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比喻说理”用到极致

2017-04-13龙雷张善存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6年40期
关键词:道理自然段比喻

龙雷++张善存

《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作者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通过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在进行比喻论证的过程中,大量运用贴近生活的事例来阐明道理,是本文最为突出的艺术手法。

一、生活事例信手拈来

课文节选部分共三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第一个比喻“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和第二个比喻“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构成并列关系,分别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以此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后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起点,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由此,学习可以使自己提高的道理不言而喻。

第三个比喻是“木直中绳,輮以为轮”,用“輮”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的重大作用,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第四个比喻“木受绳则直”和第五个比喻“金就砺则利”,说明事物经过加工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当然也是比喻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改变自己,两个比喻所强调的都是改造的结果,并与下文“知明而行无过”相照应。

这五个比喻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的,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二、先总后分突出中心

第2自然段也用了五个比喻。分别是“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则“见者远”、“顺风而呼”则“闻者彰”、“假舆马”可“致千里”、“假舟楫”可“绝江河”。五个比喻的同一本体是“善假于物”,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五个比喻大致构成了总分关系。作者先结合自身体会,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学与思的关系,接着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形象说明了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彻,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强调了“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四个比喻分别从见、闻、陆、水的角度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非凡作用,这就证明了“善假于物”可以弥补自身不足,从而达到理想目标的论说。

这五个比喻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即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天资禀赋与一般人有差异,而是完全靠后天(外物)学习实现提升的。尤其是后四个比喻,不仅与“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推论丝丝相扣,而且有力论证了学习完全可以弥补人之不足的作用。

三、正反对比层层深入

第3自然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分别从学习要积累、学习要坚持、学习要专一这三个层面论述中心论点,而每一层面作者都采用了正反结合的论证方法。

比如第一层,从“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推论到“积善成德”,这是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道理。随后以“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自然明了,浅显易懂。从这四个比喻不难体会出积累对于学习的基础性和远瞻性作用,由此顺势引出该如何进行积累的问题。通过“骐骥一跃”“驽马十驾”一反一正的鲜明对比,意在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通过“锲而不舍”“锲而舍之”一正一反的生动对照,重在强调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四个比喻说明积累首先要坚持不懈。第三层则用蚯蚓和螃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心思专一和心思浮躁对于学习而言造成的截然不同的处境,这两个比喻强调的是积累还需要专心一意。

第3自然段的这十个比喻,分别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角度论证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事例虽浅显易懂,行文却汩汩滔滔犹如涌泉,生动形象,层次井然。

四、比喻形式错落有致

这些比喻,在修辞学上又构成了“博喻”。

进一步分析的话,我们不难发现本文比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时用同类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则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例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

而设喻方式也不尽相同,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变化多端,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单独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例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总之,这些比喻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活泼灵动。而通过比喻所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借鉴价值。

在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中,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稱。《劝学》一篇,不过管中窥豹。就节选部分而言,是一篇短小的说理散文,尽管说理性很强,却形象清新、释理通俗、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关键在于作者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生动,深入浅出,读者自然更容易接受。

猜你喜欢

道理自然段比喻
动物喻人的惯用语
买椟dú还珠
秋天
这只猫说得好有道理
道理
智珠
美丽的秋天
比喻
喜欢你,有道理