力量。群狮象征着同情弱者、仇视邪恶的态度,也象征着既能创造人间奇迹,又能战胜各种邪恶势力的团结友爱的群体。

二、简洁而生动的语言风格

《老人与海》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皇家科学院评价其“精通現代叙事艺术”。简约、准确、流畅、客观的叙述,正是《老人与海》重要的艺术风格。文章用词简练,叙述客观冷静,我们似乎找不到抒情、议论,找不到作者对老人情感变化的夸张描写,却使读者在作者不动声色的描写中受到震撼。作者将老人捕捉大马林鱼、与凶恶的鲨鱼斗争的场面活灵活现地摆在读者面前,虽然整个过程十分漫长,但经过作者简洁形象的描写,变得生动而清晰起来。

三、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运用意识流手段,多角度刻画人物心理,成功塑造主人公的艺术形象,从而深刻地表达作品主题,是《老人与海》的另一个重要艺术手法。老人在海上漂泊了两天两夜,在这段时间里,作者运用大量意识流来表达老人的心态。在海明威笔下,老人的思维活动有些是有秩序、有条理的,如想到捕鱼前应做的准备,到海上去碰运气等。而有些思维活动则是缺乏逻辑的,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动性,如老人在全力与鲨鱼搏斗时突然想起垒球大赛,又想起老年的孤单,甚至想到被捕到的大马林鱼的可怜。在这里,海明威不仅颠倒了事物的空间和时间顺序,而且还频繁地变换叙述和描写的角度。依靠人物的联想,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自豪、坚毅及寻求支援的孤独感,所有心理描写都体现了老人在逆境中的尊严、人性的力量、“重压下优雅的风度”以及坚持在肉体上可以被消灭,但在精神上必须战胜敌人的信念。小说有力地揭示了人生的意义,不仅深化了主题,而且闪烁着深邃丰富的哲理光彩。

总之,《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一生思想和艺术的总结。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生哲理,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可谓是一部玲珑剔透的艺术精品。

猜你喜欢

亚哥意识流大马
探析《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人物形象
浅析《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精神
永不言败
穿越大马
小螺丝钉旅行记(二)
秋千上的鹦鹉
论张爱玲《金锁记》的思想艺术
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与莫言《欢乐》意识流技巧比较研究
《喧哗与骚动》中首章非线性叙事分析
论意识流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